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读书无用或读书少怎么办
首先,读书并没那么了不起。书也不过是文字与图画的载体,记载着他人的经验。读书和现实生活,都是摄取外界的信息,给予加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汲取的是他人总结的语言经验,行万里路是自身去亲历一番获取的其他经验,两者不可得兼。在表述为语言时,是书籍经验占便宜,但经历过的自然明白:许多事儿,非语言所能归纳统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然而读书与文字,到底还是最简单直接的,汲取经验的方式。毕竟书籍诉诸于语言与文字,而语言又是最主要直观的交流方式。对这方面敏感的人,会更喜欢一点。
实用主义者,或者说,推崇读书致用型的人,也许会抱怨要读的书太多了,偏偏读书还记不住,真是无用。实则哪怕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读过书和没读过书,哪怕记不住,也还是有区别。得其意而忘其形,倘若能通过阅读,知道许多事情大概是怎么个状况,许多细节可以在哪本书里找到,那就没白读。在这个获取书籍相对方便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个图书馆;读过的人,知道哪本书放在哪个架子上,没读过,那就是没读过。
至于读了书想记住,也急躁不得。按过目不忘,乃是传说中的技能。至于许多书看不懂甚至看困了,无非是信息转化率低。有些的确得归咎于作者写得不通俗,但还有种情况是:
你读得太快,许多概念和逻辑还没弄明白,便草草过去了。
这个时代,许多人对界面不那么友好的书、诉求不那么直白的音乐,都会深觉憎恨,觉得不接地气。然而读书这事,本身是要付出点学习成本的。一个美国人,不花几年学点中文,连《西游记》都读不懂,根本不知道何谓“猴子派来的救兵”。
当然,我也不太愿意劝人抱着一本书死啃。容易过度解读不说,还容易没趣。王小波举过个比喻:好比把一块口香糖嚼来嚼去,都嚼没味了。世上确有值得翻来覆去看的经典——卡尔维诺特别支持这一点——但毕竟少。
哪位说了: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么?读书多了,是不是能咀嚼出一些微言大义呢?
这时候就得引用了。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圣人也觉得:读书方面,量的积累和思维深度挖掘,是相辅相成的。
但圣人又说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所以多读书,比闷头想,效率更高。
许多人大概都有类似经验吧?
自己思考了许多许多,自觉心得深邃无比;结果一查一读,发现自己思考过的,前人已经想过了,而且说得透透的。
读一本书,反复思索,隐约有些心得;但偶尔看其他名家的笔记评述,发现“哎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啊”,忽然间豁然开朗了?
因为认识事物,不只有一个角度。从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其实是最好的“深度挖掘”方式。阅读的宽度,很大程度上,会提升你的深度。光是读查良铮先生翻译的普希金,只是觉得好;再多读读查良铮先生写的译后记,会觉得“哎呀原来这么好”。光是读杜甫的诗,觉得好;看看《杜工部草堂诗话》,会发现自己其实对杜甫理解可能还是窄了。
杨绛先生说,许多人的问题是读得不够,想得太多。
同理,对许多东西的不理解,其实不是思考得不够深,而是读得不够广。
当然,人觉得自己读书少,几乎是一个永恒的恶性循环。除非在一个方向埋头读,否则读书越杂,越会觉得这世上的书与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这种时候,许多人会出于一种自我保护,而设立执念:觉得某种书是好的,其他书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比如,我刚开始读西文书时,觉得雨果是古往今来第一大贤,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差可比拟,其他都弱一等,根本没必要读。但年纪渐长,读书越多,越发现大牛层出不穷,而且牛的方式不一样。无论怎么个牛法,都是自己达不到的。这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诸如“谁谁最强”、“谁谁更牛”一类话题,就会觉得甚为滑稽。
如果放弃纯粹的实用主义角度,不把读书当成个需要完成的任务,不抱着读书以致用的态度,而将读书当做赏心乐事的时候,人大概就会愿意承认:世上有许多事、许多知识和许多人,都有有其自己道理和卓越之处。只要这个人没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野心,那么,承认书是读不完的,反而会有种“发现了一个无限量供应的自助餐厅呀”的乐趣。
我有一个年长的朋友,在上海某镇上做水利工作。如果我认识的人里有人能读书破万,差不多是他了。他是真的提头知尾、看书浩如烟海的那种怪物,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他是二脚书橱。我正经问过他有没有读过一万本书,他开玩笑说,如果算上连环画,那大概有了。当然,他还是过着很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买书要被老婆管;安静上班;喜欢去河边吃点虾,喝点黄酒。没什么特别的。
要说特别,只有两点。其一,他活得挺高兴的,聊起天来逸兴遄飞,因为什么都聊得起来。其二,我和朋友偶尔去他家,大家能够坐在他家地板上,盘着腿看书,就像小时候在租书铺门前看书似的,一看一个下午。后一种情况下,我们会巴望自己读书不够多——这样就证明,剩下等着我们去读的,等待我们去领略的新惊喜,还有很多很多呢。这个游戏,才刚刚开始。
然而读书与文字,到底还是最简单直接的,汲取经验的方式。毕竟书籍诉诸于语言与文字,而语言又是最主要直观的交流方式。对这方面敏感的人,会更喜欢一点。
实用主义者,或者说,推崇读书致用型的人,也许会抱怨要读的书太多了,偏偏读书还记不住,真是无用。实则哪怕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读过书和没读过书,哪怕记不住,也还是有区别。得其意而忘其形,倘若能通过阅读,知道许多事情大概是怎么个状况,许多细节可以在哪本书里找到,那就没白读。在这个获取书籍相对方便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个图书馆;读过的人,知道哪本书放在哪个架子上,没读过,那就是没读过。
至于读了书想记住,也急躁不得。按过目不忘,乃是传说中的技能。至于许多书看不懂甚至看困了,无非是信息转化率低。有些的确得归咎于作者写得不通俗,但还有种情况是:
你读得太快,许多概念和逻辑还没弄明白,便草草过去了。
这个时代,许多人对界面不那么友好的书、诉求不那么直白的音乐,都会深觉憎恨,觉得不接地气。然而读书这事,本身是要付出点学习成本的。一个美国人,不花几年学点中文,连《西游记》都读不懂,根本不知道何谓“猴子派来的救兵”。
当然,我也不太愿意劝人抱着一本书死啃。容易过度解读不说,还容易没趣。王小波举过个比喻:好比把一块口香糖嚼来嚼去,都嚼没味了。世上确有值得翻来覆去看的经典——卡尔维诺特别支持这一点——但毕竟少。
哪位说了: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么?读书多了,是不是能咀嚼出一些微言大义呢?
这时候就得引用了。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圣人也觉得:读书方面,量的积累和思维深度挖掘,是相辅相成的。
但圣人又说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所以多读书,比闷头想,效率更高。
许多人大概都有类似经验吧?
自己思考了许多许多,自觉心得深邃无比;结果一查一读,发现自己思考过的,前人已经想过了,而且说得透透的。
读一本书,反复思索,隐约有些心得;但偶尔看其他名家的笔记评述,发现“哎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啊”,忽然间豁然开朗了?
因为认识事物,不只有一个角度。从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其实是最好的“深度挖掘”方式。阅读的宽度,很大程度上,会提升你的深度。光是读查良铮先生翻译的普希金,只是觉得好;再多读读查良铮先生写的译后记,会觉得“哎呀原来这么好”。光是读杜甫的诗,觉得好;看看《杜工部草堂诗话》,会发现自己其实对杜甫理解可能还是窄了。
杨绛先生说,许多人的问题是读得不够,想得太多。
同理,对许多东西的不理解,其实不是思考得不够深,而是读得不够广。
当然,人觉得自己读书少,几乎是一个永恒的恶性循环。除非在一个方向埋头读,否则读书越杂,越会觉得这世上的书与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这种时候,许多人会出于一种自我保护,而设立执念:觉得某种书是好的,其他书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比如,我刚开始读西文书时,觉得雨果是古往今来第一大贤,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差可比拟,其他都弱一等,根本没必要读。但年纪渐长,读书越多,越发现大牛层出不穷,而且牛的方式不一样。无论怎么个牛法,都是自己达不到的。这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诸如“谁谁最强”、“谁谁更牛”一类话题,就会觉得甚为滑稽。
如果放弃纯粹的实用主义角度,不把读书当成个需要完成的任务,不抱着读书以致用的态度,而将读书当做赏心乐事的时候,人大概就会愿意承认:世上有许多事、许多知识和许多人,都有有其自己道理和卓越之处。只要这个人没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野心,那么,承认书是读不完的,反而会有种“发现了一个无限量供应的自助餐厅呀”的乐趣。
我有一个年长的朋友,在上海某镇上做水利工作。如果我认识的人里有人能读书破万,差不多是他了。他是真的提头知尾、看书浩如烟海的那种怪物,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他是二脚书橱。我正经问过他有没有读过一万本书,他开玩笑说,如果算上连环画,那大概有了。当然,他还是过着很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买书要被老婆管;安静上班;喜欢去河边吃点虾,喝点黄酒。没什么特别的。
要说特别,只有两点。其一,他活得挺高兴的,聊起天来逸兴遄飞,因为什么都聊得起来。其二,我和朋友偶尔去他家,大家能够坐在他家地板上,盘着腿看书,就像小时候在租书铺门前看书似的,一看一个下午。后一种情况下,我们会巴望自己读书不够多——这样就证明,剩下等着我们去读的,等待我们去领略的新惊喜,还有很多很多呢。这个游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