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味记——在埃塞俄比亚吃
去非洲,不仅对美食没报任何期待,甚至带着一丝恐惧。买饭盒太夸张的话,随身带一双筷子还在情理之中。但其实从小到大,怀的都是颗路边摊之心。从来肠胃就好,没受过因不卫生吃坏肚子之苦。总觉得坐在路边的小板凳上,或捧在手里边走边吃,也是享受食物的一种美好形式嘛。
可惜在坦桑,吃得是不差,从正宗印度馆子到卖天妇罗的泰国菜馆,再到高级酒店又贵又难吃的西餐,这个价格都够吃一顿上好怀石料理了。总之一个感想:不接地气。
想想在桑岛海边的酒店露天餐馆,吹着海风,一身白衣的土著侍者彬彬有礼,就是低头一看盘中餐,兴致大减,白白浪费大好月色,还不如去吃夜市大排档。到肯尼亚忙着看动物,又被四川人带着吃中餐,也没顾上吃。直到埃塞俄比亚,消费低,每天又无所事事,终于有机会东荡西荡随心所欲吃吃喝喝。
埃塞和肯尼亚、坦桑尼亚很不同,它是非洲唯一没被殖民过的国家,使用自己的传统文字,有传统美食,而且这美食不是供在橱窗里供缅怀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日三餐——英吉拉。
英吉拉
这种名叫“injera”(英吉拉)的东西可以算是埃塞俄比亚的国民食物,乍一看是张蜂窝状的灰白色大薄饼,用当地特产的苔麸和面粉混合发酵后制成,因此会略带一股馊掉的酸味,摸上去还有种奇特的海绵质感,简直不像是能塞进嘴里吃的食物,但口感却意外的温柔。
吃的时候,最好是四五人一起,在多孔的面饼上放豆子酱、碎牛羊肉酱或蔬菜,这种料类似于我们的“浇头”,总之什么都可以,奢俭由人。埃塞特蕾莎修女之家给小孩么喂的午餐也是英吉拉,只不过切成碎碎了方便进食。
在亚的斯亚贝巴的日子,几乎每天都逃不开吃“injera”,印象最深的,是已经来这里8年的香港人James带我去的私藏餐馆,尝试据说全城最棒的全素injera。
餐厅藏在小巷深处的简易棚里,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泥地,灯光幽暗,走到门口我就有种预感:果然是来对地方了,而且是自己不可能找到的店。
老板熟稔地同James打招呼,无需点单,直接就上来三张大面饼和十几种配料小菜,包括咖喱、土豆泥、蛋黄酱、豆酱以及当地特有的蔬菜,按分量均匀地参差撒在饼上,一小坨一小坨,色彩艳丽却赏心悦目,给人一种很丰盛的感觉。
James向我示范了吃injera的礼仪,只能用右手,先撕下一小块面饼,然后用它裹上自己喜欢的配料,再一口放到嘴里。需要注意的是手千万不能碰到嘴巴,因为这是大家一起分享的食物,否则会被认为不干净。实际操作起来还真不容易,为了不碰嘴巴,只能在靠近嘴唇时一把将其丢进去,万一面饼卷大了,可能就会造成酱料撒一脸的尴尬后果。
考究一点的传统餐馆,还可以正儿八经地架两个小锅,煮着一盘黑乎乎但味道绝赞的蔬菜羊肉,要一壶当地叫“yellow wine”的蜂蜜酒来配,黄澄澄的浑浊色,喝上去甜丝丝却后劲十足。正当酒足饭饱晕乎乎之际,穿传统服装的姑娘会拿着银质水壶过来给你洗手,送上一个埃塞美人特有的甜美微笑。
可还是觉得,手抓injera这样的吃法,就该在那样接地气的小餐馆里,一手的油,坐在晃晃的塑料椅子上,吃相全无,如此,才能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回归到同食物最原始的连接方式。
水果吧
跟七姑娘聊天的时候,她总会感叹:非洲的水果真是好,那味道是自然成熟的香甜,国内的没法儿比。去到之后才有切身体会,国内拼命强调“有机、纯天然”,在埃塞完全无需忧虑,能以便宜到难以想象的价格买到天然手作的东西,你会发现所谓“纯手工”、“有机”这些被大肆吹捧的词语,不过是这里生活的常态而已。尤其是果物,看看满大街的水果吧,而镇店神物则是“牛油果果汁”。
所谓水果吧,其实就是在水果店里面摆几个座位,卖水果的同时也顺带做做别的生意,从牛油果到芒果木瓜苹果汁都有,还可以混合两种。除了果汁,还可以点一份蔬菜色拉,几片面包夹着吃,就是相当健康营养的一顿加餐了,这种形式在亚的斯亚贝巴非常普遍,相当于本土的“cafe”。
晚上九点走进店里,座无虚席,四面高墙似乎是用各种杂货堆起来,幽暗的灯光下,面目模糊的小伙子姑娘们人手一杯果汁,对着一整面的纸巾和饼干罐窃窃私语。
要了杯经典的牛油果汁,打包回去喝,到了旅舍打开一看,这哪里是果汁啊,明明就是果酱糊嘛,怪不得给的不是吸管而是勺子。
往上面挤柠檬汁,浓稠得根本渗不下去,直接像油一样漂在表面。这一大杯该有多少卡路里,不敢想,但的确跟看到的一样,甜蜜又有饱腹感,埃塞的牛油果跟以前所见不同,皮肤光滑形状却像梨,味道也更清香一些。17bir一杯,相当于6块钱不到,起码加了两大个货真价实的牛油果,管饱,以至于后来成了我每天的晚餐。
后来有一天去找邮局的路上,经过一片特别混乱的街区,在一辆板车上买了好多年没吃到的仙人球果!当年在香格里拉徒步虎跳峡的时候,靠着它像还魂果一样坚持下来的。没想到飞越半个地球又见到它了,只是周围的气氛太恐怖,举起相机鬼鬼祟祟拍了几张就闪人了。
ambo汽水
对于有气泡的饮料向来都敬而远之,什么可乐雪碧甚至啤酒统统喝不了,但埃塞的国民饮料ambo汽水却很特别,这个牌子1930年就创立了,水取自富含矿物质的Ambo Senkele热温泉,离首都大概130公里。这种水本身带有气泡,但和后天制成的汽水口感完全不同,非常宁静温和,James告诉我要加一片lime,放进去后就跟化学实验室一样,气泡乱飞乱跳,等它安静下来,再尝一口,不觉得酸,居然很甘甜。
不过不管果汁和汽水怎么好,埃塞真正的国民饮料一定是咖啡,作为咖啡的发源地,真是没的说,全城的人都好像在喝咖啡,那盛况胜过越南。放在下篇慢慢说好了。
下面是随手拍的一些埃塞吃的,是不是美食就不好说了
可惜在坦桑,吃得是不差,从正宗印度馆子到卖天妇罗的泰国菜馆,再到高级酒店又贵又难吃的西餐,这个价格都够吃一顿上好怀石料理了。总之一个感想:不接地气。
想想在桑岛海边的酒店露天餐馆,吹着海风,一身白衣的土著侍者彬彬有礼,就是低头一看盘中餐,兴致大减,白白浪费大好月色,还不如去吃夜市大排档。到肯尼亚忙着看动物,又被四川人带着吃中餐,也没顾上吃。直到埃塞俄比亚,消费低,每天又无所事事,终于有机会东荡西荡随心所欲吃吃喝喝。
埃塞和肯尼亚、坦桑尼亚很不同,它是非洲唯一没被殖民过的国家,使用自己的传统文字,有传统美食,而且这美食不是供在橱窗里供缅怀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日三餐——英吉拉。
英吉拉
这种名叫“injera”(英吉拉)的东西可以算是埃塞俄比亚的国民食物,乍一看是张蜂窝状的灰白色大薄饼,用当地特产的苔麸和面粉混合发酵后制成,因此会略带一股馊掉的酸味,摸上去还有种奇特的海绵质感,简直不像是能塞进嘴里吃的食物,但口感却意外的温柔。
![]() |
普通cafe的英吉拉,亮相前 |
![]() |
亮相后,点了个里面也包了英吉拉的,结果吃了一肚子乳酸菌的感觉 |
吃的时候,最好是四五人一起,在多孔的面饼上放豆子酱、碎牛羊肉酱或蔬菜,这种料类似于我们的“浇头”,总之什么都可以,奢俭由人。埃塞特蕾莎修女之家给小孩么喂的午餐也是英吉拉,只不过切成碎碎了方便进食。
在亚的斯亚贝巴的日子,几乎每天都逃不开吃“injera”,印象最深的,是已经来这里8年的香港人James带我去的私藏餐馆,尝试据说全城最棒的全素injera。
餐厅藏在小巷深处的简易棚里,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泥地,灯光幽暗,走到门口我就有种预感:果然是来对地方了,而且是自己不可能找到的店。
老板熟稔地同James打招呼,无需点单,直接就上来三张大面饼和十几种配料小菜,包括咖喱、土豆泥、蛋黄酱、豆酱以及当地特有的蔬菜,按分量均匀地参差撒在饼上,一小坨一小坨,色彩艳丽却赏心悦目,给人一种很丰盛的感觉。
![]() |
全城最好吃的英吉拉餐厅 |
![]() |
虽然是全素的但也太丰盛了! |
![]() |
土味烤鱼 |
James向我示范了吃injera的礼仪,只能用右手,先撕下一小块面饼,然后用它裹上自己喜欢的配料,再一口放到嘴里。需要注意的是手千万不能碰到嘴巴,因为这是大家一起分享的食物,否则会被认为不干净。实际操作起来还真不容易,为了不碰嘴巴,只能在靠近嘴唇时一把将其丢进去,万一面饼卷大了,可能就会造成酱料撒一脸的尴尬后果。
考究一点的传统餐馆,还可以正儿八经地架两个小锅,煮着一盘黑乎乎但味道绝赞的蔬菜羊肉,要一壶当地叫“yellow wine”的蜂蜜酒来配,黄澄澄的浑浊色,喝上去甜丝丝却后劲十足。正当酒足饭饱晕乎乎之际,穿传统服装的姑娘会拿着银质水壶过来给你洗手,送上一个埃塞美人特有的甜美微笑。
![]() |
边上看起来像是放了几块脏抹布,这么一大坨两个人怎么吃得完! |
![]() |
蜂蜜酒,高大上的店就有当地姑娘来招待了 |
可还是觉得,手抓injera这样的吃法,就该在那样接地气的小餐馆里,一手的油,坐在晃晃的塑料椅子上,吃相全无,如此,才能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回归到同食物最原始的连接方式。
水果吧
跟七姑娘聊天的时候,她总会感叹:非洲的水果真是好,那味道是自然成熟的香甜,国内的没法儿比。去到之后才有切身体会,国内拼命强调“有机、纯天然”,在埃塞完全无需忧虑,能以便宜到难以想象的价格买到天然手作的东西,你会发现所谓“纯手工”、“有机”这些被大肆吹捧的词语,不过是这里生活的常态而已。尤其是果物,看看满大街的水果吧,而镇店神物则是“牛油果果汁”。
![]() |
埃塞的牛油果皮肤光滑油亮的~ |
所谓水果吧,其实就是在水果店里面摆几个座位,卖水果的同时也顺带做做别的生意,从牛油果到芒果木瓜苹果汁都有,还可以混合两种。除了果汁,还可以点一份蔬菜色拉,几片面包夹着吃,就是相当健康营养的一顿加餐了,这种形式在亚的斯亚贝巴非常普遍,相当于本土的“cafe”。
![]() |
水果吧的色拉吐司,可以直接解决一顿午饭 |
晚上九点走进店里,座无虚席,四面高墙似乎是用各种杂货堆起来,幽暗的灯光下,面目模糊的小伙子姑娘们人手一杯果汁,对着一整面的纸巾和饼干罐窃窃私语。
![]() |
拍糊了,本来光线就暗了,小哥们还这么黑 |
![]() |
要了杯经典的牛油果汁,打包回去喝,到了旅舍打开一看,这哪里是果汁啊,明明就是果酱糊嘛,怪不得给的不是吸管而是勺子。
往上面挤柠檬汁,浓稠得根本渗不下去,直接像油一样漂在表面。这一大杯该有多少卡路里,不敢想,但的确跟看到的一样,甜蜜又有饱腹感,埃塞的牛油果跟以前所见不同,皮肤光滑形状却像梨,味道也更清香一些。17bir一杯,相当于6块钱不到,起码加了两大个货真价实的牛油果,管饱,以至于后来成了我每天的晚餐。
![]() |
这能叫牛油果果汁嘛~~~ |
后来有一天去找邮局的路上,经过一片特别混乱的街区,在一辆板车上买了好多年没吃到的仙人球果!当年在香格里拉徒步虎跳峡的时候,靠着它像还魂果一样坚持下来的。没想到飞越半个地球又见到它了,只是周围的气氛太恐怖,举起相机鬼鬼祟祟拍了几张就闪人了。
![]() |
超爱的仙人球果,可惜核太多了 |
![]() |
仙人球果 |
ambo汽水
对于有气泡的饮料向来都敬而远之,什么可乐雪碧甚至啤酒统统喝不了,但埃塞的国民饮料ambo汽水却很特别,这个牌子1930年就创立了,水取自富含矿物质的Ambo Senkele热温泉,离首都大概130公里。这种水本身带有气泡,但和后天制成的汽水口感完全不同,非常宁静温和,James告诉我要加一片lime,放进去后就跟化学实验室一样,气泡乱飞乱跳,等它安静下来,再尝一口,不觉得酸,居然很甘甜。
不过不管果汁和汽水怎么好,埃塞真正的国民饮料一定是咖啡,作为咖啡的发源地,真是没的说,全城的人都好像在喝咖啡,那盛况胜过越南。放在下篇慢慢说好了。
![]() |
ambo汽水 |
下面是随手拍的一些埃塞吃的,是不是美食就不好说了
![]() |
路边摊的早餐,不知名的各种蔬菜糊糊蘸面包 |
![]() |
埃塞博物馆旁边的露西餐厅,乱七八糟的鱼肉米饭 |
![]() |
同上,又贵又难吃 |
![]() |
早餐,某种不知名大饼 |
叶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来泰国后才认识的水果——枇杷芒 (33人喜欢)
- 37岁旅居曼谷的一年|学泰语 (33人喜欢)
- 在曼谷亲历震源7.9级大地震 (370人喜欢)
- 见识了什么叫摆烂式育儿 (76人喜欢)
- 到底什么是“泰式奶茶?” (3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