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央私话1」明治的回音--缘云而上
「坂上之云」,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巅峰之作。主要从三位主角秋山真之(日本海军中将)、秋山好古(日本陆军大将)和正冈子规(日本近代俳句之父)的角度,叙述日本如何在明治时期慢慢变强,时间跨度大致是1880s到1910s这三十年。
前记
2月13日、14日,将NHK2009-2011年度的特别大河剧《坂上之云》(原著司马辽太郎)重看了一遍。这部剧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剧,我甚至为了看戴季陶对秋山真之大将的描述,特意去看了他的《日本论》。恰逢2015年也算一个特别的年份,11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场中国人并未参战的杀戮——鉴于国人普遍对这场战争了解不深,在这里我就采用日本人通常对这场战争的特称——日露(Japan-Russia)战争,俄罗斯统一称为露西亚(ロシヤ,这个发音挺萌的)。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国农历甲午年。甲午,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格外刻骨铭心的名词,120年之前,日清战争一役,我国三军败绩,不得不在日本马关签下耻辱的城下之盟。在过去的一年,不难在市场上看到沸沸扬扬的关于甲午战争的追思、描述。其实在甲午10年之后,中国东北又见证了一次你死我活的血拼,而可笑可悲的是,我国并未参战,只是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战场。这份耻辱,在我看来,至少与甲午那年是相当的。日清战争一役,对我国而言,除了赔款割地,更重要的是长久地失去了跨入列强行列的机会;之后11国攻占北京,让清国彻底失去了作为国家的尊严;而日露战争则意味着,我国彻底沦为东亚棋盘上的鱼肉,难以翻身。对华而言,这是一场无休止的灾难;而对于日本而言,近36年的卧薪尝胆、10年的摩拳擦掌,明治这段历史时期,无疑是他们的骄傲。在此仅透过这部影视剧,仅站在旁观者的,边吐槽边试着琢磨我们的邻居是如何看待这段已经过去的光辉岁月的吧。
1868年~1894年
那个时代的日本,如剧中开篇必会描述的那般:一个小国即将迎来文明开化的新机遇,好奇、惶恐、希望、兴奋,更多的是一种“我们一定要努力赶上好时候”的跃跃欲试和信心满满。幕府末年到明治维新那段历史时期的人物,往往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在他们年少轻狂或者已经想清楚这辈子该干什么的时候,必定会立下这样的目标:自己将来要成为“日本第一(日本いち)”。剧中松山藩出身的三位主人公,也是如此:秋山好古、真之两兄弟,都是半路辍学,投笔从戎(虽然实际真之是因为兄长好古而改从海军的),努力研习自己所在兵种;正冈子规则是从东京大学退学加入日本新闻社,后潜心俳句。
与青年的满腔热情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本当时较为贫困和弱势的社会环境。秋山家因为贫穷,将其他三个儿子过继给了他人,甚至连真之也差点被送到寺庙(被好古幼时坚持到澡堂打工阻止了),好古在最初选择了免费的师范接受教育,而真之则是在兄长可以得到陆军补贴的情况下才得以到东京读预科。子规家境好些,才没有遇到这样的尴尬。他们是当时日本的真实缩影。
日本在明治时期,其实长期还是以农业为主,直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有了现代海军编制的雏形(海军一直是日本当贵族一样供养着的项目),工业化程度和生产能力也比较有限,甚至到了日露战争前几年,还需要和英国订购大批军舰。其时,他们很羡慕财大气粗的清国。1886年,丁汝昌将军携定远号访长崎,给日本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引发了日本反弹式的军备。剧中真之的表现也值得一提,他在场看到定远号的第一反应是,在思考如何击沉这样的军舰,而不是日本何不也买一艘这样类似强大的军舰,可见日本其时国力的有限,之后倒也走出了新思路,以快来压制北洋舰队。
强敌环伺(长期以来北方露西亚、西方三国的威胁、清国时不时的挑衅),如履薄冰,在开国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国力孱弱,而不得不接受外国人治外法权这样的不公正现象。剧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对于国人来说,应是似曾相识的。真之和子规在大学预科时期,曾在横滨闲逛,撞见一个外国人强行抢走一个本地店家的货物,甚至还无礼殴打店家,周围一圈人都在围观,真之见状马上秀出刚在英语课上关于英国绅士品格的课文,差点也要被打,幸好当时他们的老师高桥是清和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在场才化解了这场纷争(可想而知,如果那位店主最后没有遇到英国海军军官该如何才能解围)。之后,高桥是清点化了他的学生:对于西方人而言,只有在他们认为你和他们一样强的情况下,绅士扶弱锄恶的精神才会对你的国人一视同仁。而日本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的尴尬不仅于此。由于当时已经决定脱亚入欧,全盘接受西方的风气,致使在外交环境和日常交流中,日本陷入一张黄种人的脸、穿着白种人的衣服这种不伦不类、里外不是人的尴尬:西方人无法在短期内认同日本已融入西方文化氛围,认为日本只是照猫画虎,还处在未开化状态,而且实力尚未得到证明;而清国、朝鲜虽贫弱,依旧标榜自己的传统文化正根的身份,嫌弃日本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原有的文化正统(在第一部,小村外交官在北京遇到的尴尬可见一斑)。“和魂洋才”,在外人看来,仅仅是日本自欺欺人的意淫罢了。
然而在这种尴尬的时局之下,天皇还是幸运的,因为眼前的危机,他的子民不仅认识到了、感受到了,并愿接受这一时代挑战,与之一并承担,同甘共苦,齐头并进。典型代表就是好古常提的“简单明快的生活方式”,兄弟俩坚持共用一碗吃饭,却依旧甘之如饴,不懈努力,而日后即使兄弟二人已经出人头地,住处却简朴一如往日。举国上下,都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保持高扬的斗志,只为一朝国家能够一鸣惊人。日本人如此团结一致为同一件事,在他们的历史上应该还是第一次,各藩之间的矛盾让位给了国家利益,在这条路上,大和魂——日本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也形成了,也许这才是明治时期所有日本人能得到的最珍贵的财富。如同在剧中第三部最后一集末尾处提到的,其实整个明治时期,日本的财政长期处于随时赤字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未得到惊人的飞跃提升,穷苦大众还是社会大部分人士的真实情况;国民集体享受到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也同样必须承担相同的责任,过去日本只有武士方可参军,维新之后,无论贵贱,一律都必须服兵役,都需要承担死于沙场的风险,这便是现代化之痛;然而他们的牺牲,使日本这一国名成为集体国民共同信任、期待并为之奋斗的具体存在,让日本在之后的国际舞台上拥有生存甚至发言的空间和权力,即使对于每一个国民而言,他们得到的最多的不过是感受得到但无法量化的、明治这个名词带来的幸福感和能量。
日清战争
以我个人的观点,日清战争被称为“日淮战争”可能会恰当一些。在这场战争中,我没有看到清国拥有现代化整体国家海陆军统一战略的完整意识:整个政治系统都是在战前才表示对战备的关心,才意识到对日作战可能会是怎样的状况;而除了淮军的各地军队更是出色,战时都还认为这是就李鸿章该管的事,摆出一副事不关己、坐等看淮军笑话的姿态。作为后来者,只可叹恨铁不成钢。
真之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颇为随意:这仿佛是对手故意输给我们的一场战争,赢得有些莫名其妙。至少在日本人看来,清国军队装备配置好,什么都到位了,就是人没到位。东乡在一次和真之的交谈中,就明确说出,清国是一把钝刀,拥有最好的武器装备,可惜没有与之匹配、拥有可以驾驭它们能力的人。淮军将士并非贪生怕死之辈,至少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并未投降,而是如过去时代里的那些军队一样,尽最大可能抵抗,维护军队和国家的荣誉。然而松弛的军纪、并未完全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或者说淮勇并未完全在精神物质上完全地演化为现代化军队士兵,淮军将领也不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军事指挥意识,清国首脑没有全局意识(德宗皇帝是那一瞬间才感觉到要和日本打仗了),这一切不利因素一瞬间暴露出来,开战对于清国来说似乎来得如此突然,而可笑的是,清国已经大张旗鼓地告诉全世界,他们为之已经准备了近三十年,却在一夕之间猛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充分准备,号称中央帝国的大清王朝,实则是一盘散沙;在这一瞬间,日本可能才恍然大悟,眼前的清国可能只是纸老虎罢了。
日本则显得从容得多,他们早就计划打这一仗,甚至为之设计好了日程表。军部首次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在此不多叙述;从东乡平八郎果断挑起的丰岛海战,可窥一角。实则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东乡这次军事行动是应当的,毕竟躲在英国舰船上的高升号上的就是清国的士兵,是清国利用第三方中立国家的名义运兵,本就有欠公理,而处于敌对状态的双方,哪有看到敌人放过不打的道理,若说当时并未宣战,那清国何必如此意图掩人耳目地运兵,这落在对方眼中,何尝不是你视图突然开战的一种表现,为防患未然,先下手为强,无可厚非,只有取得了最后最终的胜利,这才是重点。望后来评史者能抓住核心,不要揪着可有可无的大义不放。赢了才是对国民最负责任的大义。之后的海战比较惊险,(剧中只拍了真之首次体会真实战争的桥段,在此不做赘述)双方还算势均力敌,但僵硬的战术和速度上的劣势(还有拙计的命中率)使得北洋败下阵来。而在陆战中,估计就好古剧中遭遇的那次对日方而言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毕竟当时淮军占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但随着“叶跑跑”精神在军中的蔓延,好古在清国遇见了人生中甚少遇到的莫名其妙的敌方撤退。随着陆军的退缩,淮军海军独木难支。丁汝昌拒绝伊东佑亨的劝降,自杀身亡。日清战争告一段落。
从本人这类军事门外汉的角度,仅仅就战争本身而言,日清战争清国失败,盖我方指挥将领们并未看到陆海军战略统一的重要性,全局观念薄弱,意志力不坚定,未抱开战必胜之把握信念所致,不是日本太强,而是清国太弱,仅此而已。所以真之会觉得,这是对方故意输给他们的。
我也觉得。
1894年~1905年
说实话,日本人未必会把日清战争的胜利很当回事,尤其是有了日后日露战争那场大胜利的衬托之下。他们是赢得了赔款和台湾,但同时也拿到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他们成为了东亚的最强者,就必须接受来自露西亚扩张带来的挑战,输了东亚集体沦陷给露西亚,未来迎接革命和动荡、乃至亡国的可能就是日本了。当初如果清国赢了,清国也肯定会要面临这个挑战的。遗憾的是,从已有史料中,我从没感觉到过清国领导人有过这般的觉悟,若日清战争真是清国侥幸胜利,可能才是东亚整个噩梦的开始(这仅是从历史假设的基础上的观点)。当然,真实情况是,东亚也只有日本摆脱了这个噩梦,并主动把噩梦蔓延给其他东亚国家。
当然,也许在打赢了清国之后,日本也没有马上就有这么快的觉悟,当然也没有松懈下来。至少从第五集留学生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当时日本并未过分沉溺于胜利之中,而是继续思考他们民族乃至未来黄种人的命运。真之在美国看到了印第安易洛魁人的结局,不禁联想到了东亚前不久的厮杀,日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易洛魁人,成为白人彻底压制黄种人的“帮手”;同时他也有幸围观了美西战争,亲眼看着美国海军是如何灭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西班牙的,心里也许会燃起一丝希望,如同西班牙对美国,露西亚和日本相比,也是显得动力不足,临近暮年;广濑武夫则到了心心念念的露西亚,开始了对这个潜在下一个对手的观察,发现露西亚的海军军官学校的校纪与国内相比,实在是过于松弛,但在露西亚的军备实力面前,这点劣势似乎也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当日本的军官们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考察的同时,日本外交也做成了一件大事:日英同盟。当然这在当时,未必会是一个平等同盟,毕竟日不落帝国高高在上,能看上并与虽然同是岛国,但实力相差悬殊、且还未视为开化国家的日本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还是有那么一丝不真实。英国的均衡政策在世界范围内皆有效,它怕在东亚露西亚的实力过于膨胀,不利于自己未来对东亚局势的控制,只是想像当初利用易洛魁人一样拉出日本这个牵线木偶而已。老鼠外交官小村寿太郎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毕竟,这次英国的这一友好姿态,从官方角度来说,至少说明了日本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有所提高;更何况靠这个同盟关系,日本在之后的日露战争中还占了一个大便宜,赢得了胜利先机。
日露战争
在第一次看《坂上之云》的时候,我曾对父亲表达出一个疑惑:为何波罗的海舰队要跨过好望角,满世界绕这么一圈才赶到对马海峡,干嘛不从北边绕过去。我还能记得老爸那像是在看一个白痴的眼神。不过幸好我没问为啥不从地中海过去,算是看懂了点日英同盟。日本当时的外交关系网虽然很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很有用的。试想,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差不多来了个环球旅行,还沿途得不到充足的供给,就算到了对马海峡,战斗力也肯定大打折扣了。而这支露国舰队也肯定很郁闷。首先是露国的外交,由于沙皇在年轻时访问日本时被人砍过一刀,对日本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心理阴影还是有的,在初期日本与之拉锯和平斡旋期间,沙皇表现出自始至终坚决的绝不停战。但除了对日关系,很惊喜地发现,110年过去了,露西亚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外交关系好像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现在没有什么靠得住的盟友,那时候当然更没有了,虽然沙皇和大部分欧洲王室都是亲戚,但好像也没什么用。其次,在赶往对马海峡的途中,还收到了东北战场露陆军失利的消息,舰队入到了一个极度尴尬的境地:即使对马海战他们打赢了,也没法在东北登陆,势必还得继续僵持,之后是回海参崴好呢,还是在旅顺死磕(没有供给,在海上漂?)?而当时清国的态度是亲日(脑子还不算太不清楚)。剧中波罗的海舰队元帅的表情十分耐人寻味。
之后当然是兵败如山倒,等待他们的是秋山真之七段式作战。当然战术还依旧不是很明白,虽然觉得真之好厉害(典型的不明觉厉)。但对东乡平八郎坚持觉得波罗的海舰队肯定是从对马海峡过这种名将划时代的直觉,还是很佩服的。毕竟这是一种赌博,手里的兵力是有限的,但对手可行的路线了有好几条,要说服自己的手下跟着自己同样有些不靠谱的直觉走,还是需要一定能耐的(尤其是碰到秋山这类比较固执的)。
当然海军还有广濑武夫这位“军神”的光辉事迹,在完成不那么完美的自沉之后,为了等一个下属、坚持走“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广濑战神错过了最好的回舰时间,炮灰在了渤海湾。说实话,这类缺心眼行为堪比我国海军名将邓世昌拿着自家的乌龟船和吉野号比速度死磕。当然他们爱兵如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忠勇的形象是抹不去的。只是,个人觉得人才和军舰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不可光凭自己的一时意气、头脑发热而“随意”消耗,这只会亲者痛,这也不该是一个现代化军队培养出来的将领应该做的事,毕竟那个属于武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陆军方面,作为“日本骑兵之父”的好古,完成了让自家骑兵靠着机枪和重炮、打退了11W号称“世界第一骑兵”的哥萨克骑兵的壮举,并佯装切断露军铁路沿线,一处空城计,连哄带骗地露军居然就撤退了。另一位“军神”乃木希典也开启了现代陆军攻打要塞慢慢绞肉机的先河,从他的身上,我终于理解“军神”的作用,他不一定是最能打的,但肯定是最能挨打的,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但对于乃木将军始终让军队以血肉之躯和子弹去攻打高地、而放弃使用重炮的这类缺心眼行为感到不耻,我还以为这种事只有当年缺乏装备、或者真的缺乏有利地形的国军才会做。不过正是有了前面乃木将军造势,之后看到儿玉源太郎才会由衷觉得,这才是名将!203高地的悲壮不用多说了,久石让的音乐依旧在耳边徘徊,日后一定会爬上这座尔灵山,看一看旅顺港的壮景。
这还是一场有点莫名其妙赢得的战争。在战前,只有和露西亚沙皇看不对眼的犹太商人将钱借给了日本人,别说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估计日本人们本人也觉得这场战争不大可能会赢,也感知到如果不赢就会亡国。然而他们还是冒着多打两年仗就会国家经济奔溃的风险,毅然决然地打了这场战争。陆军没有因为战果不明显而放弃,依旧冒着严寒与敌对抗;联合舰队并不知道波罗的海舰队的归期和路途经过,却依旧耐下性子等待战机,并帮陆军出谋划策。他们用尽了力气等待、坚持,所以胜利了;而露国,陆军发现稍有不对劲便撤退,海军虽然英勇,也难以抵过陆军带来的不利态势,表面上是因为指挥官意志不坚定,实则是全盘未有好的计划,运输路线是否有靠得住的防线,波罗的海舰队可否早日安排去海参崴,是否可能与英国有友好接洽、改变不利态势。过分自信、缺乏条理的露国,倒在了小国的脚下。
胜利的代价
剧中的真之应该有两点为所有观众所熟记,一是永远吃不完的豆子(也不知道本木雅弘是否真的爱吃豆子,不然一整部剧拍下来也是蛮拼的),二是一直想当和尚(讽刺的是,他哥当年为了不让他被送到庙里一直拼命打工)。通篇下来,觉得真之不适合当军人,虽然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谋略家。日清战争结束时,他已然被战争的残酷有所震惊了:看着只因执行自己重挂军旗的命令而被弹片误伤致死的袍泽,一整舰的满目疮痍魂飞魄散,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军人在当时还有未竟之事业,他可能早就退役陪伴在青灯旁了。从那以后,他立志要当一个将士兵伤亡降到最低的指挥官。然而战争胜利的目的是最大程度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真之注定要累及生灵。当对马海战结束,真之登上露国舰队招降时,他还是被震惊了。原有作战计划越完美,眼前的露国士兵处境就越狼狈。士兵们被炮弹误伤挣扎的痛苦,和军舰已经四处漏水水漫金山的惨淡交织在一起,完完全全冲刷掉了原来完胜带来的喜悦。他忏悔,却已经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难道不要这场大胜么,那这场浩劫就会降临在自己的家人朋友身上,这同样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一战终铸万骨枯,这是真之肯定要面对的。然而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他已经没有力量再去面对这个命题,终日沉浸于疯疯癫癫的状态。战争的伤痛,时间无法使之愈合。对于日露战争,日本民间长期流传,这场战争要去了儿玉大将的身体,也要去了秋山参谋的灵魂。陆军实际最大功臣儿玉源太郎于战胜之后1906年病逝,据说就是为这场战争累死的。日本的这次胜利也真是惨胜(乃木四万陆军军队死了三万,北海道1万5千士兵战后最多幸存1千)。更不要说战前建立起来的友谊了。"军神"广濑在开战前就在露国待了六年,不消说他那位情深意重的露国恋人,与露国海军将领们也是结下深厚情谊,这一点,从广濑战死,露国海军们的一脸沉重中也可体现,然而在各为其主这四个字面前,这一切又是微不足道的。日清战争中双方将领又何尝不是昔日同窗。
日本的两场胜利,也逐渐为中日关系划出裂痕。至少日本的心态,其中的转变可能是国人难以想象的。日本对清国应该是充满恨的吧。日本文化的大部分都是承接中华而来,从最简单的字开始,都是如此。不由得想起子规的母亲在其子前往东北随军前的一段话,大意就是日本和文化关系如此密切的国家为敌,实在是件令人心酸的事。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标准,对于同样优秀的人才会发出相似的、不加以任何掩饰的惊叹之声。日本海军对丁汝昌的劝降信与我国古代的那些同类书信言语之间又有何不同。日本在这场竞争应该也会挣扎吧。毕竟那曾是自己仰视,至少是羡慕过的国度,一度指引着自己的文化走向,而突然间它却被自己踩在脚下,这是那么不真实,让自己既兴奋又惶恐,以后这个文化圈的命运就交到自己手里了啊,然而前路茫茫!
而从此中日之间的仇恨愈加一发不可收拾。剧中那位旅顺老人的话一语诛心:旅顺父母被杀、留下性命的孩子们心中只会留有仇恨,他们终将报仇。当然到如今我国依旧没有得到机会得以报仇,但国人谈日,大部分都咬牙切齿,恨不能一朝雪耻,以牙还牙。然而这真的可行么?东亚的局势刻不容缓,哪里还经得起一场旧债风波。诚然日本今世的态度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国真的有试图去了解这个国度么?这个国家只论英雄不论成败,靖国神社可否与我国那十足狭隘的"成王败寇"相提并论,历史成债真的有那么难化解么?一味只期望于对方的觉悟认错,和书中的守株待兔,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他们,用了36年完成一次转型;二战之后,仅仅用了23年,于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我不信他们的眼界如此狭隘,喜欢和他国斤斤计较于细节,一个如此拼命的大国也不屑于与人争论于此。也许他们和以前一样,期待着我们真正变强,共同编织一曲东亚新梦。但愿这不是我的痴人说梦。
文末附日清战争中有名的劝降书,感人肺腑,他们或许真曾希望与我们齐头并进,只是我们看不到:
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而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既际此国运穷迫之时,臣子之为家邦致诚者,岂可徒向滔滔颓波委以一身,而即足云报国也耶?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史册疆域,炳然庞然,宇内最旧之国,使其中兴隆治,皇图永安,抑亦何难?
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苟见势不可为,时不云利,即以全军船舰权降与敌,而以国家兴废之端观之,诚以些些小节,何足挂怀?仆于是乎指誓天日,敢请阁下暂游日本。切原阁下蓄余力,以待他日贵国中兴之候,宣劳政绩,以报国恩。阁下幸垂听纳焉。贵国史册所载,雪会稽之耻以成大志之例甚多,固不待言。法国前总统末古末哑恒(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曾降敌国,以待时机;厥后归助本国政府,更革前政,而法国未尝加以丑辱,且仍推为总统。土耳其之哑司末恒拔香(奥斯曼·努里帕夏),夫加那利一败,城陷而身为囚虏。一朝归国,即跻大司马之高位,以成改革军制之伟勋,迄未闻有挠其大谋者也。阁下苟来日本,仆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优容。盖我陛下于其臣民之谋逆者,岂仅赦免其罪而已哉?如榎本海军中将(榎本武扬),大鸟枢密顾问(大鸟圭介)等,量其才艺,授职封官,类例殊众。今者,非其本国之臣民,而显有威名赫赫之人,其优待之隆,自必更胜数倍耳。第今日阁下之所宜决者,厥有二端:任夫贵国依然不悟,墨守常经,以跻于至否之极,而同归于尽乎?亦或蓄留余力,以为他日之计乎?从来贵国军人与敌军往返书翰,大都以壮语豪言,互相酬答,或炫其强或蔽其弱,以为能事。仆之斯书,洵发于友谊之至诚,决非草草,请阁下垂察焉。倘幸容纳鄙衷,则待复书赉临。于实行方法,再为详陈。
谨布上文。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伯爵大山岩 顿首 伊东祐亨 顿首)
前记
2月13日、14日,将NHK2009-2011年度的特别大河剧《坂上之云》(原著司马辽太郎)重看了一遍。这部剧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剧,我甚至为了看戴季陶对秋山真之大将的描述,特意去看了他的《日本论》。恰逢2015年也算一个特别的年份,11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场中国人并未参战的杀戮——鉴于国人普遍对这场战争了解不深,在这里我就采用日本人通常对这场战争的特称——日露(Japan-Russia)战争,俄罗斯统一称为露西亚(ロシヤ,这个发音挺萌的)。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国农历甲午年。甲午,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格外刻骨铭心的名词,120年之前,日清战争一役,我国三军败绩,不得不在日本马关签下耻辱的城下之盟。在过去的一年,不难在市场上看到沸沸扬扬的关于甲午战争的追思、描述。其实在甲午10年之后,中国东北又见证了一次你死我活的血拼,而可笑可悲的是,我国并未参战,只是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战场。这份耻辱,在我看来,至少与甲午那年是相当的。日清战争一役,对我国而言,除了赔款割地,更重要的是长久地失去了跨入列强行列的机会;之后11国攻占北京,让清国彻底失去了作为国家的尊严;而日露战争则意味着,我国彻底沦为东亚棋盘上的鱼肉,难以翻身。对华而言,这是一场无休止的灾难;而对于日本而言,近36年的卧薪尝胆、10年的摩拳擦掌,明治这段历史时期,无疑是他们的骄傲。在此仅透过这部影视剧,仅站在旁观者的,边吐槽边试着琢磨我们的邻居是如何看待这段已经过去的光辉岁月的吧。
1868年~1894年
那个时代的日本,如剧中开篇必会描述的那般:一个小国即将迎来文明开化的新机遇,好奇、惶恐、希望、兴奋,更多的是一种“我们一定要努力赶上好时候”的跃跃欲试和信心满满。幕府末年到明治维新那段历史时期的人物,往往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在他们年少轻狂或者已经想清楚这辈子该干什么的时候,必定会立下这样的目标:自己将来要成为“日本第一(日本いち)”。剧中松山藩出身的三位主人公,也是如此:秋山好古、真之两兄弟,都是半路辍学,投笔从戎(虽然实际真之是因为兄长好古而改从海军的),努力研习自己所在兵种;正冈子规则是从东京大学退学加入日本新闻社,后潜心俳句。
与青年的满腔热情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本当时较为贫困和弱势的社会环境。秋山家因为贫穷,将其他三个儿子过继给了他人,甚至连真之也差点被送到寺庙(被好古幼时坚持到澡堂打工阻止了),好古在最初选择了免费的师范接受教育,而真之则是在兄长可以得到陆军补贴的情况下才得以到东京读预科。子规家境好些,才没有遇到这样的尴尬。他们是当时日本的真实缩影。
日本在明治时期,其实长期还是以农业为主,直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有了现代海军编制的雏形(海军一直是日本当贵族一样供养着的项目),工业化程度和生产能力也比较有限,甚至到了日露战争前几年,还需要和英国订购大批军舰。其时,他们很羡慕财大气粗的清国。1886年,丁汝昌将军携定远号访长崎,给日本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引发了日本反弹式的军备。剧中真之的表现也值得一提,他在场看到定远号的第一反应是,在思考如何击沉这样的军舰,而不是日本何不也买一艘这样类似强大的军舰,可见日本其时国力的有限,之后倒也走出了新思路,以快来压制北洋舰队。
强敌环伺(长期以来北方露西亚、西方三国的威胁、清国时不时的挑衅),如履薄冰,在开国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国力孱弱,而不得不接受外国人治外法权这样的不公正现象。剧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对于国人来说,应是似曾相识的。真之和子规在大学预科时期,曾在横滨闲逛,撞见一个外国人强行抢走一个本地店家的货物,甚至还无礼殴打店家,周围一圈人都在围观,真之见状马上秀出刚在英语课上关于英国绅士品格的课文,差点也要被打,幸好当时他们的老师高桥是清和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在场才化解了这场纷争(可想而知,如果那位店主最后没有遇到英国海军军官该如何才能解围)。之后,高桥是清点化了他的学生:对于西方人而言,只有在他们认为你和他们一样强的情况下,绅士扶弱锄恶的精神才会对你的国人一视同仁。而日本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的尴尬不仅于此。由于当时已经决定脱亚入欧,全盘接受西方的风气,致使在外交环境和日常交流中,日本陷入一张黄种人的脸、穿着白种人的衣服这种不伦不类、里外不是人的尴尬:西方人无法在短期内认同日本已融入西方文化氛围,认为日本只是照猫画虎,还处在未开化状态,而且实力尚未得到证明;而清国、朝鲜虽贫弱,依旧标榜自己的传统文化正根的身份,嫌弃日本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原有的文化正统(在第一部,小村外交官在北京遇到的尴尬可见一斑)。“和魂洋才”,在外人看来,仅仅是日本自欺欺人的意淫罢了。
然而在这种尴尬的时局之下,天皇还是幸运的,因为眼前的危机,他的子民不仅认识到了、感受到了,并愿接受这一时代挑战,与之一并承担,同甘共苦,齐头并进。典型代表就是好古常提的“简单明快的生活方式”,兄弟俩坚持共用一碗吃饭,却依旧甘之如饴,不懈努力,而日后即使兄弟二人已经出人头地,住处却简朴一如往日。举国上下,都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保持高扬的斗志,只为一朝国家能够一鸣惊人。日本人如此团结一致为同一件事,在他们的历史上应该还是第一次,各藩之间的矛盾让位给了国家利益,在这条路上,大和魂——日本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也形成了,也许这才是明治时期所有日本人能得到的最珍贵的财富。如同在剧中第三部最后一集末尾处提到的,其实整个明治时期,日本的财政长期处于随时赤字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未得到惊人的飞跃提升,穷苦大众还是社会大部分人士的真实情况;国民集体享受到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也同样必须承担相同的责任,过去日本只有武士方可参军,维新之后,无论贵贱,一律都必须服兵役,都需要承担死于沙场的风险,这便是现代化之痛;然而他们的牺牲,使日本这一国名成为集体国民共同信任、期待并为之奋斗的具体存在,让日本在之后的国际舞台上拥有生存甚至发言的空间和权力,即使对于每一个国民而言,他们得到的最多的不过是感受得到但无法量化的、明治这个名词带来的幸福感和能量。
日清战争
以我个人的观点,日清战争被称为“日淮战争”可能会恰当一些。在这场战争中,我没有看到清国拥有现代化整体国家海陆军统一战略的完整意识:整个政治系统都是在战前才表示对战备的关心,才意识到对日作战可能会是怎样的状况;而除了淮军的各地军队更是出色,战时都还认为这是就李鸿章该管的事,摆出一副事不关己、坐等看淮军笑话的姿态。作为后来者,只可叹恨铁不成钢。
真之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颇为随意:这仿佛是对手故意输给我们的一场战争,赢得有些莫名其妙。至少在日本人看来,清国军队装备配置好,什么都到位了,就是人没到位。东乡在一次和真之的交谈中,就明确说出,清国是一把钝刀,拥有最好的武器装备,可惜没有与之匹配、拥有可以驾驭它们能力的人。淮军将士并非贪生怕死之辈,至少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并未投降,而是如过去时代里的那些军队一样,尽最大可能抵抗,维护军队和国家的荣誉。然而松弛的军纪、并未完全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或者说淮勇并未完全在精神物质上完全地演化为现代化军队士兵,淮军将领也不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军事指挥意识,清国首脑没有全局意识(德宗皇帝是那一瞬间才感觉到要和日本打仗了),这一切不利因素一瞬间暴露出来,开战对于清国来说似乎来得如此突然,而可笑的是,清国已经大张旗鼓地告诉全世界,他们为之已经准备了近三十年,却在一夕之间猛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充分准备,号称中央帝国的大清王朝,实则是一盘散沙;在这一瞬间,日本可能才恍然大悟,眼前的清国可能只是纸老虎罢了。
日本则显得从容得多,他们早就计划打这一仗,甚至为之设计好了日程表。军部首次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在此不多叙述;从东乡平八郎果断挑起的丰岛海战,可窥一角。实则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我觉得东乡这次军事行动是应当的,毕竟躲在英国舰船上的高升号上的就是清国的士兵,是清国利用第三方中立国家的名义运兵,本就有欠公理,而处于敌对状态的双方,哪有看到敌人放过不打的道理,若说当时并未宣战,那清国何必如此意图掩人耳目地运兵,这落在对方眼中,何尝不是你视图突然开战的一种表现,为防患未然,先下手为强,无可厚非,只有取得了最后最终的胜利,这才是重点。望后来评史者能抓住核心,不要揪着可有可无的大义不放。赢了才是对国民最负责任的大义。之后的海战比较惊险,(剧中只拍了真之首次体会真实战争的桥段,在此不做赘述)双方还算势均力敌,但僵硬的战术和速度上的劣势(还有拙计的命中率)使得北洋败下阵来。而在陆战中,估计就好古剧中遭遇的那次对日方而言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毕竟当时淮军占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但随着“叶跑跑”精神在军中的蔓延,好古在清国遇见了人生中甚少遇到的莫名其妙的敌方撤退。随着陆军的退缩,淮军海军独木难支。丁汝昌拒绝伊东佑亨的劝降,自杀身亡。日清战争告一段落。
从本人这类军事门外汉的角度,仅仅就战争本身而言,日清战争清国失败,盖我方指挥将领们并未看到陆海军战略统一的重要性,全局观念薄弱,意志力不坚定,未抱开战必胜之把握信念所致,不是日本太强,而是清国太弱,仅此而已。所以真之会觉得,这是对方故意输给他们的。
我也觉得。
1894年~1905年
说实话,日本人未必会把日清战争的胜利很当回事,尤其是有了日后日露战争那场大胜利的衬托之下。他们是赢得了赔款和台湾,但同时也拿到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他们成为了东亚的最强者,就必须接受来自露西亚扩张带来的挑战,输了东亚集体沦陷给露西亚,未来迎接革命和动荡、乃至亡国的可能就是日本了。当初如果清国赢了,清国也肯定会要面临这个挑战的。遗憾的是,从已有史料中,我从没感觉到过清国领导人有过这般的觉悟,若日清战争真是清国侥幸胜利,可能才是东亚整个噩梦的开始(这仅是从历史假设的基础上的观点)。当然,真实情况是,东亚也只有日本摆脱了这个噩梦,并主动把噩梦蔓延给其他东亚国家。
当然,也许在打赢了清国之后,日本也没有马上就有这么快的觉悟,当然也没有松懈下来。至少从第五集留学生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当时日本并未过分沉溺于胜利之中,而是继续思考他们民族乃至未来黄种人的命运。真之在美国看到了印第安易洛魁人的结局,不禁联想到了东亚前不久的厮杀,日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易洛魁人,成为白人彻底压制黄种人的“帮手”;同时他也有幸围观了美西战争,亲眼看着美国海军是如何灭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西班牙的,心里也许会燃起一丝希望,如同西班牙对美国,露西亚和日本相比,也是显得动力不足,临近暮年;广濑武夫则到了心心念念的露西亚,开始了对这个潜在下一个对手的观察,发现露西亚的海军军官学校的校纪与国内相比,实在是过于松弛,但在露西亚的军备实力面前,这点劣势似乎也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当日本的军官们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考察的同时,日本外交也做成了一件大事:日英同盟。当然这在当时,未必会是一个平等同盟,毕竟日不落帝国高高在上,能看上并与虽然同是岛国,但实力相差悬殊、且还未视为开化国家的日本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还是有那么一丝不真实。英国的均衡政策在世界范围内皆有效,它怕在东亚露西亚的实力过于膨胀,不利于自己未来对东亚局势的控制,只是想像当初利用易洛魁人一样拉出日本这个牵线木偶而已。老鼠外交官小村寿太郎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毕竟,这次英国的这一友好姿态,从官方角度来说,至少说明了日本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有所提高;更何况靠这个同盟关系,日本在之后的日露战争中还占了一个大便宜,赢得了胜利先机。
日露战争
在第一次看《坂上之云》的时候,我曾对父亲表达出一个疑惑:为何波罗的海舰队要跨过好望角,满世界绕这么一圈才赶到对马海峡,干嘛不从北边绕过去。我还能记得老爸那像是在看一个白痴的眼神。不过幸好我没问为啥不从地中海过去,算是看懂了点日英同盟。日本当时的外交关系网虽然很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很有用的。试想,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差不多来了个环球旅行,还沿途得不到充足的供给,就算到了对马海峡,战斗力也肯定大打折扣了。而这支露国舰队也肯定很郁闷。首先是露国的外交,由于沙皇在年轻时访问日本时被人砍过一刀,对日本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心理阴影还是有的,在初期日本与之拉锯和平斡旋期间,沙皇表现出自始至终坚决的绝不停战。但除了对日关系,很惊喜地发现,110年过去了,露西亚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外交关系好像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现在没有什么靠得住的盟友,那时候当然更没有了,虽然沙皇和大部分欧洲王室都是亲戚,但好像也没什么用。其次,在赶往对马海峡的途中,还收到了东北战场露陆军失利的消息,舰队入到了一个极度尴尬的境地:即使对马海战他们打赢了,也没法在东北登陆,势必还得继续僵持,之后是回海参崴好呢,还是在旅顺死磕(没有供给,在海上漂?)?而当时清国的态度是亲日(脑子还不算太不清楚)。剧中波罗的海舰队元帅的表情十分耐人寻味。
之后当然是兵败如山倒,等待他们的是秋山真之七段式作战。当然战术还依旧不是很明白,虽然觉得真之好厉害(典型的不明觉厉)。但对东乡平八郎坚持觉得波罗的海舰队肯定是从对马海峡过这种名将划时代的直觉,还是很佩服的。毕竟这是一种赌博,手里的兵力是有限的,但对手可行的路线了有好几条,要说服自己的手下跟着自己同样有些不靠谱的直觉走,还是需要一定能耐的(尤其是碰到秋山这类比较固执的)。
当然海军还有广濑武夫这位“军神”的光辉事迹,在完成不那么完美的自沉之后,为了等一个下属、坚持走“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广濑战神错过了最好的回舰时间,炮灰在了渤海湾。说实话,这类缺心眼行为堪比我国海军名将邓世昌拿着自家的乌龟船和吉野号比速度死磕。当然他们爱兵如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忠勇的形象是抹不去的。只是,个人觉得人才和军舰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不可光凭自己的一时意气、头脑发热而“随意”消耗,这只会亲者痛,这也不该是一个现代化军队培养出来的将领应该做的事,毕竟那个属于武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陆军方面,作为“日本骑兵之父”的好古,完成了让自家骑兵靠着机枪和重炮、打退了11W号称“世界第一骑兵”的哥萨克骑兵的壮举,并佯装切断露军铁路沿线,一处空城计,连哄带骗地露军居然就撤退了。另一位“军神”乃木希典也开启了现代陆军攻打要塞慢慢绞肉机的先河,从他的身上,我终于理解“军神”的作用,他不一定是最能打的,但肯定是最能挨打的,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但对于乃木将军始终让军队以血肉之躯和子弹去攻打高地、而放弃使用重炮的这类缺心眼行为感到不耻,我还以为这种事只有当年缺乏装备、或者真的缺乏有利地形的国军才会做。不过正是有了前面乃木将军造势,之后看到儿玉源太郎才会由衷觉得,这才是名将!203高地的悲壮不用多说了,久石让的音乐依旧在耳边徘徊,日后一定会爬上这座尔灵山,看一看旅顺港的壮景。
这还是一场有点莫名其妙赢得的战争。在战前,只有和露西亚沙皇看不对眼的犹太商人将钱借给了日本人,别说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估计日本人们本人也觉得这场战争不大可能会赢,也感知到如果不赢就会亡国。然而他们还是冒着多打两年仗就会国家经济奔溃的风险,毅然决然地打了这场战争。陆军没有因为战果不明显而放弃,依旧冒着严寒与敌对抗;联合舰队并不知道波罗的海舰队的归期和路途经过,却依旧耐下性子等待战机,并帮陆军出谋划策。他们用尽了力气等待、坚持,所以胜利了;而露国,陆军发现稍有不对劲便撤退,海军虽然英勇,也难以抵过陆军带来的不利态势,表面上是因为指挥官意志不坚定,实则是全盘未有好的计划,运输路线是否有靠得住的防线,波罗的海舰队可否早日安排去海参崴,是否可能与英国有友好接洽、改变不利态势。过分自信、缺乏条理的露国,倒在了小国的脚下。
胜利的代价
剧中的真之应该有两点为所有观众所熟记,一是永远吃不完的豆子(也不知道本木雅弘是否真的爱吃豆子,不然一整部剧拍下来也是蛮拼的),二是一直想当和尚(讽刺的是,他哥当年为了不让他被送到庙里一直拼命打工)。通篇下来,觉得真之不适合当军人,虽然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谋略家。日清战争结束时,他已然被战争的残酷有所震惊了:看着只因执行自己重挂军旗的命令而被弹片误伤致死的袍泽,一整舰的满目疮痍魂飞魄散,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军人在当时还有未竟之事业,他可能早就退役陪伴在青灯旁了。从那以后,他立志要当一个将士兵伤亡降到最低的指挥官。然而战争胜利的目的是最大程度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真之注定要累及生灵。当对马海战结束,真之登上露国舰队招降时,他还是被震惊了。原有作战计划越完美,眼前的露国士兵处境就越狼狈。士兵们被炮弹误伤挣扎的痛苦,和军舰已经四处漏水水漫金山的惨淡交织在一起,完完全全冲刷掉了原来完胜带来的喜悦。他忏悔,却已经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难道不要这场大胜么,那这场浩劫就会降临在自己的家人朋友身上,这同样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一战终铸万骨枯,这是真之肯定要面对的。然而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他已经没有力量再去面对这个命题,终日沉浸于疯疯癫癫的状态。战争的伤痛,时间无法使之愈合。对于日露战争,日本民间长期流传,这场战争要去了儿玉大将的身体,也要去了秋山参谋的灵魂。陆军实际最大功臣儿玉源太郎于战胜之后1906年病逝,据说就是为这场战争累死的。日本的这次胜利也真是惨胜(乃木四万陆军军队死了三万,北海道1万5千士兵战后最多幸存1千)。更不要说战前建立起来的友谊了。"军神"广濑在开战前就在露国待了六年,不消说他那位情深意重的露国恋人,与露国海军将领们也是结下深厚情谊,这一点,从广濑战死,露国海军们的一脸沉重中也可体现,然而在各为其主这四个字面前,这一切又是微不足道的。日清战争中双方将领又何尝不是昔日同窗。
日本的两场胜利,也逐渐为中日关系划出裂痕。至少日本的心态,其中的转变可能是国人难以想象的。日本对清国应该是充满恨的吧。日本文化的大部分都是承接中华而来,从最简单的字开始,都是如此。不由得想起子规的母亲在其子前往东北随军前的一段话,大意就是日本和文化关系如此密切的国家为敌,实在是件令人心酸的事。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标准,对于同样优秀的人才会发出相似的、不加以任何掩饰的惊叹之声。日本海军对丁汝昌的劝降信与我国古代的那些同类书信言语之间又有何不同。日本在这场竞争应该也会挣扎吧。毕竟那曾是自己仰视,至少是羡慕过的国度,一度指引着自己的文化走向,而突然间它却被自己踩在脚下,这是那么不真实,让自己既兴奋又惶恐,以后这个文化圈的命运就交到自己手里了啊,然而前路茫茫!
而从此中日之间的仇恨愈加一发不可收拾。剧中那位旅顺老人的话一语诛心:旅顺父母被杀、留下性命的孩子们心中只会留有仇恨,他们终将报仇。当然到如今我国依旧没有得到机会得以报仇,但国人谈日,大部分都咬牙切齿,恨不能一朝雪耻,以牙还牙。然而这真的可行么?东亚的局势刻不容缓,哪里还经得起一场旧债风波。诚然日本今世的态度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国真的有试图去了解这个国度么?这个国家只论英雄不论成败,靖国神社可否与我国那十足狭隘的"成王败寇"相提并论,历史成债真的有那么难化解么?一味只期望于对方的觉悟认错,和书中的守株待兔,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他们,用了36年完成一次转型;二战之后,仅仅用了23年,于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我不信他们的眼界如此狭隘,喜欢和他国斤斤计较于细节,一个如此拼命的大国也不屑于与人争论于此。也许他们和以前一样,期待着我们真正变强,共同编织一曲东亚新梦。但愿这不是我的痴人说梦。
文末附日清战争中有名的劝降书,感人肺腑,他们或许真曾希望与我们齐头并进,只是我们看不到:
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而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既际此国运穷迫之时,臣子之为家邦致诚者,岂可徒向滔滔颓波委以一身,而即足云报国也耶?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史册疆域,炳然庞然,宇内最旧之国,使其中兴隆治,皇图永安,抑亦何难?
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苟见势不可为,时不云利,即以全军船舰权降与敌,而以国家兴废之端观之,诚以些些小节,何足挂怀?仆于是乎指誓天日,敢请阁下暂游日本。切原阁下蓄余力,以待他日贵国中兴之候,宣劳政绩,以报国恩。阁下幸垂听纳焉。贵国史册所载,雪会稽之耻以成大志之例甚多,固不待言。法国前总统末古末哑恒(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曾降敌国,以待时机;厥后归助本国政府,更革前政,而法国未尝加以丑辱,且仍推为总统。土耳其之哑司末恒拔香(奥斯曼·努里帕夏),夫加那利一败,城陷而身为囚虏。一朝归国,即跻大司马之高位,以成改革军制之伟勋,迄未闻有挠其大谋者也。阁下苟来日本,仆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优容。盖我陛下于其臣民之谋逆者,岂仅赦免其罪而已哉?如榎本海军中将(榎本武扬),大鸟枢密顾问(大鸟圭介)等,量其才艺,授职封官,类例殊众。今者,非其本国之臣民,而显有威名赫赫之人,其优待之隆,自必更胜数倍耳。第今日阁下之所宜决者,厥有二端:任夫贵国依然不悟,墨守常经,以跻于至否之极,而同归于尽乎?亦或蓄留余力,以为他日之计乎?从来贵国军人与敌军往返书翰,大都以壮语豪言,互相酬答,或炫其强或蔽其弱,以为能事。仆之斯书,洵发于友谊之至诚,决非草草,请阁下垂察焉。倘幸容纳鄙衷,则待复书赉临。于实行方法,再为详陈。
谨布上文。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伯爵大山岩 顿首 伊东祐亨 顿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