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庄又热闹啦
风吹在村庄,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
风吹在村庄的风上,
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曾经我们村庄人声鼎沸、五谷丰盛,邻里鸡犬相闻,人们一年都在守护着麦田和收秧。听大人说,有一年淮河发了大水,那根深蒂固的贫穷和饥饿被洪水冲刷,再也留不住村里的男人,把他们挤压到远方的土地去闯荡。此后多年,这慢慢变成一个空荡荡的村庄,是一个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村庄。许多年,在春节前后我家门口总停放一辆发往沿海某城市的班车,在正月里,我总能听到孩子的啼哭和哀嚎,年轻人不得不舍下孩子奔向远方。那一辆辆大巴车打破了这座村庄延续着世世代代自然生存,我感觉掏空了我们村庄的心脏。
而现在对于这样的聚少离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再也听不到那种离别时的哭泣和哀嚎,我的村庄也并不是从此归于死寂般的沉静,它总是有偶尔喧闹的时候,这种喧闹得益于远行的男人和女人知道这座村庄是他们永远的家,每逢春节的时候总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召唤,让远方的游子再次汇聚归来。
麦地还是二十年前的麦地,田埂还是二十年前的田埂,只是过年的时候,我不时看到一辆辆车从远方驶向这座村庄,村口站着一群闲汉,盯着进村的人和车,等车过去,站在尾气里,猜测这车值多少钱,人是谁家的孩子。
与此同时,我们平日冷清的县城变得车水马龙起来,狭窄的街道因为汽车和人流而拥挤不堪,消费品味一下子就提升到一线城市。此刻,你根本就分不清哪些是城里的小市民,哪些是乡下人,甚至那些衣着更有气质,谈吐更加儒雅的人往往是乡下人。不管如何,我还是喜欢这久违的喧嚣,它给我们的故乡带来别样的感觉。
我是我们村庄的孩子,并且在慢慢的长大。小时候,我总是喜欢挖讽城市人的人情淡漠,转而沉浸在我们村庄村里人温情虚幻的记忆,但慢慢的发现,我们的乡亲并没比城里人更有人情味,人情的冷暖从来不是以聚在一起为标治,那些田园气息的村庄,那寂静而安详的村庄,那给人灵魂以迷醉的村庄只能停留在《诗经》里。更多的是这里以宗族和血缘为关系织出一道密不透风的人情网,包含着太多的男权思想、拜金和攀比以及人情刻薄,拉帮结派,趋炎附势,爱占便宜等。当你的轿车从村口经过,看到路旁一群闲汉站着,他们有的都老了,头发蒙了岁月的灰,神情卑怯又防御,谁也不能保准其中一位二十年前正凶悍威猛,对你家欺凌辱骂而一家人都不敢吱声。
当过年再次踏入我们的村庄,那张人情网会立马把你笼罩,都会问其在外做什么,能挣多少钱,买房没,升官没,娶妻没,有娃没。而你的回答需要谨慎,否则容易被村里人从你的话语中读出别的意思。但庆幸的是很多年轻人对此已经不屑了,我就是没挣到钱,但到外面和别人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你们又能怎么的。他们的说话完全没有了老一辈关系维系的顾虑。彰显出个体独立意识和价值认知的多元。一个村庄的青年不在像父辈间关系那样同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空里那么密切。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好比父辈的关系都是一条直线,每个点的价值趋同,年轻一代的关系就是一条弧线,每个点的位置和坐标都不同,那么在乡村这张关系网就不会织的那么牢固了。
看到网上很多帖子在劝导年轻人,不要在大城市盲目打拼,尽可能的退居家乡的小县城,其观点无非是尽可能的规避人生的风险,让自己的衣食过的更加殷实,让那副皮囊过的更舒适,而很少从见识和阅历出发,从思考生存的理由出发,从改变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出发。其实,小县城就是村庄的延伸,在这张人情网上每个人的位置早已固化。而你在你的村庄注定无法走出,就像哲学家只能生活在北京,一个天才的灵光对抗一个世界的粗鄙,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斗。所以你只能走向远方。
当然,离开村庄去远方打拼的日子并不一定好过,特别是出去的第一代农民工所承受的苦痛,谱写的艰难生存史,但其今天看来,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时代中国的意义远比面朝黄土背朝天来的深刻。梁鸿在《出鸿庄记》中真实记录了40多位梁庄人走出后的生存境遇,其中混的好的没有几个,但是他们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和思想面貌,每个梁庄人都是那么饱满充实。昭示着传统的梁庄从肌体到内核的根本解体。虽然外出的艰难依旧在,但在今天乡村社会看来,无论是对财富拥有还是对话语权的把握,都不在是二十年前的土豪乡绅,未来引领乡村发展的一定是远方归来的游子。
我们村庄又热闹了,但我知道这只是一种假象或是短暂的喧闹,过不了几日,人们会匆匆的离去,再次把这座村庄掏空,一切又归于寂寥。但我不会一再哀叹村庄的消失。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还是让它好好安歇吧,我们需要个体自由,文化的教养和对规则的遵守,让商业契约取代血缘和宗亲,我们需要城市文明的归属。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
风吹在村庄的风上,
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曾经我们村庄人声鼎沸、五谷丰盛,邻里鸡犬相闻,人们一年都在守护着麦田和收秧。听大人说,有一年淮河发了大水,那根深蒂固的贫穷和饥饿被洪水冲刷,再也留不住村里的男人,把他们挤压到远方的土地去闯荡。此后多年,这慢慢变成一个空荡荡的村庄,是一个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村庄。许多年,在春节前后我家门口总停放一辆发往沿海某城市的班车,在正月里,我总能听到孩子的啼哭和哀嚎,年轻人不得不舍下孩子奔向远方。那一辆辆大巴车打破了这座村庄延续着世世代代自然生存,我感觉掏空了我们村庄的心脏。
而现在对于这样的聚少离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再也听不到那种离别时的哭泣和哀嚎,我的村庄也并不是从此归于死寂般的沉静,它总是有偶尔喧闹的时候,这种喧闹得益于远行的男人和女人知道这座村庄是他们永远的家,每逢春节的时候总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召唤,让远方的游子再次汇聚归来。
麦地还是二十年前的麦地,田埂还是二十年前的田埂,只是过年的时候,我不时看到一辆辆车从远方驶向这座村庄,村口站着一群闲汉,盯着进村的人和车,等车过去,站在尾气里,猜测这车值多少钱,人是谁家的孩子。
与此同时,我们平日冷清的县城变得车水马龙起来,狭窄的街道因为汽车和人流而拥挤不堪,消费品味一下子就提升到一线城市。此刻,你根本就分不清哪些是城里的小市民,哪些是乡下人,甚至那些衣着更有气质,谈吐更加儒雅的人往往是乡下人。不管如何,我还是喜欢这久违的喧嚣,它给我们的故乡带来别样的感觉。
我是我们村庄的孩子,并且在慢慢的长大。小时候,我总是喜欢挖讽城市人的人情淡漠,转而沉浸在我们村庄村里人温情虚幻的记忆,但慢慢的发现,我们的乡亲并没比城里人更有人情味,人情的冷暖从来不是以聚在一起为标治,那些田园气息的村庄,那寂静而安详的村庄,那给人灵魂以迷醉的村庄只能停留在《诗经》里。更多的是这里以宗族和血缘为关系织出一道密不透风的人情网,包含着太多的男权思想、拜金和攀比以及人情刻薄,拉帮结派,趋炎附势,爱占便宜等。当你的轿车从村口经过,看到路旁一群闲汉站着,他们有的都老了,头发蒙了岁月的灰,神情卑怯又防御,谁也不能保准其中一位二十年前正凶悍威猛,对你家欺凌辱骂而一家人都不敢吱声。
当过年再次踏入我们的村庄,那张人情网会立马把你笼罩,都会问其在外做什么,能挣多少钱,买房没,升官没,娶妻没,有娃没。而你的回答需要谨慎,否则容易被村里人从你的话语中读出别的意思。但庆幸的是很多年轻人对此已经不屑了,我就是没挣到钱,但到外面和别人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你们又能怎么的。他们的说话完全没有了老一辈关系维系的顾虑。彰显出个体独立意识和价值认知的多元。一个村庄的青年不在像父辈间关系那样同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空里那么密切。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好比父辈的关系都是一条直线,每个点的价值趋同,年轻一代的关系就是一条弧线,每个点的位置和坐标都不同,那么在乡村这张关系网就不会织的那么牢固了。
看到网上很多帖子在劝导年轻人,不要在大城市盲目打拼,尽可能的退居家乡的小县城,其观点无非是尽可能的规避人生的风险,让自己的衣食过的更加殷实,让那副皮囊过的更舒适,而很少从见识和阅历出发,从思考生存的理由出发,从改变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出发。其实,小县城就是村庄的延伸,在这张人情网上每个人的位置早已固化。而你在你的村庄注定无法走出,就像哲学家只能生活在北京,一个天才的灵光对抗一个世界的粗鄙,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斗。所以你只能走向远方。
当然,离开村庄去远方打拼的日子并不一定好过,特别是出去的第一代农民工所承受的苦痛,谱写的艰难生存史,但其今天看来,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时代中国的意义远比面朝黄土背朝天来的深刻。梁鸿在《出鸿庄记》中真实记录了40多位梁庄人走出后的生存境遇,其中混的好的没有几个,但是他们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和思想面貌,每个梁庄人都是那么饱满充实。昭示着传统的梁庄从肌体到内核的根本解体。虽然外出的艰难依旧在,但在今天乡村社会看来,无论是对财富拥有还是对话语权的把握,都不在是二十年前的土豪乡绅,未来引领乡村发展的一定是远方归来的游子。
我们村庄又热闹了,但我知道这只是一种假象或是短暂的喧闹,过不了几日,人们会匆匆的离去,再次把这座村庄掏空,一切又归于寂寥。但我不会一再哀叹村庄的消失。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还是让它好好安歇吧,我们需要个体自由,文化的教养和对规则的遵守,让商业契约取代血缘和宗亲,我们需要城市文明的归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