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 From Where ?——犹太人的信仰与疆土
严歌苓的每部长篇小说几乎都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在动乱、险恶的历史条件下展现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是她的长项,《寄居者》的故事则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依托。1938年11月9日夜,经希特勒秘密授命,标志着纳粹开始有组织地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的“水晶之夜”事件爆发,三万多名犹太男子被捕并送往集中营,尽管幸存者们最终被释放,但条件是所有的在德犹太人必须离开德国。于是,这个一直缺少固定疆土、以寄居著称的民族开始了又一次的集体大流亡。
故事发生在1940年的上海,离家出走的女主人公May,在应聘餐馆钢琴师的职位时结识了随流亡队伍逃难而来的犹太难民彼得·寇恩,May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没有工作没有家,甚至没有国,靠领救济餐过活的落魄但却单纯优雅的彼得。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他们的爱情足够纯粹,足够真诚。1942年6月,梅辛格的“终极解决方案”秘密出台,所有沦落在上海的犹太人面临着又一次灭绝性的大屠杀,为躲避这场灾难,他们决定离开上海,但彼得的难民身份却无法得到美国移民局的签证。不能坐以待毙,保全爱人,守护爱情成了May在1942年这个夏天的全部奋斗目标。在一场婚礼中,她认识了浪荡不羁的犹太人杰克布·艾德勒,恰巧他长得像极了彼得·寇恩,这促使May开始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她带着杰克布回到上海,希望能最终骗取他的护照,与彼得同返美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May不惜牺牲自己,佯装开心地和杰克布订婚,使他成了自己的丈夫。“通过丈夫的护照,使爱人脱险,实现她和彼得的爱情。”这是May的真实想法。但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将要出发时,她却放弃了自己辛辛苦苦追求的东西。看似优雅、完美的彼得为了赚钱,为了自己和家人能离开这个绝望之地,摇身变成了一个精明强干的犹太商人,秘密倒卖大米和盘尼西林(青霉素),而同是犹太人的杰克布,本打算来上海淘金,却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最终信仰,干起了地下抗日活动。最终,May把彼得和杰克布的护照留在了开往新大陆的船上,自己却在最后一刻跑向岸边,留在了上海。
据说,这个为了拯救爱人而策划盗取护照的故事原型是来自于东德时期的真实事件。就《寄居者》而言,它是本不错的言情小说。严歌苓是个讲故事的好手,能将一段乱世里的凄美爱情故事讲述的如此惊心动魄。我无意再去渲染这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因为时隔两年再次阅读后,更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是书中对犹太人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强、认真、虔诚精神态度的描写,而这些品质离不开这个民族共同守护的信仰。犹太民族号称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他们精明强干,热衷于积累财富,更擅长把全世界的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对犹太民族这并不是一句贬低的话,因为他们赚钱的手段足够光明正派,无一不是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认真敬业辛苦赚钱,因此他们又是最疲于奔命的民族。但他们又是谦卑的,甚至是卑微的,这源于他们自古至今寄居者的身份。自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攻破耶路撒冷圣殿起至20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土,他们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到哪里都是寄居客,到哪里都低人一等。为了能在别人的国家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拼命赚钱;为了能够融入别人的社会,他们一边拿钱培养自己后代的高雅品位,让他们练琴,骑马,学体育、音乐,做医生、律师、银行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企图跻身主流社会,一方面又热心于慈善,企图通过这样慷慨的方式换来这个社会的友好以待。但是,正式这种慷慨的行为出卖了他们,因为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到掌握这个国家绝大部分财富的竟然是一群流浪的犹太人,而不是本国人。于是,又一场驱逐或屠杀开始了。
当彼得的母亲告知全家这一次他们流亡的目的地是中国上海时,彼得的父亲说不行,那太远了。彼得的母亲反问:“Far from where?”这句话不仅敲醒了彼得一家,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身份,也让读者醍醐灌顶。的确,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自己固定的土地,欧洲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家,只是暂时的寄居地,而上海不过是他们的另一个寄居地罢了。
在上海的犹太人展现了他们最隐忍,最认真虔诚的一面。尽管衣食无着,流离失所,他们依然不放弃有尊严地活着。彼得50多岁的曾经是银行家的父亲,穿着由面粉袋缝制的衣服,带着老年镜开始学习剪发,打算靠这门技术赚点生活补贴,其他犹太人走街串巷卖各种小物件、摆地摊、开旧货铺、做酒店服务生、保姆---只要能赚钱,他们绝不对自己的劳动吝啬,每个人都活得那么认真、坚强,政治高压可以剥夺他们的财富,却夺不走他们“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的信念。无论遭受怎样的迫害,他们在精神上都不曾沉沦,保持着高雅的追求,穿干净整洁的衣服出门,把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坚持每周去教堂过犹太教礼拜,穿着已破旧但浆洗干净的衣服去参加犹太人举办的舞会、歌剧、诗歌朗诵,他们从不让自己在精神上感到饥饿,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才会彻底放下被屠杀的恐惧,人人都是一副享受和满足的神情。
所以,当May跟随彼得参加了一场犹太人的诗歌朗诵后,不禁想:人能信着什么多好,没有国土也没有关系,信仰是他们流动的疆土,嗡嗡的颂读缓缓砌筑,不可视,不可触,而正是因为他的不可视和不可触,谁也击不溃它。
故事发生在1940年的上海,离家出走的女主人公May,在应聘餐馆钢琴师的职位时结识了随流亡队伍逃难而来的犹太难民彼得·寇恩,May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没有工作没有家,甚至没有国,靠领救济餐过活的落魄但却单纯优雅的彼得。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他们的爱情足够纯粹,足够真诚。1942年6月,梅辛格的“终极解决方案”秘密出台,所有沦落在上海的犹太人面临着又一次灭绝性的大屠杀,为躲避这场灾难,他们决定离开上海,但彼得的难民身份却无法得到美国移民局的签证。不能坐以待毙,保全爱人,守护爱情成了May在1942年这个夏天的全部奋斗目标。在一场婚礼中,她认识了浪荡不羁的犹太人杰克布·艾德勒,恰巧他长得像极了彼得·寇恩,这促使May开始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她带着杰克布回到上海,希望能最终骗取他的护照,与彼得同返美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May不惜牺牲自己,佯装开心地和杰克布订婚,使他成了自己的丈夫。“通过丈夫的护照,使爱人脱险,实现她和彼得的爱情。”这是May的真实想法。但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将要出发时,她却放弃了自己辛辛苦苦追求的东西。看似优雅、完美的彼得为了赚钱,为了自己和家人能离开这个绝望之地,摇身变成了一个精明强干的犹太商人,秘密倒卖大米和盘尼西林(青霉素),而同是犹太人的杰克布,本打算来上海淘金,却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最终信仰,干起了地下抗日活动。最终,May把彼得和杰克布的护照留在了开往新大陆的船上,自己却在最后一刻跑向岸边,留在了上海。
据说,这个为了拯救爱人而策划盗取护照的故事原型是来自于东德时期的真实事件。就《寄居者》而言,它是本不错的言情小说。严歌苓是个讲故事的好手,能将一段乱世里的凄美爱情故事讲述的如此惊心动魄。我无意再去渲染这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因为时隔两年再次阅读后,更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是书中对犹太人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强、认真、虔诚精神态度的描写,而这些品质离不开这个民族共同守护的信仰。犹太民族号称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他们精明强干,热衷于积累财富,更擅长把全世界的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对犹太民族这并不是一句贬低的话,因为他们赚钱的手段足够光明正派,无一不是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认真敬业辛苦赚钱,因此他们又是最疲于奔命的民族。但他们又是谦卑的,甚至是卑微的,这源于他们自古至今寄居者的身份。自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攻破耶路撒冷圣殿起至20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土,他们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到哪里都是寄居客,到哪里都低人一等。为了能在别人的国家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拼命赚钱;为了能够融入别人的社会,他们一边拿钱培养自己后代的高雅品位,让他们练琴,骑马,学体育、音乐,做医生、律师、银行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企图跻身主流社会,一方面又热心于慈善,企图通过这样慷慨的方式换来这个社会的友好以待。但是,正式这种慷慨的行为出卖了他们,因为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到掌握这个国家绝大部分财富的竟然是一群流浪的犹太人,而不是本国人。于是,又一场驱逐或屠杀开始了。
当彼得的母亲告知全家这一次他们流亡的目的地是中国上海时,彼得的父亲说不行,那太远了。彼得的母亲反问:“Far from where?”这句话不仅敲醒了彼得一家,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身份,也让读者醍醐灌顶。的确,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自己固定的土地,欧洲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家,只是暂时的寄居地,而上海不过是他们的另一个寄居地罢了。
在上海的犹太人展现了他们最隐忍,最认真虔诚的一面。尽管衣食无着,流离失所,他们依然不放弃有尊严地活着。彼得50多岁的曾经是银行家的父亲,穿着由面粉袋缝制的衣服,带着老年镜开始学习剪发,打算靠这门技术赚点生活补贴,其他犹太人走街串巷卖各种小物件、摆地摊、开旧货铺、做酒店服务生、保姆---只要能赚钱,他们绝不对自己的劳动吝啬,每个人都活得那么认真、坚强,政治高压可以剥夺他们的财富,却夺不走他们“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的信念。无论遭受怎样的迫害,他们在精神上都不曾沉沦,保持着高雅的追求,穿干净整洁的衣服出门,把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坚持每周去教堂过犹太教礼拜,穿着已破旧但浆洗干净的衣服去参加犹太人举办的舞会、歌剧、诗歌朗诵,他们从不让自己在精神上感到饥饿,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才会彻底放下被屠杀的恐惧,人人都是一副享受和满足的神情。
所以,当May跟随彼得参加了一场犹太人的诗歌朗诵后,不禁想:人能信着什么多好,没有国土也没有关系,信仰是他们流动的疆土,嗡嗡的颂读缓缓砌筑,不可视,不可触,而正是因为他的不可视和不可触,谁也击不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