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日本电影的文学改编
日本是世界知名的阅读大国,其出版业规模、人均阅读量、包括发行的报纸杂志数量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亚洲更是当仁不让地傲踞群雄。拥有如此广泛且坚实的群众基础,文学改编也从日本的初创期及至今日,始终是日本电影业的一大传统。将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搬上银幕,首先是票房收入的稳定保证,同时又算是民族文化的凝炼提萃和扩散广播,更是新旧两种艺术形式的互溶与交通。
在世界范围内,文学改编电影都是常有之事,日本电影之所以几十年间在此一方形成自我的独到风景,也与其内生系统密不可分。一方面,日本文坛常年竞逐激烈,不断有优秀的新人新作涌现出来。与此同时,日本电影界自从战后过渡时期以来,对于电影的审查便渐趋放松,多样化的题材类型都可以顺利实现改编。而且,仰赖于不俗的国家经济实力,日本电影业长期以来,始终都能实现本土系统的自我循环,诸多只有日本人才能接受与理解的文化理念与艺术价值,能够“自产自销”。以上种种因素的互相作用,终于促成今日文学改编电影的高度繁荣。
日本电影的文学改编传统,从默片时代即已开始。最早的日本电影,便有许多是由能剧和净琉璃等传统曲艺转变而来,取材自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近当代著名文学作品,也从3、40年代起不时被搬上银幕,直至6、70年代达致第一个顶峰。
究其缘由,实则日本电影业在60年代面对电视的冲击及老一辈电影人的落幕(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相继去世,50年代风光无限的黑泽明也逐渐陷入创作低谷)等多重危机下,创作力枯竭的首要表征。进入70年代,各大电影制片厂的产量都陷入新低,能够在低靡的市场上保证一定利润的,只有以低成本制作的任侠片和粉红片(以日活公司为代表,在1971年尤为突出,全年上映的367部电影中,有超过4成是粉红片),凭借尺度日益放大的暴力与色情吸引观众眼球。而彼时倘若有导演想进行较为严肃的创作,几乎只有文学改编一条路可走。好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培养了崇尚阅读的优良习俗,日本的图书及报刊产业,至今仍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文学作品,具备了在银幕上传播的某种天然优势。于是,导演们纷纷将视线对准文学作品,构成了当时日本电影界的独到风景。
日式推理
时至今日,提及日本电影中的文学改编作品,不少人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闻名遐迩的“日式推理”。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首推市川昆改编横沟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系列”。自1976年开始,市川昆陆续将《犬神家族》(1976)、《恶魔拍球之歌》(1977)、《狱门岛》(1977)、《女王蜂》(1978)和《病院坡吊颈之家》(1979)搬上银幕,石坂浩二饰演的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金田一侦探形象一时间深入人心,这一系列电影也无一例外地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超高的票房。其中《犬神家族》更是一举打破了日本电影当时的影史票房纪录,票房收入高达15亿6千万日元,扣除通胀因素换算成目前的币值约为50亿日元。
市川昆在60年代已经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商业片大导,他本人也是日本电影界文学改编的旗帜性人物。从其40年代末出道伊始,文学改编就是他创作的不二法门,为他润色打磨剧本的正是其夫人和田夏十,夫妇二人前后维系近半个世纪的韵事也成为日本影坛的一段佳话。市川昆的文学视域极其广阔,既包括殿堂级文豪川端康成(《古都》,1980)、夏目漱石(《心》,1955和《我是猫》,1975)和谷崎润一郎(《键》,1959和《细雪》,1983),也包括战后派旗手大冈升平(《野火》,1959)和三岛由纪夫(《火烧金阁寺》,1958和《鹿鸣馆》,1986),以及战后刚刚兴起的“太阳族”作家石原慎太郎(当今的东京市长)的《处刑的房间》(1956)。市川昆执着于日本的传统与美学,他所选择的改编对象不少都是旨在表现日本传统之极致与美的作品,除了以上提及的代表作外,还包括取材自歌舞伎的《雪之丞变化》(1963)和源自日本神话的《竹取物语》(1987)。横沟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系列”算是他改编通俗文学的范本,该系列确立了他牢固的商业巨匠地位,以至于进入80年代后改走巨片路线的东宝公司每每有超豪华制作的巨制问世,必定要力邀市川昆来操刀。市川昆也因其兼收并蓄能够多年来赢得学院派和市场的双重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犬神家族》也是当时满怀雄心的出版业巨擘角川书店进军电影界的第一部作品,角川书店就此开创了日本影坛的新局面,陆续推出一批票房与口碑双收的文学改编经典作品,将电影改编文学的风潮推向新的高度。其中,《人性的证明》(1977)和《野性的证明》(1978)都改编自社会派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极富盛名的“证明三部曲”(另一部是《青春的证明》,未被改编成电影),由佐藤纯弥执导。《人间的证明》当年曾引进国内,已为众多国人熟知,该片将悬疑罪案置于战后日本与美国纠葛下的社会背景当中,并未流于猎奇式的犯罪心理与手法表现,而旨在探讨真实历史环境下的深层问题。这一创作风格也成为森村诚一的个人标签。他所刻画的人性丑恶,往往诞生于战后日本及美国的政界、商界,当中人物往往在特殊环境下被金钱与欲望腐蚀,酿成身不由己的悲剧。
与森村诚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堪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三巨匠”的松本清张。松本清张是最早抛弃本格派和变格派的固定模式,摒除故弄玄虚的情节和诡秘莫测的场面,讲究立足现实、有理有据地探索追究犯罪的社会根源,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他的作品大多被搬上过银幕,其中最忠实也最著名的改编者当属以推理探案片闻名的野村芳太郎。野村芳太郎从1958年起,陆续将《监视》(1958)、《零的焦点》(1961)、《影之车》(1970)、《砂之器》(1974)、《鬼畜》(1978)、《坏家伙们》(1980)、《疑惑》(1982)、《迷走地图》(1983)等8部作品搬上银幕。如果说横沟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系列”是市川昆赚钱的金字招牌,松本清张则直接定义了野村芳太郎的创作风格。其中被公认为代表了野村本人最高艺术水准的《砂之器》也成为整个70年代日本电影的一座高峰,被影坛同仁誉为“金字塔之作”。
松本清张与森村诚一的作品,有一点日本战后“伤痕文学”的意味。日本战败后近七年的美军占领时期(1945-1952),是那一代日本人心中的隐痛。虽然美军将和平带给了日本,但是在经济、文化等民生各方面领域处处受外人掣肘的情形依然令无数日本人不堪回首,更遑论黑市猖狂、强奸妇女等直接导致的恶行。这一被日本人视为迷失自我和俯首屈辱的时期在日本也一度处于被禁言的状态,直至美军撤离后多年才逐渐在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和体现。在松本清张和森村诚一书写的世界里,罪恶的根源往往被追溯到这一时期,由此改编的电影也往往在回忆的闪回段落里达到情感冲击与解破迷案的最高潮。
一代文豪
除了推理小说,电影界的另一大心头好则是盛誉蜚声国内外的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一大特征是几十年来乐此不疲地被不同的导演反复进行改编。
作为日本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无疑最受电影界的亲睐。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其中最著名的两版都出自导演西河克己。1963版由“日本影史第一美女”吉永小百合主演,1974版则由初登大银幕的山口百惠主演。后者就此开启东南亚一代巨星的辉煌演艺生涯,与三浦友和的搭档也被冠以“金童玉女”的名号。两人后来又于1980年联袂主演了同样改编自川端康成的《古都》。除了这一由市川昆导演的版本外,《古都》还有其它两个版本,1963年由岩下志麻主演的版本被认为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代表日本参与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除此之外,川端康成与《古都》共获诺贝尔奖的另外两部作品《雪国》(大庭秀雄导演,1969)和《千羽鹤》(增村保造导演,1969)也都于这一时期被搬上银幕。
另一位广受欢迎的文豪是谷崎润一郎。谷崎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本人也是日本当代唯美主义文学的旗帜,尤以表现恋母、恋物、虐恋、以恶为美,以丑为美等种种非理性或不为世俗容忍的极端主题见长。其文学创作不但直接影响了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名家,且在日本电影界也有大批拥趸。日本新浪潮名导增村保造与著名女优高峰秀子都曾表示谷崎润一郎是自己的毕生偶像。前者于60年代拍摄了《刺青》《痴人之爱》《卍》三部谷崎作品,其御用女优、当时开日本女性性感路线之先河的若尾文子也被视作最适合表现谷崎笔下魅惑风骚女主角的不二之选。迄今为止,谷崎作品共被搬上银幕达四十六次之多,其中有些被多次翻拍:《春琴抄》五次、《刺青》五次、《键》五次、《痴人之爱》四次、《卍》三次、《细雪》三次 。值得称道的是,其千古绝唱《春琴抄》的各个改编版本中,公认最好的一版依然出自西河克己、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铁三角组合”打造的1976版。
川端康成与谷崎润一郎两人,作为日本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作家,由于在日本的崇高声望成为电影的热门改编对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现象也绝非在6、70年代所独有。事实上,从日本电影的默片时代起,两人的作品就已被陆续改编翻拍。但之所以在6、70年代更为密集,实在是当时制片厂的不得已之举。彼此日趋衰退的日本电影业有时甚至一年才出产几十部影片,每一部投资稍大的影片都不容有失。唯有改编他们这样具有极其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家名著,方能保证万无一失。
不过,无论其他人的作品如何频繁被改编,论与电影的渊源最深的作家,还是要数三岛由纪夫。三岛本人的作品有10部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潮骚》和《黑蜥蜴》都被多次翻拍,《潮骚》更是先后有5个版本之多。在诸多改编影片中,影响最大的却并非出自市川昆、深作欣二、三隅研次等名导手笔,而是1966年三岛根据自己的小说《忧国》执导的同名影片。影片完全是三岛的独角戏,三岛自己饰演一位忠于天皇的日本上尉,整部电影就是描写他在1936年的政变失败后切腹的全过程。三年后,他又在五社英雄的《人斩》中客串出演日本“幕末四大人斩”之一的田中新兵卫,片中的他也是切腹自尽。两部影片在在预示了三岛的结局。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三岛正在筹划组织自己的私人武装——“楯会”,声称要捍卫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且保卫天皇。1970年11月25日,三岛终于将他政变的计划付诸实施。当天三岛带领4名“楯会”成员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以“献宝刀给司令鉴赏”为名骗总监至办公室内,将师团长绑架为人质。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队官兵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表示日本的经济虽然在快速增长,精神却空洞萎靡,呼吁他们“放弃物质文明的堕落,找回古人纯朴坚忍的美德与精神,成为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禁止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是当场根本没人响应他的号召,反倒有不少人大声嘲笑他是疯子。眼见自己的大计彻底失败,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的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他切腹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但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这一事件让川端备受刺激,他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他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谷崎润一郎对日本色情电影的影响
经常在作品中表现畸恋、虐恋的谷崎润一郎,对日本当代中产阶级的性心理有着精妙幽深的把握,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其中进行大量极富情色意味的描写。上世纪5、60年代改编自他作品的《键》《疯癫老人日记》《刺青》《卍》等电影,也成为日本最早的一批情色电影。这些电影的一大共性,就是用极具官能刺激的视听语言,直接呈现了谷崎润一郎笔下那些变态却又不失唯美的性行为。例如,《键》中身老年迈的丈夫从妻子与年轻医生之间的暧昧中寻找性满足,《疯癫老人日记》中不受儿女疼爱的爷爷对儿媳陷入难以自拔的迷恋(从最初的恋足,到对整个人的痴迷),以及《卍》中一对夫妻迷上同一个风情女子,进而上演同性恋和三人行的荒唐举止。谷崎润一郎借助这些略显夸张扭曲的性行为,来表现人性深处的控制与被控制欲,以外在化为物欲和性欲的方式呈现。当日本电影业从60年代中后期逐渐陷入低迷后,不少投机取巧的电影人却罔顾谷崎作品的精神主旨,简单地仿袭了色情这层外衣,开始大量地生产软情色片(也称粉红电影),仅以女性裸露为卖点。这些电影成本低廉,拍摄简单,能够以数量优势帮助电影公司迅速实现盈利。一度落入低谷的日本最早的电影公司日活,在70年代正是靠这类粉红电影重整旗鼓,一时有“粉红王国”之称。后来,不少受此启发的电影人更进一步,于80年代开始制作仅以真实表现性行为为卖点的AV,此后便迅疾成为风潮,风靡至今。值得玩味的是,后来成为不少AV标准桥段的故事梗概,都可以在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找到原型,当年的《键》《疯癫老人日记》《卍》等都是典型代表。
(原载《电影世界》2015年2月)
在世界范围内,文学改编电影都是常有之事,日本电影之所以几十年间在此一方形成自我的独到风景,也与其内生系统密不可分。一方面,日本文坛常年竞逐激烈,不断有优秀的新人新作涌现出来。与此同时,日本电影界自从战后过渡时期以来,对于电影的审查便渐趋放松,多样化的题材类型都可以顺利实现改编。而且,仰赖于不俗的国家经济实力,日本电影业长期以来,始终都能实现本土系统的自我循环,诸多只有日本人才能接受与理解的文化理念与艺术价值,能够“自产自销”。以上种种因素的互相作用,终于促成今日文学改编电影的高度繁荣。
![]() |
日本电影的文学改编传统,从默片时代即已开始。最早的日本电影,便有许多是由能剧和净琉璃等传统曲艺转变而来,取材自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近当代著名文学作品,也从3、40年代起不时被搬上银幕,直至6、70年代达致第一个顶峰。
究其缘由,实则日本电影业在60年代面对电视的冲击及老一辈电影人的落幕(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相继去世,50年代风光无限的黑泽明也逐渐陷入创作低谷)等多重危机下,创作力枯竭的首要表征。进入70年代,各大电影制片厂的产量都陷入新低,能够在低靡的市场上保证一定利润的,只有以低成本制作的任侠片和粉红片(以日活公司为代表,在1971年尤为突出,全年上映的367部电影中,有超过4成是粉红片),凭借尺度日益放大的暴力与色情吸引观众眼球。而彼时倘若有导演想进行较为严肃的创作,几乎只有文学改编一条路可走。好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培养了崇尚阅读的优良习俗,日本的图书及报刊产业,至今仍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文学作品,具备了在银幕上传播的某种天然优势。于是,导演们纷纷将视线对准文学作品,构成了当时日本电影界的独到风景。
日式推理
时至今日,提及日本电影中的文学改编作品,不少人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闻名遐迩的“日式推理”。
![]() |
横沟正史 |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首推市川昆改编横沟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系列”。自1976年开始,市川昆陆续将《犬神家族》(1976)、《恶魔拍球之歌》(1977)、《狱门岛》(1977)、《女王蜂》(1978)和《病院坡吊颈之家》(1979)搬上银幕,石坂浩二饰演的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金田一侦探形象一时间深入人心,这一系列电影也无一例外地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超高的票房。其中《犬神家族》更是一举打破了日本电影当时的影史票房纪录,票房收入高达15亿6千万日元,扣除通胀因素换算成目前的币值约为50亿日元。
![]() |
市川昆 |
市川昆在60年代已经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商业片大导,他本人也是日本电影界文学改编的旗帜性人物。从其40年代末出道伊始,文学改编就是他创作的不二法门,为他润色打磨剧本的正是其夫人和田夏十,夫妇二人前后维系近半个世纪的韵事也成为日本影坛的一段佳话。市川昆的文学视域极其广阔,既包括殿堂级文豪川端康成(《古都》,1980)、夏目漱石(《心》,1955和《我是猫》,1975)和谷崎润一郎(《键》,1959和《细雪》,1983),也包括战后派旗手大冈升平(《野火》,1959)和三岛由纪夫(《火烧金阁寺》,1958和《鹿鸣馆》,1986),以及战后刚刚兴起的“太阳族”作家石原慎太郎(当今的东京市长)的《处刑的房间》(1956)。市川昆执着于日本的传统与美学,他所选择的改编对象不少都是旨在表现日本传统之极致与美的作品,除了以上提及的代表作外,还包括取材自歌舞伎的《雪之丞变化》(1963)和源自日本神话的《竹取物语》(1987)。横沟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系列”算是他改编通俗文学的范本,该系列确立了他牢固的商业巨匠地位,以至于进入80年代后改走巨片路线的东宝公司每每有超豪华制作的巨制问世,必定要力邀市川昆来操刀。市川昆也因其兼收并蓄能够多年来赢得学院派和市场的双重认可。
![]() |
森村诚一 |
值得一提的是,《犬神家族》也是当时满怀雄心的出版业巨擘角川书店进军电影界的第一部作品,角川书店就此开创了日本影坛的新局面,陆续推出一批票房与口碑双收的文学改编经典作品,将电影改编文学的风潮推向新的高度。其中,《人性的证明》(1977)和《野性的证明》(1978)都改编自社会派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极富盛名的“证明三部曲”(另一部是《青春的证明》,未被改编成电影),由佐藤纯弥执导。《人间的证明》当年曾引进国内,已为众多国人熟知,该片将悬疑罪案置于战后日本与美国纠葛下的社会背景当中,并未流于猎奇式的犯罪心理与手法表现,而旨在探讨真实历史环境下的深层问题。这一创作风格也成为森村诚一的个人标签。他所刻画的人性丑恶,往往诞生于战后日本及美国的政界、商界,当中人物往往在特殊环境下被金钱与欲望腐蚀,酿成身不由己的悲剧。
![]() |
松本清张 |
与森村诚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堪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三巨匠”的松本清张。松本清张是最早抛弃本格派和变格派的固定模式,摒除故弄玄虚的情节和诡秘莫测的场面,讲究立足现实、有理有据地探索追究犯罪的社会根源,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他的作品大多被搬上过银幕,其中最忠实也最著名的改编者当属以推理探案片闻名的野村芳太郎。野村芳太郎从1958年起,陆续将《监视》(1958)、《零的焦点》(1961)、《影之车》(1970)、《砂之器》(1974)、《鬼畜》(1978)、《坏家伙们》(1980)、《疑惑》(1982)、《迷走地图》(1983)等8部作品搬上银幕。如果说横沟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系列”是市川昆赚钱的金字招牌,松本清张则直接定义了野村芳太郎的创作风格。其中被公认为代表了野村本人最高艺术水准的《砂之器》也成为整个70年代日本电影的一座高峰,被影坛同仁誉为“金字塔之作”。
![]() |
《砂之器》片场照 |
松本清张与森村诚一的作品,有一点日本战后“伤痕文学”的意味。日本战败后近七年的美军占领时期(1945-1952),是那一代日本人心中的隐痛。虽然美军将和平带给了日本,但是在经济、文化等民生各方面领域处处受外人掣肘的情形依然令无数日本人不堪回首,更遑论黑市猖狂、强奸妇女等直接导致的恶行。这一被日本人视为迷失自我和俯首屈辱的时期在日本也一度处于被禁言的状态,直至美军撤离后多年才逐渐在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和体现。在松本清张和森村诚一书写的世界里,罪恶的根源往往被追溯到这一时期,由此改编的电影也往往在回忆的闪回段落里达到情感冲击与解破迷案的最高潮。
一代文豪
除了推理小说,电影界的另一大心头好则是盛誉蜚声国内外的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一大特征是几十年来乐此不疲地被不同的导演反复进行改编。
![]() |
川端康成 |
作为日本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无疑最受电影界的亲睐。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其中最著名的两版都出自导演西河克己。1963版由“日本影史第一美女”吉永小百合主演,1974版则由初登大银幕的山口百惠主演。后者就此开启东南亚一代巨星的辉煌演艺生涯,与三浦友和的搭档也被冠以“金童玉女”的名号。两人后来又于1980年联袂主演了同样改编自川端康成的《古都》。除了这一由市川昆导演的版本外,《古都》还有其它两个版本,1963年由岩下志麻主演的版本被认为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代表日本参与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除此之外,川端康成与《古都》共获诺贝尔奖的另外两部作品《雪国》(大庭秀雄导演,1969)和《千羽鹤》(增村保造导演,1969)也都于这一时期被搬上银幕。
![]() |
吉永小百合版《伊豆的舞女》 |
![]() |
山口百惠版《伊豆的舞女》 |
另一位广受欢迎的文豪是谷崎润一郎。谷崎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本人也是日本当代唯美主义文学的旗帜,尤以表现恋母、恋物、虐恋、以恶为美,以丑为美等种种非理性或不为世俗容忍的极端主题见长。其文学创作不但直接影响了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等名家,且在日本电影界也有大批拥趸。日本新浪潮名导增村保造与著名女优高峰秀子都曾表示谷崎润一郎是自己的毕生偶像。前者于60年代拍摄了《刺青》《痴人之爱》《卍》三部谷崎作品,其御用女优、当时开日本女性性感路线之先河的若尾文子也被视作最适合表现谷崎笔下魅惑风骚女主角的不二之选。迄今为止,谷崎作品共被搬上银幕达四十六次之多,其中有些被多次翻拍:《春琴抄》五次、《刺青》五次、《键》五次、《痴人之爱》四次、《卍》三次、《细雪》三次 。值得称道的是,其千古绝唱《春琴抄》的各个改编版本中,公认最好的一版依然出自西河克己、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铁三角组合”打造的1976版。
![]() |
谷崎润一郎 |
![]() |
1983年市川昆版《细雪》 |
川端康成与谷崎润一郎两人,作为日本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作家,由于在日本的崇高声望成为电影的热门改编对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现象也绝非在6、70年代所独有。事实上,从日本电影的默片时代起,两人的作品就已被陆续改编翻拍。但之所以在6、70年代更为密集,实在是当时制片厂的不得已之举。彼此日趋衰退的日本电影业有时甚至一年才出产几十部影片,每一部投资稍大的影片都不容有失。唯有改编他们这样具有极其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家名著,方能保证万无一失。
![]() |
三岛由纪夫的《忧国》 |
不过,无论其他人的作品如何频繁被改编,论与电影的渊源最深的作家,还是要数三岛由纪夫。三岛本人的作品有10部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潮骚》和《黑蜥蜴》都被多次翻拍,《潮骚》更是先后有5个版本之多。在诸多改编影片中,影响最大的却并非出自市川昆、深作欣二、三隅研次等名导手笔,而是1966年三岛根据自己的小说《忧国》执导的同名影片。影片完全是三岛的独角戏,三岛自己饰演一位忠于天皇的日本上尉,整部电影就是描写他在1936年的政变失败后切腹的全过程。三年后,他又在五社英雄的《人斩》中客串出演日本“幕末四大人斩”之一的田中新兵卫,片中的他也是切腹自尽。两部影片在在预示了三岛的结局。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三岛正在筹划组织自己的私人武装——“楯会”,声称要捍卫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且保卫天皇。1970年11月25日,三岛终于将他政变的计划付诸实施。当天三岛带领4名“楯会”成员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以“献宝刀给司令鉴赏”为名骗总监至办公室内,将师团长绑架为人质。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队官兵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表示日本的经济虽然在快速增长,精神却空洞萎靡,呼吁他们“放弃物质文明的堕落,找回古人纯朴坚忍的美德与精神,成为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禁止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是当场根本没人响应他的号召,反倒有不少人大声嘲笑他是疯子。眼见自己的大计彻底失败,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的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他切腹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但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这一事件让川端备受刺激,他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他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 |
《疯癫老人日记》海报。片中公公与儿媳的暧昧情节几乎是后来一类AV的范本 |
谷崎润一郎对日本色情电影的影响
经常在作品中表现畸恋、虐恋的谷崎润一郎,对日本当代中产阶级的性心理有着精妙幽深的把握,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其中进行大量极富情色意味的描写。上世纪5、60年代改编自他作品的《键》《疯癫老人日记》《刺青》《卍》等电影,也成为日本最早的一批情色电影。这些电影的一大共性,就是用极具官能刺激的视听语言,直接呈现了谷崎润一郎笔下那些变态却又不失唯美的性行为。例如,《键》中身老年迈的丈夫从妻子与年轻医生之间的暧昧中寻找性满足,《疯癫老人日记》中不受儿女疼爱的爷爷对儿媳陷入难以自拔的迷恋(从最初的恋足,到对整个人的痴迷),以及《卍》中一对夫妻迷上同一个风情女子,进而上演同性恋和三人行的荒唐举止。谷崎润一郎借助这些略显夸张扭曲的性行为,来表现人性深处的控制与被控制欲,以外在化为物欲和性欲的方式呈现。当日本电影业从60年代中后期逐渐陷入低迷后,不少投机取巧的电影人却罔顾谷崎作品的精神主旨,简单地仿袭了色情这层外衣,开始大量地生产软情色片(也称粉红电影),仅以女性裸露为卖点。这些电影成本低廉,拍摄简单,能够以数量优势帮助电影公司迅速实现盈利。一度落入低谷的日本最早的电影公司日活,在70年代正是靠这类粉红电影重整旗鼓,一时有“粉红王国”之称。后来,不少受此启发的电影人更进一步,于80年代开始制作仅以真实表现性行为为卖点的AV,此后便迅疾成为风潮,风靡至今。值得玩味的是,后来成为不少AV标准桥段的故事梗概,都可以在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找到原型,当年的《键》《疯癫老人日记》《卍》等都是典型代表。
(原载《电影世界》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