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1965 硬波普的历史13
![]() |
Scufflin': 钢琴三贱客之三
Conrad Yeatis “Sonny”Clark(1931-1963)出生于宾州的赫米尼耶,这个依靠煤炭开采的小镇常住居民只有800人。12岁时,Clark举家前往匹兹堡。自高中时开始,他就以职业乐手的身份登台。1951年,他与长兄前往西海岸旅行并选择定居这里。安家之后,Clark开始在旧金山周边城市频繁演出,与他合作的音乐人中,有萨克斯手Wardell Gray、Vido Musso以及Oscar Pettiford、Buddy De Franco等人,1953年到1956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上都和这些人混迹在一起。1956年下半年,他再一次搬家,这次的目的地是洛杉矶,在那他加入了Howard Rumsey在何尔摩沙海滩Lighthouse 搞的“全明星”队。再一次接受Leonard Feather的采访时,Clark曾说:“那阵的气氛疯狂得很。不过我老实说,我确实有一阵子演得非常不适应。西海岸的伙计们玩出来的感觉跟我对不上,他们有自己一套Swing的路子。但Stan Levey(鼓手)、Frank Rosolino(长号手)和Conte Candoli(小号手)却为我融入进去提供了很多帮助。当然了,他们刚出道的时候也确实在东岸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总的来说,还是东部的乐手更有激情和热情。”
与Elmo Hope类似,Sonny Clark最终也选择离开西部,而且他的下一个目的地也是纽约,与他同行的是女歌手Dinah Washington,目的大概就是为了“蹭蹭车”。一到那里,他就进棚开始为Blue Note录制唱片,这个时期的完成的工作最终发行成四张唱片:《Dial S for Sonny》、《Sonny's Crib》、《Sonny Clark Trio》以及《Cool Struttin'》,同时也一边参加俱乐部演出,一边参与其他乐手像Stan Getz、Sonny Rollins、Charles Mingus、Clifford Jordan和Johnny Griffin的唱片录制。到50年代后期,Clark为Blue Note录制唱片几乎已经把那个时期纽约硬波普圈子的所有大佬都合作了个遍(包括Art Farmer、Donald Byrd、Jackie McLean、John Coltrane、Paul Chambers、Philly Joe Jones、Louis Hayes和Art Taylor)。
![]() |
1958年1月,Clark与Joe Jones |
尽管这一系列疾风骤雨的动作最终质量并不都尽善尽美,但就靠着这几年的打拼,Clark已经成为圈子里的人们心目中最好的爵士钢琴手之一。
50年代末,在一段时间的短暂停滞后,他带着一张全新的三重奏唱片(Max Roach/George Duvivier/Sonny Clark)重回乐迷视野,这张唱片极尽他独出心裁的创意之光,几乎可以与波普时期那种灵动音符快速彪过的佳作媲美。时间来到60年代,Sonny与Blue Note的主场乐手Jackie McLean和Dexter Gorden合作发行了一些作品,他也为它们的成功提供了不少助力。当然这期间他也为Blue Note贡献了一张自己的唱片,现在看来,这既是他为Blue Note录制过的最好的唱片,也是他此生的最后一张唱片。它就是《李萍和罗萍》(Leapin’and Lopin:)。
![]() |
Clark/Lion |
Clark的演奏风格既没有Kelly那么流行,也不像Hope那么偏执,“及时行乐”应该是他的信条。对于Sonny Clark来说找活儿干从来不是问题。Blue Note唱片独具慧眼的音乐总监Alfred Lion扶持和帮助过众多音乐人,而Clark就是其中一个,但与Hope和Kelly相似的是,他也从未获得太多来自圈子外的认同。对于他个人而言,阻隔在他与成功中间的壁垒几乎只有一样,那就是他的毒瘾。1962年晚些时候,因为一次心脏病突发他住进了医院,1963年1月出院,然后在纽约的Junior俱乐部完成了此生的最后一场演出,同时也正是在那里,1月30日凌晨,Clark最终因过量服药骤然离世,年仅32岁。为了避免制造负面新闻的传播和贩卖酒水执照被吊销,俱乐部老板在报警之前偷偷将他的尸体转移到一处私人住所。Clark去世之后,他的好友Bill Evans,将自己的哀思和Clark式蜿蜒悠长的技法融入进了他所作的祭奠曲《N.Y.C.'s No Lark》(拟题拆取自Clark的姓)。
![]() |
尽管相比Hope而言Sonny Clark的演奏风格要更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曲子里就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专辑《Cool Struttin》的封底,这位钢琴家盛赞Lennie Tristano“高超的演奏技术和构建概念的能力”,至于说所受其影响,在《Max Roach/George Duviviei/Sonny Clark》的三重奏唱片里算是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体现。当然,这种影响或许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如果你第一次听他的作品,你甚至可能会觉得Clark是一个深受Powell风格影响的钢琴家,更不会想到他竟会把Tristano视作影响第二深的引领者。
Clark与Tristano(包括与Powell)之间的纽带最明显的体现,就在于他对于蛇形蜿蜒的旋律线的运用。这些旋律线一旦出现,可能会延续超过数个小节而不中断,其间满是惊艳的反转,而这也正是Clark演奏风格的精髓所在。当Clark的长乐句一直试图压制高潮让它延缓爆发,这就会制造出一种全神贯注以细磨慢工的氛围,最终源源不断涌出的意念最终形成一股张力,在快速演替中急泻而出。Clark的另一个影响来源,居然是Horace Silver,这个三重奏的任何一首曲子里都至少会有一处向这个Funk大师致敬的地方——通常是引一个他的口头禅。当Clark的独奏越发接近高潮时它会在多个小节里交织变化并不断加快,这些乐句几乎不需要中断变形就直接切换成另外一种充满惊喜的东西。它们将Clark的音乐深埋在传统之下,同时也做出一些让步,让它的整体氛围满载略显冷静的气质,突出与Silver那种更偏放松质感的不同。
这是一张完完全全体现Clark本源的唱片(绝大多数曲目都是中速到中高速布鲁斯或者标准和弦),这些主题都选得按部就班,其中只有极少数和弦——不同于3度、4度或者8度——用右手演奏,而所有着重表现的内容几乎都落在单音的线条上。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My Conception》。这是一首无伴奏的叙事曲,演奏者无需按照一个既定节奏去演奏而可以以一个完全自由的律动行进,且在最后部分的和声时需要用到跨越弹奏法(30年代的钢琴演奏风格,因演奏者左手跨跃的动作而得名)略加暗示。在这里,Clark借鉴自Art Tatum丰腴的演奏技巧已经完全呈现在他双手疾行演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里。这些狂奔的复调音符充满了冥想的群集,身旁缀满了钢琴家进行作上的修饰。
从节奏上来说,Clark在处理绝大多数拍子时都倾向于制造压迫效果,因此会不断往前碾轧——倒是Kelly似乎更乐于拖慢速度以制造Groove的效果——Clark也会选择恰到好处的断音以贴切上他最爱的蛇形旋律行进。他的演奏会让人产生一个感觉,即不管是波普乐还是布鲁斯,所有玩他们所必须的花招都是由充满信念的音乐家在放松的演奏中妙手偶得的。从这张唱片来看,Clark似乎就该是这样一个音乐家。很多人进而希望能从他身上看到更多伟大音乐的诞生——在他们看来,这样一张出色的三重奏应该只是打开Clark登峰造极大门的第一步,强大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才刚刚准备好展现自己的内容。
成功当然没能到来,和Kelly与Hope一样,Clark也没能获得他应得的关注。爵士永远都只是针对小众口味的音乐,很少有听众又能同时记住如此众多的乐手姓名。评论家同样如此,他们常常过度简化解读音乐的方式,且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们所认为的那些主要的推动者身上,而完全忽视了其他同样价值不低只不过个性表达更加隐晦的音乐人。(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评论界当时为解读Lester Young着下大量的墨水,却完完全全把Ben Webster给忽视了。)特别是在硬波普和Dance所谓的主流爵士乐时代,这样的简化取巧显得尤为不幸。正如Dance所支持的说法所讲,硬波普是一种“纵深广阔的音乐形式”。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也是这些唱片在今天依旧再被不断再版的原因——正是在于,这种风格拥有非凡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是让它最终成为“主流”的原因:所有优秀的乐手,最终都在演奏硬波普了。
——————————————————————
第三部分“Mainstream”结束了,现在大概弄完百分之四十,加油^A^
欢迎关注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3638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