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
醒了,小腹坠胀的感觉告诉她该上厕所,可干燥温暖的被窝让她极想延拓一下,于是试图忽略这些微的不适感。
这是凌晨的时刻。
一整个夜晚不安的睡眠。她在似睡非睡间不停地将手机摸过来,担心闹钟响起来。这屋里就她自己,她究竟怕吵醒谁?最后她将手机捂进了棉被,才似安心了似的,沉沉睡去。
深秋的夜风掀动窗帘,花园里有一种安静的轰响,就像夏夜里空调机在轰鸣一样。这安静的轰响如此神秘,她无法分辨和想象它们是什么,只有最寂静的时刻,才能捕捉到它们的存在。
她总觉得夜里的世界比白日更为活跃而热闹,只是充斥世界的也许为世人所不知、不见而已。但那绝非是空荡荡的街道。
半靠在床头,她手里的铅笔刷刷地在有字数的作文本上快速地填充一个个格子,那情形让人联想起养蚕的经历,看着蚕沙沙地咬桑叶,叶子的边缘被一点点裁掉,状如挖土机一点点在岩壁上掘进,却远比掘进岩壁轻松快速。蚕的脑袋迅速摆动,吃得专注而利落。而她的笔头并不利落,它时常停下来不知去哪儿似的犹豫着。
那是她真的不知去哪儿的时刻。
随着这茫然而来的,是无法忍受的困倦和枯竭,她扔了笔一头栽回床上,睡眠迅速侵占了她。
再次醒来其实也还早。
对面他的房间寂然无声,他还有一会儿才会起床上班。
她有种隐隐的不安,尽管知道她今天没有出门的安排,也无法心安理得地睡懒觉,仿佛工作日的懒觉代表了游手好闲,不可以被原谅。然而她知道这指责并非来自他人,而源于她自己。细算下来,类似的焦虑感陪伴了她多年,直到最近她才懂得跟它宣战,用意志力约束下的行动宣战。
深秋的被窝无比魅惑,但她内心的悲伤无比强大,决心要跨越一切障碍,向着目标直跑,这魅惑算什么?
他的房间有了动静,而她早已起床烧好了热水,给自己泡了杯热茶,准备在房间里四处游荡一下,以奖励自己的勤奋。趁他洗漱的当儿里,她迅速收拾了他的床,打开窗子透气,将他杯里的残茶倒掉,杯子洗净,她一边做这些,一边体会自己行动中所隐含的一丝丝不像她的自然属性的殷勤,带着讨好要让他眼中整洁干净,井然有序,仿佛唯有此工作日闲在家里的理由才充分一些。她知道这与他无关,一切只源于她的心魔。
在半掩的门后对他说完常规的“一切当心”之类,电梯门缓缓合拢,将透进楼道里的那束光收了回去,数字开始闪烁。
她关上门,反锁上,身上松垮下来,仿佛鸡血用完了似的。心里是窃喜的,还有无尽的丰足感——他今晚有应酬不回家吃饭,那意味着至少有十二个小时是她独自一人,丰裕得奢侈。
她对人群并无渴望,只是在那种“被抛弃在生活之外”的焦虑感难以抑制时,她想象高峰期奔涌的人群,行色匆匆准时到岗,喝茶聊天刷网页,中午晚上再混一混,一天快得不留痕迹,他们宛如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配件,究竟欠缺了一点点实在的成就感,也许那银行卡里按月收入的数字,可以弥补这一切。
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不焦虑了吗?她知道对于她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没试过。
房子静得只有被外来的声音填满。她沉默地烧开水冲阿胶,站在窗边小口喝完,又舀了一勺椰油拌了两勺芝麻核桃粉,加上红糖,很好吃,也顶饿,这便是她的早餐了。
她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张曼玉在《阮玲玉》中的一个镜头:阮玲玉决定和这个世界告别了,她盛了一碗热粥,将安眠药尽数倒入粥里,慢慢用勺子搅动,偶尔仿佛可以听到瓷器相碰的一两声脆响,她舀了一勺粥放进嘴里,轻声用广东话说“好味”,然后铺开一张纸,开始写遗书,时不时再喝一口粥。画面平静而家常,就好像她过去无数个同样的夜晚:演出结束,回家边吃宵夜边写点什么。
而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夜。
芝麻核桃粉在口腔里肆虐,占据着一些不可思议的缝隙和空洞,在咽下最后一点并漱口刷牙前,她是决不张嘴的,否则结果岂止是惊悚。她想着可能的情形,一丝调皮的微笑浮现在脸上。
不出门的日子她喜欢泡茶叶柜里最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绿茶,成都街边的茶馆里到处是这些茶,不值钱,却清苦甘冽,为她所好,上好的龙井、白茶不经泡,上好的普洱又太醇厚,感觉肥腻,只有这苦茶,历久泡而回甘,可以泡到日落。若先斟满水由它泡着,一、两个时辰之后去喝,凉而甘冽,咕咚牛饮下去,可谓酣畅。袋子里已经见底了,她一面捞着茶叶,注意不碰到最下面的茶末,一面想着该托人再带点来。
她并不急于捧着热茶进房间,而是打开一个印刷精美的无纺布袋子,里面是刚买回来的星巴克随行杯,细细洗净,心里漫不经心地算着折扣,唔,这么有质感的保温杯,不满百元,她将洗好的杯子倒置在筐子里控水,细小的满足感爬上心头,蔓延到眉梢眼角。
捧着热茶,检查了大门、窗、炉灶、阳台门、各个房间的窗,确保该关的都关了之后,她钻进了自己的小房间——将消磨这12小时的地方,她关严了窗子,外面的声音被迅速阻断,打开风扇,风速极小因而毫无噪音,合上半幅窗帘,打开电脑——她那价廉物美的“小白”,跟她厮混了近十年,最近开始老出毛病,但她爱她,她像西方人称呼宠物一样用人称代词称呼她,心上觉得她的小白一定古灵精怪,丑丑的,无敌可爱,或憨笨老实,吃苦耐劳。
她的目光抚过小白已经泛黄、有了裂纹的机身,轻声说“宝贝儿加油!”
今天要跟小白合作,完成计划中的事情,她想象最终完成后的情形——她会比高峰大军里的人更有成就感。
“背对世界,将所有的杂念排除,把精神凝聚到白热化……”言犹在耳。
她所向往的,就是这样吧,背对世界,深居,而浅出。但若没有了精神层面创造了些什么的成就感,她是无法存活的,那么多年没有成就感而存活,是因为她不仅背对世界,还背对自己,从未探索过那些梦想需要经历怎样的枯燥和坚持,还有专注,才能够实现。她用一件又一件琐事为借口,挡掉了这些该吃的苦。
而时光不再来,没有比这更沉重的代价了。
降低期待值,调高专注度和忍耐力,严格的作息约束,“也许两年,”她想,“我能成就自己。”
她将手机远远地放在一边,规定自己不可以登录QQ,不可以打开音乐。
就让寂静包围,去捕捉思维的声音。
亚热带的秋天其实有很好的阳光和风,她知道几个小时之后她打开窗子的一刹那,她将被那样的风所包围,面孔上将感受到这风的属性:软硬、粗细、凉暖,强烈或微弱,细碎斑驳的阳光会晃花她的眼睛,这世界从来不理会这种脆弱而偶然的生物——叫做人的,他们的悲欢离合。
它只花开叶落,春去冬来,无情而忠诚,稳定而从容。
而时间也是如此。
傍晚将如期而至,她会在座位上感到一丝入骨的凉意,会拿起搭在椅背上的毛衣胡乱套上,在满屋子的黑暗中离开唯一亮灯的房间。
然后一盏一盏地开灯,一下一下地制造声响:开关声、拖鞋落地的声音、嗓子眼里的小咳声……在别人家煲汤的香气里,唤醒这座沉睡的屋子。
这是凌晨的时刻。
一整个夜晚不安的睡眠。她在似睡非睡间不停地将手机摸过来,担心闹钟响起来。这屋里就她自己,她究竟怕吵醒谁?最后她将手机捂进了棉被,才似安心了似的,沉沉睡去。
深秋的夜风掀动窗帘,花园里有一种安静的轰响,就像夏夜里空调机在轰鸣一样。这安静的轰响如此神秘,她无法分辨和想象它们是什么,只有最寂静的时刻,才能捕捉到它们的存在。
她总觉得夜里的世界比白日更为活跃而热闹,只是充斥世界的也许为世人所不知、不见而已。但那绝非是空荡荡的街道。
半靠在床头,她手里的铅笔刷刷地在有字数的作文本上快速地填充一个个格子,那情形让人联想起养蚕的经历,看着蚕沙沙地咬桑叶,叶子的边缘被一点点裁掉,状如挖土机一点点在岩壁上掘进,却远比掘进岩壁轻松快速。蚕的脑袋迅速摆动,吃得专注而利落。而她的笔头并不利落,它时常停下来不知去哪儿似的犹豫着。
那是她真的不知去哪儿的时刻。
随着这茫然而来的,是无法忍受的困倦和枯竭,她扔了笔一头栽回床上,睡眠迅速侵占了她。
再次醒来其实也还早。
对面他的房间寂然无声,他还有一会儿才会起床上班。
她有种隐隐的不安,尽管知道她今天没有出门的安排,也无法心安理得地睡懒觉,仿佛工作日的懒觉代表了游手好闲,不可以被原谅。然而她知道这指责并非来自他人,而源于她自己。细算下来,类似的焦虑感陪伴了她多年,直到最近她才懂得跟它宣战,用意志力约束下的行动宣战。
深秋的被窝无比魅惑,但她内心的悲伤无比强大,决心要跨越一切障碍,向着目标直跑,这魅惑算什么?
他的房间有了动静,而她早已起床烧好了热水,给自己泡了杯热茶,准备在房间里四处游荡一下,以奖励自己的勤奋。趁他洗漱的当儿里,她迅速收拾了他的床,打开窗子透气,将他杯里的残茶倒掉,杯子洗净,她一边做这些,一边体会自己行动中所隐含的一丝丝不像她的自然属性的殷勤,带着讨好要让他眼中整洁干净,井然有序,仿佛唯有此工作日闲在家里的理由才充分一些。她知道这与他无关,一切只源于她的心魔。
在半掩的门后对他说完常规的“一切当心”之类,电梯门缓缓合拢,将透进楼道里的那束光收了回去,数字开始闪烁。
她关上门,反锁上,身上松垮下来,仿佛鸡血用完了似的。心里是窃喜的,还有无尽的丰足感——他今晚有应酬不回家吃饭,那意味着至少有十二个小时是她独自一人,丰裕得奢侈。
她对人群并无渴望,只是在那种“被抛弃在生活之外”的焦虑感难以抑制时,她想象高峰期奔涌的人群,行色匆匆准时到岗,喝茶聊天刷网页,中午晚上再混一混,一天快得不留痕迹,他们宛如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配件,究竟欠缺了一点点实在的成就感,也许那银行卡里按月收入的数字,可以弥补这一切。
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不焦虑了吗?她知道对于她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没试过。
房子静得只有被外来的声音填满。她沉默地烧开水冲阿胶,站在窗边小口喝完,又舀了一勺椰油拌了两勺芝麻核桃粉,加上红糖,很好吃,也顶饿,这便是她的早餐了。
她脑海里忽然浮现出张曼玉在《阮玲玉》中的一个镜头:阮玲玉决定和这个世界告别了,她盛了一碗热粥,将安眠药尽数倒入粥里,慢慢用勺子搅动,偶尔仿佛可以听到瓷器相碰的一两声脆响,她舀了一勺粥放进嘴里,轻声用广东话说“好味”,然后铺开一张纸,开始写遗书,时不时再喝一口粥。画面平静而家常,就好像她过去无数个同样的夜晚:演出结束,回家边吃宵夜边写点什么。
而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夜。
芝麻核桃粉在口腔里肆虐,占据着一些不可思议的缝隙和空洞,在咽下最后一点并漱口刷牙前,她是决不张嘴的,否则结果岂止是惊悚。她想着可能的情形,一丝调皮的微笑浮现在脸上。
不出门的日子她喜欢泡茶叶柜里最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绿茶,成都街边的茶馆里到处是这些茶,不值钱,却清苦甘冽,为她所好,上好的龙井、白茶不经泡,上好的普洱又太醇厚,感觉肥腻,只有这苦茶,历久泡而回甘,可以泡到日落。若先斟满水由它泡着,一、两个时辰之后去喝,凉而甘冽,咕咚牛饮下去,可谓酣畅。袋子里已经见底了,她一面捞着茶叶,注意不碰到最下面的茶末,一面想着该托人再带点来。
她并不急于捧着热茶进房间,而是打开一个印刷精美的无纺布袋子,里面是刚买回来的星巴克随行杯,细细洗净,心里漫不经心地算着折扣,唔,这么有质感的保温杯,不满百元,她将洗好的杯子倒置在筐子里控水,细小的满足感爬上心头,蔓延到眉梢眼角。
捧着热茶,检查了大门、窗、炉灶、阳台门、各个房间的窗,确保该关的都关了之后,她钻进了自己的小房间——将消磨这12小时的地方,她关严了窗子,外面的声音被迅速阻断,打开风扇,风速极小因而毫无噪音,合上半幅窗帘,打开电脑——她那价廉物美的“小白”,跟她厮混了近十年,最近开始老出毛病,但她爱她,她像西方人称呼宠物一样用人称代词称呼她,心上觉得她的小白一定古灵精怪,丑丑的,无敌可爱,或憨笨老实,吃苦耐劳。
她的目光抚过小白已经泛黄、有了裂纹的机身,轻声说“宝贝儿加油!”
今天要跟小白合作,完成计划中的事情,她想象最终完成后的情形——她会比高峰大军里的人更有成就感。
“背对世界,将所有的杂念排除,把精神凝聚到白热化……”言犹在耳。
她所向往的,就是这样吧,背对世界,深居,而浅出。但若没有了精神层面创造了些什么的成就感,她是无法存活的,那么多年没有成就感而存活,是因为她不仅背对世界,还背对自己,从未探索过那些梦想需要经历怎样的枯燥和坚持,还有专注,才能够实现。她用一件又一件琐事为借口,挡掉了这些该吃的苦。
而时光不再来,没有比这更沉重的代价了。
降低期待值,调高专注度和忍耐力,严格的作息约束,“也许两年,”她想,“我能成就自己。”
她将手机远远地放在一边,规定自己不可以登录QQ,不可以打开音乐。
就让寂静包围,去捕捉思维的声音。
亚热带的秋天其实有很好的阳光和风,她知道几个小时之后她打开窗子的一刹那,她将被那样的风所包围,面孔上将感受到这风的属性:软硬、粗细、凉暖,强烈或微弱,细碎斑驳的阳光会晃花她的眼睛,这世界从来不理会这种脆弱而偶然的生物——叫做人的,他们的悲欢离合。
它只花开叶落,春去冬来,无情而忠诚,稳定而从容。
而时间也是如此。
傍晚将如期而至,她会在座位上感到一丝入骨的凉意,会拿起搭在椅背上的毛衣胡乱套上,在满屋子的黑暗中离开唯一亮灯的房间。
然后一盏一盏地开灯,一下一下地制造声响:开关声、拖鞋落地的声音、嗓子眼里的小咳声……在别人家煲汤的香气里,唤醒这座沉睡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