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蜡的新老判定已经制伪方法(杂)
首先要声明。这篇文章是东拼西凑转载而来。在此感谢这些作者们对广大玩家的帮助,文章有删改望见谅。闲话不多说,看文章。
关于“琥珀与蜜蜡的传统说法的质疑”。
“千年琥珀、万年蜜蜡”的历史经验存有误区。这一传统的说法本人过去未曾怀疑过,但根据老师提示及授课,结合观察个人收藏中存在的多个“金绞蜜”,以及网上查到的老蜜蜡“残骇”,很难想象两者形成的历史时期会不同。根据学习,深深体会到“蜜蜡和琥珀的年份只是地域的不同而非年份有所不同。。。。由不同种类的针叶植物的松脂形成的。”这一说法的科学性。
依据之一:一些半蜜半蜡的实物照片。
依据之二:1800年前埃及蜜蜡的“残骸”。这些蜜蜡并未因为时间久远而变为琥珀。
关于蜜蜡开片的形成。
从自藏实物观察,结合老师们的授课、分析,密蜡的开片过程中,“有机物的氧化是绝对的,有机物质因氧化而出现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形态变化特征。。。”,应是形成开片的原因。“通常开片是由外向里,由大而小的。”。
本人以为,除了以上开片形成的原因,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即:由于热胀冷缩的影响,蜜蜡表面琥珀酸在氧化挥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微小气泡胀裂而形成开片?对此,有的老师提出的“盘出所谓宝光并不稀奇很普通,但凡老的一定有风化纹也就是冰裂纹(苍蝇翅)!没有就是新的无可争议的!”一说,因本人实在无法短时间内盘出开片而难以证实。同时,根据观察,关于开片是"先大后小"一说未能找到实物依据。
依据之一:几颗实验解剖蜜蜡内外部形态差别,充分证明了“通常开片是由外向里”一说。
依据之二:一些氧化形成开片的蜜蜡,根据观察这些珠子孔道及外部均有开片,年代似已久远。
依据之三:一些未形成开片的蜜蜡与开片明显的老蜜蜡气味比对后发现,开片的比不开片的香气更为浓郁!
蜜蜡包浆厚薄、颜色、孔形与制作年代的关系。
关于包浆,根据观察及解剖证实,一般珠子制成年代越老越厚实。但同时也感到,蜜蜡珠子由于形成的松脂不同,很可能导致硬度不同、比重不同、琥珀酸含量不同,最终导致同样程度的包浆可能年代制作存在差异。
关于颜色,总体来说是越淡越新、越深越老,但本人根据手上的实物感到这一判断也存有例外的情况。
关于孔道,总体看并不能仅凭孔形来判断年代,许多珠子由于串得较紧的原因,磨损不大,但年代却已很老了;同样一些磨损严重的珠子,却不一定是老珠子。对孔道内部冰裂纹的观察应该是判断年代的好方法。从观察中发现,孔道变形较小的一侧均比磨损大的一侧冰裂纹更为明显。
依据之一:不同包浆与外观颜色的对应关系。
依据之二:解剖珠子不同的包浆厚度比对。
依据之三:一个特立独行的颜色深,但开片包浆并不厚的大蜡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否与这颗珠子的硬度有关呢?未能得知。
依据之四:将几颗开片差不多的蜜蜡做盐水试验,测得比重均不一致。
老蜜蜡的制伪一法。
布达拉宫珍宝
关于“琥珀与蜜蜡的传统说法的质疑”。
“千年琥珀、万年蜜蜡”的历史经验存有误区。这一传统的说法本人过去未曾怀疑过,但根据老师提示及授课,结合观察个人收藏中存在的多个“金绞蜜”,以及网上查到的老蜜蜡“残骇”,很难想象两者形成的历史时期会不同。根据学习,深深体会到“蜜蜡和琥珀的年份只是地域的不同而非年份有所不同。。。。由不同种类的针叶植物的松脂形成的。”这一说法的科学性。
依据之一:一些半蜜半蜡的实物照片。
依据之二:1800年前埃及蜜蜡的“残骸”。这些蜜蜡并未因为时间久远而变为琥珀。
![]() |
一些蜡珀,很难想象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形成同一件东西. |
![]() |
虽然过了千年,蜡还是蜡,即使死了也还是蜡灰! |
![]() |
虽然过了千年,蜡还是蜡,即使死了也还是蜡灰! |
![]() |
千年蜜蜡 |
关于蜜蜡开片的形成。
从自藏实物观察,结合老师们的授课、分析,密蜡的开片过程中,“有机物的氧化是绝对的,有机物质因氧化而出现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形态变化特征。。。”,应是形成开片的原因。“通常开片是由外向里,由大而小的。”。
本人以为,除了以上开片形成的原因,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即:由于热胀冷缩的影响,蜜蜡表面琥珀酸在氧化挥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微小气泡胀裂而形成开片?对此,有的老师提出的“盘出所谓宝光并不稀奇很普通,但凡老的一定有风化纹也就是冰裂纹(苍蝇翅)!没有就是新的无可争议的!”一说,因本人实在无法短时间内盘出开片而难以证实。同时,根据观察,关于开片是"先大后小"一说未能找到实物依据。
依据之一:几颗实验解剖蜜蜡内外部形态差别,充分证明了“通常开片是由外向里”一说。
依据之二:一些氧化形成开片的蜜蜡,根据观察这些珠子孔道及外部均有开片,年代似已久远。
依据之三:一些未形成开片的蜜蜡与开片明显的老蜜蜡气味比对后发现,开片的比不开片的香气更为浓郁!
![]() |
![]() |
![]() |
美丽的冰裂纹 |
![]() |
![]() |
蜜蜡包浆厚薄、颜色、孔形与制作年代的关系。
关于包浆,根据观察及解剖证实,一般珠子制成年代越老越厚实。但同时也感到,蜜蜡珠子由于形成的松脂不同,很可能导致硬度不同、比重不同、琥珀酸含量不同,最终导致同样程度的包浆可能年代制作存在差异。
关于颜色,总体来说是越淡越新、越深越老,但本人根据手上的实物感到这一判断也存有例外的情况。
关于孔道,总体看并不能仅凭孔形来判断年代,许多珠子由于串得较紧的原因,磨损不大,但年代却已很老了;同样一些磨损严重的珠子,却不一定是老珠子。对孔道内部冰裂纹的观察应该是判断年代的好方法。从观察中发现,孔道变形较小的一侧均比磨损大的一侧冰裂纹更为明显。
依据之一:不同包浆与外观颜色的对应关系。
依据之二:解剖珠子不同的包浆厚度比对。
依据之三:一个特立独行的颜色深,但开片包浆并不厚的大蜡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否与这颗珠子的硬度有关呢?未能得知。
依据之四:将几颗开片差不多的蜜蜡做盐水试验,测得比重均不一致。
![]() |
老蜜蜡的制伪一法。
![]() |
![]() |
![]() |
![]() |
布达拉宫珍宝
![]() |
珠光宝气 |
-
不懂但大受震撼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3 09:28:58
-
小群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10 00:01:26
-
山椒大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0 18:36:15
-
zz阿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28 20:05:2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28 18:38:11
-
mumuaini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16 11:37:56
-
周 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07 08:13:17
-
良久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07 06:12:53
-
lemonlem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0-27 20:59:44
-
暮色即是黎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1-21 16:55:26
-
leakeyd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09-10-27 15:48:5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09-10-27 14:42:02
-
emilylai 赞了这篇日记 2009-10-27 14: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