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走越南 越南越美 ——身动则心静 越南5天穿行记
对越南的憧憬来源一部老电影,电影中喧嚣的湄公河,西贡老城慵懒的阳光,氤氲而暧昧的空气,夹着对情人泛黄的眷恋,流淌在一片说不清道不明的浪漫中。
记得女主角站在船舷,倚着围栏,悠悠的回首,微风吹过,镜头带到日暮中由层层叠叠的建筑堆砌起来的西贡——河与城——就这样如恋人般甜蜜的依偎。心头一悸,这无疑是我心中最美的瞬间了。于是,对越南由神往到趋之,便成一份重要的功课。
说来也是曲折,最早的出行计划在2013年10月,种种变故,这份行程推迟到2015年的春节。无论如何,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带着期待与好奇,踏上了越南的土地。
路
交通是旅行中最重要也最先行的一步规划。此前多次的旅行已经磨练出我们灵敏的交通规划嗅觉。飞机票是提前两个月订的,但因为没有境外自助游的订票经验,起初的订票可谓是被耍了个够。为了确保订到的是最低价的机票,我们总在等待时机,本打算有条不紊的慢慢来,在当天看到的票价在三天之内进行比较,比较到最便宜的再下手,殊不知就是这种“好的总在后面”的心理误了大事!因为国际航班的变动简直是分秒必争,页面不关闭,我们就能吃惊的发现票价随时在滚动,这一秒看到的3000,到下一秒就有可能速变4000,所以,自助订票拼的一是手快二是运气,靠的是壮士断腕的果断决心,瞻前顾后还真是不适合。当发现了这一规律之后,我跟坚强咬咬牙,估摸就这一张好了,秒下单,幸运的抢到为数不多剩余位置中的两席。
飞机在广州中转,青岛到广州,广州到河内,往返加在一起,一共4000出头,金额完全在预计中。尽管机关不断,机票变化莫测,好在都是我们可控的,但越南当地的交通如何掌控呢?这是一大难题。
按照网上各大神的游记来看,在越南的旅行一般要坐sleeping bus,但是查询后遗憾的发现,适逢春节,sleeping bus的班次降到一天只有一班,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真是比我天朝高涨好几十个百分点,同时也拉高了我们的交通难度。无奈中,坚强给河内预定的酒店写了一封邮件。酒店工作人员的认真与服务精神帮了我们大忙。回复中我们得知,虽然sleeping bus行不通了,但还可以坐local train,令人欣慰的是,火车的时间刚刚好!接下来,酒店工作人员帮我们定了火车票,再次叹服她的职业精神,她在回信中还贴心的告知,火车不同于旅行大巴,大多是越南当地人,所以,火车的条件相对艰苦很多,而且会非常吵闹。看到这一消息,我们会心一笑,的确,自大一点,这点苦头对阅尽千帆的我们来说,算得了什么?哈哈……
所以,继机票之后,火车票也最终确定,河内到芽庄,30个小时,芽庄再到西贡,12个小时。对于国内的高铁和动车的快捷来说,这个时间可谓是天文数字了,对于大学毕业后几乎没坐过火车的我来说,这更是意味着一次复古怀旧的体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可是越南的春运期间啊,什么比有票并且有座更嚣张呢!
踏上越南的土地,在大年初二的早晨。初一下午抵达广州,住了一晚之后,到第二天才做上转乘的飞机。越南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把时间调慢的时刻颇有时光倒流的兴奋。
出了机场,第一感觉就是热,这种热和广州还不同,湿热明显。河内的气温约在23度左右,迎面吹来的风也是热闷闷的,还好运气不差,很轻松就找到了机场小巴士,询价之后,一人付5美金,司机可以直接把我们送到酒店。这里有一个经验可以分享,那就是不要因小失大,最好是在机场就拿出一部分美金兑换成越南盾,不要想着到了市区找到银行再兑换会占便宜,因为机场就有当地银行的兑汇柜台,所以汇率是和市区银行一样的,早点兑换意味着可以减少一点被宰的可能。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典型。坐上机场巴士的时候,傻乎乎的拿出一百美金来付票价,那个越南当地售票员看到蓝洼洼的罗斯福大票一通欢欣鼓舞,跟我说稍安勿躁,然后他手舞足蹈的跑出去给我找了一大堆越南盾回来。我说我要美金,他淡定的说没有美金,只有越南盾,一样一样的。好吧,我看着手里一大把五颜六色的印着无数个零的大钞票,费劲的点数费劲的用我所剩无几的脑容量换算着……越换算越感觉不妙,算来算去,都少了20美金!现在想想,那个越南土人满口戏谑的对我说:many many zero,对他和对我都是多么的滑稽!因为,想蒙我,没那么容易!
所以,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不急着下车,而是跟司机理论了起来,不过结果倒挺出乎意料,司机很好说话的多找了很多越南盾……虽然汇率还是一如既往的黑,但也弥补了不少损失。经过这一落地的下马威,我们也有了长进,旅行中受骗上当在所难免,自己应该多一点耐心和细心,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一律怀抱“算了吧”“认倒霉”的想法,至少大胆去争取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路是每次旅行都要走的,路是从家走出去的路,从起点到终点的路,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的路。在路上,不仅要有辨别路的能力,更要有欣赏路的情调。因为最美的风景或许不在目的地,而是在路上。
对河内的印象最初也是路。
我们住在河内的还剑郡,相当于老市区。在城市规划上,河内的经验实属先进。像已知的很多城市一样,河内把高楼大厦的现代街区和古建筑集聚的特色老街区隔开,在还剑郡,看不到高楼,有的全是一栋栋古旧的小屋。走在河内的老街,犹如穿梭在上世纪的老电影中,趣致盎然。
河内的街道就像越南的国土,狭长幽深,在这些窄窄的道路上,成排的摩托车大军飞驰而过,有一种呼啸的执着,虽然路上游人众多,人行道窄的可怜,但摩托车的车速并不慢,好像受控于某种精密的程序,骑得再快也不会伤及路人一般,一队连着一队,川流不息。
过马路怎么办?对初来乍到的我们,这还真的是个难题。其实,很难在越南马路上见到红绿灯,斑马线更是少且远,设置的极不合理,那怎么办?我们开始学习其他人的办法——硬闯。说来也奇怪,趁着大车队稀疏时候硬过,摩托车反而会慢下来给我们让道,这就是在越南的过马路正确之道了,当你确定要通过的时候,一切都会给你让路。
摩托车可能是越南最大的特产了,当习惯了摩托车的嘈杂和密集,会发现其实道路没那么拥挤可怕。成百上千辆摩托集体等信号灯的景象很是壮观,让人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人首一辆自行车的场景。只不过越南人的装备更齐全,约定俗成的每个人都戴着头盔,花样繁多、色彩缤纷的各式头盔和摩托联在一起,成了街头一道移动的风景。
城市范围之内的穿梭靠摩托车,跨城的就靠火车了。越南的火车几乎都靠进口,中国应该是它最大的火车进口国。不仅仅是之前看到过相关的新闻报道,还有越南火车里处处遗留的中国痕迹,比如厕所门上的绿色“有人”和红色“无人”,每个中国人看到都会会心一笑吧。在芽庄火车站,我还见到了一种在国内已经绝迹的双层火车,笑着对坚强说,你看,还记得这种火车吗?青岛到济南就有这一款。想来也真是有趣。
按照车票的计划,我们将用至少42个小时的时间,从河内出发,搭乘火车先抵达芽庄,再到西贡。想到用旅行中最奢侈的时间纵穿几乎整个越南的土地,就有一种隐隐的兴奋。帮助订票的酒店工作人员略带遗憾和担忧对我们说,你们选择搭乘火车,是一场“adventure”,但我和坚强却不约而同发出“why not”,每次旅行的意义,不就是为了adventure吗?
其实,我们本可以选择更快捷舒适的方式,比如飞机,或者放弃一个目的地,但如果那样,也就失去了与这个国家最亲近的接触,也看不到最纯粹和生活化的越南了。
在河内的第二天,也就是初三的清晨,我们4点钟起床,将行李箱寄存在酒店,一人背了一个双肩包,在四点半时候准时等候出租车,五点出发,提前半小时踏上了火车。
河内火车站应该是这城市的清晨最热闹的地方,而且也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候车。火车站的候车室非常小也非常简单,甚至是随便。候车室的大门直冲着马路,没有护栏也无人维持秩序,乘客径自从大门进入,进口到出口,也就是10米不到的距离,走出候车室,直接就看到了站台,没有安检,没有检票,也没有隔离铁道和人群的任何措施,要坐上火车,这不是全靠自己嘛!我拿着火车票给站台上能找到的唯一一个工作人员看,他直接示意我上车,人与人之间跨越语言障碍的小默契,或许是最大的信任了。
从车站到火车,都有一种老电影的缱绻感,像旧时中国场景的慢放。火车内部的陈设貌似都蒙着一层灰,雾蒙蒙的,生锈的行李架,车窗上宽大的草编窗帘,车厢挂靠之间巨大的空隙,开起来晃之又晃的蹉跎,让人忍俊不禁。这列老式的蓝皮车,悠闲的沿着窄轨,渐渐晃出河内,开往下一个目的地,芽庄。
这晃悠悠倒没有让我感觉到不舒服,反而把我的思绪晃回了十年前,当年那个想要冒险的我,就像现在的我一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精力,坐着一样的绿皮车,每年四次,穿行大半个中国,往返之间,想要磨炼一个坚强的人格。
选择火车,我们会看到更多。这就是我所说的接地气的纯粹和生活化。
车窗外的景色质朴、自然,满眼的绿色让人缓释了许多疲倦。走出城市,走入旷野,这景色无疑更美好。路边的田野里常见一块块墓园。几乎没有哪两个墓碑是一样的,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造型,但它们一致的简单短小,有哥特式有巴洛克,也有中国的传统式样,碑前往往有一两束鲜花,喻示这地下安眠的人并不孤单。墓碑后往往是连绵的青山,或是无垠的农田,在湛蓝和碧绿组成的茫茫天地间,几簇斑斓色彩的墓碑点缀其中,用静默阐述着哲理。人们在这土地上生长,在这土地里劳作,又在这死去,没有牵扯,安然入土,一切从土地里来,一切又归于土地。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圈圈,套住了每一个依赖土地的人,人们虽明知结局,却安详劳作,为的是在这起点到终点的路上,活的精彩些、活的丰富些。
火车慢慢晃入夜,即便车厢内喧嚣如白昼,我们还是沉沉睡去。夜色中数次醒来,望望窗外迷蒙的黑暗,然后又一次伴着听不懂的越南语音睡去。清晨,我终于赶走睡意,想睁开眼看看初升的太阳,可车窗外却正好遇到几只嚼着青草的水牛,其中一只还从容的与我对视了一秒钟,我顿时“哈”的笑出声来,这没有任何围挡的土火车,还真是做到了彻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随着太阳缓缓升起,车厢内也恢复了如常的热闹。列车员推着购物车叽哩哇啦的走过来——当然,这特制的购物车也应该是中国制造——我们发现车上有一种深褐色、近乎黑色的粘稠液体,装在一个大大的花生油桶里,能明显看到晃动后,还附着在桶壁上厚厚一层,我和坚强小声嘀咕:这是酱油吧,挂壁这么好!接着,购物车在我们身旁停下,列车员慢悠悠掏出两个塑料杯,倒入炼乳,加冰块,再拧开花生油桶,倒入深褐色液体,然后熟练的搅拌……天哪,什么酱油,这是咖啡!这瞬时让我们来了兴致,于是鼓起勇气问,how much,还好列车员会一点英文,一人15000盾,就喝到了一杯醇厚的越南咖啡。
这杯提神“神水”开启了新一天的帷幕。芽庄,近在眼前。
城
相对自然风光,我偏爱城市旅行。可能因为城是充满人情味的,城里的故事离我们很近,城里发生的事情不需要我们去揣测或者听谁的片面讲解,城与生活同在,城可以让我们放慢脚步,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每一个所见所闻。亦或许城总是在变化中前进,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际遇下,说给我的故事都不同,所以,城市总是保有新鲜感的。
城市有什么可以看?我想首先是建筑。
我对建筑的热衷在以前写过的游记中已有很多体现。这次还是要再次引述果戈里的话: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诉说。我不懂什么建筑学,也没有接触过房地产,我对建筑的热爱只是受一种原始的审美趣味的驱使。
建筑无疑是最有个性的人类杰作。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他们的人民创作出的建筑都带有不同的气质。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建筑中便可见大门、大窗、大进,仿佛要张开所有胸怀,环抱整个自然,中国人又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国”“家”的概念明确,所以无论是小小四合院还是大大的长城,都遵循着外封闭而内有洞天的设计理念,欧洲人过早的体验了富裕与奢华的生活,所以他们将雕刻和明艳的绘画色彩移植在原本普通的建筑身上,释放华丽与夸张。
所以我相信,每到一个未知的城市,只需到街上走走,看看那里的建筑,变能看懂这城市的一二。
当我走在河内的街上,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河内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城市。
河内与越南其他的城市一样,既是丰富多样的,也是充满矛盾的,它们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性格。在河内,随处可见的是仿照的中国传统建筑和受法国影响的欧式住宅,比较少见独具匠心的越南原创。可能是这个曾经孱弱的国家在几百年的风雨飘摇中总是受到来自世界各方的冲击,很难有自己坚定的初衷吧。河内保存完好的寺庙和行宫,就是中国寺庙与宫殿的缩小版,河内的教堂与老别墅,则是充分的欧式。在这些遗留下来,穿越岁月长河的建筑中,我能感受到这个国家曾经经历的纠结过往,一度,它是被中国完全统治的领地,越南这个国名,还是受清朝嘉庆帝所赐,所以,越南的文化大体是与中国一脉相承,他们的宫殿等古建,就像韩国、日本等地一样,自然是沿袭中国的制式。后来,天主教传教深入越南各地,随着宗教的渗透,更多的天主教堂在越南扎根发芽,再后来,法国的殖民统治,又在这片亚洲的土地上刻下了西欧大陆的种种痕迹。不过,抛开越南的被动与不幸,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拉扯,才形成了越南没有特色却处处是特色的特殊人文环境。
在河内的街头,最常见的便是一栋雕梁画栋的中式建筑紧贴着一栋楼顶尖尖、带着铁艺露台的小洋楼;一片红瓦的小别墅中,掩映着一座宗氏祠堂,往往,这些祠堂还很好的保留了中文的石刻对联,虽然这些对联读上去往往牵强附会,词不达意,但这至少表达了越南人秉承了华夏文明中强烈的宗族观念。
这种欧亚的碰撞,越南国内与国外的交融,恰好体现了我所说的,开放度。无论曾经遭受过什么际遇,都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并无排斥与遗忘,这何尝不是一种胸怀!
这种开放度,还体现在沿街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上,那就是露台。露台便是没顶的阳台,也许是热带的气候特征使然,越南人觉得撤掉顶,构筑一个开放空间更便于通风、更凉快。越南人是极爱露台的,在露台的设计上,不分中西建筑,一律都有。路边的建筑大多改成了咖啡馆或者酒吧,这露台就成为最好的休闲去处,越南几乎所有的商业建筑都建有露台,所有的咖啡吧也都有露天区域,这城市更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形式欢迎远道而来的人驻足流连。所以,街边的露天咖啡,又自然而然成了越南独有的休闲方式。这一特色,从北至南,贯穿整个越南。
很多人听到我要前往越南,都露出惊讶的神色,仿佛那是一个蛮荒所在,仿佛那里流行着瘟疫、毒虫和贫穷。不得不承认,越南的确是经济欠发达。在三次越南上空的飞行体验中,我已看出端倪。飞机所经之处,鲜有工业设施,放眼望去皆是农田。在这个地球上,凡是没有自主强大的工业作支撑的国家,又没有大量的能源储备,就只能接受贫穷的命运。越南正是这样,靠着热带经济作物的出口,向发达国家出售人力代工来换取一切的进口工业制成品。在中国早就淘汰的二手火车是这样,满街跑的进口欧洲豪车也是这样。
说到这,越南大街上疾驰的豪车与街景的古旧倒有一种冲突强烈的反差之感。好像有这样一个纵横世界的规律,越是贫穷的地方,贫富差距却越大,在越南,还真有不少有钱人。越南的马路上最常见的便是奔驰宝马,因为本国没有汽车制造能力,所以越南的好车全靠全装进口,我们常常看到坐在车中一身名牌的商人和浓妆艳抹的美女,他们好似与车外的世界相隔了一番,脸上的桀骜与优越一览无遗,又与这个国家的落后格格不入。
也许是一种守恒的规律在冥冥中操控着一切,越南经济上的落后,反而使其得以保持原始与淳朴,无论是人的精神面貌,还是城的风光,都有一种稚拙而朴素的美。我在河内看到的所有建筑,没有哪两个是完全相同的,未受商业全面浸侵的土地,那里的人才愿意拿出也有时间和精力拿出更多的创造力,创造独一无二的物质文明。越南人赋予建筑外表缤纷的色彩,喷薄的想象力,让我叹服,他们用色是极其大胆的,不乏大量荧光的色彩,很难想像,一栋普通的民居,也可以被漆成橘红色、草绿色、深紫色,等等。所以,走在越南的座座城中,这些独特的建筑,好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让我在应接不暇中,不断接受惊喜,也接受着越南这篇婉转乐章的洗礼。
人
对于旅行的方式,每个人的理解和喜好都有不同。有的人喜欢一站式,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复杂的机加酒环节,所以他们选择跟随旅行团,享受被安排的行程,这是一种旁观的状态,站在风景之外看风景,同时,风景里的人也在看他们。有的人喜欢自助,用何种交通方式,住哪间酒店,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不受人与规则的约束,信马由缰,随心而走,身处风景中调动一切感官去感受,人在景中,景为人生。前者是观光,后者是旅行。
当然,我选择后者。这些年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旅行,都毫无疑问的遵循了这个选择。
除了交通和住宿是为了人身安全和时间合理安排考虑不得不提前制定好严密计划,旅行的具体行程,完全可以是随机的。甚至可以说,不去计划,随心情而走的旅程,更精彩更刺激,充满更多未知的乐趣。
这些乐趣,自然是来自旅行中的奇遇,而奇遇,定是人与人之间无法预想、没有脚本的戏剧。
这次在越南,我们也没有规划具体的行程,算是做到了说走就走,想玩就玩,自由自在,放空自己。
我想先说说越南的人。
越南人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同胞,近似的长相自不必多说,骨子里的坚强和倔强、眼神中流动的情感更是一致。越南人热情、和善,尽管我们看到很多越南人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大喊大叫,但不妨碍他们的纯良。因为那种粗朴的喧哗,正是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少有猜忌的表现。我所认识的大部分国人对越南人并无上佳印象,这也许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那场残酷的战争。我们父辈这一代中的很多人,把青春、生命、对国家和民族的坚贞捍卫都抛洒在了越南的战场上,两国敌对时期的血腥与厮杀,是一个时代抹不掉的悲伤记忆。所以,我们往往这样为越南人定性:狡诈、残忍、原始、野蛮,远离现代文明。
但实际上,我所见到的越南人,他们的眼神里大都是清澈,无论男女老幼。他们并不善于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和防备,他们的笑容,更多是天真的。我们常常拿着一份越南版的地图,在各种字母及符号上绞尽脑汁,却还是分不清东南西北。无奈之中找越南人问路,竟从未遇到一个人推辞或不知,无论他是否听得懂英语。
如果他懂,他会微笑着直接指路给我们看,如果他不懂,他会到旁边拉来一个懂英语的人,一起帮忙。这种问路的小事绝不是偶然,在我们问路的几十次经历里面,次次如此。
最受感动的一次,还是在芽庄。22日的早晨,在火车上晃了20多个小时之后,我们抵达了芽庄。想去占婆国的古遗址看看,但地图上并无标注,我们决定到附近的KFC里找个服务员(因为我们料想KFC的员工应该会简单的英语)问问情况,虽然当时时间很早,KFC还没有开门,但我们还是截下了一个小伙子,连说带比划的打听。他耐心的听完,详细的告诉我们路线,还额外的跑到马路上,帮我们拦出租车。我跟坚强一度受宠若惊。这时,他门口的保安同事走了过来,一番越南语的一来二去,他们用有限的单词拼凑出不完整的英文句子,对我们说,由这个保安小哥骑摩托车载我们过去!
我和坚强原地愣住了三秒钟,竟然不知说什么好。最后我对坚强说,这样会不会太麻烦别人了。看到我俩迟迟不点头,他们好像领会了什么,笑着摆手说:no many!我们再次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终,这位本土的越南小哥很仁义的骑车把我们带到了隆山寺。在寺门前,我邀请他与我们合影留念。虽然最终照片没能留下,但个中感触,尽在不言。
前文我曾说越南的开放度很高,因为跳出我们整日工作和生活的固化圈子来看,越南是全球很多背包客的旅行目的地。在越南街头,金色、褐色、红色头发的外国人比比皆是,简直和越南本地人的数量不相上下。我在这些背包客身上看到的是青春、是活力、是自由,这些与年龄、职业、出身无关,完全是生命最本真的追求。
他们穿着简单的行头,一件背心,一条短裤,一双凉鞋,背着一个双肩包,从容的走在大街小巷。他们爱开怀的大笑,整个人的气场都向上挺拔,那副享受生活的阳光写照,让我相信,生活中没有什么艰险会为难如此正向的人。
年轻人的天性便是爱冒险爱经历,但旅途中的主力却未必尽是他们。有更多的老夫妇也走在旅行的路上。在餐厅,在机场,我看到很多背着行囊的老人,他们虽然容颜衰老,但步履有力,腰板笔直,声音洪亮,脸上也焕发着一种饱满的神情。我站在远处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如此的优雅,如此的充满魅力,又如此的让我羡慕!不被生活绊住,不为小事计较,不衡量大大小小的得与失,把时间交付给更大的世界,去看更大的天地,去经历更广阔的世间百态,选择过这种人生,让生命不仅仅有长度,更有广度和厚度。这种人无疑就是我想成为的人,这样的人生,无疑就是我想拥有的人生。
记得网上有一句话被人说俗,但我却很喜欢——旅行的意义就是发现更好的自己。
只有真正经历过,在旅行中真正发现了更好的自己,才会认同。
每一次的出发与归来,平衡了我每一次的心绪起伏,连接和过度了每一个人生的阶段,让我每每有迷惑、有感悟,都能在旅行中找到答案。
坚强感慨,我们以前浪费了多少时间啊!我说,以前我们没有钱,却有的是时间,所以我们只能浪费拥有最多的东西。现在,我们也并不富有,但却已收获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越来越明确的,对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坚定信念。
身动时,心却安静下来,心安静了,我们才能听到它的诉说。
——致2015年越南行 2015年2月28日
记得女主角站在船舷,倚着围栏,悠悠的回首,微风吹过,镜头带到日暮中由层层叠叠的建筑堆砌起来的西贡——河与城——就这样如恋人般甜蜜的依偎。心头一悸,这无疑是我心中最美的瞬间了。于是,对越南由神往到趋之,便成一份重要的功课。
说来也是曲折,最早的出行计划在2013年10月,种种变故,这份行程推迟到2015年的春节。无论如何,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带着期待与好奇,踏上了越南的土地。
路
交通是旅行中最重要也最先行的一步规划。此前多次的旅行已经磨练出我们灵敏的交通规划嗅觉。飞机票是提前两个月订的,但因为没有境外自助游的订票经验,起初的订票可谓是被耍了个够。为了确保订到的是最低价的机票,我们总在等待时机,本打算有条不紊的慢慢来,在当天看到的票价在三天之内进行比较,比较到最便宜的再下手,殊不知就是这种“好的总在后面”的心理误了大事!因为国际航班的变动简直是分秒必争,页面不关闭,我们就能吃惊的发现票价随时在滚动,这一秒看到的3000,到下一秒就有可能速变4000,所以,自助订票拼的一是手快二是运气,靠的是壮士断腕的果断决心,瞻前顾后还真是不适合。当发现了这一规律之后,我跟坚强咬咬牙,估摸就这一张好了,秒下单,幸运的抢到为数不多剩余位置中的两席。
飞机在广州中转,青岛到广州,广州到河内,往返加在一起,一共4000出头,金额完全在预计中。尽管机关不断,机票变化莫测,好在都是我们可控的,但越南当地的交通如何掌控呢?这是一大难题。
按照网上各大神的游记来看,在越南的旅行一般要坐sleeping bus,但是查询后遗憾的发现,适逢春节,sleeping bus的班次降到一天只有一班,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真是比我天朝高涨好几十个百分点,同时也拉高了我们的交通难度。无奈中,坚强给河内预定的酒店写了一封邮件。酒店工作人员的认真与服务精神帮了我们大忙。回复中我们得知,虽然sleeping bus行不通了,但还可以坐local train,令人欣慰的是,火车的时间刚刚好!接下来,酒店工作人员帮我们定了火车票,再次叹服她的职业精神,她在回信中还贴心的告知,火车不同于旅行大巴,大多是越南当地人,所以,火车的条件相对艰苦很多,而且会非常吵闹。看到这一消息,我们会心一笑,的确,自大一点,这点苦头对阅尽千帆的我们来说,算得了什么?哈哈……
所以,继机票之后,火车票也最终确定,河内到芽庄,30个小时,芽庄再到西贡,12个小时。对于国内的高铁和动车的快捷来说,这个时间可谓是天文数字了,对于大学毕业后几乎没坐过火车的我来说,这更是意味着一次复古怀旧的体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可是越南的春运期间啊,什么比有票并且有座更嚣张呢!
踏上越南的土地,在大年初二的早晨。初一下午抵达广州,住了一晚之后,到第二天才做上转乘的飞机。越南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把时间调慢的时刻颇有时光倒流的兴奋。
出了机场,第一感觉就是热,这种热和广州还不同,湿热明显。河内的气温约在23度左右,迎面吹来的风也是热闷闷的,还好运气不差,很轻松就找到了机场小巴士,询价之后,一人付5美金,司机可以直接把我们送到酒店。这里有一个经验可以分享,那就是不要因小失大,最好是在机场就拿出一部分美金兑换成越南盾,不要想着到了市区找到银行再兑换会占便宜,因为机场就有当地银行的兑汇柜台,所以汇率是和市区银行一样的,早点兑换意味着可以减少一点被宰的可能。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典型。坐上机场巴士的时候,傻乎乎的拿出一百美金来付票价,那个越南当地售票员看到蓝洼洼的罗斯福大票一通欢欣鼓舞,跟我说稍安勿躁,然后他手舞足蹈的跑出去给我找了一大堆越南盾回来。我说我要美金,他淡定的说没有美金,只有越南盾,一样一样的。好吧,我看着手里一大把五颜六色的印着无数个零的大钞票,费劲的点数费劲的用我所剩无几的脑容量换算着……越换算越感觉不妙,算来算去,都少了20美金!现在想想,那个越南土人满口戏谑的对我说:many many zero,对他和对我都是多么的滑稽!因为,想蒙我,没那么容易!
所以,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不急着下车,而是跟司机理论了起来,不过结果倒挺出乎意料,司机很好说话的多找了很多越南盾……虽然汇率还是一如既往的黑,但也弥补了不少损失。经过这一落地的下马威,我们也有了长进,旅行中受骗上当在所难免,自己应该多一点耐心和细心,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一律怀抱“算了吧”“认倒霉”的想法,至少大胆去争取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路是每次旅行都要走的,路是从家走出去的路,从起点到终点的路,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的路。在路上,不仅要有辨别路的能力,更要有欣赏路的情调。因为最美的风景或许不在目的地,而是在路上。
对河内的印象最初也是路。
我们住在河内的还剑郡,相当于老市区。在城市规划上,河内的经验实属先进。像已知的很多城市一样,河内把高楼大厦的现代街区和古建筑集聚的特色老街区隔开,在还剑郡,看不到高楼,有的全是一栋栋古旧的小屋。走在河内的老街,犹如穿梭在上世纪的老电影中,趣致盎然。
河内的街道就像越南的国土,狭长幽深,在这些窄窄的道路上,成排的摩托车大军飞驰而过,有一种呼啸的执着,虽然路上游人众多,人行道窄的可怜,但摩托车的车速并不慢,好像受控于某种精密的程序,骑得再快也不会伤及路人一般,一队连着一队,川流不息。
过马路怎么办?对初来乍到的我们,这还真的是个难题。其实,很难在越南马路上见到红绿灯,斑马线更是少且远,设置的极不合理,那怎么办?我们开始学习其他人的办法——硬闯。说来也奇怪,趁着大车队稀疏时候硬过,摩托车反而会慢下来给我们让道,这就是在越南的过马路正确之道了,当你确定要通过的时候,一切都会给你让路。
摩托车可能是越南最大的特产了,当习惯了摩托车的嘈杂和密集,会发现其实道路没那么拥挤可怕。成百上千辆摩托集体等信号灯的景象很是壮观,让人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人首一辆自行车的场景。只不过越南人的装备更齐全,约定俗成的每个人都戴着头盔,花样繁多、色彩缤纷的各式头盔和摩托联在一起,成了街头一道移动的风景。
城市范围之内的穿梭靠摩托车,跨城的就靠火车了。越南的火车几乎都靠进口,中国应该是它最大的火车进口国。不仅仅是之前看到过相关的新闻报道,还有越南火车里处处遗留的中国痕迹,比如厕所门上的绿色“有人”和红色“无人”,每个中国人看到都会会心一笑吧。在芽庄火车站,我还见到了一种在国内已经绝迹的双层火车,笑着对坚强说,你看,还记得这种火车吗?青岛到济南就有这一款。想来也真是有趣。
按照车票的计划,我们将用至少42个小时的时间,从河内出发,搭乘火车先抵达芽庄,再到西贡。想到用旅行中最奢侈的时间纵穿几乎整个越南的土地,就有一种隐隐的兴奋。帮助订票的酒店工作人员略带遗憾和担忧对我们说,你们选择搭乘火车,是一场“adventure”,但我和坚强却不约而同发出“why not”,每次旅行的意义,不就是为了adventure吗?
其实,我们本可以选择更快捷舒适的方式,比如飞机,或者放弃一个目的地,但如果那样,也就失去了与这个国家最亲近的接触,也看不到最纯粹和生活化的越南了。
在河内的第二天,也就是初三的清晨,我们4点钟起床,将行李箱寄存在酒店,一人背了一个双肩包,在四点半时候准时等候出租车,五点出发,提前半小时踏上了火车。
河内火车站应该是这城市的清晨最热闹的地方,而且也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候车。火车站的候车室非常小也非常简单,甚至是随便。候车室的大门直冲着马路,没有护栏也无人维持秩序,乘客径自从大门进入,进口到出口,也就是10米不到的距离,走出候车室,直接就看到了站台,没有安检,没有检票,也没有隔离铁道和人群的任何措施,要坐上火车,这不是全靠自己嘛!我拿着火车票给站台上能找到的唯一一个工作人员看,他直接示意我上车,人与人之间跨越语言障碍的小默契,或许是最大的信任了。
从车站到火车,都有一种老电影的缱绻感,像旧时中国场景的慢放。火车内部的陈设貌似都蒙着一层灰,雾蒙蒙的,生锈的行李架,车窗上宽大的草编窗帘,车厢挂靠之间巨大的空隙,开起来晃之又晃的蹉跎,让人忍俊不禁。这列老式的蓝皮车,悠闲的沿着窄轨,渐渐晃出河内,开往下一个目的地,芽庄。
这晃悠悠倒没有让我感觉到不舒服,反而把我的思绪晃回了十年前,当年那个想要冒险的我,就像现在的我一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精力,坐着一样的绿皮车,每年四次,穿行大半个中国,往返之间,想要磨炼一个坚强的人格。
选择火车,我们会看到更多。这就是我所说的接地气的纯粹和生活化。
车窗外的景色质朴、自然,满眼的绿色让人缓释了许多疲倦。走出城市,走入旷野,这景色无疑更美好。路边的田野里常见一块块墓园。几乎没有哪两个墓碑是一样的,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造型,但它们一致的简单短小,有哥特式有巴洛克,也有中国的传统式样,碑前往往有一两束鲜花,喻示这地下安眠的人并不孤单。墓碑后往往是连绵的青山,或是无垠的农田,在湛蓝和碧绿组成的茫茫天地间,几簇斑斓色彩的墓碑点缀其中,用静默阐述着哲理。人们在这土地上生长,在这土地里劳作,又在这死去,没有牵扯,安然入土,一切从土地里来,一切又归于土地。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圈圈,套住了每一个依赖土地的人,人们虽明知结局,却安详劳作,为的是在这起点到终点的路上,活的精彩些、活的丰富些。
火车慢慢晃入夜,即便车厢内喧嚣如白昼,我们还是沉沉睡去。夜色中数次醒来,望望窗外迷蒙的黑暗,然后又一次伴着听不懂的越南语音睡去。清晨,我终于赶走睡意,想睁开眼看看初升的太阳,可车窗外却正好遇到几只嚼着青草的水牛,其中一只还从容的与我对视了一秒钟,我顿时“哈”的笑出声来,这没有任何围挡的土火车,还真是做到了彻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随着太阳缓缓升起,车厢内也恢复了如常的热闹。列车员推着购物车叽哩哇啦的走过来——当然,这特制的购物车也应该是中国制造——我们发现车上有一种深褐色、近乎黑色的粘稠液体,装在一个大大的花生油桶里,能明显看到晃动后,还附着在桶壁上厚厚一层,我和坚强小声嘀咕:这是酱油吧,挂壁这么好!接着,购物车在我们身旁停下,列车员慢悠悠掏出两个塑料杯,倒入炼乳,加冰块,再拧开花生油桶,倒入深褐色液体,然后熟练的搅拌……天哪,什么酱油,这是咖啡!这瞬时让我们来了兴致,于是鼓起勇气问,how much,还好列车员会一点英文,一人15000盾,就喝到了一杯醇厚的越南咖啡。
这杯提神“神水”开启了新一天的帷幕。芽庄,近在眼前。
城
相对自然风光,我偏爱城市旅行。可能因为城是充满人情味的,城里的故事离我们很近,城里发生的事情不需要我们去揣测或者听谁的片面讲解,城与生活同在,城可以让我们放慢脚步,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每一个所见所闻。亦或许城总是在变化中前进,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际遇下,说给我的故事都不同,所以,城市总是保有新鲜感的。
城市有什么可以看?我想首先是建筑。
我对建筑的热衷在以前写过的游记中已有很多体现。这次还是要再次引述果戈里的话: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诉说。我不懂什么建筑学,也没有接触过房地产,我对建筑的热爱只是受一种原始的审美趣味的驱使。
建筑无疑是最有个性的人类杰作。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他们的人民创作出的建筑都带有不同的气质。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建筑中便可见大门、大窗、大进,仿佛要张开所有胸怀,环抱整个自然,中国人又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国”“家”的概念明确,所以无论是小小四合院还是大大的长城,都遵循着外封闭而内有洞天的设计理念,欧洲人过早的体验了富裕与奢华的生活,所以他们将雕刻和明艳的绘画色彩移植在原本普通的建筑身上,释放华丽与夸张。
所以我相信,每到一个未知的城市,只需到街上走走,看看那里的建筑,变能看懂这城市的一二。
当我走在河内的街上,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河内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城市。
河内与越南其他的城市一样,既是丰富多样的,也是充满矛盾的,它们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性格。在河内,随处可见的是仿照的中国传统建筑和受法国影响的欧式住宅,比较少见独具匠心的越南原创。可能是这个曾经孱弱的国家在几百年的风雨飘摇中总是受到来自世界各方的冲击,很难有自己坚定的初衷吧。河内保存完好的寺庙和行宫,就是中国寺庙与宫殿的缩小版,河内的教堂与老别墅,则是充分的欧式。在这些遗留下来,穿越岁月长河的建筑中,我能感受到这个国家曾经经历的纠结过往,一度,它是被中国完全统治的领地,越南这个国名,还是受清朝嘉庆帝所赐,所以,越南的文化大体是与中国一脉相承,他们的宫殿等古建,就像韩国、日本等地一样,自然是沿袭中国的制式。后来,天主教传教深入越南各地,随着宗教的渗透,更多的天主教堂在越南扎根发芽,再后来,法国的殖民统治,又在这片亚洲的土地上刻下了西欧大陆的种种痕迹。不过,抛开越南的被动与不幸,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拉扯,才形成了越南没有特色却处处是特色的特殊人文环境。
在河内的街头,最常见的便是一栋雕梁画栋的中式建筑紧贴着一栋楼顶尖尖、带着铁艺露台的小洋楼;一片红瓦的小别墅中,掩映着一座宗氏祠堂,往往,这些祠堂还很好的保留了中文的石刻对联,虽然这些对联读上去往往牵强附会,词不达意,但这至少表达了越南人秉承了华夏文明中强烈的宗族观念。
这种欧亚的碰撞,越南国内与国外的交融,恰好体现了我所说的,开放度。无论曾经遭受过什么际遇,都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并无排斥与遗忘,这何尝不是一种胸怀!
这种开放度,还体现在沿街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上,那就是露台。露台便是没顶的阳台,也许是热带的气候特征使然,越南人觉得撤掉顶,构筑一个开放空间更便于通风、更凉快。越南人是极爱露台的,在露台的设计上,不分中西建筑,一律都有。路边的建筑大多改成了咖啡馆或者酒吧,这露台就成为最好的休闲去处,越南几乎所有的商业建筑都建有露台,所有的咖啡吧也都有露天区域,这城市更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形式欢迎远道而来的人驻足流连。所以,街边的露天咖啡,又自然而然成了越南独有的休闲方式。这一特色,从北至南,贯穿整个越南。
很多人听到我要前往越南,都露出惊讶的神色,仿佛那是一个蛮荒所在,仿佛那里流行着瘟疫、毒虫和贫穷。不得不承认,越南的确是经济欠发达。在三次越南上空的飞行体验中,我已看出端倪。飞机所经之处,鲜有工业设施,放眼望去皆是农田。在这个地球上,凡是没有自主强大的工业作支撑的国家,又没有大量的能源储备,就只能接受贫穷的命运。越南正是这样,靠着热带经济作物的出口,向发达国家出售人力代工来换取一切的进口工业制成品。在中国早就淘汰的二手火车是这样,满街跑的进口欧洲豪车也是这样。
说到这,越南大街上疾驰的豪车与街景的古旧倒有一种冲突强烈的反差之感。好像有这样一个纵横世界的规律,越是贫穷的地方,贫富差距却越大,在越南,还真有不少有钱人。越南的马路上最常见的便是奔驰宝马,因为本国没有汽车制造能力,所以越南的好车全靠全装进口,我们常常看到坐在车中一身名牌的商人和浓妆艳抹的美女,他们好似与车外的世界相隔了一番,脸上的桀骜与优越一览无遗,又与这个国家的落后格格不入。
也许是一种守恒的规律在冥冥中操控着一切,越南经济上的落后,反而使其得以保持原始与淳朴,无论是人的精神面貌,还是城的风光,都有一种稚拙而朴素的美。我在河内看到的所有建筑,没有哪两个是完全相同的,未受商业全面浸侵的土地,那里的人才愿意拿出也有时间和精力拿出更多的创造力,创造独一无二的物质文明。越南人赋予建筑外表缤纷的色彩,喷薄的想象力,让我叹服,他们用色是极其大胆的,不乏大量荧光的色彩,很难想像,一栋普通的民居,也可以被漆成橘红色、草绿色、深紫色,等等。所以,走在越南的座座城中,这些独特的建筑,好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让我在应接不暇中,不断接受惊喜,也接受着越南这篇婉转乐章的洗礼。
人
对于旅行的方式,每个人的理解和喜好都有不同。有的人喜欢一站式,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复杂的机加酒环节,所以他们选择跟随旅行团,享受被安排的行程,这是一种旁观的状态,站在风景之外看风景,同时,风景里的人也在看他们。有的人喜欢自助,用何种交通方式,住哪间酒店,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不受人与规则的约束,信马由缰,随心而走,身处风景中调动一切感官去感受,人在景中,景为人生。前者是观光,后者是旅行。
当然,我选择后者。这些年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旅行,都毫无疑问的遵循了这个选择。
除了交通和住宿是为了人身安全和时间合理安排考虑不得不提前制定好严密计划,旅行的具体行程,完全可以是随机的。甚至可以说,不去计划,随心情而走的旅程,更精彩更刺激,充满更多未知的乐趣。
这些乐趣,自然是来自旅行中的奇遇,而奇遇,定是人与人之间无法预想、没有脚本的戏剧。
这次在越南,我们也没有规划具体的行程,算是做到了说走就走,想玩就玩,自由自在,放空自己。
我想先说说越南的人。
越南人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同胞,近似的长相自不必多说,骨子里的坚强和倔强、眼神中流动的情感更是一致。越南人热情、和善,尽管我们看到很多越南人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大喊大叫,但不妨碍他们的纯良。因为那种粗朴的喧哗,正是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少有猜忌的表现。我所认识的大部分国人对越南人并无上佳印象,这也许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那场残酷的战争。我们父辈这一代中的很多人,把青春、生命、对国家和民族的坚贞捍卫都抛洒在了越南的战场上,两国敌对时期的血腥与厮杀,是一个时代抹不掉的悲伤记忆。所以,我们往往这样为越南人定性:狡诈、残忍、原始、野蛮,远离现代文明。
但实际上,我所见到的越南人,他们的眼神里大都是清澈,无论男女老幼。他们并不善于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和防备,他们的笑容,更多是天真的。我们常常拿着一份越南版的地图,在各种字母及符号上绞尽脑汁,却还是分不清东南西北。无奈之中找越南人问路,竟从未遇到一个人推辞或不知,无论他是否听得懂英语。
如果他懂,他会微笑着直接指路给我们看,如果他不懂,他会到旁边拉来一个懂英语的人,一起帮忙。这种问路的小事绝不是偶然,在我们问路的几十次经历里面,次次如此。
最受感动的一次,还是在芽庄。22日的早晨,在火车上晃了20多个小时之后,我们抵达了芽庄。想去占婆国的古遗址看看,但地图上并无标注,我们决定到附近的KFC里找个服务员(因为我们料想KFC的员工应该会简单的英语)问问情况,虽然当时时间很早,KFC还没有开门,但我们还是截下了一个小伙子,连说带比划的打听。他耐心的听完,详细的告诉我们路线,还额外的跑到马路上,帮我们拦出租车。我跟坚强一度受宠若惊。这时,他门口的保安同事走了过来,一番越南语的一来二去,他们用有限的单词拼凑出不完整的英文句子,对我们说,由这个保安小哥骑摩托车载我们过去!
我和坚强原地愣住了三秒钟,竟然不知说什么好。最后我对坚强说,这样会不会太麻烦别人了。看到我俩迟迟不点头,他们好像领会了什么,笑着摆手说:no many!我们再次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终,这位本土的越南小哥很仁义的骑车把我们带到了隆山寺。在寺门前,我邀请他与我们合影留念。虽然最终照片没能留下,但个中感触,尽在不言。
前文我曾说越南的开放度很高,因为跳出我们整日工作和生活的固化圈子来看,越南是全球很多背包客的旅行目的地。在越南街头,金色、褐色、红色头发的外国人比比皆是,简直和越南本地人的数量不相上下。我在这些背包客身上看到的是青春、是活力、是自由,这些与年龄、职业、出身无关,完全是生命最本真的追求。
他们穿着简单的行头,一件背心,一条短裤,一双凉鞋,背着一个双肩包,从容的走在大街小巷。他们爱开怀的大笑,整个人的气场都向上挺拔,那副享受生活的阳光写照,让我相信,生活中没有什么艰险会为难如此正向的人。
年轻人的天性便是爱冒险爱经历,但旅途中的主力却未必尽是他们。有更多的老夫妇也走在旅行的路上。在餐厅,在机场,我看到很多背着行囊的老人,他们虽然容颜衰老,但步履有力,腰板笔直,声音洪亮,脸上也焕发着一种饱满的神情。我站在远处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如此的优雅,如此的充满魅力,又如此的让我羡慕!不被生活绊住,不为小事计较,不衡量大大小小的得与失,把时间交付给更大的世界,去看更大的天地,去经历更广阔的世间百态,选择过这种人生,让生命不仅仅有长度,更有广度和厚度。这种人无疑就是我想成为的人,这样的人生,无疑就是我想拥有的人生。
记得网上有一句话被人说俗,但我却很喜欢——旅行的意义就是发现更好的自己。
只有真正经历过,在旅行中真正发现了更好的自己,才会认同。
每一次的出发与归来,平衡了我每一次的心绪起伏,连接和过度了每一个人生的阶段,让我每每有迷惑、有感悟,都能在旅行中找到答案。
坚强感慨,我们以前浪费了多少时间啊!我说,以前我们没有钱,却有的是时间,所以我们只能浪费拥有最多的东西。现在,我们也并不富有,但却已收获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越来越明确的,对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坚定信念。
身动时,心却安静下来,心安静了,我们才能听到它的诉说。
——致2015年越南行 201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