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平次和高杉晋作----从一部老电影,看政治与经济》
《佐平次和高杉晋作----从一部老电影,看政治与经济》
佐平次,这个编剧 今村昌平创造的主人公,是骗子吗?或许吧。但更是活生生的幕府末年混迹于世的“真”人。
本片中,二个妓女打架一场戏,精彩地很啊,充分显示当时摄影水平+导演功力+演员能力。同时也说明,社会底层竞争处处,生存不易。
幕末,日本世道艰难,寰宇大开,外面的风吹入,里面的火也旺。骗,也是一种生存手段,况且,成功实施的骗也是需要很多智慧、计谋与胆略的,连新式怀表都得会修理啊!
如此博闻、博采,当然广受欢迎,老板喜欢、客人满意、妓女青睐!
但,编剧先生和导演川岛雄三只是为了拍摄一部1957年博取观众哈哈一笑的影片,捞取些利润吗?
怕是没那么简单吧!
1956年的日本局势,面臨着很多重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不僅是日本人民所关切的,而且也是爱好和平的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关切的。
1956年日本首先面臨的问题,就是簽訂苏日和約和改善中日关系的问题。这兩个问题,都是日本人民迫切願望解决的。从去年6月3日起,苏日兩国便在倫敦开始了关於恢复正常关系的談判。年底终于获得进入联合国的批准。
从而再度获得国际正式席位。
政治获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是经济长足跨越!
1956年7月17日“日本经济白皮书”发表
第2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植下,利用朝鲜战争的特殊环境,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55年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已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出现经济繁荣的“神武景气”。1956年7月17日,经济企划厅发表题为《日本经济成长与近代化》的经济白皮书,强调日本今后必须依靠技术革新带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此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因此,值此时机,怎能不让当时主流社会日本人,再念明治维新的历史,并展望前景呢?
难道,再一个维新盛世不能到来?
我们都知道,1956年以来的日本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惊人的连续大幅上扬,属于经济奇迹了!
当时GDP的名义增长率连续保持10%以上,从1955年底的83695亿日元~1978年底的2044041亿日元,23年间,增长23倍,复利计算年均=14.9%,非常了不起!
(数据请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15/21/53395_7331325.shtml)
因此,本片的佐平次,这个虚拟小人物,只是为了烘托片中出现的那位历史真人物!
是谁?
高杉晋作。
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他们家俸禄是200石。
可谓一著名历史人物,与萨摩藩士西乡隆盛、土佐藩之坂本龙马皆是当时倒幕维新领袖。
所以可以看见他佩戴长刀有铭文“东洋一狂生”。
他几次提及自己上海的经历与所得怀表,是指,1861年,藩主允许晋作到海外视察,并于次年派往中国。2月,当幕府为前往上海进行贸易而派出“千岁丸”时,他便同萨摩藩的五代友厚和佐贺藩的中牟仓之助一起随船前往。
6月初,“千岁丸”驶抵上海,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晋作在上海逗留的两个月里,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观察中国形势。在他收集的有关太平天国的情报中,也记载过太平军守信义,但他更多接触到的是从江南各地躲避战乱而逃到上海来的地主士绅和地方官员,听到他们对太平军的诬蔑,因此对太平军产生了反感。如中国士绅颜麈告诉晋作说:“弟自旧冬避长毛贼至此。今春三月,家屋已被焚毁,家中书籍金石图书一并而空,惨难言状。”高杉晋作表示:“闻之使人潸然泪下。”在高杉晋作的眼里,中国的风貌已荡然无存:津港里面外国商船穿梭竞逐,市街上外国商馆鳞次栉比,一队队水兵从军舰上下来执行任务,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只对外国人免费开放……他指出:“上海之势可谓大英属国矣”,“次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
而片中高杉晋作们讨论的行动事宜是指,1863年1月,晋作在神奈川的下田屋与久坂玄瑞等11人歃血盟誓,策划暗杀外国人。
之后的远处火光,是指1月31日,他亲率13人火烧正在江户品川御殿山施工的英国公使馆。
而乘舟而去,是指,对于高杉晋作来说,袭击公使馆虽在形式上是攘夷,但他的目的是要求实行割据,得到藩政府的同意后,便效仿西行法师故事,自号东行,剃发隐居于萩市。
最后的结局是。
当明治维新的胜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时,在樱山疗养的高杉晋作因肺结核于应庆三年4月14日(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关新地,遗命葬在奇兵队驻地吉田,时年不足28岁。
人生短暂,且处处精彩,因此被尊为日本明治维新前三杰,另二人是吉田松阴、坂本龙马。
观片一部,虽是黑白,但透过“佐平次~高杉晋作”可从老电影,看政治与经济与当时日本主流社会思想界的欲望、心态。
附注,数据资料可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先生《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五、1956年以来的日本经济的发展(460))
![]() |
佐平次,这个编剧 今村昌平创造的主人公,是骗子吗?或许吧。但更是活生生的幕府末年混迹于世的“真”人。
本片中,二个妓女打架一场戏,精彩地很啊,充分显示当时摄影水平+导演功力+演员能力。同时也说明,社会底层竞争处处,生存不易。
幕末,日本世道艰难,寰宇大开,外面的风吹入,里面的火也旺。骗,也是一种生存手段,况且,成功实施的骗也是需要很多智慧、计谋与胆略的,连新式怀表都得会修理啊!
如此博闻、博采,当然广受欢迎,老板喜欢、客人满意、妓女青睐!
但,编剧先生和导演川岛雄三只是为了拍摄一部1957年博取观众哈哈一笑的影片,捞取些利润吗?
怕是没那么简单吧!
![]() |
1956年的日本局势,面臨着很多重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不僅是日本人民所关切的,而且也是爱好和平的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关切的。
1956年日本首先面臨的问题,就是簽訂苏日和約和改善中日关系的问题。这兩个问题,都是日本人民迫切願望解决的。从去年6月3日起,苏日兩国便在倫敦开始了关於恢复正常关系的談判。年底终于获得进入联合国的批准。
从而再度获得国际正式席位。
政治获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是经济长足跨越!
1956年7月17日“日本经济白皮书”发表
第2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植下,利用朝鲜战争的特殊环境,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55年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已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出现经济繁荣的“神武景气”。1956年7月17日,经济企划厅发表题为《日本经济成长与近代化》的经济白皮书,强调日本今后必须依靠技术革新带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此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因此,值此时机,怎能不让当时主流社会日本人,再念明治维新的历史,并展望前景呢?
难道,再一个维新盛世不能到来?
我们都知道,1956年以来的日本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惊人的连续大幅上扬,属于经济奇迹了!
当时GDP的名义增长率连续保持10%以上,从1955年底的83695亿日元~1978年底的2044041亿日元,23年间,增长23倍,复利计算年均=14.9%,非常了不起!
(数据请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15/21/53395_7331325.shtml)
![]() |
因此,本片的佐平次,这个虚拟小人物,只是为了烘托片中出现的那位历史真人物!
是谁?
![]() |
高杉晋作。
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他们家俸禄是200石。
可谓一著名历史人物,与萨摩藩士西乡隆盛、土佐藩之坂本龙马皆是当时倒幕维新领袖。
所以可以看见他佩戴长刀有铭文“东洋一狂生”。
他几次提及自己上海的经历与所得怀表,是指,1861年,藩主允许晋作到海外视察,并于次年派往中国。2月,当幕府为前往上海进行贸易而派出“千岁丸”时,他便同萨摩藩的五代友厚和佐贺藩的中牟仓之助一起随船前往。
6月初,“千岁丸”驶抵上海,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晋作在上海逗留的两个月里,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观察中国形势。在他收集的有关太平天国的情报中,也记载过太平军守信义,但他更多接触到的是从江南各地躲避战乱而逃到上海来的地主士绅和地方官员,听到他们对太平军的诬蔑,因此对太平军产生了反感。如中国士绅颜麈告诉晋作说:“弟自旧冬避长毛贼至此。今春三月,家屋已被焚毁,家中书籍金石图书一并而空,惨难言状。”高杉晋作表示:“闻之使人潸然泪下。”在高杉晋作的眼里,中国的风貌已荡然无存:津港里面外国商船穿梭竞逐,市街上外国商馆鳞次栉比,一队队水兵从军舰上下来执行任务,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只对外国人免费开放……他指出:“上海之势可谓大英属国矣”,“次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
而片中高杉晋作们讨论的行动事宜是指,1863年1月,晋作在神奈川的下田屋与久坂玄瑞等11人歃血盟誓,策划暗杀外国人。
之后的远处火光,是指1月31日,他亲率13人火烧正在江户品川御殿山施工的英国公使馆。
而乘舟而去,是指,对于高杉晋作来说,袭击公使馆虽在形式上是攘夷,但他的目的是要求实行割据,得到藩政府的同意后,便效仿西行法师故事,自号东行,剃发隐居于萩市。
最后的结局是。
当明治维新的胜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时,在樱山疗养的高杉晋作因肺结核于应庆三年4月14日(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关新地,遗命葬在奇兵队驻地吉田,时年不足28岁。
人生短暂,且处处精彩,因此被尊为日本明治维新前三杰,另二人是吉田松阴、坂本龙马。
![]() |
观片一部,虽是黑白,但透过“佐平次~高杉晋作”可从老电影,看政治与经济与当时日本主流社会思想界的欲望、心态。
附注,数据资料可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先生《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五、1956年以来的日本经济的发展(460))
老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那时诸葛亮也许还没有死,彭信威先生不愿相信的历史可能真相 (1人喜欢)
- 1945年美国记者镜头下,战火下的中国
- 做事难,做人更难,做军事统领亦再难。 (3人喜欢)
- 【三炸水门桥,居然还有第四次第五次】 (3人喜欢)
- 【跟着阿德看中国,1985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