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收藏的艺术,文明与人生的萃取物
![]() |
威尼斯回廊中移步换景 |
波士顿虽有美术博物馆、哈佛美术馆、当代艺术馆等诸多名胜可逛,但在我看来,最富有趣味的艺术地点仍是“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去那里漫游,不仅能体验不同文明的并置与碰撞,亦能进入博物馆主人伊莎贝拉(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1840-1924)的人生与灵魂。
![]() |
布置处处精心,古意盎然且美 |
创立于1903年的“伊莎贝拉嘉纳”乃是一座城堡,一座地道的、十六世纪威尼斯风格的大宅,一个小且美,绵延着虚构气息的文化奇观,在昏暗的回廊上行走,仿佛进入时间的洞穴,幽深,古朴、神秘。
中庭花园是这座城堡的心脏,百花常开,即是冬季也保持盎然的生态(花园的玻璃顶设计为美国首例)。园中,刻画着美杜莎图案的罗马马赛克地砖居中,“光明的破坏者“珀耳塞福涅、酒神女祭司(Maenad)残破的雕刻,衬以常青的灌木和紫色的兰花。
![]() |
古罗马狮子 |
小花园被威尼斯回廊与老窗子环绕,中世纪石狮子、罗马石棺,宋代观音、阿拉伯墓碑、东魏佛碑、中东瓷砖,散落在步道两侧。
西班牙小礼拜堂,死骑士的人形石棺活生生地躺在圣像下。西班牙走廊,萨金特向西班牙致敬的大作El Jaleo磁铁一般吸引着漫游者的目光。舞者在尽头的幽暗处,释放激情。
在黄色房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张惠斯勒《夜曲》,以及波士顿音乐家们的肖像,他们曾在此奏响华章;
在蓝色房间,让人心动的是Anders Zorn的《公共汽车》,萨金特在威尼斯的水彩写生,还有亨利詹姆斯的肖像。
![]() |
西班牙回廊尽头萨金特的名作 |
丰盛、杂糅的艺术品陈列非但不突兀,他们还被赋予新的秩序感,特别的趣味源自局促的时空压缩。罗马地砖、希腊雕像、印度埃及神像等等,聚合成的是诗意,充满象征意味的超真实。在迷人的石头回廊上散步,我心中的旋律是拉威尔的名作《死公主的孔雀舞曲》(Ravel -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唯美、忧郁、沉寂。
![]() |
中国回廊东魏佛碑,照见西方圣母 |
循着昏暗的大理石楼梯,登上二楼,走过早期意大利房间、拉斐尔的房间、挂毯大厅,到荷兰房间。漫游者会有瞬间穿越到古代欧洲的错觉。
波提切利、拉斐尔、委拉斯凯兹杰作自不用多说,特别之处在于,参观者始终在幽暗之中。博物馆照明主要借助于自然光,辅以照度很低的射灯、伪装成蜡烛的小灯。伊莎贝拉刻意营造电灯未出现前的古代氛围。
伊莎贝拉对装饰性华丽图案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挂毯房间比得上意大利的贵族气派了),但幽暗的自然光照明,削弱了古代的华丽。再华丽的金线,也染上一层冷灰与褐色。
然而在荷兰房间,伦勃朗23岁自画像发出的光,如此轻易地穿破了幽暗。意气风发的青年啊,眼神里闪耀着希望!
![]() |
荷兰房间的23岁伦勃朗 |
![]() |
提香在美最著名的一张作品 |
登上三楼,从韦罗内塞的房间、提香的房间到哥特大厅,涌动着浓重的天主教和哥特气息。
提香的名作《欧罗巴》乃是此馆镇馆之宝。据说,跟此画搭配的原始衬布,乃是伊莎贝拉自己的裙子。
哥特房间很大,众多中世纪雕像以及大量繁复的、鲜艳的彩窗,让这里充满了宗教意味。萨金特为伊莎贝拉画的那张著名肖像挂在醒目的位置。
匀称的古典主义装饰性构图,隐含着神秘,呼应伊莎贝拉经常引用的一句格言 "Secret of two, secret of God; secret of three, secret of all."
![]() |
三楼哥特大厅 |
![]() |
挂毯大厅,华丽且幽暗 |
“伊莎贝拉嘉纳”可称为私人的“多文化混合体”。从展品挑选、布置,伊莎贝拉亲力亲为,单个展品虽然各有辉煌的历史,聚合在一起,相互映衬,形成趣味独特的“场域”(field)。
1、小而美
这座城堡是一个聚合性的小宇宙,世界各地采集来的样本——碎片(clutters)组成别样的历史,也是这里的迷人所在,我将这些文物和艺术品视为“文明的切片”,所有作品因为在“恰当的位置”而展现出美感。相比大型博物馆令人眩晕的饕餮,伊莎贝拉的小世界,是能够被整体认知和玩味的。
2、个性的延伸
论规模,这个小博物馆比不上很多美国大资本家营造的收藏的帝国。但这里的独一无二之处体现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而是延续、放大了一位传奇女人的生命,所有符号、象征、文化的表象,重新凝聚,生长在一起,生成伊莎贝拉的精神王国。
对智性、文明与艺术的好胃口,推动了伊莎贝拉不知疲倦的旅行,旅行-收藏,固化成这座“时间的坟墓”,而参观者,可以通过布展的结构和风味,领略一个伊莎贝拉的野心、个性与偏好,进而进入十九世纪末美国人精神世界——急迫地通过外部世界,思考并建构自我。
3、趣味的发动机
伊莎贝拉收藏的价值,远大过于这些作品本身。
在远离欧洲中心文化的“屯子”波士顿,伊莎贝拉的房子,从聚集艺术小圈子,到启发美国艺术家创作,再到推动趣味公众化……全过程,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翻看历史,可以看到这股潮流如此汹涌。
19世纪后半期,在文明程度最高的、美国东部三城市(纽约、波士顿、费城),富裕的业余爱好者艺术激情不可遏制。钢铁大王Henry Clay Frick,银行家Pierpont Morgan,Rockefeller家族,以及继承了遗产的Peggy Guggenheim,这份名单很长,也很壮观。美国富翁们,踊跃将财富转化为文化趣味。据说当年的“私人画廊就像私人马厩一样普遍”。
与欧洲贵族化收藏(依赖于领主、王族、教会特殊身份)不同,美国的艺术资本完全是市场化的,业余的,资本推动的。但这些富翁收藏的主要目的却并不是为了资本增值(他们并不倒卖),而是对艺术品本身的爱好。
装饰家、艺术家、建筑师、艺术商人……围绕富翁收藏家,形成了美国的新文化生态。“伊莎贝拉们”是“趣味创造者”(Taste- makers)。他们不仅移植欧洲艺术,还推动了美国知识分子和公众的艺术热情。
在美国收藏史中,伊莎贝拉的收藏谈不上是最大的。但她留下了整套的艺术财产。根据她的遗嘱,所有遗产维护收藏,且后人无权处置、改动她的收藏。
“伊莎贝拉嘉纳”因此维持了建立之初的原始风貌与趣味。博物馆见证了转折期的美国艺术文化自觉化的关键时光。同时,博物馆堪称伊莎贝拉人生的“萃取物”。漫游者入此地,如见伊莎贝拉本人。
————————
![]() |
Anders Zorn作“伊莎贝拉在威尼斯” |
附录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1840年出生于纽约
1860年与jack结婚
1863年生子,1865年儿子夭折
1874年之后开始长期旅行,中东、中欧、巴黎,80年代频繁往返于美欧
19世纪90年代大批量收藏艺术品,并长期在威尼斯停留
1896年筹划建新宅用作收藏,1898年丈夫jack去世。 Willard T. Sears 设计新建筑,威尼斯风格。
建成后,伊莎贝拉用了一年时间布置。1903年博物馆开放。
1919年中风,1924年死亡。
她是众多作家和艺术家的朋友、赞助人(John Singer Sargent, James McNeill Whistler, and Henry James.)也是红袜队球迷和波士顿交响乐团最热情的观众。
此博物馆曾发生了美国最著名的艺术品盗窃案,1990年3月18日两个强盗伪装成警察进入博物馆,将工作人员捆绑囚禁于地下室,带走包括两张伦勃朗、一张维米尔、若干德加小画,FBI搜寻至今,仍然毫无线索。
![]() |
被盗名作,墙上空余画框 |
全部图片来自官方网站 http://www.gardnermuseum.org/home
作者王可越,请勿转载。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19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