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记(缘起)
今天情人节,也是“琴人节”,有情之人的节日,哈哈。在家练了半天琴,此刻心满意足,看时间还比较充分,加之后天奏要“滚”(圆滚滚,冬天真的好冷,在人群里挤来挤去,不就是像滚么?)回老家,想想拖欠了很久的习琴日记(可以说是年记了),要么就开始写吧。我是个俗人,想起哪里写哪里,写不完的明天继续,恩,是的,明天还要去上班,好悲催……言归正传&
我2013年年底开始接触实物琴,是的,实物琴。之前听了一年半左右。2011年6、7月份,很不开心,又很闲,一个很热很热的下午,百无聊赖,同事说,要么我们学个什么乐器吧,我一听,好啊,于是满网上找乐器,听来听去,都容易烦躁,听着听着就觉得浅薄,浮,或者过于悲伤、幽怨……都不满意。终于,在我几乎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随意点开的一个声音,一下子,就让我定住了,声音完全融入进入我心里,瞬间整个世界安静了。我几乎流泪。苦闷已久的人终于得到了理解和抚慰。就好像它是天地间我唯一的知己……偶遇古琴的时刻,喜欢古琴的人都会有,那种神圣、奇妙的瞬间,震动、欣喜、感动,难以语言表达,我也不想勉强。总之,我就开始听琴。开始还想学琴,网上看资料,找老师,找琴,但是发现茫无头绪,就连琴的价格都是天差地别,搞不清怎么回事,更别说其他了。我当时比较喜欢李祥霆先生的琴声,可是他在北京,而我并没有急切到抛下一切去学琴的地步,是的,我是实用主义者。且又懒。所以,当我看到成公亮先生的一个视频,介绍如何学琴时说了一句:如果一时遇不到好老师,或者时机不凑巧,就听,先把耳朵听贵(大概这个意思吧)。我如蒙大赦,干脆连这个视频都没看完就关了,呵呵,当时已经找的没耐性了。“把耳朵听贵”,“如何判断琴弹得好不好?你听着好听就是好,没那么高深”(大致这个意思),我就秉住这两句话,开始一意孤行按喜好听琴。有个当时非著名,现在很著名的音乐网站,名曰虾米,我就在上面一搜“古琴”两字,嗖嗖地找到了很多古琴家,挨个听,点一只两只几只琴曲,如果不喜欢,这个琴家就几乎不再听。so,其实那一年多,我听的琴家是不多的,而我的老师,当时我点开的其中一个琴曲,听的我泪满眼眶,几乎悔生为人,心塞的不行,揪住心口听完这曲,逃也似地匆匆关掉页面,一年多再没敢打开。直至今年10月份活动现场,知道该曲将演奏时,我依然十分慌张,几乎不敢听。
听琴,我也不是很勤,也不系统,不知道派别什么的,反正喜欢什么听什么,夏天就泡壶茶,光着脚,在木地板上或坐或走,踩来踩去,看看书,听听琴。秋天就靠在椅背上,有时看着雨。我的工作压力大,越是压力大,无人理解的时候,琴声越是动听。我从潇湘水云开始接触琴曲,然后普庵咒,后面平沙落雁,梧叶舞秋风,鸥鹭忘机,醉渔唱晚,空城计什么的,还有些什么记不清了,那些不为人理解的时候,就是琴音陪着我。但是琴曲,我并不是都能听懂,能听进去的,只是我自己有所经历,有所感的一些,当我再经历一些,再遇到某些曲子的时候,才能听进去,更别提理解了。同时,我也在一些网站上关注,微博上关注了一些琴家和学琴的机构或者学琴的人,渐渐删掉一些不太喜欢的,留下一些。其中有我的老师。我很幸运。
2013年9月份,我突然看到老师发了一条微博,要招收愿意学习和承诺一生传承管派古琴的学生,免费学琴,学满赠琴。当时打动我的,倒并不是免费,而是老师在转发评论时说,一个老师愿意培养一个立志为古琴付出一生的人绝非儿戏。“绝非儿戏”,“承诺”,“一生”这些字眼打动了我,赤子之心,师徒,这些遥远而神圣的东西和关系,是我所歆羡的。我觉得是美差,当时就转发了,但是自己并没有想要去 。过几天,我看到这条信息还在,还在招生,既然是在上海,我要不要也去试试呢?于是,我记下了电话号码,周末去图书馆的时候,中间出去休息,鼓起勇气打通了电话。
我2013年年底开始接触实物琴,是的,实物琴。之前听了一年半左右。2011年6、7月份,很不开心,又很闲,一个很热很热的下午,百无聊赖,同事说,要么我们学个什么乐器吧,我一听,好啊,于是满网上找乐器,听来听去,都容易烦躁,听着听着就觉得浅薄,浮,或者过于悲伤、幽怨……都不满意。终于,在我几乎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随意点开的一个声音,一下子,就让我定住了,声音完全融入进入我心里,瞬间整个世界安静了。我几乎流泪。苦闷已久的人终于得到了理解和抚慰。就好像它是天地间我唯一的知己……偶遇古琴的时刻,喜欢古琴的人都会有,那种神圣、奇妙的瞬间,震动、欣喜、感动,难以语言表达,我也不想勉强。总之,我就开始听琴。开始还想学琴,网上看资料,找老师,找琴,但是发现茫无头绪,就连琴的价格都是天差地别,搞不清怎么回事,更别说其他了。我当时比较喜欢李祥霆先生的琴声,可是他在北京,而我并没有急切到抛下一切去学琴的地步,是的,我是实用主义者。且又懒。所以,当我看到成公亮先生的一个视频,介绍如何学琴时说了一句:如果一时遇不到好老师,或者时机不凑巧,就听,先把耳朵听贵(大概这个意思吧)。我如蒙大赦,干脆连这个视频都没看完就关了,呵呵,当时已经找的没耐性了。“把耳朵听贵”,“如何判断琴弹得好不好?你听着好听就是好,没那么高深”(大致这个意思),我就秉住这两句话,开始一意孤行按喜好听琴。有个当时非著名,现在很著名的音乐网站,名曰虾米,我就在上面一搜“古琴”两字,嗖嗖地找到了很多古琴家,挨个听,点一只两只几只琴曲,如果不喜欢,这个琴家就几乎不再听。so,其实那一年多,我听的琴家是不多的,而我的老师,当时我点开的其中一个琴曲,听的我泪满眼眶,几乎悔生为人,心塞的不行,揪住心口听完这曲,逃也似地匆匆关掉页面,一年多再没敢打开。直至今年10月份活动现场,知道该曲将演奏时,我依然十分慌张,几乎不敢听。
听琴,我也不是很勤,也不系统,不知道派别什么的,反正喜欢什么听什么,夏天就泡壶茶,光着脚,在木地板上或坐或走,踩来踩去,看看书,听听琴。秋天就靠在椅背上,有时看着雨。我的工作压力大,越是压力大,无人理解的时候,琴声越是动听。我从潇湘水云开始接触琴曲,然后普庵咒,后面平沙落雁,梧叶舞秋风,鸥鹭忘机,醉渔唱晚,空城计什么的,还有些什么记不清了,那些不为人理解的时候,就是琴音陪着我。但是琴曲,我并不是都能听懂,能听进去的,只是我自己有所经历,有所感的一些,当我再经历一些,再遇到某些曲子的时候,才能听进去,更别提理解了。同时,我也在一些网站上关注,微博上关注了一些琴家和学琴的机构或者学琴的人,渐渐删掉一些不太喜欢的,留下一些。其中有我的老师。我很幸运。
2013年9月份,我突然看到老师发了一条微博,要招收愿意学习和承诺一生传承管派古琴的学生,免费学琴,学满赠琴。当时打动我的,倒并不是免费,而是老师在转发评论时说,一个老师愿意培养一个立志为古琴付出一生的人绝非儿戏。“绝非儿戏”,“承诺”,“一生”这些字眼打动了我,赤子之心,师徒,这些遥远而神圣的东西和关系,是我所歆羡的。我觉得是美差,当时就转发了,但是自己并没有想要去 。过几天,我看到这条信息还在,还在招生,既然是在上海,我要不要也去试试呢?于是,我记下了电话号码,周末去图书馆的时候,中间出去休息,鼓起勇气打通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