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得好好体会
![]() |
<孤独本身并不悲伤>
剑桥又降温了。英国的天气就和小学学习英语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一样,阴晴不定。在英国生活过一年多,仍然搞不清楚到底几月才是最寒冷的时节。前几天还是阳光灿烂,这两天却从早到晚地阴沉着,像是随时都可能有暴风雨降临,让人的心情也难以明媚起来。
看国内朋友圈的时候,过年的气息无处不在。《三联生活周刊》陆续出版了许多期关于年货的专题。脸书上有人分享央视的春晚广告《家和万事兴》,看的时候鼻子总是忍不住酸了又酸。妈妈告诉我,新家装修好了,趁着过年,和老爸搬了进去。她发来很多图片,絮絮叨叨的,说七大姑八大叔来参观了,大家都很喜欢。过了一会儿,表妹又更新了几张家里乔迁宴会的照片,大家都有一点微醺的样子,脸红红的。我完全可以想象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家长里短,以及那些旋转着的美味菜肴。现在正是南方吃冬笋的季节,将冬笋切块和腌菜以及腊肉一起煮,热腾腾还冒着热气的时候迅速夹一块放进嘴里,简直就是天物。而远在重洋之外的我,孤身一人埋首于一堆又一堆的英文文献中,饥肠辘辘,只能眼巴巴地用想象来填补肠胃和内心的空虚,以及和亲人相聚的渴望。
从图书馆借了书回学院的时候,收到了银行寄来的信,是关于一个多月前的遭遇。那时候,我莽撞地进了一个网站,莽撞地填了一些申请英国保险账号的表格(在英国,想要工作就要申请一个保险账号,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又莽撞地提供了我的银行账号。没成想,填完一系列的信息之后,发现那竟是一个中介网站,说是帮我申请保险账号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可是,又不说明白会收取多少金额,并且在他们的条款里还十分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有权根据不同的客户修改费用。种种迹象表明,我被骗了。当下我就打电话给自己的银行申报了这件事,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拿回被扣的钱。然而一个多月后,一切毫无进展,证据不足,无法判断申请表的状态,等等,让这件事一拖再拖,也几乎就要耗尽了我的耐心。其实这无关乎钱财,只是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懊恼,也觉得十分委屈和无助。异国他乡,经历这样的遭遇,除了羸弱的自我力量,没有人可以帮我。然而维权总是耗费时间、精力、影响心情的事,手边的卷帙浩繁和一万字的论文,让我力不从心。
电话里银行员工浓重的印度口音让人疲乏。这又让我对全球化带来的服务外包充满抱怨。和托马斯·弗里德曼畅销书同名的电影《世界是平的》就描绘了服务外包这一现象。而它所带来的问题切实发生在我的身上。明明就是一家英国的银行,明明我也是从英国打的服务热线,可是每次接听的人都是一口印度英语,而且对于英国的保险政策一无所知。这让我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是电话外包。当我亲身经历的时候才知道,服务外包其实让人十分烦扰:国外的团队并不了解消费者所在国的国情,所以在服务的时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用于一遍又一遍的解释,也因此而使得服务效率大打折扣。
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我要再次发邮件给诈骗公司询问我的申请状态,并尽力找到他们欺骗我的证据。电话那头的印度男人不断重复我应该用什么策略来处理这件事,也一再强调对于我的遭遇他深感抱歉,但目前很难有什么当即有效的解决方法。他很认真,可是他话里的无奈让我的内心就好像落下了一场暴风雨,和窗外的阴天一起,将我吞没。而这场暴雨里,还夹杂了无力、无助、论文写不出来的渺茫,以及只身一人离家万里的形单影只,和欧亚大陆的东边,江南小城,万家灯火,浓郁的春节热闹气息,对比强烈。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早已经无心再费力地去听那印度职员的话语。强忍住因为掉眼泪而颤抖的声音,我匆匆挂掉了电话。没有人再能发现我在哭,于是更放肆,好像要哭出所有的不愉快和委屈才甘心。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思维的发展需要孤独,一旦我们的心灵不再慌张地去乱抓人类填补寂寞,我们便会感到饱满的一种狂喜。
我很认同。而我,也是一个享受孤独、并且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的人。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的身和心是在积蓄着能量,而过度的社交,却会让能量损耗。我钟爱独自旅行,尤其是接近自然和人文的体验,因为只有旅行时候保持孤独的状态,我才能够跳脱出现实社会里的那个我,离开我所熟悉的环境与人,找到自己思想、行为、性格中与平时不一样的东西,也因此获得更多的思考。其实孤独本身并不悲伤,反而弥足珍贵,偷得浮生半日闲,若能有孤独的片刻,没有琐事的叨扰,将会是一件美丽的事。真正悲伤的,是当许多大浪汹涌而来时你却发现没有人可以倚靠。那种被无助感包围的孤独,才使人害怕。
<永远不要将自己的苦难和幸福与别人相比>
记不清我是怎样认识婧的,只记得她初见我的时候,就好像已经认识了我很久。和她一起参加过几次聚餐,觉得她是那种待人十分友善、热情,又很懂得照顾朋友的人。她在剑桥攻读文学博士,一年级,之前的硕士学位也是在剑桥。我不知道她的年纪有多大,大概三十出头的样子。和许多拖家带口的女博士一样,她一个人边求学,边抚养五岁的女儿。曾经我一直以为,她和丈夫只是因为她对事业的追求而两地分居,还无比感叹她竟会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可是有一天,我听了她的故事,才知道她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苦难。
其实早在三年前,她和丈夫就已经离婚了。原因不得而知,我也没有追问什么。彼时的她,还在工作,女儿只有两岁。南方小城市出生的她,不敢把这件事告诉给父亲。有相似经历的人都明白,小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网络往往容易重叠,谁身上发生了何事,很快就可以传遍。而小地方的人,对于离婚这件事,观念又颇为保守,常常会觉得离婚是人生中的一个污点,“家丑不可外扬”。本来,女孩子最亲密的人,是自己的母亲,可是偏偏婧的母亲,在她读大学的时候便过世了。没有人可以倾诉、说体己话,也没有长辈亲人能够给她一点光亮。那段时间的婧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崩溃,还是被迫接受,她没有细说。后来,也许是出于事业发展,也许是出于提高自我的考虑,婧决定来英国读书。为了瞒住父亲,她不得不和前夫商量,让女儿先在国内一年,假装两个人还在一起。婧也曾经想要把这件事对父亲坦诚相告,但因为许多次错过合适的时机,也就一直拖延着。
现在的婧,瘦瘦的,做完一天的工作,接完女儿回家,天已经黑了。我进门的时候,家里有点乱,小孩子总是折腾,地上桌子上摆满了玩具。她抱歉地笑笑说,太累了,不愿意收拾,收拾完明天又乱了,都是一些琐事而已。我看着她疲惫却明亮的眸子,又心疼又感慨。她再三留我吃了饭再走,我没有拒绝。对于这样一个温柔如水,内心坚强的女性,我实在不忍心看见她眼里闪现出一点失落。对她来说,我想我是鲜少能够说说话的人了吧。
我曾试图去想象和理解她所经历的苦难,也曾将那些和我自己的困境做对比,但我发现最终我只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同情她的遭遇,敬佩她的坚强,而无法完全代入。其中曲折,个中滋味,冷暖酸甜,只有她自己知道。同时,我也不应该觉得我的烦恼和她的艰辛相比,有多么的不足挂齿。因为,苦难和幸福不是用来做比较的。每一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经历的事情也会不同。而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价值观、人生哲学也会形成我们在面对幸福和苦难时的不同心态,这些复杂因素综合而成的感受,是其他任何人所难以真正体会的。
所以,不要试着将自己的遭遇和别人进行对比然后抱怨“为什么上天对我那么不公平”。每一次幸福或痛苦的体验,都要用心感受,用心总结,然后努力地、好好地生活。幸福,就感恩;不幸,就坚强。
就好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作者,巴西文学家保罗·科埃略所说,“人生也许无法选择,可我们至少能决定如何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悲欢离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