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煎饼西施
过春节,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出去旅游,爱人也经常跟我做这个工作,都被我劝阻了。过年回老家,跟爱人一起带孩子看看父母,让老人看看孩子,跟亲戚跟老同学吃吃饭喝喝酒,仅此而已,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是最踏实的选择。
老家是北京东边150多公里的一个县城,那里有北方小有名气的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区清东陵,这里随着近十几年的铁矿开采,早就名列“全国百强县”了。县城的变化每年都很大,拆老城,占耕地,盖楼房,跟北京差不多。老家曾经有不少美味的小吃,如今有的早已消失,有的还在的却是味道大不如前,这个情况跟北京、跟所有的地方也都类似,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感觉味道还不错的那家去买一些尝尝。
这次回去不久,就下了一场大雪,雪片大如鹅毛,白茫茫的一片把老家整个覆盖起来,新盖的楼房和更新的街道全都可以忽略不见。这么大的雪,我甚至觉得只在小时候见过,那时的冬天好像总有大雪,雪慢慢融化之后,房顶的融水就会在房檐的瓦片下面结成一个个很透亮的冰溜子,下头儿很尖,顺着往地上滴水,又在地上结出一小摊冰,太阳好了的时候,冰溜子挂不住了,摔在地上啪嗒一声,过往的人还得为它留神。
晚上,雪停了,马路上早就被车轧的满是黑泥。我和爱人一起去参加一场同学聚会,因为我俩过去是高中同学,所以现在可以有一些共同的同学和朋友相聚。吃吃喝喝之间,有人说有个我爱人过去的初中同学在医院门口卖煎饼,招牌很亮骚,叫“煎饼西施”,当他们聊起摊主是谁的时候,立刻引起一片欢乐,我一听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女同学长相平凡,过去这帮同学却偏偏叫她西施,现在女同学反而给自己的生意叫“煎饼西施”了。玩笑归玩笑,那几位老同学都说她做的煎饼味道好,生意不错。
煎饼在我老家也算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了,打个尖儿,点补一下,很顶饿,偶尔也能当饭吃,至少我那个时候的学生就经常这么吃。我记忆中最好吃的煎饼是在老家最“残酷”的高中年代吃到的,不是其他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那时学业紧张,一般都是天不亮就要到学校上自习,早饭只能路上买,或到学校吃。学校一进门靠着南墙有几间连着的平房,那是学校里的小卖铺,据说是学校某位主任家属承包经营的,我说的最好吃的煎饼就是这里一个妇女做的,她摊出来的煎饼面皮比较厚实,一面略微焦脆,刷的酱味道浓郁,裹的油条又热又脆,别人有时候替她,都做不出这个成色。那时候,很多学生都是一进校门就去买吃的,有的没时间等,就跟这个妇女说订一个煎饼,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一根油条还是两根油条,不要葱花还是不要香菜,要不要辣酱,说好了多少钱,让她看你一眼记住长相,给了钱就去上课,一打下课铃,肯定有不少人从各个方向飞奔过来,去取属于自己的那个煎饼,那妇女就说“你拿这个,你拿那个……”,很少有错的。早上正是极饿的时候,手里捧着这么一大块煎饼吃,别提多香了。从那以后我没再有过这种吃煎饼的快感。
我把这个记忆跟桌上的同学分享之后,却并没得到太多的赞同。所谓美食,可能它确实味美,也可能它只属于你的私人记忆,曾经它好吃过——曾经你觉得它好吃过。但我和爱人还是决定明天去尝尝这个“西施”的煎饼,有嘴快的同学马上就说现在就微信告诉她。
小时候觉得很远的路,现在来看,只觉得老家太小,很窄的路怎么都是好走,一定是因为在北京堵习惯了!我们到了那个医院门口,在众多花花绿绿的小广告牌中一眼就看到了“煎饼西施”的招牌。我们走过去,“西施”看出我爱人是她同学,一边手里忙着活儿,一边惊喜地说“你是——你是——?”,先猜错了一个名字之后终于还是说出了正确的。
她俩忙着叙旧,我更关心煎饼。摊子上的东西跟很多煎饼摊类似,不同之处是有我最喜欢的油条,老家以前是夹油条的做法,现在几乎没有了,北京更很少见。“西施”对自己的食材和手艺很有信心,手里忙着,嘴里还滔滔不绝地跟我俩和周围相继排队来买的人介绍着,说自己都是用最好的东西来做,“一个蛋一个油条(或一个薄脆)4块钱起价”,她说话的语气很像电视购物里面的推销员,配上老家那种更为硬朗的唐山口音,让人觉得很有感染力。“西施”用的面糊显得比较粗糙,但是这种质感让我看着比常见的那种细腻的更为踏实,她的手法并不细致,面糊只是草草地转了三四圈,甚至没有在饼铛上画出一个比较完美的圆形,还有漏洞,不过当她打下一个鸡蛋之后,这个情况便得到了弥补,蛋液泛着大泡儿的时候,她把油条在炙热的铛子上使劲按压,可能是为了油条回温,口感干脆,然后夹进刷了酱的煎饼皮里,卷了给我——热油条这段功夫,煎饼贴着饼铛的那面都烫的焦黄了。我拿了4块零钱放到她装鸡蛋的盒子里,她一边忙着给排队的顾客摊煎饼,一边大声嚷嚷:“给啥钱啊!我应该请老同学!”
老实说,吃到嘴里的时候,我并没有得到“穿越”的感觉,那不是跟记忆中一样的味道,但是又足以满足我对手里这块煎饼的期待,这个味道很实在,不花哨,没有古怪的酱味,面皮也不黏嘴,刚刚看到的热油条、“过分”焦黄的饼皮和她说亲自调配的酱汁,此刻都在嘴里得到了印证,口感很好。
这时,“西施”又用她那洪亮的声音说:“你们加我微信!”可能她是在对我俩说,也很可能是在对此刻所有排队买煎饼的顾客说的,语气有力而热切。“微信号是XXX,上面牌子都有!”她一边说,一边腾出一只手指着上面说。果然,在招牌下方清楚地写着微信号和手机号。加了微信,看到她的朋友圈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发什么都配自拍照,介绍煎饼的营业时间和地点配自拍照,三言两语的生活琐事也配自拍照!说实话,“西施”的长相真不漂亮,怎么捯饬也免不了老家的一身“土气”。
晚上,“西施”给我爱人发来微信,说“真不该收你们钱”。后来,我听爱人说,“西施”这些年的生活一直都很坎坷,以前卖过盒饭,太辛苦,又转行卖煎饼,好的时候平均每天能卖四五百块钱,觉得干这个挺开心,生活经历了很多挫折,心态反而变得乐观积极,现在跟老公带着女儿在城里租房住,生活逐渐安定,准备攒钱买房了。
我又去她的微信朋友圈随便翻看着,在我们去的那天早上,她在朋友圈说:“同学友情是最难忘最纯真的,今天煎饼摊上,十八年的同学聚会正在进行中,快来吧,我一个也不会认错的哦。”还有之前的,“人尽孝没有有空与没空之分,没有有钱与没钱之分,别等到到一口气没有了在后悔啊!婆婆升上了天堂也会保佑和祝福我老公孩子平安幸福的,因为我们无悔了!”“发送了婆婆,12号计划应该出摊了,不会让大家失望了,婆婆的事也圆满了!”当然,这都配着她微笑的大头照自拍,大大方方,一点儿也没有为了自拍的做作,当然,配图还少不了煎饼和油条。
老家是北京东边150多公里的一个县城,那里有北方小有名气的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区清东陵,这里随着近十几年的铁矿开采,早就名列“全国百强县”了。县城的变化每年都很大,拆老城,占耕地,盖楼房,跟北京差不多。老家曾经有不少美味的小吃,如今有的早已消失,有的还在的却是味道大不如前,这个情况跟北京、跟所有的地方也都类似,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感觉味道还不错的那家去买一些尝尝。
这次回去不久,就下了一场大雪,雪片大如鹅毛,白茫茫的一片把老家整个覆盖起来,新盖的楼房和更新的街道全都可以忽略不见。这么大的雪,我甚至觉得只在小时候见过,那时的冬天好像总有大雪,雪慢慢融化之后,房顶的融水就会在房檐的瓦片下面结成一个个很透亮的冰溜子,下头儿很尖,顺着往地上滴水,又在地上结出一小摊冰,太阳好了的时候,冰溜子挂不住了,摔在地上啪嗒一声,过往的人还得为它留神。
![]() |
晚上,雪停了,马路上早就被车轧的满是黑泥。我和爱人一起去参加一场同学聚会,因为我俩过去是高中同学,所以现在可以有一些共同的同学和朋友相聚。吃吃喝喝之间,有人说有个我爱人过去的初中同学在医院门口卖煎饼,招牌很亮骚,叫“煎饼西施”,当他们聊起摊主是谁的时候,立刻引起一片欢乐,我一听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女同学长相平凡,过去这帮同学却偏偏叫她西施,现在女同学反而给自己的生意叫“煎饼西施”了。玩笑归玩笑,那几位老同学都说她做的煎饼味道好,生意不错。
煎饼在我老家也算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了,打个尖儿,点补一下,很顶饿,偶尔也能当饭吃,至少我那个时候的学生就经常这么吃。我记忆中最好吃的煎饼是在老家最“残酷”的高中年代吃到的,不是其他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那时学业紧张,一般都是天不亮就要到学校上自习,早饭只能路上买,或到学校吃。学校一进门靠着南墙有几间连着的平房,那是学校里的小卖铺,据说是学校某位主任家属承包经营的,我说的最好吃的煎饼就是这里一个妇女做的,她摊出来的煎饼面皮比较厚实,一面略微焦脆,刷的酱味道浓郁,裹的油条又热又脆,别人有时候替她,都做不出这个成色。那时候,很多学生都是一进校门就去买吃的,有的没时间等,就跟这个妇女说订一个煎饼,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一根油条还是两根油条,不要葱花还是不要香菜,要不要辣酱,说好了多少钱,让她看你一眼记住长相,给了钱就去上课,一打下课铃,肯定有不少人从各个方向飞奔过来,去取属于自己的那个煎饼,那妇女就说“你拿这个,你拿那个……”,很少有错的。早上正是极饿的时候,手里捧着这么一大块煎饼吃,别提多香了。从那以后我没再有过这种吃煎饼的快感。
我把这个记忆跟桌上的同学分享之后,却并没得到太多的赞同。所谓美食,可能它确实味美,也可能它只属于你的私人记忆,曾经它好吃过——曾经你觉得它好吃过。但我和爱人还是决定明天去尝尝这个“西施”的煎饼,有嘴快的同学马上就说现在就微信告诉她。
小时候觉得很远的路,现在来看,只觉得老家太小,很窄的路怎么都是好走,一定是因为在北京堵习惯了!我们到了那个医院门口,在众多花花绿绿的小广告牌中一眼就看到了“煎饼西施”的招牌。我们走过去,“西施”看出我爱人是她同学,一边手里忙着活儿,一边惊喜地说“你是——你是——?”,先猜错了一个名字之后终于还是说出了正确的。
![]() |
她俩忙着叙旧,我更关心煎饼。摊子上的东西跟很多煎饼摊类似,不同之处是有我最喜欢的油条,老家以前是夹油条的做法,现在几乎没有了,北京更很少见。“西施”对自己的食材和手艺很有信心,手里忙着,嘴里还滔滔不绝地跟我俩和周围相继排队来买的人介绍着,说自己都是用最好的东西来做,“一个蛋一个油条(或一个薄脆)4块钱起价”,她说话的语气很像电视购物里面的推销员,配上老家那种更为硬朗的唐山口音,让人觉得很有感染力。“西施”用的面糊显得比较粗糙,但是这种质感让我看着比常见的那种细腻的更为踏实,她的手法并不细致,面糊只是草草地转了三四圈,甚至没有在饼铛上画出一个比较完美的圆形,还有漏洞,不过当她打下一个鸡蛋之后,这个情况便得到了弥补,蛋液泛着大泡儿的时候,她把油条在炙热的铛子上使劲按压,可能是为了油条回温,口感干脆,然后夹进刷了酱的煎饼皮里,卷了给我——热油条这段功夫,煎饼贴着饼铛的那面都烫的焦黄了。我拿了4块零钱放到她装鸡蛋的盒子里,她一边忙着给排队的顾客摊煎饼,一边大声嚷嚷:“给啥钱啊!我应该请老同学!”
![]() |
![]() |
![]() |
老实说,吃到嘴里的时候,我并没有得到“穿越”的感觉,那不是跟记忆中一样的味道,但是又足以满足我对手里这块煎饼的期待,这个味道很实在,不花哨,没有古怪的酱味,面皮也不黏嘴,刚刚看到的热油条、“过分”焦黄的饼皮和她说亲自调配的酱汁,此刻都在嘴里得到了印证,口感很好。
![]() |
这时,“西施”又用她那洪亮的声音说:“你们加我微信!”可能她是在对我俩说,也很可能是在对此刻所有排队买煎饼的顾客说的,语气有力而热切。“微信号是XXX,上面牌子都有!”她一边说,一边腾出一只手指着上面说。果然,在招牌下方清楚地写着微信号和手机号。加了微信,看到她的朋友圈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发什么都配自拍照,介绍煎饼的营业时间和地点配自拍照,三言两语的生活琐事也配自拍照!说实话,“西施”的长相真不漂亮,怎么捯饬也免不了老家的一身“土气”。
晚上,“西施”给我爱人发来微信,说“真不该收你们钱”。后来,我听爱人说,“西施”这些年的生活一直都很坎坷,以前卖过盒饭,太辛苦,又转行卖煎饼,好的时候平均每天能卖四五百块钱,觉得干这个挺开心,生活经历了很多挫折,心态反而变得乐观积极,现在跟老公带着女儿在城里租房住,生活逐渐安定,准备攒钱买房了。
![]() |
我又去她的微信朋友圈随便翻看着,在我们去的那天早上,她在朋友圈说:“同学友情是最难忘最纯真的,今天煎饼摊上,十八年的同学聚会正在进行中,快来吧,我一个也不会认错的哦。”还有之前的,“人尽孝没有有空与没空之分,没有有钱与没钱之分,别等到到一口气没有了在后悔啊!婆婆升上了天堂也会保佑和祝福我老公孩子平安幸福的,因为我们无悔了!”“发送了婆婆,12号计划应该出摊了,不会让大家失望了,婆婆的事也圆满了!”当然,这都配着她微笑的大头照自拍,大大方方,一点儿也没有为了自拍的做作,当然,配图还少不了煎饼和油条。
![]() |
下面两张照片为“西施”朋友圈自拍,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这张稍微夸张点儿 |
-
李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8 08:08:23
-
空腹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01 02:16:46
-
凹凹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1 23:50:19
-
J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7:17:56
-
小琴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4 20:42:09
-
LeoFre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20 22:48:34
-
mifft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01 10:42:46
-
蕉太狼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6 17:14:46
-
Y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4 09:39:32
-
yeahboom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30 21:02:02
-
开开心心地码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29 11:45:10
-
sunsh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3 13:36:19
-
夏十二小粽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2 01:03:39
-
工地小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2 00:26:49
-
漂拖鞋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1 20:32:28
-
好大一只羊飞过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1 20:21:16
-
sww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6 16:21:34
-
五反田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5 12:02:49
-
柚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4 16:59:24
-
南帝北丐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4 12:37:35
-
printemp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4 12:15:43
-
大熊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4 11:34:33
-
邹小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3 23:41:02
-
当当当当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7 09:16:0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21:05:42
-
殊不知。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16:47:27
-
地瓜头地瓜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16:28:02
-
啤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16:27:36
-
pearl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16:21:30
-
费德勒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1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