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三体
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三体》,感触颇深,想及时记录下一些粗疏的思考。
《三体》的盛名是我早有耳闻的,而促成我看这本书的契机却非常偶然。前几天在知乎上点进一个编剧的主页,看到他(她)的一个回答中提到对这本书的极度热爱,对《三体》的好奇心才倏忽重燃在我的心中。昨晚在归家的夜行火车上阅读电子书,心里的感受十分奇妙。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段落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女物理学家杨冬自杀前在白桦树皮上写下的遗言,“真正的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我知道我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可我别无选择”。我在阅读前并不知道《三体》的科幻部分主要在于描写外星人和外星智能,所以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首先联想到的是本书将质疑物理学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这种联想让我倍感激动。这要从我个人的一些幼稚思考说起。大概从两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成为一个虔诚的纯粹科学的信徒,当然,我最信仰的并不是本书中宣扬的“最基础”的研究物质深层结构的理论物理学,而是比它更基础的数学。但我喜欢看到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我眼中,这种应用绝不是用“技巧”的砖块给物理学的大厦添砖加瓦,而是一盏高悬在物理学头顶的指路明灯,能够让物理学研究在尽可能少的假设条件下走到人的自然理解所远不能及的世界纵深处,在那里最完美的真理昭然若揭。当两年前学习最基本的量子物理时看到薛定谔方程的应用,愚鲁如我竟也真的由衷地感到一丝趣味,以及,对于这种理论的不满足感。那时我在手机备忘录里写:
“是不是对追问和弄清内在机制感到强烈而不可割舍的兴趣的人,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在纯机械意义上、客观意义上的机制感兴趣,不需要这些机制本身构成解释,或者说,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拯救现象”;另一类人的追问不是纯机械层面的,他们总觉得似乎已被揭示的似乎还不是本质,还有更本质的东西支配着它们;现有的解释未必是最好的和最合适的解释,也许有一种解释比它们更完满圆融、严谨精密,也更能有力地解释现在还未知的现象;现在已有的科学建构未必是最应该发生和最值得发生的科学建构。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怀疑一切”,直到被怀疑物在理性法庭上为自己作出合理的存在性辩护。这种怀疑和思考是从无止境的。
我想,我大概属于后一种人吧。”
可是,读到书中杨冬的那纸遗言,以及读到游戏中三体世界的混乱的日出日落现象所造成的乱纪元——而后者不过是由于经典力学的图景告诉我们三体构成的系统是个混沌不可预测的系统——之时,我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凉意:所谓完满圆融、严谨精确的世界本质其实可能并不存在,我们倾向于认为它存在、或者说倾向于相信它存在的原因只不过是这样更符合人类的逻辑要求和审美要求,或者更功利一些,这只是因为做这样的终极假设对于人们心安理得地研究下去、生活下去是有帮助的,无论是从促进技术进步层面还是保持认知自洽层面来看。但是有没有可能,“本质”只是人们,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们一厢情愿的虚构,而“混沌”才是主宰一切的冥冥力量。有没有可能,不仅现有的科学建构未必是最值得发生和最应该发生的科学建构,而且现有的自然律本身也未必是任何一种意义上最应该发生的自然律,自然律完全可以是不断生成并不断变化的,那些高于人类意志,或者在我们的经典语境中一向被称为“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和定律,只不过是宇宙的一种随机的设定、暂时的许诺,谁也不能保证明天、明年、一百万年之后,这些自然律依然保持着如今的面目。
这就是说,宇宙是混沌无解的,很可能不仅已经发生了的一切都是偶然,甚至我们眼中的自然铁律也只不过是偶然。书中前半部分的三体游戏给我的启示是,当生活在太阳系这只有一颗恒星构成的系统中,日升日落规律有序,人们发展出了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套天体物理学理论;而在太阳运行混乱无序的三体世界中,情况则相当类似而结果却完全不同,从古到今的人们对天体运行的规律依次建造了多种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具有合理性的天体模型,对自己的理论洋洋自得,以为窥到了真理的面目而垄断了对现象的解释权和预测权。这些人后来都可耻地失败了,只有汪淼扮演的角色“哥白尼”说出了真相:日出紊乱的原因是三体太阳系统的混沌性。只是,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一直随着主角在乱纪元与恒纪元交替的世界中共同前行的观察者来说,真相这两个字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分量。你所谓的真相,只是你在掌握极其有限事实的情况下对所谓规律的一种冒险的虚构式推测,是某种更高维的规律在你这个认知维度的投影,或者某种更庞大的混沌在你这个存在维度的巧合,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在接触到更多事实(不妨就称它为更高维的事实)的那一瞬间崩塌溃散,就像文中被水煮的周文王、被火烧的墨子所执持的理念那样。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相信科学不过是对自然律不变的迷信,而怀疑科学不过是对可能存在的更高一层真实保留了智识上的谦卑。
因此,我读到《三体》的后半部分讲述真实存在的三体世界与地球世界的电磁波互动与力量角逐时,反而松了一口气,也有些轻微的失望,因为这本书并没有讲述我眼中最可怕的事情。对我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存在某种高智能的外星生物发展出了比人类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继而要以审判者的身份摧毁地球上的科学研究、毁灭人类——它们的存在固然可怕,那是生存层面的焦虑与道德层面的恐怖;然而,一想到最终极的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一想到最终极的存在可能是任何文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完全无法把握的,而“规律”本身只是添加在整个宇宙中的随机噪声,这些更让我不寒而栗。
《三体》的盛名是我早有耳闻的,而促成我看这本书的契机却非常偶然。前几天在知乎上点进一个编剧的主页,看到他(她)的一个回答中提到对这本书的极度热爱,对《三体》的好奇心才倏忽重燃在我的心中。昨晚在归家的夜行火车上阅读电子书,心里的感受十分奇妙。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段落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女物理学家杨冬自杀前在白桦树皮上写下的遗言,“真正的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我知道我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可我别无选择”。我在阅读前并不知道《三体》的科幻部分主要在于描写外星人和外星智能,所以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首先联想到的是本书将质疑物理学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这种联想让我倍感激动。这要从我个人的一些幼稚思考说起。大概从两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成为一个虔诚的纯粹科学的信徒,当然,我最信仰的并不是本书中宣扬的“最基础”的研究物质深层结构的理论物理学,而是比它更基础的数学。但我喜欢看到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我眼中,这种应用绝不是用“技巧”的砖块给物理学的大厦添砖加瓦,而是一盏高悬在物理学头顶的指路明灯,能够让物理学研究在尽可能少的假设条件下走到人的自然理解所远不能及的世界纵深处,在那里最完美的真理昭然若揭。当两年前学习最基本的量子物理时看到薛定谔方程的应用,愚鲁如我竟也真的由衷地感到一丝趣味,以及,对于这种理论的不满足感。那时我在手机备忘录里写:
“是不是对追问和弄清内在机制感到强烈而不可割舍的兴趣的人,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在纯机械意义上、客观意义上的机制感兴趣,不需要这些机制本身构成解释,或者说,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拯救现象”;另一类人的追问不是纯机械层面的,他们总觉得似乎已被揭示的似乎还不是本质,还有更本质的东西支配着它们;现有的解释未必是最好的和最合适的解释,也许有一种解释比它们更完满圆融、严谨精密,也更能有力地解释现在还未知的现象;现在已有的科学建构未必是最应该发生和最值得发生的科学建构。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怀疑一切”,直到被怀疑物在理性法庭上为自己作出合理的存在性辩护。这种怀疑和思考是从无止境的。
我想,我大概属于后一种人吧。”
可是,读到书中杨冬的那纸遗言,以及读到游戏中三体世界的混乱的日出日落现象所造成的乱纪元——而后者不过是由于经典力学的图景告诉我们三体构成的系统是个混沌不可预测的系统——之时,我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凉意:所谓完满圆融、严谨精确的世界本质其实可能并不存在,我们倾向于认为它存在、或者说倾向于相信它存在的原因只不过是这样更符合人类的逻辑要求和审美要求,或者更功利一些,这只是因为做这样的终极假设对于人们心安理得地研究下去、生活下去是有帮助的,无论是从促进技术进步层面还是保持认知自洽层面来看。但是有没有可能,“本质”只是人们,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们一厢情愿的虚构,而“混沌”才是主宰一切的冥冥力量。有没有可能,不仅现有的科学建构未必是最值得发生和最应该发生的科学建构,而且现有的自然律本身也未必是任何一种意义上最应该发生的自然律,自然律完全可以是不断生成并不断变化的,那些高于人类意志,或者在我们的经典语境中一向被称为“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和定律,只不过是宇宙的一种随机的设定、暂时的许诺,谁也不能保证明天、明年、一百万年之后,这些自然律依然保持着如今的面目。
这就是说,宇宙是混沌无解的,很可能不仅已经发生了的一切都是偶然,甚至我们眼中的自然铁律也只不过是偶然。书中前半部分的三体游戏给我的启示是,当生活在太阳系这只有一颗恒星构成的系统中,日升日落规律有序,人们发展出了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套天体物理学理论;而在太阳运行混乱无序的三体世界中,情况则相当类似而结果却完全不同,从古到今的人们对天体运行的规律依次建造了多种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具有合理性的天体模型,对自己的理论洋洋自得,以为窥到了真理的面目而垄断了对现象的解释权和预测权。这些人后来都可耻地失败了,只有汪淼扮演的角色“哥白尼”说出了真相:日出紊乱的原因是三体太阳系统的混沌性。只是,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一直随着主角在乱纪元与恒纪元交替的世界中共同前行的观察者来说,真相这两个字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分量。你所谓的真相,只是你在掌握极其有限事实的情况下对所谓规律的一种冒险的虚构式推测,是某种更高维的规律在你这个认知维度的投影,或者某种更庞大的混沌在你这个存在维度的巧合,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在接触到更多事实(不妨就称它为更高维的事实)的那一瞬间崩塌溃散,就像文中被水煮的周文王、被火烧的墨子所执持的理念那样。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相信科学不过是对自然律不变的迷信,而怀疑科学不过是对可能存在的更高一层真实保留了智识上的谦卑。
因此,我读到《三体》的后半部分讲述真实存在的三体世界与地球世界的电磁波互动与力量角逐时,反而松了一口气,也有些轻微的失望,因为这本书并没有讲述我眼中最可怕的事情。对我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存在某种高智能的外星生物发展出了比人类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继而要以审判者的身份摧毁地球上的科学研究、毁灭人类——它们的存在固然可怕,那是生存层面的焦虑与道德层面的恐怖;然而,一想到最终极的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一想到最终极的存在可能是任何文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完全无法把握的,而“规律”本身只是添加在整个宇宙中的随机噪声,这些更让我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