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二)
我们很信赖自己的经验,那不仅仅是因为“经验”来自于我们本能的学习能力,也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着一种执著。
我们每天都看见日出日落,潜意识中认为这是一种“恒常”,可实际上每天照常升起和落下的,乃至一天之中的任何一个刹那里,那个“太阳”却并非“恒常”,不是吗?也就是说,正因为我们自己都非恒常,我们才会长大、成熟和衰老,我们才能浮想联翩。生命原本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感知在延续。这种延续看似“恒常”,实质上却是刹那不住的“无常”。
曾经有人问我,“你说一切都是无常,但那些世间的规律难道不是‘恒常’么?”可我们仔细想一想,那些世间的规律是以何为根基而安立?是“轮回”啊!如果超越轮回,这些规律如何安立?更具体的分析,我们要明白,轮回中的所有认知,都是以“能所二元”为基础的。“能”是指观察或行为的主体,“所”是指对境。如果主体和对境原本就是在刹那变迁的,那么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其实就只是来自于意识里的执著。
我们不是否认在轮回世间这些“规律”存在着“有效性”,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将其视为“恒常”而执著。
譬如说在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中,理论学习是按照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戒律的顺序来安排的。学习因明是帮助我们通过对观点(宗)、理由(因)和例子(喻)的三项例举和分析去体会到世间一切“合理”或“名言安立”的相对性。当我们能体会到“相对”时,我们自然就能窥见一丝“绝对”,此时我们就该放下因明,趋入般若。而修学般若时,我们进一步将之前所窥见的“相对”与“绝对”提炼和净化,由此达至中观。在中观之中,我们看透并接受一切相对性,但我们并不将其执著为绝对的层面,此时“相对”与“绝对”于“无二”中双运,一切本具的活力由此尽显无余。
这样的修学其实是一个不断“有伤时缝合伤口,愈合后拆线”的过程。假如我们在伤口愈合以后不拆线,那么线就会成为新的伤口。所以,我们每一次修学的进阶,都需要摧毁对之前修学的执著,此即无常。
当我们细细去剖析世间诸法,我们却无法从中找出任何一个“整体”实存。乃至五蕴亦然,一切皆为和合。昨天有人问我,“你解释《心经》的‘色即是空’时说‘色蕴就是色蕴’,那你是否就在认可色蕴自性为有呢?”我说:“不是。‘色蕴’这个词,我只是以名相来名言安立,并不等于我承许色蕴本身有一个实存的体性可以被找到。”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首先,一切名词都只是我们为了方便表述某一对境而设立的“标签”对吗?那么就对境本身而言,它只是它。就好像我们家里的Neko一样,“猫”只是“猫”,“猫”的称呼只是称呼。所以,当我们明白一切概念化的认知标记都只是标记,而非对境的本质时,我们丢弃对当下对境的任何定义、判断和评估,此时“色即是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对境的定义、判断、评估和其本质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就落于执迷!
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当我们烦恼时,我们会觉得某些人或者事情是导致我们烦恼的原因。可事实上在整个烦恼的制造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是一名参与者。可见烦恼不是单一因素而产生的,此即和合。
我们经验中的“恒常”与“整体”其实在事实上是“无常”与“和合”。这即表明那些看似“独立存在”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缘起”的本性。也表明我们的“经验”似乎不是那么确定的靠谱。
所以,释迦牟尼在《四依法》中告诉我们要“依智不依识”。即:以智慧的觉知去了解与看待一切,而非以单纯的显现和粗显的意识去判断和理解。
晚安,深夜里独自游荡的灵魂。
我们每天都看见日出日落,潜意识中认为这是一种“恒常”,可实际上每天照常升起和落下的,乃至一天之中的任何一个刹那里,那个“太阳”却并非“恒常”,不是吗?也就是说,正因为我们自己都非恒常,我们才会长大、成熟和衰老,我们才能浮想联翩。生命原本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感知在延续。这种延续看似“恒常”,实质上却是刹那不住的“无常”。
曾经有人问我,“你说一切都是无常,但那些世间的规律难道不是‘恒常’么?”可我们仔细想一想,那些世间的规律是以何为根基而安立?是“轮回”啊!如果超越轮回,这些规律如何安立?更具体的分析,我们要明白,轮回中的所有认知,都是以“能所二元”为基础的。“能”是指观察或行为的主体,“所”是指对境。如果主体和对境原本就是在刹那变迁的,那么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其实就只是来自于意识里的执著。
我们不是否认在轮回世间这些“规律”存在着“有效性”,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将其视为“恒常”而执著。
譬如说在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中,理论学习是按照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戒律的顺序来安排的。学习因明是帮助我们通过对观点(宗)、理由(因)和例子(喻)的三项例举和分析去体会到世间一切“合理”或“名言安立”的相对性。当我们能体会到“相对”时,我们自然就能窥见一丝“绝对”,此时我们就该放下因明,趋入般若。而修学般若时,我们进一步将之前所窥见的“相对”与“绝对”提炼和净化,由此达至中观。在中观之中,我们看透并接受一切相对性,但我们并不将其执著为绝对的层面,此时“相对”与“绝对”于“无二”中双运,一切本具的活力由此尽显无余。
这样的修学其实是一个不断“有伤时缝合伤口,愈合后拆线”的过程。假如我们在伤口愈合以后不拆线,那么线就会成为新的伤口。所以,我们每一次修学的进阶,都需要摧毁对之前修学的执著,此即无常。
当我们细细去剖析世间诸法,我们却无法从中找出任何一个“整体”实存。乃至五蕴亦然,一切皆为和合。昨天有人问我,“你解释《心经》的‘色即是空’时说‘色蕴就是色蕴’,那你是否就在认可色蕴自性为有呢?”我说:“不是。‘色蕴’这个词,我只是以名相来名言安立,并不等于我承许色蕴本身有一个实存的体性可以被找到。”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首先,一切名词都只是我们为了方便表述某一对境而设立的“标签”对吗?那么就对境本身而言,它只是它。就好像我们家里的Neko一样,“猫”只是“猫”,“猫”的称呼只是称呼。所以,当我们明白一切概念化的认知标记都只是标记,而非对境的本质时,我们丢弃对当下对境的任何定义、判断和评估,此时“色即是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对境的定义、判断、评估和其本质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就落于执迷!
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当我们烦恼时,我们会觉得某些人或者事情是导致我们烦恼的原因。可事实上在整个烦恼的制造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是一名参与者。可见烦恼不是单一因素而产生的,此即和合。
我们经验中的“恒常”与“整体”其实在事实上是“无常”与“和合”。这即表明那些看似“独立存在”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缘起”的本性。也表明我们的“经验”似乎不是那么确定的靠谱。
所以,释迦牟尼在《四依法》中告诉我们要“依智不依识”。即:以智慧的觉知去了解与看待一切,而非以单纯的显现和粗显的意识去判断和理解。
晚安,深夜里独自游荡的灵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