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博弈
第二次明斯克条约签订后乌克兰政府军迎来了第一个没有伤亡的整天。基辅的部队在经历重大伤亡后退出把分离地区连成一片的交通枢纽Debaltseve,并进一步从交战前线撤出炮兵部队。这次的“和平”能够维持多久仍然是未知数,取决于当事各方既有目标以及对局势的研判。
1.法国与德国:不情愿的游戏参与者
许多中国读者喜欢把俄罗斯视作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下英勇不屈的一对难兄难弟,实际上俄罗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盟,俄罗斯对国际金融体系的依赖度也高于中国。欧俄关系比之中俄关系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重要性。俄国不但是德国重要的能源供应者,也是德国工业品重要买家。法国“西北风”级两栖突击舰本来要交付俄国,由于乌克兰事变突起,至今还无从着落。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工业界是游说默克尔对普京和解的重大团体,而默克尔也有理由怀疑美国如此急切地推动欧盟对俄国施压,有以欧盟的利益为代价促进美国目的的嫌疑。换言之,美国所关注的地缘政治-后冷战秩序以及容易被人忽略(但美国经常十分热情)的”促进民主价值“并不和德法为代表的北约西欧成员的利益严丝合缝,却更容易引起波兰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的共鸣。
法德并不介意俄国(普京)享有他所宣称的势力范围。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内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只享有名义上的独立性,这一点并不影响欧盟与俄国发展稳定的双边关系。一个威权的、在国内滥用权势、在国际上肆意干涉自己“势力范围”的普京,也可以同时是对欧盟温顺的普京。波罗的海国家与格鲁吉亚向北约靠拢的趋势,尽管未必真如普京所感受到的那样是对俄罗斯的欺压与肢解之阴谋,德国和法国对这种说辞总之会有更具同情的理解。
对法国尤其是德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迅速恢复欧洲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俄国的固有利益会得到尊重与理解。但普京冒失的侵犯和狡猾(从而也是软弱的)的“混合”战争即便对德国来说也显得太过分了。欧盟毕竟对民主、市场、团结有着价值上的承诺,而普京公然不尊重国家主权用可疑的理由与半公开的方式入侵邻国的行径,的确超过任何负责任地区大国所能容忍的底线。通过合适的渠道和谈判,普京未必不能在实质上得到他现在拿到的东西。武力作为威胁通常比武力的实际行使带来更好的局面。
德国和法国现阶段的外交和经济努力,都在对冲这种明目张胆的破坏行径所造成的后果,如果普京对自己的破坏行动有所表示,哪怕是国际法有形式的尊重,德国法国就会进一步把压力转向基辅和美国,事实上帮助俄罗斯争取到他试图捍卫的利益。
2: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从未摆脱地缘政治的不安全感
对新加入欧盟-北约的波兰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来说,俄罗斯是她们巨大的噩梦和苦难的记忆。无论是历史上对俄罗斯-苏联帝国的反抗,还是后冷战条件下极力靠近西方,反对俄国构成其国族认同的情感需要和地缘政治的真实安全需求。对于爱沙尼亚这样由于苏联的民族政策导致人口中有将近四成俄罗斯裔的小国来说,普京打着保护血缘俄罗斯人的权益干涉内政的行径极有可能在他们身上重演。他们同样有理由怀疑一旦这种干涉发生,NATO是否有勇气行使公约第五条,动员联盟的力量和俄罗斯开战。
波兰在北约欧洲成员国中,是国防开支比例为数不多达到GDP 1.5%要求的非搭便车者。尽管俄国的入侵不大可能,波兰最还是近复活了二战时的祖国军游击队,准备在俄国大举进攻、正规军崩溃的情况下开战本土游击战。目前,维谢格拉德集团的波兰和捷克都在积极为基辅提供训练等援助,爱沙尼亚等国正在积极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
一个稳定、亲欧,虽然不太可能加入北约的基辅政府,会极大改善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地缘政治处境,而普京在乌东部的作为,也从反面证实俄罗斯帝国的阴影从未褪去。
3.美国:民主的守门人抑或鲁莽的牛仔?
由于现实中的战略博弈构成一期期序贯展开的连续统,因此博弈的第一步是认清自己的决策位置,进而避免自己进入更糟糕的决策位置。所谓糟糕的决策位置,指的是所有可选策略都很糟糕,区别只在糟和更糟。任何选择自身都不完美,只能力求避免替代选项的风险与代价。
站在全球民主战略亦即美国国家利益的高度,俄罗斯的公然入侵造成棘手的情景。在这个条件下,任何一种应对方案都带有巨大的风险。最明显的争论就是是否武装基辅政府。《外交》杂志近来对20多位专家就武装乌克兰的看法进行采访,其中支持的占三分之一,反对的占三分之二。
反对武装的压倒性理由十分令人信服:这将毫无疑问进一步激怒普京,坐实他对基辅政府乃北约代理人的指控。乌克兰危机将从目前有限的、非官方的混合战争升级为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代理战争,乌克兰将会被内战撕裂。在这种前景下,基辅政府很可能倒台,地区秩序会受到巨大破坏,更谈不上民主发展;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将会跌至冰点;美国和欧洲盟国之间的关系也会被撕裂——考虑到德国法国对武装基辅的极力反对;而美国将不得不将自己有限的战略资源从中东和亚洲抽调至欧洲与俄国对抗,虽然南中国海的骚动与伊斯兰国的威胁都在考验全球的秩序;最后,一个衰败、破碎的俄国也将无力维持自身的庞大疆域,她广阔的北高加索穆斯林区域会成为新的动乱源,持续为极端主义提供温床与燃料。
然而支持武装乌克兰的理由同样不容忽视:普京作为前克格勃特工,他狡诈地懂得何时应该出击、何时应该收手。此次他在乌克兰的武断行径,毫无疑问受到了奥巴马总统在叙利亚红线问题上的软弱的激励。他看出自己大胆、周密的计划可以尽可能将西方国家的反应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尽管低油价造成预想之外的严重困难,但只要挨过最糟糕的时段,俄罗斯在乌东与克里米亚的成果就会作为既成事实被承认,而油价恢复也会改善俄罗斯的谈判筹码。毕竟,俄罗斯对于西方来说是重要利益相关方,为了乌克兰(他自信俄国有历史的、既成的合理合法要求)而与俄罗斯全面撕破脸既不理性、政治上也不现实。乌克兰是重大的打击,但普京的行为可以替俄国止损,在国内收获威望。如果美国顺着普京的思路,默认他的“成果”,无法保证他下一步不会对波罗的海国家甚至波兰动手。和传统上属于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乌克兰不同,这些国家是欧盟与北约的双重成员,享受美国条约义务甚至核保护伞的保护。
这种情景一旦发生,就会使NATO和欧盟,甚至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陷入远比现在还要恶劣的决策位置。这将是放大、糟糕无数倍的乌克兰危机,不管是回应俄罗斯(这意味着对俄罗斯开战)还是妥协(这意味着NATO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破产),都将带来极大损失。可以看出,这样的前景比之乌克兰持续动荡还要糟糕,因此最合理的做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给普京发送明确信号:侵略到此为止,美国不会坐视不管。
两种前景都预设了对普京行为逻辑的推测:反对武装派认为不计一切代价的和平至少可以暂时满足普京的胃口,为乌克兰改革以及西方盟国拟定下一步计划、保持应对灵活性争取可贵的空间;赞成武装派则认为与普京妥协无异于抱薪救火,只是一步步跟着他的舞步落入他的计划,不光断送乌克兰的民主前景,还会把把西方盟国逼入死路。显然,哪一种战略更可取,取决于哪一种设想更接近普京的真实行为逻辑。
4.普京:现实战略大师附身克格勃特工
改革家索布恰克的得意门生、克格勃在东德的驻站特工、俄罗斯联邦的沙皇。普京可以有多副面孔,但绝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当然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俄罗斯帝国的利益(以及他自己的亲戚朋友们的富裕安康,这两者在他认知中大概是同一码事)。
站在俄罗斯地缘政治安全亦即俄罗斯国家利益的高度,北约东扩以及俄罗斯帝国边缘地带不断地亲西方反叛,把普京放入了糟糕的决策位置。任何一种对应手段都有巨大的风险与代价。如果放任西方化——不论是欧盟还是北约——不管,边缘区的演变迟早会入侵彼得堡之类核心区,俄罗斯帝国将在地缘上和自我认同上丧失独特性,不再作为能够自由行动的地区大国,而是国际社区中受到规则绑定的一员公民。然而在现行的规则体系内,美国享有不对称的行动自由与领导地位,这是俄国无法接受的。如果选择对抗,俄罗斯就会陷入现在这种和欧盟产生摩擦的境地,这种摩擦给俄罗斯带来巨大损失,但其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部分抵消西方前进带来的成果,并引起美国的警觉与对抗,这对后苏联的俄罗斯来说,绝不是值得选择的道路。
普京的行动证明他判断后一种风险和代价,可控、可承受;而前一种代价和风险会随着时间的自然进程逐渐恶化:显然,西方化越是深入帝国核心区,普京所享有的政策灵活性就越小;其应对西方的手段和成效就越受到严重限制。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没有阻止东德加入北约,也就很难阻止波兰与原华约国家,最终造成波罗的海国家也被纳入大西洋联盟的严重后果,极大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于乌克兰来说,早动手尽管带来制裁和冲突,相对放任自己滑向更糟的决策处境,仍然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5.不对称的战略处境:作为一种榜样的西方
匈牙利总理奥尔班在欧盟中是个异类,既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又和普京的俄国有着特殊的联系,既是一个民主国家的总理,也公然宣称羡慕俄罗斯式“非自由主义的民主”。其实在欧盟的新成员中,例如保加利亚或罗马尼亚,这种对俄国暧昧的首鼠两端从不少见(不过罗马尼亚选出了第一位德国裔自由派总统,标志着进一步欧洲的转向)。奥尔班之所以显得与众不同,是因为许多前东欧国家没有趋向经典的缓冲国逻辑:他们并不因为其地处势力范围的交界处,就顺从两头讨好的巨大诱惑。在地缘政治的现实之上,欧盟-西方代表着自由、繁荣、安全、和黑暗腐败的过去一刀两断。这种大势先是促动了东方政策和柏林墙的倒塌,随后激励了一次次颜色革命以及这次乌克兰的广场革命,构成中长期地区秩序变化最持久、最无法抗拒的动力。
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乌克兰崩溃也只是全球民主进程的暂时挫败;在最好的情况下,俄罗斯的胜利也只是暂时遏制了西方政治-社会模板扩张。尽管美俄都由于对方的战略选择而陷入糟糕的战略处境,但对美国来说,基辅政府稳定、改革的成败意味着民主战略所得多少的问题;对俄国(普京)来说,基辅政府的亲西方趋势能否终止,对俄国自身作为地缘政治实体和历史政治实体之存亡十分关键。《经济学人》指出,普京的最终目的是削弱欧盟和北约作为集体安全与自由繁荣的榜样作用,只有这样,他所追求的俄罗斯核心利益才有最终保障。
6.结论:局势变化与战略选择
不管普京是否意识到,他对狭隘意义上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无限制追求,最终将会和欧盟与北约东扩产生矛盾——受到邀请的帝国难以阻挡。乌克兰危机不是偶然、特出的,而是结构冲突又一次例示这意味着,任何在西方与俄国交接地的地缘政治安排都是暂时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发生一次次变动,这些变动既考验普京的对抗意志,也考验自由国家领袖们维护人类文明伟大成果的决心。
不武装乌克兰的选择占上风并不奇怪:制裁这一经济手段仍然有发挥空间,所以政策弹性仍在,对俄施压可有所作为。与此同时,无论如何,基辅政府需要和平、资金、时间和耐心来巩固国内秩序,推动改革。和平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终结,俄国经济、政治的渗透更为顽固也更为致命,因此也就要求基辅政府与欧洲盟国更为耐心和坚决的清理,这一挑战一点不比战争来的轻松。这一前景建立在普京已经暂时满足因此会有条件收手的预期之上。考虑到明斯克停火还在维持,过早排除这种可能性并不妥当。
但是,认为普京会因为自身的合理利益得到满足而永远收手的看法相比过于夸张普京的侵略性错得更为致命。西方盟国必须不断发出坚实的信号:无论是在波罗的海国家部署更多的防御性武器与军队,还是不断重申条约义务,总之不能让普京认为盟国会无原则的忍耐自己的逾越行径。沙皇也许是疯了,但并不傻。实力政治是现实主义者唯一听得懂的语言。假如普京足够理性,他应该满足于体面的收获克里米亚和新俄罗斯的领土,默许基辅倒向欧盟(但不加入北约)
然而根据宏观分析,即便这样的前景对普京来说也仍然不可接受,那么颠覆基辅政权就是可能京阶段性最终目的。如果政治和渗透手段无法完成之,军事手段就仍会继续,“升级”摩擦的将是普京而不是西方盟国,德法所进行的和平努力不但前功尽弃,而且颜面尽失。反对武装派所力图避免的灾难,将不再能抵消不干预所带来的更严重后果:对集体安全和国际秩序的直接威胁。一旦事态发展到如此情形,武装乌克兰就不再是选项,而成为必须。欧洲的未来将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1.法国与德国:不情愿的游戏参与者
许多中国读者喜欢把俄罗斯视作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下英勇不屈的一对难兄难弟,实际上俄罗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盟,俄罗斯对国际金融体系的依赖度也高于中国。欧俄关系比之中俄关系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重要性。俄国不但是德国重要的能源供应者,也是德国工业品重要买家。法国“西北风”级两栖突击舰本来要交付俄国,由于乌克兰事变突起,至今还无从着落。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工业界是游说默克尔对普京和解的重大团体,而默克尔也有理由怀疑美国如此急切地推动欧盟对俄国施压,有以欧盟的利益为代价促进美国目的的嫌疑。换言之,美国所关注的地缘政治-后冷战秩序以及容易被人忽略(但美国经常十分热情)的”促进民主价值“并不和德法为代表的北约西欧成员的利益严丝合缝,却更容易引起波兰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的共鸣。
法德并不介意俄国(普京)享有他所宣称的势力范围。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内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只享有名义上的独立性,这一点并不影响欧盟与俄国发展稳定的双边关系。一个威权的、在国内滥用权势、在国际上肆意干涉自己“势力范围”的普京,也可以同时是对欧盟温顺的普京。波罗的海国家与格鲁吉亚向北约靠拢的趋势,尽管未必真如普京所感受到的那样是对俄罗斯的欺压与肢解之阴谋,德国和法国对这种说辞总之会有更具同情的理解。
对法国尤其是德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迅速恢复欧洲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俄国的固有利益会得到尊重与理解。但普京冒失的侵犯和狡猾(从而也是软弱的)的“混合”战争即便对德国来说也显得太过分了。欧盟毕竟对民主、市场、团结有着价值上的承诺,而普京公然不尊重国家主权用可疑的理由与半公开的方式入侵邻国的行径,的确超过任何负责任地区大国所能容忍的底线。通过合适的渠道和谈判,普京未必不能在实质上得到他现在拿到的东西。武力作为威胁通常比武力的实际行使带来更好的局面。
德国和法国现阶段的外交和经济努力,都在对冲这种明目张胆的破坏行径所造成的后果,如果普京对自己的破坏行动有所表示,哪怕是国际法有形式的尊重,德国法国就会进一步把压力转向基辅和美国,事实上帮助俄罗斯争取到他试图捍卫的利益。
2: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从未摆脱地缘政治的不安全感
对新加入欧盟-北约的波兰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来说,俄罗斯是她们巨大的噩梦和苦难的记忆。无论是历史上对俄罗斯-苏联帝国的反抗,还是后冷战条件下极力靠近西方,反对俄国构成其国族认同的情感需要和地缘政治的真实安全需求。对于爱沙尼亚这样由于苏联的民族政策导致人口中有将近四成俄罗斯裔的小国来说,普京打着保护血缘俄罗斯人的权益干涉内政的行径极有可能在他们身上重演。他们同样有理由怀疑一旦这种干涉发生,NATO是否有勇气行使公约第五条,动员联盟的力量和俄罗斯开战。
波兰在北约欧洲成员国中,是国防开支比例为数不多达到GDP 1.5%要求的非搭便车者。尽管俄国的入侵不大可能,波兰最还是近复活了二战时的祖国军游击队,准备在俄国大举进攻、正规军崩溃的情况下开战本土游击战。目前,维谢格拉德集团的波兰和捷克都在积极为基辅提供训练等援助,爱沙尼亚等国正在积极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
一个稳定、亲欧,虽然不太可能加入北约的基辅政府,会极大改善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地缘政治处境,而普京在乌东部的作为,也从反面证实俄罗斯帝国的阴影从未褪去。
3.美国:民主的守门人抑或鲁莽的牛仔?
由于现实中的战略博弈构成一期期序贯展开的连续统,因此博弈的第一步是认清自己的决策位置,进而避免自己进入更糟糕的决策位置。所谓糟糕的决策位置,指的是所有可选策略都很糟糕,区别只在糟和更糟。任何选择自身都不完美,只能力求避免替代选项的风险与代价。
站在全球民主战略亦即美国国家利益的高度,俄罗斯的公然入侵造成棘手的情景。在这个条件下,任何一种应对方案都带有巨大的风险。最明显的争论就是是否武装基辅政府。《外交》杂志近来对20多位专家就武装乌克兰的看法进行采访,其中支持的占三分之一,反对的占三分之二。
反对武装的压倒性理由十分令人信服:这将毫无疑问进一步激怒普京,坐实他对基辅政府乃北约代理人的指控。乌克兰危机将从目前有限的、非官方的混合战争升级为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代理战争,乌克兰将会被内战撕裂。在这种前景下,基辅政府很可能倒台,地区秩序会受到巨大破坏,更谈不上民主发展;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将会跌至冰点;美国和欧洲盟国之间的关系也会被撕裂——考虑到德国法国对武装基辅的极力反对;而美国将不得不将自己有限的战略资源从中东和亚洲抽调至欧洲与俄国对抗,虽然南中国海的骚动与伊斯兰国的威胁都在考验全球的秩序;最后,一个衰败、破碎的俄国也将无力维持自身的庞大疆域,她广阔的北高加索穆斯林区域会成为新的动乱源,持续为极端主义提供温床与燃料。
然而支持武装乌克兰的理由同样不容忽视:普京作为前克格勃特工,他狡诈地懂得何时应该出击、何时应该收手。此次他在乌克兰的武断行径,毫无疑问受到了奥巴马总统在叙利亚红线问题上的软弱的激励。他看出自己大胆、周密的计划可以尽可能将西方国家的反应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尽管低油价造成预想之外的严重困难,但只要挨过最糟糕的时段,俄罗斯在乌东与克里米亚的成果就会作为既成事实被承认,而油价恢复也会改善俄罗斯的谈判筹码。毕竟,俄罗斯对于西方来说是重要利益相关方,为了乌克兰(他自信俄国有历史的、既成的合理合法要求)而与俄罗斯全面撕破脸既不理性、政治上也不现实。乌克兰是重大的打击,但普京的行为可以替俄国止损,在国内收获威望。如果美国顺着普京的思路,默认他的“成果”,无法保证他下一步不会对波罗的海国家甚至波兰动手。和传统上属于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乌克兰不同,这些国家是欧盟与北约的双重成员,享受美国条约义务甚至核保护伞的保护。
这种情景一旦发生,就会使NATO和欧盟,甚至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陷入远比现在还要恶劣的决策位置。这将是放大、糟糕无数倍的乌克兰危机,不管是回应俄罗斯(这意味着对俄罗斯开战)还是妥协(这意味着NATO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破产),都将带来极大损失。可以看出,这样的前景比之乌克兰持续动荡还要糟糕,因此最合理的做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给普京发送明确信号:侵略到此为止,美国不会坐视不管。
两种前景都预设了对普京行为逻辑的推测:反对武装派认为不计一切代价的和平至少可以暂时满足普京的胃口,为乌克兰改革以及西方盟国拟定下一步计划、保持应对灵活性争取可贵的空间;赞成武装派则认为与普京妥协无异于抱薪救火,只是一步步跟着他的舞步落入他的计划,不光断送乌克兰的民主前景,还会把把西方盟国逼入死路。显然,哪一种战略更可取,取决于哪一种设想更接近普京的真实行为逻辑。
4.普京:现实战略大师附身克格勃特工
改革家索布恰克的得意门生、克格勃在东德的驻站特工、俄罗斯联邦的沙皇。普京可以有多副面孔,但绝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当然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俄罗斯帝国的利益(以及他自己的亲戚朋友们的富裕安康,这两者在他认知中大概是同一码事)。
站在俄罗斯地缘政治安全亦即俄罗斯国家利益的高度,北约东扩以及俄罗斯帝国边缘地带不断地亲西方反叛,把普京放入了糟糕的决策位置。任何一种对应手段都有巨大的风险与代价。如果放任西方化——不论是欧盟还是北约——不管,边缘区的演变迟早会入侵彼得堡之类核心区,俄罗斯帝国将在地缘上和自我认同上丧失独特性,不再作为能够自由行动的地区大国,而是国际社区中受到规则绑定的一员公民。然而在现行的规则体系内,美国享有不对称的行动自由与领导地位,这是俄国无法接受的。如果选择对抗,俄罗斯就会陷入现在这种和欧盟产生摩擦的境地,这种摩擦给俄罗斯带来巨大损失,但其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部分抵消西方前进带来的成果,并引起美国的警觉与对抗,这对后苏联的俄罗斯来说,绝不是值得选择的道路。
普京的行动证明他判断后一种风险和代价,可控、可承受;而前一种代价和风险会随着时间的自然进程逐渐恶化:显然,西方化越是深入帝国核心区,普京所享有的政策灵活性就越小;其应对西方的手段和成效就越受到严重限制。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没有阻止东德加入北约,也就很难阻止波兰与原华约国家,最终造成波罗的海国家也被纳入大西洋联盟的严重后果,极大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于乌克兰来说,早动手尽管带来制裁和冲突,相对放任自己滑向更糟的决策处境,仍然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5.不对称的战略处境:作为一种榜样的西方
匈牙利总理奥尔班在欧盟中是个异类,既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又和普京的俄国有着特殊的联系,既是一个民主国家的总理,也公然宣称羡慕俄罗斯式“非自由主义的民主”。其实在欧盟的新成员中,例如保加利亚或罗马尼亚,这种对俄国暧昧的首鼠两端从不少见(不过罗马尼亚选出了第一位德国裔自由派总统,标志着进一步欧洲的转向)。奥尔班之所以显得与众不同,是因为许多前东欧国家没有趋向经典的缓冲国逻辑:他们并不因为其地处势力范围的交界处,就顺从两头讨好的巨大诱惑。在地缘政治的现实之上,欧盟-西方代表着自由、繁荣、安全、和黑暗腐败的过去一刀两断。这种大势先是促动了东方政策和柏林墙的倒塌,随后激励了一次次颜色革命以及这次乌克兰的广场革命,构成中长期地区秩序变化最持久、最无法抗拒的动力。
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乌克兰崩溃也只是全球民主进程的暂时挫败;在最好的情况下,俄罗斯的胜利也只是暂时遏制了西方政治-社会模板扩张。尽管美俄都由于对方的战略选择而陷入糟糕的战略处境,但对美国来说,基辅政府稳定、改革的成败意味着民主战略所得多少的问题;对俄国(普京)来说,基辅政府的亲西方趋势能否终止,对俄国自身作为地缘政治实体和历史政治实体之存亡十分关键。《经济学人》指出,普京的最终目的是削弱欧盟和北约作为集体安全与自由繁荣的榜样作用,只有这样,他所追求的俄罗斯核心利益才有最终保障。
6.结论:局势变化与战略选择
不管普京是否意识到,他对狭隘意义上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无限制追求,最终将会和欧盟与北约东扩产生矛盾——受到邀请的帝国难以阻挡。乌克兰危机不是偶然、特出的,而是结构冲突又一次例示这意味着,任何在西方与俄国交接地的地缘政治安排都是暂时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发生一次次变动,这些变动既考验普京的对抗意志,也考验自由国家领袖们维护人类文明伟大成果的决心。
不武装乌克兰的选择占上风并不奇怪:制裁这一经济手段仍然有发挥空间,所以政策弹性仍在,对俄施压可有所作为。与此同时,无论如何,基辅政府需要和平、资金、时间和耐心来巩固国内秩序,推动改革。和平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终结,俄国经济、政治的渗透更为顽固也更为致命,因此也就要求基辅政府与欧洲盟国更为耐心和坚决的清理,这一挑战一点不比战争来的轻松。这一前景建立在普京已经暂时满足因此会有条件收手的预期之上。考虑到明斯克停火还在维持,过早排除这种可能性并不妥当。
但是,认为普京会因为自身的合理利益得到满足而永远收手的看法相比过于夸张普京的侵略性错得更为致命。西方盟国必须不断发出坚实的信号:无论是在波罗的海国家部署更多的防御性武器与军队,还是不断重申条约义务,总之不能让普京认为盟国会无原则的忍耐自己的逾越行径。沙皇也许是疯了,但并不傻。实力政治是现实主义者唯一听得懂的语言。假如普京足够理性,他应该满足于体面的收获克里米亚和新俄罗斯的领土,默许基辅倒向欧盟(但不加入北约)
然而根据宏观分析,即便这样的前景对普京来说也仍然不可接受,那么颠覆基辅政权就是可能京阶段性最终目的。如果政治和渗透手段无法完成之,军事手段就仍会继续,“升级”摩擦的将是普京而不是西方盟国,德法所进行的和平努力不但前功尽弃,而且颜面尽失。反对武装派所力图避免的灾难,将不再能抵消不干预所带来的更严重后果:对集体安全和国际秩序的直接威胁。一旦事态发展到如此情形,武装乌克兰就不再是选项,而成为必须。欧洲的未来将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
Am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16:18:25
-
风起湘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5-25 00:03:14
-
大漠孤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5-24 20:52:56
-
途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02 14:41:39
-
鱼子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01 23:15:38
-
伊西力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2-28 13:33:41
-
且行且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2-28 09:10:40
-
舟菖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2-28 01:37:47
-
BackToDecemb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2-28 01: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