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世界只剩"哒哒哒"声
(本文首发于“大鱼读品”微信公号@bigfishbooks,配图来自网络)
2013年夏天,我去香山,爬到距山顶三分之二,已气喘如驴,我处在被自己推进的极限状态里,低着脑袋哈着腰无心欣赏美景,这时,眼皮底下的台阶上出现了一双穿着五趾跑鞋的脚,我下意识地抬了抬眼,一个高大的外国帅哥弹跳而过。丫是跑上去的。
擦肩而过的那一瞬间,像一面镜子,我看到了自己;也像灵魂里的一股飓风,吹着我在半山腰打了个转,然后我想:我要开始跑步了。
第二天就开始了。
2公里,4公里,5公里,10公里,20公里。一年半,跑步俨然成为嵌入生命肌理的一项自发活动,一到时间,双脚就在寻找跑鞋,身体像口渴时渴望水一样渴望一场一小时以上的单调循环运动。
我渴望长时间的孤独。承认这个非常艰难,且有很大矫情的嫌疑。世界是一个对话对象,表达的时候或朵朵花开,或陷入泥潭和织网,但都是弥散和不完全。闭嘴的时候,散落在四方的自我才汇聚成伍尔芙所说的"锲形的核",得到休息,得到一种凝聚之后的简洁和速度。
大多时候带着音乐。2013年10月,大叔Lou Reed去世,mp3里都是他,还有他在演唱会现场朗诵的艾伦•坡的《乌鸦》,配乐像来自炼狱的重、黑、神秘,而他的朗诵,那是制造和唤醒,是真正的诗的朗诵。我听着这样的朗诵奔跑,感觉步子需再加快些。之后换成肖邦、巴赫和舒曼,穿插卡拉斯热情的歌剧《卡门》和久石让的钢琴曲。我听古典乐并未入门,只凭直觉挑选,合性情而已,而它们带来的是持续、丰沛的情感和宽阔的想象,也才明白伟大的音乐为什么不朽。不过跑步超过半小时,身体开始疲累,精神也会昏沉,集中困难,继续听古典,耳朵的分辨力会降低,这时如果换成铿锵的《卡门》或者欢快的《菊次郎的夏天》,精神随即振奋。《菊次郎的夏天》绝对是跑步音乐的首选,脚步可以踩得上节奏,仿佛左脚和右脚联弹创作,一跳一跳带着自己回到童年。
在内心更安静的时候,就听《金刚经》,王菲诵读得空灵,听一遍四十分钟,跑出去六七公里。
去年夏天,我参加了一次10公里路跑联赛,头一次融进一大堆人里。在人类历史的教训下,我对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去做一件事有着理性的警惕,但这次竟然非常喜欢。大概是因为队伍里的每个人都有清晰的独立性,聚在一起,每个人的面目也是清晰的。发令枪响起,庞大的队伍缓慢起航,人群里开始尖叫,很多人冲着摄像机招手,有一种河流汇聚滚滚向前的庞大气势,是有定力的欢快,独自跑步没有的兴奋。渐渐地,呼吸开始急促,队伍安静下来,人与人的距离拉开,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身边的呼吸声和脚步声是彼此无言的陪伴,人们之间原本的屏障在此时消失,大家都像是某种呼吸急促内心雀跃的生命体,在你追我赶地去往某个美丽世界。
跑步的意义于我是逐层被发现的。起初我只是希望能对身体有更多掌控,长跑孤独、单调,是像我这样一心想要回到自己"锲形的核"里的人能想到的最好的运动。后来发现,奔跑到极限要尖叫的时候,竟然是在跟生命中某种深刻的东西安静地相遇,平日很难相见的,那个时候,就在那里,跟你轻声打个招呼,你觉得天空有一道光闪过。
一次,跑完10公里后,起风了,夏天的傍晚,树叶的哗啦声好听,心里感动,又跑了5公里。对于跑步者来说,跑步成了一种表达方式。5公里跑到后段,风更大,大雨点开始落下,我继续跑,跑道上还有零星的其他人,风雨好像打开了人的心灵,大家的脚步格外热烈。天黑了,昏黄的路灯下,我看到大掌的树叶摇摇摆摆,觉得我的一生都在如此奔跑,而我一定一定要活在每个流逝的瞬间里,因为它们是那么美。
一次中午,公园人少,跑到一半,我把耳机拿掉,抬头看看前方和四周,发现这个世界,树,路,人,河流,都比之前看到的要清晰了很多倍,世界在此,我也在此,当时当刻,充盈静谧,时间停止。后来几次,便不再戴耳机。
跑步的常识是用前脚掌着地,身体稍前倾,减小步幅,减少身体多余的动作,减少鞋和地面接触的时间,这样,在跑的时候,你的声音就是"哒哒哒",像马蹄,而不是"砰砰砰",像石头。摘掉耳机后,我专心听脚下的声音,如同禅修所说的"修止",听久了,好像自我都已不在,灵魂飞到空中,世界只剩"哒哒哒"声。
![]() |
2013年夏天,我去香山,爬到距山顶三分之二,已气喘如驴,我处在被自己推进的极限状态里,低着脑袋哈着腰无心欣赏美景,这时,眼皮底下的台阶上出现了一双穿着五趾跑鞋的脚,我下意识地抬了抬眼,一个高大的外国帅哥弹跳而过。丫是跑上去的。
擦肩而过的那一瞬间,像一面镜子,我看到了自己;也像灵魂里的一股飓风,吹着我在半山腰打了个转,然后我想:我要开始跑步了。
第二天就开始了。
2公里,4公里,5公里,10公里,20公里。一年半,跑步俨然成为嵌入生命肌理的一项自发活动,一到时间,双脚就在寻找跑鞋,身体像口渴时渴望水一样渴望一场一小时以上的单调循环运动。
我渴望长时间的孤独。承认这个非常艰难,且有很大矫情的嫌疑。世界是一个对话对象,表达的时候或朵朵花开,或陷入泥潭和织网,但都是弥散和不完全。闭嘴的时候,散落在四方的自我才汇聚成伍尔芙所说的"锲形的核",得到休息,得到一种凝聚之后的简洁和速度。
大多时候带着音乐。2013年10月,大叔Lou Reed去世,mp3里都是他,还有他在演唱会现场朗诵的艾伦•坡的《乌鸦》,配乐像来自炼狱的重、黑、神秘,而他的朗诵,那是制造和唤醒,是真正的诗的朗诵。我听着这样的朗诵奔跑,感觉步子需再加快些。之后换成肖邦、巴赫和舒曼,穿插卡拉斯热情的歌剧《卡门》和久石让的钢琴曲。我听古典乐并未入门,只凭直觉挑选,合性情而已,而它们带来的是持续、丰沛的情感和宽阔的想象,也才明白伟大的音乐为什么不朽。不过跑步超过半小时,身体开始疲累,精神也会昏沉,集中困难,继续听古典,耳朵的分辨力会降低,这时如果换成铿锵的《卡门》或者欢快的《菊次郎的夏天》,精神随即振奋。《菊次郎的夏天》绝对是跑步音乐的首选,脚步可以踩得上节奏,仿佛左脚和右脚联弹创作,一跳一跳带着自己回到童年。
在内心更安静的时候,就听《金刚经》,王菲诵读得空灵,听一遍四十分钟,跑出去六七公里。
去年夏天,我参加了一次10公里路跑联赛,头一次融进一大堆人里。在人类历史的教训下,我对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去做一件事有着理性的警惕,但这次竟然非常喜欢。大概是因为队伍里的每个人都有清晰的独立性,聚在一起,每个人的面目也是清晰的。发令枪响起,庞大的队伍缓慢起航,人群里开始尖叫,很多人冲着摄像机招手,有一种河流汇聚滚滚向前的庞大气势,是有定力的欢快,独自跑步没有的兴奋。渐渐地,呼吸开始急促,队伍安静下来,人与人的距离拉开,每个人都回到自己,身边的呼吸声和脚步声是彼此无言的陪伴,人们之间原本的屏障在此时消失,大家都像是某种呼吸急促内心雀跃的生命体,在你追我赶地去往某个美丽世界。
跑步的意义于我是逐层被发现的。起初我只是希望能对身体有更多掌控,长跑孤独、单调,是像我这样一心想要回到自己"锲形的核"里的人能想到的最好的运动。后来发现,奔跑到极限要尖叫的时候,竟然是在跟生命中某种深刻的东西安静地相遇,平日很难相见的,那个时候,就在那里,跟你轻声打个招呼,你觉得天空有一道光闪过。
一次,跑完10公里后,起风了,夏天的傍晚,树叶的哗啦声好听,心里感动,又跑了5公里。对于跑步者来说,跑步成了一种表达方式。5公里跑到后段,风更大,大雨点开始落下,我继续跑,跑道上还有零星的其他人,风雨好像打开了人的心灵,大家的脚步格外热烈。天黑了,昏黄的路灯下,我看到大掌的树叶摇摇摆摆,觉得我的一生都在如此奔跑,而我一定一定要活在每个流逝的瞬间里,因为它们是那么美。
一次中午,公园人少,跑到一半,我把耳机拿掉,抬头看看前方和四周,发现这个世界,树,路,人,河流,都比之前看到的要清晰了很多倍,世界在此,我也在此,当时当刻,充盈静谧,时间停止。后来几次,便不再戴耳机。
跑步的常识是用前脚掌着地,身体稍前倾,减小步幅,减少身体多余的动作,减少鞋和地面接触的时间,这样,在跑的时候,你的声音就是"哒哒哒",像马蹄,而不是"砰砰砰",像石头。摘掉耳机后,我专心听脚下的声音,如同禅修所说的"修止",听久了,好像自我都已不在,灵魂飞到空中,世界只剩"哒哒哒"声。
一湄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咸蛋黄鸡肉芝士披萨、痛苦和冬至的暖阳 (13人喜欢)
- 我和身材的一场战争终于打完了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