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从性人格的自我分析(二)
这里写的是自己,很多并非屈从性人格的典型症状,只是将个人症状作了统称。很多具体问题,如习得性无助感、被抛弃感和孤独感的长久积累、对批评的过度敏感等等 都有分别的原因。
“习惯性放弃”与“退避倾向”
屈从性人格障碍很容易在诸多方面形成对竞争的退避倾向,表现为退却型的策略。退避倾向的一个典型:自认为拥有免于被打扰的权利或底线,即便在或然意义上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退避倾向者还是会优先选择放弃——无论是放弃一个可能的中奖机会,还是放弃一次浪漫的恋爱,对他们的潜意识而言这些外部事物的介入 会威胁到其好不容易建立好的自我平衡,为了保持实际上很脆弱的自我平衡,他们宁愿放弃诸多机会,逐渐地遇事也习惯了放弃。
原来自己经济条件很差的时候,不断放弃一些机会还是可以从纯经济角度解释,毕竟选择稳固积累的自我努力方式更合乎长期发展,但其实发现 “穷人思维”怕的就是 固化,工作后经济条件改善后依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还是 习惯性放弃和退避新东西,无论是老板分享的新玩具,还是社交场合的新朋友,亦或是饭店里面的新饭菜。
问题的根源还是 脆弱的自我平衡 的意识,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过往习惯的遗留。总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才能够抵抗住外界各种的 击打、诱惑、挑逗才建立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很可能是 “理想化自我”或“超我”所认同,而并非真实的自我 真的需要,或者并非真实的经济能力的体现(延后性居多)。
“自我封闭”与 “对批评的敏感”
退避性人格本身 的“理想化自我”里面设置了诸多的 “应该”和“禁忌”,比如 “我应该不会做的不好 ”“我应该让周围的人都能够满意” “我应该比一般人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所以一旦身边有人提出批评,会极大刺激到 其“理想化自我”的敏感地带,要么会部分青红皂白矢口否认(其实很愚蠢也很被动),要么在确证做错后隐忍压抑到内心,形成一种报复性的压抑(尼采等人揭示的"怨恨"),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正常合作,然后被迫从事一些 单打独斗才可以搞定的生活、娱乐,比如放弃足球而选择乒乓球。
“惧怕承认自己对他者的需要”和“习惯性地怀疑他人”
总以为自己可以是自给自足的,但实际上完全不能。生活中实际生活在他人提供的便利和服务之上,却完全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他者的需要,不愿意承认需要他人的关心、爱、帮助和体谅,总希望自己一个人搞定一切——因为如果不这样,根本不能 从群体中退却。
习惯性地怀疑他人的动机和能力,缺乏“他信”,其根源也是缺乏“自信”,生活在“基本焦虑”和“不安”当中,其实如果一个人自己都没有办法 提供一种自我安全的感觉,完全不可能指望ta给别人提供安全感和保护。
目前决定做的一些行动和心理上的改善策略:
1. 首先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尤其是已有的朋友
2. 放弃很多曾经紧紧不放的 对自我认识和信条
3. 承认自己的普通、局限、渺小 和丑恶
4. 积极从事一些 符合自己天赋的 创造性活动,或做自己喜欢的活动
“习惯性放弃”与“退避倾向”
屈从性人格障碍很容易在诸多方面形成对竞争的退避倾向,表现为退却型的策略。退避倾向的一个典型:自认为拥有免于被打扰的权利或底线,即便在或然意义上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退避倾向者还是会优先选择放弃——无论是放弃一个可能的中奖机会,还是放弃一次浪漫的恋爱,对他们的潜意识而言这些外部事物的介入 会威胁到其好不容易建立好的自我平衡,为了保持实际上很脆弱的自我平衡,他们宁愿放弃诸多机会,逐渐地遇事也习惯了放弃。
原来自己经济条件很差的时候,不断放弃一些机会还是可以从纯经济角度解释,毕竟选择稳固积累的自我努力方式更合乎长期发展,但其实发现 “穷人思维”怕的就是 固化,工作后经济条件改善后依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还是 习惯性放弃和退避新东西,无论是老板分享的新玩具,还是社交场合的新朋友,亦或是饭店里面的新饭菜。
问题的根源还是 脆弱的自我平衡 的意识,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过往习惯的遗留。总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才能够抵抗住外界各种的 击打、诱惑、挑逗才建立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很可能是 “理想化自我”或“超我”所认同,而并非真实的自我 真的需要,或者并非真实的经济能力的体现(延后性居多)。
“自我封闭”与 “对批评的敏感”
退避性人格本身 的“理想化自我”里面设置了诸多的 “应该”和“禁忌”,比如 “我应该不会做的不好 ”“我应该让周围的人都能够满意” “我应该比一般人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所以一旦身边有人提出批评,会极大刺激到 其“理想化自我”的敏感地带,要么会部分青红皂白矢口否认(其实很愚蠢也很被动),要么在确证做错后隐忍压抑到内心,形成一种报复性的压抑(尼采等人揭示的"怨恨"),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正常合作,然后被迫从事一些 单打独斗才可以搞定的生活、娱乐,比如放弃足球而选择乒乓球。
“惧怕承认自己对他者的需要”和“习惯性地怀疑他人”
总以为自己可以是自给自足的,但实际上完全不能。生活中实际生活在他人提供的便利和服务之上,却完全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他者的需要,不愿意承认需要他人的关心、爱、帮助和体谅,总希望自己一个人搞定一切——因为如果不这样,根本不能 从群体中退却。
习惯性地怀疑他人的动机和能力,缺乏“他信”,其根源也是缺乏“自信”,生活在“基本焦虑”和“不安”当中,其实如果一个人自己都没有办法 提供一种自我安全的感觉,完全不可能指望ta给别人提供安全感和保护。
目前决定做的一些行动和心理上的改善策略:
1. 首先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尤其是已有的朋友
2. 放弃很多曾经紧紧不放的 对自我认识和信条
3. 承认自己的普通、局限、渺小 和丑恶
4. 积极从事一些 符合自己天赋的 创造性活动,或做自己喜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