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这两天因为沉浸在旧上海那本书里无法自拔,加上又重新看了一遍秋水,心花荡漾的不行不行的。临近岁末,两篇文里都有写到旧时过年的情形,无论是租界洋房里新式做派的柳家,还是嘉陵江岸沿袭旧俗的陆家,他们都以各有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传统,谨慎却不失温情地对待这个重要的节日。岁月更迭,世事流转,过去那些繁复的礼仪,庄重的祭祀,晨起的请安,守岁的夜话,早就已经落进了时间的长河里,变成灰烬,不复相见了。
我们能借故事,借照片,借传说,借回忆,借由那些别人的“年”来回忆自己的。每到年关,我都要重读娇花的书,这已经成为我和“过年”之间不需刻意的默契了,看江天外婆认真准备菜肴,看小顾家里包饺子,看他们为了过年忙前忙后,到年里吃的肚皮滚圆,动弹不得,我就分外开心,根本不舍得这个年就这样过了,还想它再久点,更久点,久到大家都不会老,岁岁年年都守着彼此。自然,这个是一厢情愿啦,小孩子的固执。
我们家过年没什么特别,母亲尊重传统,仪式只是略微简化,过程和要领她都烂熟于心,年菜也做得格外隆重。其中细枝末节,可以参考江南地区的各种民俗风情,大同小异……要说记忆中比较印象深刻的部分,反倒不是发生在自己家里,而是来自少时练习书法的老师家,当时觉得师傅家里做什么事都很有样子,连快过年前的一些小细节也显得格外郑重其事。
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一样,旧时江南过年,也从腊八算起。腊八前夜,女主人会将煮粥需要的各种食材都浸没水中,让它们充分吸收一夜的水分,早餐起来就开始淘米煮粥了,梗米和糯米都会有,也会将陈米和新米进行混合掺杂,我至今不会做饭,所以如何配比各种豆子,全然不知,只记得师母在腊八前一天会将豆子都拿出来筛检一番,挑去些虫蛀的,不饱满的,然后各品种都抓一把,拿黄油纸包好,封口用米浆糊上,裁一方红纸,毛笔吸满墨黑的汁水,在上面缓缓写出一个“福”字,这是给相熟的粮油店和裁缝店的谢礼,是一年到头行各种生活方便之后来自顾客不成敬意却非常贴心的举动。现在的我们早就告别了升斗买米,拎着瓶子考酒打油的生活了,裁缝之类的也早就退守到隐秘的街巷里。如今回想起腊八早上出门拜访店主的师母背影,就想,收到这袋心意的人们是否还健在人世呢,是否还操着老本行,等着那一位腊八早晨送豆的女主顾呢。
如果腊八那天正好轮到我们要上课,写完一下午以后,师傅会网开一面让我们早早回家,而这个时候,师母往往就会叫住我们喝粥,其实早在我们快写完前,她就已经找了个大碗把烫烫的粥舀出来放在一边盛着了,乖乖落座后,她就会给我们分,这个时候嘴巴甜不甜就看得出作用了,我会奶声奶气央求着多要点红豆,不要太多米,还要加一小撮桂花糖蜜。桌子上会搁着当年秋天桂花开败后,收集起来清洗后浸酿的桂花蜜。
腊八过后,老人们就开始买案几上的时令摆件。我不记得是哪本书上看到的了,清末四九城里的摆品大多都是香物,比如香橼,佛手,水仙。我们家至今还有习惯过冬养水仙,香橼更是会遍布家中角角落落,直到它们失去水分,外皮变色、枯萎,母后才会清理掉,更换上新的一批,一般换个两三轮,冬天也差不多该过去了。师傅家会更讲究一些,盛放摆件的碟子应景地挑选了相配的图案,到底有多少花样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摆在我跟前的那个“五福临门”倒是一闭眼就能想起它的样子。小时候实在是顽皮,趁着师傅不注意,我常常拿毛笔给那些青色线条勾画的蝙蝠填色,一转眼,本来蓝白素净的底盘就已经五彩斑斓了,师傅发现后往往是气得眉毛尾梢一抽一抽的,他知道打不得我,稍微声音大点,师母就会过来“端茶递水”,但等放课时,他会狠狠向我母亲参上一笔,回家后,一顿“生活”(常熟话里挨打的意思)我是怎么也逃不掉的了。
到初十,小学一般就开始复习迎考了,这也是一年习字课业中最轻松的时候了,没有定额的临帖要求,没有回家作业,甚至可以写完字以后干学校里的事情。而师傅则开始频繁地收信和写信,那些日子里邮递员几乎天天都会上门投递,取信。有大量信件来,就意味着师傅没有太多时间监督我们临帖了,所以我们比师傅本人更加盼望那些信呢。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年问候,寥寥数语,但都是寄信人一字一句斟酌出来的,虽然没看过所有信件内容,但有些特别的师傅会边看边读给我们听。而凡是出自师傅的新年问候信笺,在落款的地方,他都会别出心裁地准备一份惊喜:如果当年对方家中有嫁娶,他会印上一方自己刻的“囍”;如果添丁,则是画上几节花生;如果小辈学业有成,就会看到简化版的“鲤跃龙门”。凡此种种,年幼的我们都默认是过年的必须过程,会嫌麻烦,但都觉得如果不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就没有办法好好地迎接新的一年。可惜的是二十年还不到,今天的我们已经连发电子问候都嫌浪费时间,除夕当晚看着复制黏贴,转发抄袭的各种流水线式“新年快乐”就格外想念那份来自笔墨的清香。问候和心意其实并无不同,有差别的是做事的态度。我也无法评价哪一种更好,毕竟时代在变化,问候的方式方法当然不可能一尘不变。关于落款处的配图,有一幅比较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印象中只有那一封信的图是彩色的,专门给茶茶爷爷的。在我四年级的夏末,茶茶爷爷从一场大病中侥幸逃生,伴随秋意来到的还有老人家渐渐康复的好消息。当年冬天师傅院子里的腊梅开得格外好,每次去上课,书桌上总能看到新折下来的腊梅安静地立在青花瓷瓶里。奇怪的是,就着那阵寒冬幽香,师傅给茶茶爷爷画了一幅充满夏日趣味的小图,葡萄架下荡着颗粒饱满的果实,一张竹排排(常熟话,竹子扎成的有靠背的小椅子)摆在下方,边上卧着一只小花猫,画的时候,笔尖稍稍蘸一点颜色,笔锋一侧,手朝内一勾,纯白的背上就长出了一条黄色的花纹。那会儿我不懂为什么会画这么不应景的东西,长大后,尤其是经历过亲人逝去的痛苦后,我才体会这是对渐渐年老的人最殷切的祝福,对于老人来说,熬过冬天,过了年,马上春暖又花开,一切就又都充满新生的希望了。我猜想师傅想要告诉茶茶爷爷的是:那个缠绵病榻,担惊受怕的夏天已经结束了,新到的一定是一个瓜果飘香,悠闲自得的炎夏。
匆匆忙忙地应付过期末考试以后,热切期盼的寒假终于到了,虽然假期里需要一日隔一日到师傅家报到,但毕竟有二十多天放假,再说真正的年里我们是不用去上课的,所以过年前最后一次结课后,我们五个学生会欢呼雀跃地挤在一起分享假期安排,约着日子一起胡闹玩耍,每每至此,师傅都无奈地看着活蹦乱跳的我们,摇头叹气道:“叫你们习字的时候个个都一脸苦大仇深,不情不愿的。玩的时候倒都精神百倍……”一旦他显露出即将开始长篇大论的苗头,师母就会及时端着零食果脯出来解围,和我家用的红色透明塑料花型零食盆不同,师母用来装蜜饯瓜子的是一套很别致的瓷盘,拼在一起是一个圆,中间是一个小圆蝶,周围六瓣都是扇形的,里面会放蜜枣,桃肉,橄榄,松子,葵花籽,香瓜子,中间那个一般放花生。以前没有太多零食可供挑选,这七种中肯定有一两样能讨好到小朋友。我喜欢桃肉和花生,以前的桃肉是很有嚼劲的,卷成细长的一小条,咬的时候很方便,又没有核,现在这样的桃肉少了,有半瓣核的桃片更加常见,但总觉得桃片果肉软塌塌的,既没有嚼头,还要费力把它从核上咬下来,实在是麻烦。花生倒还和小的时候差不多味道,就是吃多了觉得口干,小时候的我很贪心,一把抓好多,一口气全吞下,又不好意思让师母知道,就只好拼命咽口水怕噎着。吃着零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今年要买什么样的炮仗和烟花,天就渐渐暗下来了,越来越近的车铃声预示着下班的人已经赶在归家的路上了,很快我们的家长也要到师傅家里来接走我们了。这是过年前最后的相聚时刻,它没有丝毫的离愁别意,反而充满着欢声笑语,师傅在书房里整理这一年内他挑中的我们的习作,依照惯例,他会为我们每一个人选出一样,正月十五后请装裱的师傅上框,当做开年礼物送给我们。
(年后的事宜,再说吧……)
我们能借故事,借照片,借传说,借回忆,借由那些别人的“年”来回忆自己的。每到年关,我都要重读娇花的书,这已经成为我和“过年”之间不需刻意的默契了,看江天外婆认真准备菜肴,看小顾家里包饺子,看他们为了过年忙前忙后,到年里吃的肚皮滚圆,动弹不得,我就分外开心,根本不舍得这个年就这样过了,还想它再久点,更久点,久到大家都不会老,岁岁年年都守着彼此。自然,这个是一厢情愿啦,小孩子的固执。
我们家过年没什么特别,母亲尊重传统,仪式只是略微简化,过程和要领她都烂熟于心,年菜也做得格外隆重。其中细枝末节,可以参考江南地区的各种民俗风情,大同小异……要说记忆中比较印象深刻的部分,反倒不是发生在自己家里,而是来自少时练习书法的老师家,当时觉得师傅家里做什么事都很有样子,连快过年前的一些小细节也显得格外郑重其事。
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一样,旧时江南过年,也从腊八算起。腊八前夜,女主人会将煮粥需要的各种食材都浸没水中,让它们充分吸收一夜的水分,早餐起来就开始淘米煮粥了,梗米和糯米都会有,也会将陈米和新米进行混合掺杂,我至今不会做饭,所以如何配比各种豆子,全然不知,只记得师母在腊八前一天会将豆子都拿出来筛检一番,挑去些虫蛀的,不饱满的,然后各品种都抓一把,拿黄油纸包好,封口用米浆糊上,裁一方红纸,毛笔吸满墨黑的汁水,在上面缓缓写出一个“福”字,这是给相熟的粮油店和裁缝店的谢礼,是一年到头行各种生活方便之后来自顾客不成敬意却非常贴心的举动。现在的我们早就告别了升斗买米,拎着瓶子考酒打油的生活了,裁缝之类的也早就退守到隐秘的街巷里。如今回想起腊八早上出门拜访店主的师母背影,就想,收到这袋心意的人们是否还健在人世呢,是否还操着老本行,等着那一位腊八早晨送豆的女主顾呢。
如果腊八那天正好轮到我们要上课,写完一下午以后,师傅会网开一面让我们早早回家,而这个时候,师母往往就会叫住我们喝粥,其实早在我们快写完前,她就已经找了个大碗把烫烫的粥舀出来放在一边盛着了,乖乖落座后,她就会给我们分,这个时候嘴巴甜不甜就看得出作用了,我会奶声奶气央求着多要点红豆,不要太多米,还要加一小撮桂花糖蜜。桌子上会搁着当年秋天桂花开败后,收集起来清洗后浸酿的桂花蜜。
腊八过后,老人们就开始买案几上的时令摆件。我不记得是哪本书上看到的了,清末四九城里的摆品大多都是香物,比如香橼,佛手,水仙。我们家至今还有习惯过冬养水仙,香橼更是会遍布家中角角落落,直到它们失去水分,外皮变色、枯萎,母后才会清理掉,更换上新的一批,一般换个两三轮,冬天也差不多该过去了。师傅家会更讲究一些,盛放摆件的碟子应景地挑选了相配的图案,到底有多少花样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摆在我跟前的那个“五福临门”倒是一闭眼就能想起它的样子。小时候实在是顽皮,趁着师傅不注意,我常常拿毛笔给那些青色线条勾画的蝙蝠填色,一转眼,本来蓝白素净的底盘就已经五彩斑斓了,师傅发现后往往是气得眉毛尾梢一抽一抽的,他知道打不得我,稍微声音大点,师母就会过来“端茶递水”,但等放课时,他会狠狠向我母亲参上一笔,回家后,一顿“生活”(常熟话里挨打的意思)我是怎么也逃不掉的了。
到初十,小学一般就开始复习迎考了,这也是一年习字课业中最轻松的时候了,没有定额的临帖要求,没有回家作业,甚至可以写完字以后干学校里的事情。而师傅则开始频繁地收信和写信,那些日子里邮递员几乎天天都会上门投递,取信。有大量信件来,就意味着师傅没有太多时间监督我们临帖了,所以我们比师傅本人更加盼望那些信呢。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年问候,寥寥数语,但都是寄信人一字一句斟酌出来的,虽然没看过所有信件内容,但有些特别的师傅会边看边读给我们听。而凡是出自师傅的新年问候信笺,在落款的地方,他都会别出心裁地准备一份惊喜:如果当年对方家中有嫁娶,他会印上一方自己刻的“囍”;如果添丁,则是画上几节花生;如果小辈学业有成,就会看到简化版的“鲤跃龙门”。凡此种种,年幼的我们都默认是过年的必须过程,会嫌麻烦,但都觉得如果不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就没有办法好好地迎接新的一年。可惜的是二十年还不到,今天的我们已经连发电子问候都嫌浪费时间,除夕当晚看着复制黏贴,转发抄袭的各种流水线式“新年快乐”就格外想念那份来自笔墨的清香。问候和心意其实并无不同,有差别的是做事的态度。我也无法评价哪一种更好,毕竟时代在变化,问候的方式方法当然不可能一尘不变。关于落款处的配图,有一幅比较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印象中只有那一封信的图是彩色的,专门给茶茶爷爷的。在我四年级的夏末,茶茶爷爷从一场大病中侥幸逃生,伴随秋意来到的还有老人家渐渐康复的好消息。当年冬天师傅院子里的腊梅开得格外好,每次去上课,书桌上总能看到新折下来的腊梅安静地立在青花瓷瓶里。奇怪的是,就着那阵寒冬幽香,师傅给茶茶爷爷画了一幅充满夏日趣味的小图,葡萄架下荡着颗粒饱满的果实,一张竹排排(常熟话,竹子扎成的有靠背的小椅子)摆在下方,边上卧着一只小花猫,画的时候,笔尖稍稍蘸一点颜色,笔锋一侧,手朝内一勾,纯白的背上就长出了一条黄色的花纹。那会儿我不懂为什么会画这么不应景的东西,长大后,尤其是经历过亲人逝去的痛苦后,我才体会这是对渐渐年老的人最殷切的祝福,对于老人来说,熬过冬天,过了年,马上春暖又花开,一切就又都充满新生的希望了。我猜想师傅想要告诉茶茶爷爷的是:那个缠绵病榻,担惊受怕的夏天已经结束了,新到的一定是一个瓜果飘香,悠闲自得的炎夏。
匆匆忙忙地应付过期末考试以后,热切期盼的寒假终于到了,虽然假期里需要一日隔一日到师傅家报到,但毕竟有二十多天放假,再说真正的年里我们是不用去上课的,所以过年前最后一次结课后,我们五个学生会欢呼雀跃地挤在一起分享假期安排,约着日子一起胡闹玩耍,每每至此,师傅都无奈地看着活蹦乱跳的我们,摇头叹气道:“叫你们习字的时候个个都一脸苦大仇深,不情不愿的。玩的时候倒都精神百倍……”一旦他显露出即将开始长篇大论的苗头,师母就会及时端着零食果脯出来解围,和我家用的红色透明塑料花型零食盆不同,师母用来装蜜饯瓜子的是一套很别致的瓷盘,拼在一起是一个圆,中间是一个小圆蝶,周围六瓣都是扇形的,里面会放蜜枣,桃肉,橄榄,松子,葵花籽,香瓜子,中间那个一般放花生。以前没有太多零食可供挑选,这七种中肯定有一两样能讨好到小朋友。我喜欢桃肉和花生,以前的桃肉是很有嚼劲的,卷成细长的一小条,咬的时候很方便,又没有核,现在这样的桃肉少了,有半瓣核的桃片更加常见,但总觉得桃片果肉软塌塌的,既没有嚼头,还要费力把它从核上咬下来,实在是麻烦。花生倒还和小的时候差不多味道,就是吃多了觉得口干,小时候的我很贪心,一把抓好多,一口气全吞下,又不好意思让师母知道,就只好拼命咽口水怕噎着。吃着零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今年要买什么样的炮仗和烟花,天就渐渐暗下来了,越来越近的车铃声预示着下班的人已经赶在归家的路上了,很快我们的家长也要到师傅家里来接走我们了。这是过年前最后的相聚时刻,它没有丝毫的离愁别意,反而充满着欢声笑语,师傅在书房里整理这一年内他挑中的我们的习作,依照惯例,他会为我们每一个人选出一样,正月十五后请装裱的师傅上框,当做开年礼物送给我们。
(年后的事宜,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