我也谈谈周杰伦
前段时间36岁的周杰伦结婚了,朋友圈、微博各种祝福和感慨,周杰伦这三个字,对于我们这一代的意义非同寻常,虽然一直以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人看待,但他的音乐出现在我所有记得住的过去,淡淡存在,轻轻叫嚣。
如果一定要找出这样一个音乐人,能够横跨我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整整11年的校园生涯,不是我最爱的五月天/张学友/陈奕迅/王杰之流,而是周杰伦。初二,一个慵懒的下午,走廊上突发的一段“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哼曲引发了大家对这个音乐男孩的认识,随后可爱女人、娘子、黑色幽默等这一系列的歌像龙卷风一样袭击了整个校园,我敢确定,当时的重灾区不只是我们这一所学校,也不只是上海。那时,谢霆峰、安在旭、柏原崇、HOT、NRG以及流星花园的那四位等风靡校园,而周杰伦的凭空出世彻底打破了格局。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新人的小打小闹,只是惊鸿一瞥,毕竟龙卷风持续时间不会长久,就在我们把他的歌都能倒唱如流之际,《范特西》的出世又惊艳了当时的学生一族,这张专辑当时被冠以传说之名,首首经典。而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才意识到了严重性,对周杰伦嗤之以鼻,吐字不清、毫无唱功、旋律奇葩成了“大人们”对周杰伦的定义词组,而孩子们继续唱着“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继续地我行我素。但奇怪的现象应运而生,那个时候的我们总是想与众不同,总想成为小众,周杰伦刚出道之际,很多人将其定义为第一偶像,认为这是一种小众的音乐圈,显得自身非常另类,而《范特西》彻底让周杰伦从小众变为了大众,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乎,明明自己对他的音乐入了迷,却怎么也不肯承认自己最爱周杰伦的音乐,加上大人们将小毛孩和周杰伦划等号,因此,那时我们虽然唱遍了周杰伦,却怎么也无法脱口而出“他是我的偶像”。初三,一个不知惆怅为何物的学期,我们天天盼望着考试之后的放假,誰知和小伙伴们这一别,就是一辈子,《范特西》为我的初中时代划上了休止符,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我们用的WALKMAN+卡带,至今依旧对卡带封面背后的歌词回味良久。
到了高一的夏天,军训成了主旋律,军训也为了我的高中时代开启了新的乐章,就彷佛是随之而来的《八度空间》,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军训结束后上课的第一天,教室里就有了《八度空间》的旋律和歌词,无论乐评人对于这张专辑再怎么贬低,至少我们高一8班的人都爱这张专辑,包括我,这也是以往乃至之后所有周杰伦专辑中我最爱的一张专辑。半岛铁盒至今歌词都能念对,暗号的前奏曾一度用来做铃声、米兰的小铁匠旋律让我痴迷,最后的战役是我们考前的安慰剂,还有那闽南语的火车叨位去等,《八度空间》正式拉开了我的高中生涯,这一年,我也认识了方文山。高一的《八度空间》,高二的《叶惠美》,高三的《七里香》,充斥着我们的课间生活、恋爱、学农、东方绿舟等,那时我们已经告别了卡带的时代,转战至盗版CD,5块钱1盘,可以捧着这张盗版盘听一整个夏天。高二的一天放学回家,到家时听到了父亲的音响里循环放着《东风破》这首歌时,我当时的极度愕然,父亲只是觉得这首歌好听,也没关注是誰唱的,当我告诉他这是周杰伦时,他变得十分愕然。我不知道那时的大人们有多少人听了《东风破》,但从东风破开始,拉开了之后每张专辑都有一首中国风音乐序幕,至此,周杰伦在“大人们”的印象中,渐渐少了贬低之词,之后的花海、千里之外得到了“大人们”的欢心,但他们始终不肯承认周杰伦,就像千里之外,我记得我父亲说如果都让费玉清来唱就好了,我那时已经懂事,也不加争论,只报以呵呵回应。就像林志炫将烟花易冷诠释得再到位,在我看来,周杰伦的音乐只有他自己唱出来才是真。
高三那年,外婆去世,巧合的是《七里香》中也有外婆这首歌,也至于这首成了当时我听的最多的歌曲,虽然很多乐评人都对这首歌的歌词进行了批判,韵律意境都不到位,因为这并不是方文山的作词而是周杰伦本人,但我总是对那些没有韵律却十分真实的歌词有感——外婆,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七里香》,十分经典的专辑,传唱度也很高,伴着周杰伦的这第五张专辑,高中的生涯划上了句号。
每年的10/11月份都成了很多人等待周杰伦新专辑的月份(虽然之后的时间已经不那么固定了),05年9月,我踏进了大学,11月的一天,在宿舍的走廊听到了识别性很强却又很新的旋律,我知道,周杰伦又来了,那年的专辑十分应景,叫《十一月的肖邦》,夜曲的旋律荡漾在宿舍楼的每一个角落,那时虽然还是盗版CD横行,但已经开始使用MP3了,大二的专辑名字又是打进了我们的心扉——《依然范特西》,里面的音乐就如其名,水准和初三那年的《范特西》几乎持平,千里之外和菊花台让父母一辈的人彻底闭了嘴,从此再也没有听到拿周杰伦和邓丽君作比较的段子。也是从这张专辑之后,我渐渐脱离了追他专辑的习惯,以至于后面的《我很忙》、〈魔杰座〉也只是抽几首听听,那时我也是大三大四了,虽然周杰伦至今仍旧信守着1年1张专辑的承诺,虽然之后的稻香、彩虹等弥漫着周杰伦的标签,但岁数得上扬也逐渐剿灭了我的很多热情。
高晓松曾说过,当代社会是一个没有大师的社会,包括文学,包括音乐,文学的大师在民国中爆发,在民国后消失。而音乐方面,中国最近的一批音乐大师就是罗大佑和崔健,这点我不否认,但我觉得36岁的周杰伦应该是华语乐坛的第一人(不是歌坛,歌坛的话张学友陈奕迅也能排的上),他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模式,并且真正影响了一代人,他配得上大师的称号,但资深乐评人、老一代的音乐家以及“大人们”都会不以为然,仍然会把周杰伦和小P孩、年轻人这些族群挂钩,认为其没有唱功,周杰伦也不是26岁,他也已经36岁了。反观Bob Dylan又如何?美国民谣之父,他的嗓音和唱功无任何天籁之感,可大师之名却无可争议。
36岁的他今年结了婚,他已经不是那个戴着鸭舌帽,面对媒体不知所措,无法顺利组织语言的歌坛男孩,他的专辑,他的音乐被世人所熟悉和铭记。插句题外话,十分反感我是歌手,和中国***这些戴着音乐帽子的节目(去年张宇的《二十岁的眼泪》和《祝我幸福》是我认为我是歌手举办以来最经典的两首作品),比的只有舞台感染力、唱功(尤其是高音)和选曲,赵雷、刘瑞琦这些真正的音乐人在这些节目中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
如果一定要找出这样一个音乐人,能够横跨我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整整11年的校园生涯,不是我最爱的五月天/张学友/陈奕迅/王杰之流,而是周杰伦。初二,一个慵懒的下午,走廊上突发的一段“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哼曲引发了大家对这个音乐男孩的认识,随后可爱女人、娘子、黑色幽默等这一系列的歌像龙卷风一样袭击了整个校园,我敢确定,当时的重灾区不只是我们这一所学校,也不只是上海。那时,谢霆峰、安在旭、柏原崇、HOT、NRG以及流星花园的那四位等风靡校园,而周杰伦的凭空出世彻底打破了格局。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新人的小打小闹,只是惊鸿一瞥,毕竟龙卷风持续时间不会长久,就在我们把他的歌都能倒唱如流之际,《范特西》的出世又惊艳了当时的学生一族,这张专辑当时被冠以传说之名,首首经典。而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才意识到了严重性,对周杰伦嗤之以鼻,吐字不清、毫无唱功、旋律奇葩成了“大人们”对周杰伦的定义词组,而孩子们继续唱着“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继续地我行我素。但奇怪的现象应运而生,那个时候的我们总是想与众不同,总想成为小众,周杰伦刚出道之际,很多人将其定义为第一偶像,认为这是一种小众的音乐圈,显得自身非常另类,而《范特西》彻底让周杰伦从小众变为了大众,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乎,明明自己对他的音乐入了迷,却怎么也不肯承认自己最爱周杰伦的音乐,加上大人们将小毛孩和周杰伦划等号,因此,那时我们虽然唱遍了周杰伦,却怎么也无法脱口而出“他是我的偶像”。初三,一个不知惆怅为何物的学期,我们天天盼望着考试之后的放假,誰知和小伙伴们这一别,就是一辈子,《范特西》为我的初中时代划上了休止符,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我们用的WALKMAN+卡带,至今依旧对卡带封面背后的歌词回味良久。
到了高一的夏天,军训成了主旋律,军训也为了我的高中时代开启了新的乐章,就彷佛是随之而来的《八度空间》,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军训结束后上课的第一天,教室里就有了《八度空间》的旋律和歌词,无论乐评人对于这张专辑再怎么贬低,至少我们高一8班的人都爱这张专辑,包括我,这也是以往乃至之后所有周杰伦专辑中我最爱的一张专辑。半岛铁盒至今歌词都能念对,暗号的前奏曾一度用来做铃声、米兰的小铁匠旋律让我痴迷,最后的战役是我们考前的安慰剂,还有那闽南语的火车叨位去等,《八度空间》正式拉开了我的高中生涯,这一年,我也认识了方文山。高一的《八度空间》,高二的《叶惠美》,高三的《七里香》,充斥着我们的课间生活、恋爱、学农、东方绿舟等,那时我们已经告别了卡带的时代,转战至盗版CD,5块钱1盘,可以捧着这张盗版盘听一整个夏天。高二的一天放学回家,到家时听到了父亲的音响里循环放着《东风破》这首歌时,我当时的极度愕然,父亲只是觉得这首歌好听,也没关注是誰唱的,当我告诉他这是周杰伦时,他变得十分愕然。我不知道那时的大人们有多少人听了《东风破》,但从东风破开始,拉开了之后每张专辑都有一首中国风音乐序幕,至此,周杰伦在“大人们”的印象中,渐渐少了贬低之词,之后的花海、千里之外得到了“大人们”的欢心,但他们始终不肯承认周杰伦,就像千里之外,我记得我父亲说如果都让费玉清来唱就好了,我那时已经懂事,也不加争论,只报以呵呵回应。就像林志炫将烟花易冷诠释得再到位,在我看来,周杰伦的音乐只有他自己唱出来才是真。
高三那年,外婆去世,巧合的是《七里香》中也有外婆这首歌,也至于这首成了当时我听的最多的歌曲,虽然很多乐评人都对这首歌的歌词进行了批判,韵律意境都不到位,因为这并不是方文山的作词而是周杰伦本人,但我总是对那些没有韵律却十分真实的歌词有感——外婆,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七里香》,十分经典的专辑,传唱度也很高,伴着周杰伦的这第五张专辑,高中的生涯划上了句号。
每年的10/11月份都成了很多人等待周杰伦新专辑的月份(虽然之后的时间已经不那么固定了),05年9月,我踏进了大学,11月的一天,在宿舍的走廊听到了识别性很强却又很新的旋律,我知道,周杰伦又来了,那年的专辑十分应景,叫《十一月的肖邦》,夜曲的旋律荡漾在宿舍楼的每一个角落,那时虽然还是盗版CD横行,但已经开始使用MP3了,大二的专辑名字又是打进了我们的心扉——《依然范特西》,里面的音乐就如其名,水准和初三那年的《范特西》几乎持平,千里之外和菊花台让父母一辈的人彻底闭了嘴,从此再也没有听到拿周杰伦和邓丽君作比较的段子。也是从这张专辑之后,我渐渐脱离了追他专辑的习惯,以至于后面的《我很忙》、〈魔杰座〉也只是抽几首听听,那时我也是大三大四了,虽然周杰伦至今仍旧信守着1年1张专辑的承诺,虽然之后的稻香、彩虹等弥漫着周杰伦的标签,但岁数得上扬也逐渐剿灭了我的很多热情。
高晓松曾说过,当代社会是一个没有大师的社会,包括文学,包括音乐,文学的大师在民国中爆发,在民国后消失。而音乐方面,中国最近的一批音乐大师就是罗大佑和崔健,这点我不否认,但我觉得36岁的周杰伦应该是华语乐坛的第一人(不是歌坛,歌坛的话张学友陈奕迅也能排的上),他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模式,并且真正影响了一代人,他配得上大师的称号,但资深乐评人、老一代的音乐家以及“大人们”都会不以为然,仍然会把周杰伦和小P孩、年轻人这些族群挂钩,认为其没有唱功,周杰伦也不是26岁,他也已经36岁了。反观Bob Dylan又如何?美国民谣之父,他的嗓音和唱功无任何天籁之感,可大师之名却无可争议。
36岁的他今年结了婚,他已经不是那个戴着鸭舌帽,面对媒体不知所措,无法顺利组织语言的歌坛男孩,他的专辑,他的音乐被世人所熟悉和铭记。插句题外话,十分反感我是歌手,和中国***这些戴着音乐帽子的节目(去年张宇的《二十岁的眼泪》和《祝我幸福》是我认为我是歌手举办以来最经典的两首作品),比的只有舞台感染力、唱功(尤其是高音)和选曲,赵雷、刘瑞琦这些真正的音乐人在这些节目中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