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姐妹篇,理论的部分偏多,读起来没那么有趣,不过依然是每个父母必读的育儿书。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的人,一定会被作者的观点亮瞎眼。根深蒂固的观念都会受到冲击,管制和教育是完全两回事。什么是爱的教育——绝不不打骂,不控制,平等尊重,信任,行不言之教,只鼓励不贬损,不压抑天性——这些才是爱的教育。
我发现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而从童年找到症结——好像被突然点醒了,同时获得某种释怀,自身的不足都得以宽容了。
---------------------------------------------------------------------------------------------------------------------------------------------
1.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考试评价、三好学生评比、班干部评选,等等,基本上都是女生优势设计。
2.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3. 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4.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5.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6. 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
7.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
8. 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9.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10. 当我们能对一人一事给出豁达和宽容时,已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
11.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自我改变意识上,才会有效。
12. 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马上收住,告诉自己等半小时,一切都等到半小时后再说。
13.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
14. 人只要体验过一次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后面就会更容易控制情绪。
15.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16.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
17. 孩子从来没有反抗期,也没有逆反期,儿童的本性都非常温和。如果说他们有逆反,那是因为受到了压抑,或不被理解。
18. 商品时代,教训确实经常要用钱来买。
19. 成人一定要把教育关注点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关注到后者,才是关注到教育。
20. 考察一所幼儿园如何,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孩子们在这里快乐不快乐。
21. 教育学胜利的地方,就有儿童的欢笑;功利主义行为占上风的地方,总能听到孩子的哭泣。儿童的未来是光明还是灰暗,也由这欢笑还是哭泣涂上了第一层底色。
22. 好幼儿园是一个“玩耍”的场所,而不是“上学”的场所。
23. 世上有太多不讲信用的成人,却很少有不信守诺言的儿童。“言而无信”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社会行为,“食言”也是需要经历才能学会的。
24. 极端负面的行为只能造成极端负面的后果,既恶且蠢。
25. 我的第一个冲动是蹲下来抱抱她,安慰几句。但我知道不能,那样做是对她脆弱的无意识奖赏,反而会放大她的痛苦,我不能强化她这种情绪。
26. 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
27. 儿童成长中,总会有一个又一个困难出现在他们面前。家长应客观陈述这些事情的真相,不夸张困难和痛苦,也不过分美化客观事实,更不能采用瞒骗的方式。要尽量实事求是地引导孩子坦然面对,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接受困难、适应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28. 幼儿园真正对孩子产生优质影响力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
29.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
30.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31.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32.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
33.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34. 人的天性是爱学习的,如果学习没有奴役过孩子,孩子是不会反感学习新知识的。
35. 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诗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学形式,它文字精美,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欢。
36. 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孩子的大脑先被好东西占领,以后遇到差东西,他自然就不屑于去接受。
37.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发展其智力,让其智力不单以加法增长,而是以乘法递增的最好、最简单的办法。
38. 有的人在外面聊天时大骂有钱人,回家进门第一件事,是给案上供奉的财神烧一炷香,求神仙让自己发财。
39. 严重的拜金是一种不幸,一个人的内心给了金钱太多的位置,就没有容纳幸福和高贵的余地了。
40. 真正的教育准备是完善自己,
41. 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42. 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
43.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
44.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
45. 那些对功课不热心的学生,在训练之下念完大学,将来成为没有想象力的老师、平庸的医生和无能的律师;他们本来也许是上等的技工、顶呱呱的泥水匠或第一流的警察。
46. 一个人对某件事痴迷有多深,天才就有多高。
47. 天才不容易出现,不是天才太少,是因为天才太容易被扼杀。
48.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
49. “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这样定义: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和无耻教育。
50. 母亲不需要计算自己给孩子喂奶的次数,就像她不需要计算亲吻孩子的次数一样。
51. 只是制定规则,简单地限制孩子,表面看很用心,事实上这样虽然最简单,却是教育懒惰行为。谁不知道在一个弱小者面前发号施令最容易?
52. 尤其在教育上,人们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
53. 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54. 她如果说还痛,我就再吹吹,或轻轻地吻吻,妈妈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剂。
55. 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
56.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57.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58. 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
59. 一个精子为什么可以战胜几亿个精子捷足先登,并不是因为它有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它强悍,它不需要在意别的小蝌蚪游得是否比它快,它只管自己尽情游,就成了赢家。
60. 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61. 有太多的家长或老师表现出行为与目标的分裂,这些分裂表现为: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求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62. 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63. 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
64.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65. 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66.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 :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的人,一定会被作者的观点亮瞎眼。根深蒂固的观念都会受到冲击,管制和教育是完全两回事。什么是爱的教育——绝不不打骂,不控制,平等尊重,信任,行不言之教,只鼓励不贬损,不压抑天性——这些才是爱的教育。
我发现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而从童年找到症结——好像被突然点醒了,同时获得某种释怀,自身的不足都得以宽容了。
---------------------------------------------------------------------------------------------------------------------------------------------
1.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考试评价、三好学生评比、班干部评选,等等,基本上都是女生优势设计。
2.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3. 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4.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5.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6. 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
7.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
8. 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9.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10. 当我们能对一人一事给出豁达和宽容时,已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
11.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自我改变意识上,才会有效。
12. 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马上收住,告诉自己等半小时,一切都等到半小时后再说。
13.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
14. 人只要体验过一次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后面就会更容易控制情绪。
15.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16.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
17. 孩子从来没有反抗期,也没有逆反期,儿童的本性都非常温和。如果说他们有逆反,那是因为受到了压抑,或不被理解。
18. 商品时代,教训确实经常要用钱来买。
19. 成人一定要把教育关注点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关注到后者,才是关注到教育。
20. 考察一所幼儿园如何,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孩子们在这里快乐不快乐。
21. 教育学胜利的地方,就有儿童的欢笑;功利主义行为占上风的地方,总能听到孩子的哭泣。儿童的未来是光明还是灰暗,也由这欢笑还是哭泣涂上了第一层底色。
22. 好幼儿园是一个“玩耍”的场所,而不是“上学”的场所。
23. 世上有太多不讲信用的成人,却很少有不信守诺言的儿童。“言而无信”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社会行为,“食言”也是需要经历才能学会的。
24. 极端负面的行为只能造成极端负面的后果,既恶且蠢。
25. 我的第一个冲动是蹲下来抱抱她,安慰几句。但我知道不能,那样做是对她脆弱的无意识奖赏,反而会放大她的痛苦,我不能强化她这种情绪。
26. 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
27. 儿童成长中,总会有一个又一个困难出现在他们面前。家长应客观陈述这些事情的真相,不夸张困难和痛苦,也不过分美化客观事实,更不能采用瞒骗的方式。要尽量实事求是地引导孩子坦然面对,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接受困难、适应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28. 幼儿园真正对孩子产生优质影响力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
29.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
30.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31.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32.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
33.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34. 人的天性是爱学习的,如果学习没有奴役过孩子,孩子是不会反感学习新知识的。
35. 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诗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学形式,它文字精美,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欢。
36. 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孩子的大脑先被好东西占领,以后遇到差东西,他自然就不屑于去接受。
37.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发展其智力,让其智力不单以加法增长,而是以乘法递增的最好、最简单的办法。
38. 有的人在外面聊天时大骂有钱人,回家进门第一件事,是给案上供奉的财神烧一炷香,求神仙让自己发财。
39. 严重的拜金是一种不幸,一个人的内心给了金钱太多的位置,就没有容纳幸福和高贵的余地了。
40. 真正的教育准备是完善自己,
41. 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42. 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
43.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
44.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
45. 那些对功课不热心的学生,在训练之下念完大学,将来成为没有想象力的老师、平庸的医生和无能的律师;他们本来也许是上等的技工、顶呱呱的泥水匠或第一流的警察。
46. 一个人对某件事痴迷有多深,天才就有多高。
47. 天才不容易出现,不是天才太少,是因为天才太容易被扼杀。
48.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
49. “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这样定义: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和无耻教育。
50. 母亲不需要计算自己给孩子喂奶的次数,就像她不需要计算亲吻孩子的次数一样。
51. 只是制定规则,简单地限制孩子,表面看很用心,事实上这样虽然最简单,却是教育懒惰行为。谁不知道在一个弱小者面前发号施令最容易?
52. 尤其在教育上,人们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
53. 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54. 她如果说还痛,我就再吹吹,或轻轻地吻吻,妈妈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剂。
55. 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
56.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57.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58. 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
59. 一个精子为什么可以战胜几亿个精子捷足先登,并不是因为它有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它强悍,它不需要在意别的小蝌蚪游得是否比它快,它只管自己尽情游,就成了赢家。
60. 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61. 有太多的家长或老师表现出行为与目标的分裂,这些分裂表现为: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求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62. 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63. 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
64.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65. 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66.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 :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