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的几篇小説
隐喻是很需要技巧的,成功的隐喻精妙无比,而失败隐喻纯属扯淡。博尔赫斯是隐喻高手,他不动声色的坐在图书馆无穷无尽的书海中,把玩着时间和空间。
《小径分叉的花园》
二战期间,一个隐藏在英国的德国间谍,发现了英国新的大炮阵地,但无法告诉其德国上司。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德国间谍有了主意:要是找到一个跟大炮阵地同名的人,把他杀了,自己那位坐在办公室里天天看报的上司不就知道英国新的火炮阵地所在了!于是,他就在电簿找到个名叫阿贝尔(他与大炮阵地同名)的人,然后乘车来到他的家里。阿贝尔是个中国通,曾在中国 漳教过书,研究过驻中国云南总督崔明写的书和迷宫,而这个间谍自称是崔明的曾孙。
阿贝尔对他说,经过研究发现,崔明为了造一座迷宫或写出一篇象征迷宫的小说,曾花去13年时间。且从崔明的遗信中可以断定,这个迷宫——即“交叉小径的花园”不是空间而是时间。而时间网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割断,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阿贝尔说:“时间是永恒交叉着的。在其中一个交叉里,我是你的敌人。”当阿贝尔去拿崔明的遗信时,这个间谍从背后向他开了一抢。第二天这个谋杀案即在报上登出,德国情报机关果然破译了这个谜,轰炸了英国新的大炮阵地。
《小径分叉的花园》关键词:小径 分(交)叉 花园(迷宫) 间谍
小径——路,前行的方向
分叉——即交叉,在无限的时间中不存在永恒的平行,代表迷失
花园——即迷宫,空间
间谍——能在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做出明确的选择。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而选择是无限性的、自主性的)
连成理解就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比如选择吃什么、做什么、走路还是坐车以及选择学什么做什么等等,但不同选择,就有不同的结果,即使在某一时刻出现相同的选择,在之前和之后存在不同的选择,结果还是不一样。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我联想到了人生,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都需要像间谍一样去为自己理出一条路来,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
《两个国王与两座迷宫》 两个国王的故事
巴比伦国王建造了一个任何人进去都要迷失方向的迷宫。为了捉弄来访的阿拉伯国王,他让客人进了迷宫,阿拉伯国王迷失了方向,只好友出奇妙的求救声,最后迷宫的门开了。阿拉伯国王获救后对巴比伦国王说:如果上帝允许,也请你认识一下阿拉伯最好的迷宫。他捣毁了巴比伦的王宫、要塞,并把巴比伦的国王带到阿拉伯的大沙漠里,对他说:在巴比伦,你让我迷失在一个有梯子、有门、有墙的迷宫里,现在我向你提供一个无梯子、无门、无墙的迷宫。说罢就给他松绑,把他抛在大沙漠里。巴比伦国王后来因饥渴而死。小说的结语是:愿光荣属于那个未死者。这篇小说的主题或许是,世界就是大沙漠一样的迷宫,进去了就出不来。博尔赫斯的“迷宫”小说想告诉世人:不管是人造的迷宫,还是自然的迷宫,都是个混沌的世界。
《沙之书》说的是一本无穷无尽的圣经——“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在书里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你可以随意打开某一页,但你却无法第二次打开同一页,引用哲人的话説,就是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表现了时间的流动性,一种无限可能和无限延续的感觉。想想现在的互联网和Google不也如《沙之书》一般浩如烟海无可穷尽么?在庞大和无限中,人失去了自信,继而留下的就是惶恐了,于是在小説的最后,《沙之书》被放进了图书馆的地下室。
还有《阿莱夫》——如同一面镜子,能看到过去,看到现在,看到未来
——我们的回忆和遗忘。
啊,上帝,即便我困在坚果壳里,
我仍以为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
——《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他们会教导我们说,永恒是目前的静止,也就是哲学学派所说的时间凝固;但他们或任何别人对此并不理解,正如不理解无限广阔的地方是空间的凝固一样。
——《利维坦》①第四章第四十六节。
“瞬间的凝固即为永恒”,这是摄影史上的经典理论,意思与之相符,历史由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凝固点组成。人类具有强大记录功能,同时又具有播放功能,比现代技术的照相机、摄影机、录音机等先进的多,这些无非是人体的延伸(麦克鲁汉在《理解媒介》中説,“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的想象力,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回到我们记忆中的任意时刻,并可以随意假设。在街上,在车上,我觉得每一张脸都是熟悉的。我担心没有一张脸会使我感到惊奇,担心回来的印象永远不会消退,幸运的是,遗忘可以起到些作用。回忆、遗忘、篡改,是我们时刻在经历的,遗忘往往比回忆更重要。
一个古老的哲学的慰藉:一切都已经发生,一切道路都已经铺就。一切发明都是发现,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只是回忆。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他只是意味着我们遗忘了,就不得不迷失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
我最爱博尔,不再会遗忘。
《小径分叉的花园》
二战期间,一个隐藏在英国的德国间谍,发现了英国新的大炮阵地,但无法告诉其德国上司。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德国间谍有了主意:要是找到一个跟大炮阵地同名的人,把他杀了,自己那位坐在办公室里天天看报的上司不就知道英国新的火炮阵地所在了!于是,他就在电簿找到个名叫阿贝尔(他与大炮阵地同名)的人,然后乘车来到他的家里。阿贝尔是个中国通,曾在中国 漳教过书,研究过驻中国云南总督崔明写的书和迷宫,而这个间谍自称是崔明的曾孙。
阿贝尔对他说,经过研究发现,崔明为了造一座迷宫或写出一篇象征迷宫的小说,曾花去13年时间。且从崔明的遗信中可以断定,这个迷宫——即“交叉小径的花园”不是空间而是时间。而时间网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割断,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阿贝尔说:“时间是永恒交叉着的。在其中一个交叉里,我是你的敌人。”当阿贝尔去拿崔明的遗信时,这个间谍从背后向他开了一抢。第二天这个谋杀案即在报上登出,德国情报机关果然破译了这个谜,轰炸了英国新的大炮阵地。
《小径分叉的花园》关键词:小径 分(交)叉 花园(迷宫) 间谍
小径——路,前行的方向
分叉——即交叉,在无限的时间中不存在永恒的平行,代表迷失
花园——即迷宫,空间
间谍——能在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做出明确的选择。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而选择是无限性的、自主性的)
连成理解就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比如选择吃什么、做什么、走路还是坐车以及选择学什么做什么等等,但不同选择,就有不同的结果,即使在某一时刻出现相同的选择,在之前和之后存在不同的选择,结果还是不一样。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我联想到了人生,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都需要像间谍一样去为自己理出一条路来,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
《两个国王与两座迷宫》 两个国王的故事
巴比伦国王建造了一个任何人进去都要迷失方向的迷宫。为了捉弄来访的阿拉伯国王,他让客人进了迷宫,阿拉伯国王迷失了方向,只好友出奇妙的求救声,最后迷宫的门开了。阿拉伯国王获救后对巴比伦国王说:如果上帝允许,也请你认识一下阿拉伯最好的迷宫。他捣毁了巴比伦的王宫、要塞,并把巴比伦的国王带到阿拉伯的大沙漠里,对他说:在巴比伦,你让我迷失在一个有梯子、有门、有墙的迷宫里,现在我向你提供一个无梯子、无门、无墙的迷宫。说罢就给他松绑,把他抛在大沙漠里。巴比伦国王后来因饥渴而死。小说的结语是:愿光荣属于那个未死者。这篇小说的主题或许是,世界就是大沙漠一样的迷宫,进去了就出不来。博尔赫斯的“迷宫”小说想告诉世人:不管是人造的迷宫,还是自然的迷宫,都是个混沌的世界。
《沙之书》说的是一本无穷无尽的圣经——“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在书里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你可以随意打开某一页,但你却无法第二次打开同一页,引用哲人的话説,就是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表现了时间的流动性,一种无限可能和无限延续的感觉。想想现在的互联网和Google不也如《沙之书》一般浩如烟海无可穷尽么?在庞大和无限中,人失去了自信,继而留下的就是惶恐了,于是在小説的最后,《沙之书》被放进了图书馆的地下室。
还有《阿莱夫》——如同一面镜子,能看到过去,看到现在,看到未来
——我们的回忆和遗忘。
啊,上帝,即便我困在坚果壳里,
我仍以为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
——《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他们会教导我们说,永恒是目前的静止,也就是哲学学派所说的时间凝固;但他们或任何别人对此并不理解,正如不理解无限广阔的地方是空间的凝固一样。
——《利维坦》①第四章第四十六节。
“瞬间的凝固即为永恒”,这是摄影史上的经典理论,意思与之相符,历史由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凝固点组成。人类具有强大记录功能,同时又具有播放功能,比现代技术的照相机、摄影机、录音机等先进的多,这些无非是人体的延伸(麦克鲁汉在《理解媒介》中説,“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的想象力,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回到我们记忆中的任意时刻,并可以随意假设。在街上,在车上,我觉得每一张脸都是熟悉的。我担心没有一张脸会使我感到惊奇,担心回来的印象永远不会消退,幸运的是,遗忘可以起到些作用。回忆、遗忘、篡改,是我们时刻在经历的,遗忘往往比回忆更重要。
一个古老的哲学的慰藉:一切都已经发生,一切道路都已经铺就。一切发明都是发现,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只是回忆。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他只是意味着我们遗忘了,就不得不迷失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
我最爱博尔,不再会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