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Note: 印象派
1874年4月14日,几位踌躇满志的年轻艺术家聚集在他们最喜爱的瓦咖啡馆(Cafe Guerbois)里,为次日即将开幕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展览做最后的预备。这些艺术家们也就是后来印象派的领军人物:莫奈,雷诺阿,皮萨罗,希思里,莫里索,塞尚和德加。
这场展览的意义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即将展出的所有作品,都没有经过巴黎沙龙以及学院的认可,是完全由草根艺术家另起炉灶,自发而成的展览,尽管艺术家们在私人情感上也有各种插曲和纠纷,但是,面对高高在上,对先锋艺术家们不屑一顾的学院派,他们决定团结在一起。
尊为印象派之父的马奈,虽真心诚意地为后辈们紧张和兴奋着,他自己却并没有参与到这场展览中。马奈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抗争必须在学院派的地盘,也就是正统的沙龙会展上进行,他的野心永远只在于去征服那一小片高傲的疆土。
这场大胆而年轻的展览由著名的艺术交易商杜兰德鲁一手操办。杜兰继承其父亲的衣钵,在巴黎和伦敦都经营着画廊,这些画廊里展出的作品多为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股风景画力量,印象派的前身之一),但渐渐的,他不再满足于那些单调而朦胧的乡村风景,他开始广泛地在各处寻觅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最开始,他只是泛泛地寻找着,目标并不明晰,直到1870年,他遇见了两个人:莫奈和皮萨罗。届时正值法国与普鲁士开战,杜兰于是来到伦敦避难,也就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同样来此躲避战火的两位法国艺术家。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因此一拍即合,杜兰负责安置艺术家的食宿,并付给他们固定的津贴,而艺术家们为杜兰提供作品。最开始,杜兰将莫奈等人的作品混入巴比松画派的展览中,让大众渐渐地对这样的风格有所了解。此时,一股资产阶级的新兴力量正在飞速地蕴育着,反映现代都市生活,色彩明快悦目的印象派令他们耳目一新,杜兰认准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市场,他甚至要求艺术家们把画的尺寸改小一些,以便适应这些还没真正富起来的小资阶级们家中的墙壁。杜兰的商业嗅觉果然没错,很快地,莫奈和皮萨罗等人的画作就有了第一批买家,他们中有商人,也有新派的贵族,三年过后,莫奈等人在巴黎艺术圈已经聚集了一定名气。
莫奈原先只是个给报刊杂志画讽刺漫画的插画家,1824年,他遇见了风景画家尤金布丹,布丹鼓励他大胆地走到室外去作画,至此,他逐渐开始摸索自己艺术上的方向。在艺术学校里,莫奈结识了皮萨罗,雷诺阿,塞尚等人,并且与他们一起探讨技法,共同作画。
1869年,莫奈和雷诺阿一起来到巴黎郊区的一个叫做蛙塘的小岛,并以此为题,分别进行了创作。这场有趣的绘画“竞赛”让我们得以一窥两位艺术家同属于印象派的艺术共性,却也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
就这这两幅画而言,两个人选取的角度基本一致,可以判断两个人大概是坐在一起画画的。但是两个人的关注点全然不同:雷诺阿的关注点在人,并且他喜欢强调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而莫奈却对人无甚兴趣,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光线在水面,船只和天空映射出的迷人效果。莫奈的构图更加严谨,用色清新调和,而雷诺阿的画浪漫柔糜,呈现出一种近乎梦境般的甜蜜感。
1870年,莫奈来到伦敦,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出色的风景画家,包括约翰康士坦布尔和惠特勒。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20年前就去世的透纳。莫奈在伦敦的美术馆里欣赏到了透纳1844年的作品《雨,蒸汽和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 ,这幅画中,只有火车,烟筒和前景中大桥的轮廓依稀可辨,剩下的场景则一片模糊,仿佛蒸汽,雨,烟都混在了一起,能感受到氛围,却抓不住实体。100年后,美国兴起了一阵名为“抽象表达主义( Abstract Empressionists )”的热潮,也是拜透纳所赐。
另一个对莫奈以及印象派画风有所影响的艺术派别,令人意外地来自东方---日本的浮世绘。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对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这些稚拙古朴,色彩鲜艳的木刻版画作为装饰出现在运送出口货物的木箱上,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其中的一副著名作品来自葛式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在画面中,占有核心位置的是一股巨浪,远处的富士山被画得扁平和渺小。这是一种透视上的创新。当时西方普遍采用古典的定点透视法,力图让画面中的一切比例关系都十分精确,因此画面看起来真实而立体;而浮世绘的透视方法则更加散漫和多样,因此画面能容纳的信息更多,人物和景物能够全部涵盖在一小幅画面中,极富装饰性。
除了莫奈,德加的艺术风格也深受浮世绘的影响。德加以人体绘画(尤其是芭蕾舞女和浴女)闻名,他常常在画中使用强烈的透视缩短,使得画面中前景的人物仿佛近在眼前般真实,这也是浮世绘的经典技法之一。他也喜欢像安藤广重等浮世绘艺术家那样,采用不对称的构图,并且近乎残忍地裁切画面(我们经常在德加的画面中看到前景或画面边缘的手臂腿部等被切掉,这种小技巧让我们觉得这个画面是生动而真实的,仿佛是电影画面中的一帧,充满了运动的力量,也因此更具魅力)。当然,德加对于人体运动的精准把握不单来自于浮世绘的启发,他对彼时刚刚兴起的摄影技术十分痴迷,当时有一位叫做麦布里奇的英国摄影师拍摄了一组二十四帧的照片,清晰地展现了人物和动物运动的每个微妙步骤,德加看到这组照片后深受震撼,对于人体的运动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与同辈的印象派艺术家们不同的是,德加对于草稿的精确性非常重视,莫奈等人对于草图只是粗粗地勾勒,而德加则和那些古典大师一样,每一次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草图,准确地表现出画面中将会出现的每个人体。那些苛刻的艺术评论家也因此在德加身上找到了些许希望,起码他在创新和颠覆的同时,没忘记传承那些经典而美妙的技法。
随着印象画派的不断发展和广受欢迎,印象画派的领军人物们的个人风格也在不断进化和成熟,到了后期,他们逐渐开始分化,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他们风格上的差异。
当然,印象派真正开始广受欢迎大概是开头说过的那场重要展览发生几年之后的事了。1874年的这场展览开展的头几天,艺术家们和杜兰均受到了强烈的抨击,很多评论家公开地嘲笑他们,言语之尖酸刻薄,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非正统的不屑。一位叫做路易·勒洛瓦的杂志记者撰文讽刺莫奈的《日出.印象》,说即使是印刷粗糙的墙纸也比这幅画更完整些,并第一次把这群艺术家称为“印象主义”,看到这则评论,艺术家们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们幽默地决定沿用这位记者给予他们的“冠名”,印象派和印象主义也就这样,真正作为艺术派别,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这场展览的意义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即将展出的所有作品,都没有经过巴黎沙龙以及学院的认可,是完全由草根艺术家另起炉灶,自发而成的展览,尽管艺术家们在私人情感上也有各种插曲和纠纷,但是,面对高高在上,对先锋艺术家们不屑一顾的学院派,他们决定团结在一起。
尊为印象派之父的马奈,虽真心诚意地为后辈们紧张和兴奋着,他自己却并没有参与到这场展览中。马奈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抗争必须在学院派的地盘,也就是正统的沙龙会展上进行,他的野心永远只在于去征服那一小片高傲的疆土。
这场大胆而年轻的展览由著名的艺术交易商杜兰德鲁一手操办。杜兰继承其父亲的衣钵,在巴黎和伦敦都经营着画廊,这些画廊里展出的作品多为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股风景画力量,印象派的前身之一),但渐渐的,他不再满足于那些单调而朦胧的乡村风景,他开始广泛地在各处寻觅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最开始,他只是泛泛地寻找着,目标并不明晰,直到1870年,他遇见了两个人:莫奈和皮萨罗。届时正值法国与普鲁士开战,杜兰于是来到伦敦避难,也就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同样来此躲避战火的两位法国艺术家。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因此一拍即合,杜兰负责安置艺术家的食宿,并付给他们固定的津贴,而艺术家们为杜兰提供作品。最开始,杜兰将莫奈等人的作品混入巴比松画派的展览中,让大众渐渐地对这样的风格有所了解。此时,一股资产阶级的新兴力量正在飞速地蕴育着,反映现代都市生活,色彩明快悦目的印象派令他们耳目一新,杜兰认准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市场,他甚至要求艺术家们把画的尺寸改小一些,以便适应这些还没真正富起来的小资阶级们家中的墙壁。杜兰的商业嗅觉果然没错,很快地,莫奈和皮萨罗等人的画作就有了第一批买家,他们中有商人,也有新派的贵族,三年过后,莫奈等人在巴黎艺术圈已经聚集了一定名气。
莫奈原先只是个给报刊杂志画讽刺漫画的插画家,1824年,他遇见了风景画家尤金布丹,布丹鼓励他大胆地走到室外去作画,至此,他逐渐开始摸索自己艺术上的方向。在艺术学校里,莫奈结识了皮萨罗,雷诺阿,塞尚等人,并且与他们一起探讨技法,共同作画。
1869年,莫奈和雷诺阿一起来到巴黎郊区的一个叫做蛙塘的小岛,并以此为题,分别进行了创作。这场有趣的绘画“竞赛”让我们得以一窥两位艺术家同属于印象派的艺术共性,却也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
就这这两幅画而言,两个人选取的角度基本一致,可以判断两个人大概是坐在一起画画的。但是两个人的关注点全然不同:雷诺阿的关注点在人,并且他喜欢强调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而莫奈却对人无甚兴趣,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光线在水面,船只和天空映射出的迷人效果。莫奈的构图更加严谨,用色清新调和,而雷诺阿的画浪漫柔糜,呈现出一种近乎梦境般的甜蜜感。
1870年,莫奈来到伦敦,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出色的风景画家,包括约翰康士坦布尔和惠特勒。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20年前就去世的透纳。莫奈在伦敦的美术馆里欣赏到了透纳1844年的作品《雨,蒸汽和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 ,这幅画中,只有火车,烟筒和前景中大桥的轮廓依稀可辨,剩下的场景则一片模糊,仿佛蒸汽,雨,烟都混在了一起,能感受到氛围,却抓不住实体。100年后,美国兴起了一阵名为“抽象表达主义( Abstract Empressionists )”的热潮,也是拜透纳所赐。
另一个对莫奈以及印象派画风有所影响的艺术派别,令人意外地来自东方---日本的浮世绘。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对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这些稚拙古朴,色彩鲜艳的木刻版画作为装饰出现在运送出口货物的木箱上,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其中的一副著名作品来自葛式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在画面中,占有核心位置的是一股巨浪,远处的富士山被画得扁平和渺小。这是一种透视上的创新。当时西方普遍采用古典的定点透视法,力图让画面中的一切比例关系都十分精确,因此画面看起来真实而立体;而浮世绘的透视方法则更加散漫和多样,因此画面能容纳的信息更多,人物和景物能够全部涵盖在一小幅画面中,极富装饰性。
除了莫奈,德加的艺术风格也深受浮世绘的影响。德加以人体绘画(尤其是芭蕾舞女和浴女)闻名,他常常在画中使用强烈的透视缩短,使得画面中前景的人物仿佛近在眼前般真实,这也是浮世绘的经典技法之一。他也喜欢像安藤广重等浮世绘艺术家那样,采用不对称的构图,并且近乎残忍地裁切画面(我们经常在德加的画面中看到前景或画面边缘的手臂腿部等被切掉,这种小技巧让我们觉得这个画面是生动而真实的,仿佛是电影画面中的一帧,充满了运动的力量,也因此更具魅力)。当然,德加对于人体运动的精准把握不单来自于浮世绘的启发,他对彼时刚刚兴起的摄影技术十分痴迷,当时有一位叫做麦布里奇的英国摄影师拍摄了一组二十四帧的照片,清晰地展现了人物和动物运动的每个微妙步骤,德加看到这组照片后深受震撼,对于人体的运动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与同辈的印象派艺术家们不同的是,德加对于草稿的精确性非常重视,莫奈等人对于草图只是粗粗地勾勒,而德加则和那些古典大师一样,每一次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草图,准确地表现出画面中将会出现的每个人体。那些苛刻的艺术评论家也因此在德加身上找到了些许希望,起码他在创新和颠覆的同时,没忘记传承那些经典而美妙的技法。
随着印象画派的不断发展和广受欢迎,印象画派的领军人物们的个人风格也在不断进化和成熟,到了后期,他们逐渐开始分化,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他们风格上的差异。
当然,印象派真正开始广受欢迎大概是开头说过的那场重要展览发生几年之后的事了。1874年的这场展览开展的头几天,艺术家们和杜兰均受到了强烈的抨击,很多评论家公开地嘲笑他们,言语之尖酸刻薄,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非正统的不屑。一位叫做路易·勒洛瓦的杂志记者撰文讽刺莫奈的《日出.印象》,说即使是印刷粗糙的墙纸也比这幅画更完整些,并第一次把这群艺术家称为“印象主义”,看到这则评论,艺术家们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们幽默地决定沿用这位记者给予他们的“冠名”,印象派和印象主义也就这样,真正作为艺术派别,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