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王陵寝之汉平帝刘衎康陵
康陵是西汉王朝的最后一位具有实际皇位的皇帝(含孺子刘婴)汉平帝刘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汉平帝是西汉实际意义上的亡国之君,也是公认的一个很可怜的小皇帝,刘衎,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孙,汉成帝的侄子,汉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刘兴子。哀帝于公元前1年6月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9月迎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始。”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皇位本不该属于汉平帝,如果他能安安心心做一辈子的中山王其实真的挺好的,无奈生不逢时,被双面人兽王莽相中,成了西汉王朝的陪葬者。
刘衎的母亲卫姬,系中山孝王之姬。其母家卫氏外戚却让王莽坐立不安。王莽怕平帝的母亲卫姬进长安后被尊为太后,不准她入京同儿子住在一起。卫姬想念年幼的儿子,几次上书请求王莽准许她进京,王莽执意不肯。并借机杀尽平帝舅家,以防与他争权。公元5年,刘衎已经14岁。他耳闻目睹王莽的阴险刻毒,知道自己这个皇帝不但纯粹是个摆设,而且亲舅家一族已几被灭绝,母亲卫姬虽幸免活着,却被人为分离,骨肉不能相见。常常对王莽面露愠色。有时背地里吐露对王莽的怨情。王莽知道后,担心刘衎成人后难以对付,决定除掉他。同年12月,大臣们给刘衎祝寿。王莽乘机敬上毒酒,刘衍一饮而尽。到了晚上,刘衎腹痛如绞,大场呼叫,却不见有人来抢救,辗转哀号,接连挣扎了几天,后死于长安未央宫。刘衍死后,王莽又传言刘衎得急病而死,还假惺惺地哭奠了一场。也有人说刘衎真的是病死的。刘衎死后谥号为孝平皇帝,史称平帝。
《汉书》为这位可怜兮兮的小皇帝写了一段充满哀婉和同情心的赞“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还留下了一段这样的记载,“诏曰:“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其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明故事。”不管这个命令是汉平帝本人的意思,还是王莽的意思,总归是一件善举吧。
为什么说王莽是双面人兽,任何人任何事只要跟他姓王的沾边,就没有半点好处。王莽除了害死自己的女婿,杀死了自己的儿孙,坑了自己的姑姑王政君,顺便还毁了自己的女儿,不知道是出于监视汉平帝,还是巩固自己外戚地位的考虑,在平帝十二岁时,王莽说服了太皇太后,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以便巩固权势。可是婚礼后不到两年,平帝与王莽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王莽不许平帝的母亲卫姬与他团聚,还杀害了平帝的舅舅一家,以防止他们成为新一派的外戚,平帝怀恨在心。王莽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毒死了平帝,立两岁的刘婴为帝。王皇后年仅十四岁就当上了太后。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自己的女儿当然也就不是太后了,被封为“黄皇室主”。但没想道他的女儿竟是一个忠贞不渝的人,对父亲的行为痛斥不已,并屡次拒绝了父亲安排的改嫁他人。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烧毁了宫殿。王皇后却不肯逃走,毅然迎向火海,化为灰烬。临死前,王氏叹息说:“我有何面目见汉家!”,然后自己投火中而死,时年二十七岁。平帝皇后殉汉而死,西汉帝陵也在起义军的熊熊大火和贪婪欲望下,即将迎来空来的劫难。
班固《汉书.平帝本纪》:“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有司议曰:“礼,臣不殇君。皇帝年十有四岁,宜以礼敛,加元服。”奏可。葬康陵。诏曰:“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其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明故事。”
徐天麟《西汉会要》:“康陵,平帝。”
郦道元《水经注》:“延陵之东,北五里即平帝之康陵阪也。”
晁公《三辅黄图》:““康陵在长安北六十里,兴平原坂。”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康陵,平帝陵也,在县西北九里。”
宋敏求《长安志》:“平帝康陵,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沅案,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皆曰在县西北九里,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旧,图经曰其陵在县兴平原(衍一字,应为坂)。
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平帝康陵,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沅案,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皆曰在县西北九里,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旧,图经曰其陵在县兴平原(衍一字,应为坂)”
汉平帝康陵位于汉平帝康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大寨村之西。陵园略呈正方形,东西423米,南北413米,四面垣墙之中建有阙门,今遗迹无存。陵冢形如覆斗,陵冢通高30.6米,陵基边长约210米。其底边南边长221米,北边长226米,东边长243米,西边长238米。近冢顶内收成台,台面距冢顶5.5米。平台宽11到13米,,其外边北边长88米,南边长91米,东边长88米,西边长89米,康陵陵园南北长近1700米,东西宽1420米。东、西、北三面均未发现门址,仅在南墙中部有一门址,通长83米,宽9米,中间门道宽11米。
经过考古钻探,汉平帝康陵封土的四周都为很深很厚的夯土层,四面只有在南面发现了一条墓道,墓道北端宽20米,但实际长度因为现代坟墓的积压,已经无法探查清楚。
康陵东北为世传“平帝王皇后”墓的一座墓葬,位于康陵东南570米,今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院内,封土为覆斗形,底部边长约80米,顶部边长30米左右,现存高度11米。陵墓形制为“亞”字形,墓道封土以外长度约27~30.7米,宽6~19米,深14米。建有内、外两重陵园,外陵园由垣墙与阙门组成,边长830米。陵园墙宽3.5~5米,共有5座阙门遗址,正对后陵四条墓道各有一处,另在其西墙北部正对帝陵东墓道处有一门址。内陵园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由垣墙、阙门、角阙遗址组成。园墙南北422米,东西316米,墙宽3.8~6米。在围墙四面正中与墓道相对的位置各有一处门址。陵园四角,墙体夯土向外加宽至4~7米,可能为角阙类建筑基址。
康陵陵区共发现建筑遗址18处,其中帝陵陵园内9处,后陵陵园内4处,王皇后陵园正北处的遗址面积最大,南北长290米,宽250米。遗址中有大面积的夯土、夯墙、柱石、汉代瓦片堆积等。
汉平帝康陵有两个问题让观阳比较感兴趣。
其一,汉平帝康陵的形制,一般认为,西汉帝王陵都是四出墓道的,“亞”字型墓葬,而且以东墓道为主墓道,但是在西汉晚期,一些西汉帝陵的陪葬墓,甚至皇后墓,出现了以南墓道为主墓道的现象,而且勘探过程中没有发现其他的墓道遗存。而汉平帝康陵作为皇帝陵,也只发现了一条南墓道,其他三面均未发现墓道的痕迹,与延陵,义陵有些相似,或许可以认为西汉晚期的这三座帝陵都至少是以南墓道为主要墓道,是坐北朝南的,那么康,延,义三陵的墓葬形式是不是还是“亞”字型墓葬呢?因为我们没有对任何一座西汉帝陵进行发掘,所以也不好妄下结论,不过观阳觉得,西汉晚期,因为国家财政的问题,以及风水观念的变革,帝后陵寝的形制有可能与西汉早期和中期有所不同。
以南墓道为主墓道,甚至唯一一条墓道的帝陵,有可能与后来东汉,魏晋时期的墓葬相似,不是四出墓道的“亞”字型竖穴土坑墓,而有可能是单出墓道的多重砖室墓,然后在墓的甬道、墓室的四周,用黄肠石或者黄肠木于外围搭建类似黄肠题凑的外椁,外椁封顶将甬道的一部分和墓室遮掩在椁内,只有一条甬道和墓道相连。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向自尊自信自以为是儒教救世主的王莽,摄于儒教的礼仪和风水观点,人为的改变了康陵墓道的朝向,史料记载,康陵深广大小如王莽九庙,从墓葬的封土来看,康陵的规模是不小的,也有可能王莽没有改变(甚至出于心虚增加了?)康陵的墓制,只是把主墓道的朝向改了。
墓葬形制:陵墓形制为“亞”字形,墓道封土以外长度约27~30.7米,宽6~19米,深14米。建有内、外两重陵园,外陵园由垣墙与阙门组成,边长830米。陵园墙宽3.5~5米,共有5座阙门遗址,正对后陵四条墓道各有一处,另在其西墙北部正对帝陵东墓道处有一门址。内陵园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由垣墙、阙门、角阙遗址组成。园墙南北422米,东西316米,墙宽3.8~6米。在围墙四面正中与墓道相对的位置各有一处门址。陵园四角,墙体夯土向外加宽至4~7米,可能为角阙类建筑基址。康陵的形制是墓道的多重砖室墓,而修建于其后的孝平王皇后墓却是四出墓道的“亞”字形墓,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从这座墓有内外两重陵园看,王皇后墓的陵园形制还高过了汉平帝,这也没法用王莽爱女儿的心理来解释,王莽那么爱他女儿还把女儿往火坑推?而且王莽自封为儒教代言人,也知道男女帝后尊卑有序,才不会干这种让人挑刺的事儿呢?
遗存遗物:在汉平帝康陵附近发现的汉代遗物特别少,而这座陪葬墓的形制与周陵,司家庄,延陵东北发现的秦公墓葬形制非常像,所以很有可能也是一座秦公的墓葬。
史料记载:根据史料记载,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起义军诛杀王莽,焚烧未央宫,王氏叹息说:“我有何面目见汉家!”,于是自己投火中而死,时年二十七岁。那么,是谁会给汉平帝王皇后修这样的陵园呢?一种可能是,本来陵园就修好了,和汉平帝一起修成的,只要埋进去就可以了,但是起义军进了长安,烧杀掳掠,内讧不断,盗掘西汉帝陵,掘吕后尸,破坏尚且来不及,谁会去为王皇后收尸,以礼安葬呢?东汉建立,距离更始元年也有好几年了,等刘秀统一全国,整修被盗掘的西汉帝陵的时候,王皇后的寿陵一定已经被破坏殆尽了,而且都自焚那么多年了,恐怕骨灰都没得找了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东汉以礼改葬或者冥葬王皇后,墓里就是骨灰或者找不到骨灰,拿冥物意思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座墓的形制就很有问题了,完全不符合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而且既然只是以礼改葬,意思意思,更不必大修陵园,而且以四出墓道的形制入葬。
最为重要的一个根据,如果说前面的三个原因是推测的话,那这一个证据就是实实在在的了,西晋距离西汉灭亡一百多年,而且东汉时期经常有事没事的各种“有事”十一陵,如果东汉时期改葬或者重修王皇后陵,那西晋时候的人应该是可以看到这座墓的,但是根据西晋文学家潘岳在长安任职时的一篇赋的记载,西晋人在康陵根本没有看到王皇后的陵。晋长安县令潘岳在《西征赋》中提到:瞰康陵之孤坟,悲平后之专杰,央厥父之篡逆,蒙汉耻而不雪,激义成而引决,赴丹焰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这是一篇歌颂王皇后为西汉殉节的文章,但是就旗帜鲜明的说“瞰康陵之孤坟”,这说明西晋时期,人们的观念里以及实地的观察里,康陵没有皇后陵,王皇后没有合葬康陵,康陵是一座孤坟。
由此,观阳觉得,康陵东北的这座墓葬应该是一座战国时期的秦墓,而不是王皇后陵。
康陵之攻略
渭陵,义陵,康陵,都在周陵乡转盘的五陵路附近,咸阳火车站公交枢纽(火车站右手边的一个小院子里)坐8路或者10路公交在周陵下,转盘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渭陵和康陵。这个十字叫陵照十字,就在这里下车,路东面是渭陵,西面是康陵,走路都在10分钟以内。义陵在渭陵东面,继续延五陵路走,彼此可以看到,大概走20-30分钟,就是义陵。当然也可以考虑蹦蹦。蹦蹦的话可以把康陵西侧的延陵也走到。
![]() |
汉平帝是西汉实际意义上的亡国之君,也是公认的一个很可怜的小皇帝,刘衎,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孙,汉成帝的侄子,汉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刘兴子。哀帝于公元前1年6月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9月迎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始。”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皇位本不该属于汉平帝,如果他能安安心心做一辈子的中山王其实真的挺好的,无奈生不逢时,被双面人兽王莽相中,成了西汉王朝的陪葬者。
刘衎的母亲卫姬,系中山孝王之姬。其母家卫氏外戚却让王莽坐立不安。王莽怕平帝的母亲卫姬进长安后被尊为太后,不准她入京同儿子住在一起。卫姬想念年幼的儿子,几次上书请求王莽准许她进京,王莽执意不肯。并借机杀尽平帝舅家,以防与他争权。公元5年,刘衎已经14岁。他耳闻目睹王莽的阴险刻毒,知道自己这个皇帝不但纯粹是个摆设,而且亲舅家一族已几被灭绝,母亲卫姬虽幸免活着,却被人为分离,骨肉不能相见。常常对王莽面露愠色。有时背地里吐露对王莽的怨情。王莽知道后,担心刘衎成人后难以对付,决定除掉他。同年12月,大臣们给刘衎祝寿。王莽乘机敬上毒酒,刘衍一饮而尽。到了晚上,刘衎腹痛如绞,大场呼叫,却不见有人来抢救,辗转哀号,接连挣扎了几天,后死于长安未央宫。刘衍死后,王莽又传言刘衎得急病而死,还假惺惺地哭奠了一场。也有人说刘衎真的是病死的。刘衎死后谥号为孝平皇帝,史称平帝。
《汉书》为这位可怜兮兮的小皇帝写了一段充满哀婉和同情心的赞“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还留下了一段这样的记载,“诏曰:“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其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明故事。”不管这个命令是汉平帝本人的意思,还是王莽的意思,总归是一件善举吧。
为什么说王莽是双面人兽,任何人任何事只要跟他姓王的沾边,就没有半点好处。王莽除了害死自己的女婿,杀死了自己的儿孙,坑了自己的姑姑王政君,顺便还毁了自己的女儿,不知道是出于监视汉平帝,还是巩固自己外戚地位的考虑,在平帝十二岁时,王莽说服了太皇太后,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以便巩固权势。可是婚礼后不到两年,平帝与王莽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王莽不许平帝的母亲卫姬与他团聚,还杀害了平帝的舅舅一家,以防止他们成为新一派的外戚,平帝怀恨在心。王莽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毒死了平帝,立两岁的刘婴为帝。王皇后年仅十四岁就当上了太后。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自己的女儿当然也就不是太后了,被封为“黄皇室主”。但没想道他的女儿竟是一个忠贞不渝的人,对父亲的行为痛斥不已,并屡次拒绝了父亲安排的改嫁他人。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烧毁了宫殿。王皇后却不肯逃走,毅然迎向火海,化为灰烬。临死前,王氏叹息说:“我有何面目见汉家!”,然后自己投火中而死,时年二十七岁。平帝皇后殉汉而死,西汉帝陵也在起义军的熊熊大火和贪婪欲望下,即将迎来空来的劫难。
![]() |
![]() |
![]() |
班固《汉书.平帝本纪》:“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有司议曰:“礼,臣不殇君。皇帝年十有四岁,宜以礼敛,加元服。”奏可。葬康陵。诏曰:“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其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明故事。”
徐天麟《西汉会要》:“康陵,平帝。”
郦道元《水经注》:“延陵之东,北五里即平帝之康陵阪也。”
晁公《三辅黄图》:““康陵在长安北六十里,兴平原坂。”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康陵,平帝陵也,在县西北九里。”
宋敏求《长安志》:“平帝康陵,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沅案,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皆曰在县西北九里,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旧,图经曰其陵在县兴平原(衍一字,应为坂)。
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平帝康陵,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沅案,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皆曰在县西北九里,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旧,图经曰其陵在县兴平原(衍一字,应为坂)”
![]() |
![]() |
![]() |
汉平帝康陵位于汉平帝康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大寨村之西。陵园略呈正方形,东西423米,南北413米,四面垣墙之中建有阙门,今遗迹无存。陵冢形如覆斗,陵冢通高30.6米,陵基边长约210米。其底边南边长221米,北边长226米,东边长243米,西边长238米。近冢顶内收成台,台面距冢顶5.5米。平台宽11到13米,,其外边北边长88米,南边长91米,东边长88米,西边长89米,康陵陵园南北长近1700米,东西宽1420米。东、西、北三面均未发现门址,仅在南墙中部有一门址,通长83米,宽9米,中间门道宽11米。
经过考古钻探,汉平帝康陵封土的四周都为很深很厚的夯土层,四面只有在南面发现了一条墓道,墓道北端宽20米,但实际长度因为现代坟墓的积压,已经无法探查清楚。
康陵东北为世传“平帝王皇后”墓的一座墓葬,位于康陵东南570米,今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院内,封土为覆斗形,底部边长约80米,顶部边长30米左右,现存高度11米。陵墓形制为“亞”字形,墓道封土以外长度约27~30.7米,宽6~19米,深14米。建有内、外两重陵园,外陵园由垣墙与阙门组成,边长830米。陵园墙宽3.5~5米,共有5座阙门遗址,正对后陵四条墓道各有一处,另在其西墙北部正对帝陵东墓道处有一门址。内陵园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由垣墙、阙门、角阙遗址组成。园墙南北422米,东西316米,墙宽3.8~6米。在围墙四面正中与墓道相对的位置各有一处门址。陵园四角,墙体夯土向外加宽至4~7米,可能为角阙类建筑基址。
康陵陵区共发现建筑遗址18处,其中帝陵陵园内9处,后陵陵园内4处,王皇后陵园正北处的遗址面积最大,南北长290米,宽250米。遗址中有大面积的夯土、夯墙、柱石、汉代瓦片堆积等。
![]() |
![]() |
![]() |
汉平帝康陵有两个问题让观阳比较感兴趣。
其一,汉平帝康陵的形制,一般认为,西汉帝王陵都是四出墓道的,“亞”字型墓葬,而且以东墓道为主墓道,但是在西汉晚期,一些西汉帝陵的陪葬墓,甚至皇后墓,出现了以南墓道为主墓道的现象,而且勘探过程中没有发现其他的墓道遗存。而汉平帝康陵作为皇帝陵,也只发现了一条南墓道,其他三面均未发现墓道的痕迹,与延陵,义陵有些相似,或许可以认为西汉晚期的这三座帝陵都至少是以南墓道为主要墓道,是坐北朝南的,那么康,延,义三陵的墓葬形式是不是还是“亞”字型墓葬呢?因为我们没有对任何一座西汉帝陵进行发掘,所以也不好妄下结论,不过观阳觉得,西汉晚期,因为国家财政的问题,以及风水观念的变革,帝后陵寝的形制有可能与西汉早期和中期有所不同。
以南墓道为主墓道,甚至唯一一条墓道的帝陵,有可能与后来东汉,魏晋时期的墓葬相似,不是四出墓道的“亞”字型竖穴土坑墓,而有可能是单出墓道的多重砖室墓,然后在墓的甬道、墓室的四周,用黄肠石或者黄肠木于外围搭建类似黄肠题凑的外椁,外椁封顶将甬道的一部分和墓室遮掩在椁内,只有一条甬道和墓道相连。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向自尊自信自以为是儒教救世主的王莽,摄于儒教的礼仪和风水观点,人为的改变了康陵墓道的朝向,史料记载,康陵深广大小如王莽九庙,从墓葬的封土来看,康陵的规模是不小的,也有可能王莽没有改变(甚至出于心虚增加了?)康陵的墓制,只是把主墓道的朝向改了。
![]() |
![]() |
![]() |
墓葬形制:陵墓形制为“亞”字形,墓道封土以外长度约27~30.7米,宽6~19米,深14米。建有内、外两重陵园,外陵园由垣墙与阙门组成,边长830米。陵园墙宽3.5~5米,共有5座阙门遗址,正对后陵四条墓道各有一处,另在其西墙北部正对帝陵东墓道处有一门址。内陵园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由垣墙、阙门、角阙遗址组成。园墙南北422米,东西316米,墙宽3.8~6米。在围墙四面正中与墓道相对的位置各有一处门址。陵园四角,墙体夯土向外加宽至4~7米,可能为角阙类建筑基址。康陵的形制是墓道的多重砖室墓,而修建于其后的孝平王皇后墓却是四出墓道的“亞”字形墓,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从这座墓有内外两重陵园看,王皇后墓的陵园形制还高过了汉平帝,这也没法用王莽爱女儿的心理来解释,王莽那么爱他女儿还把女儿往火坑推?而且王莽自封为儒教代言人,也知道男女帝后尊卑有序,才不会干这种让人挑刺的事儿呢?
遗存遗物:在汉平帝康陵附近发现的汉代遗物特别少,而这座陪葬墓的形制与周陵,司家庄,延陵东北发现的秦公墓葬形制非常像,所以很有可能也是一座秦公的墓葬。
![]() |
史料记载:根据史料记载,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起义军诛杀王莽,焚烧未央宫,王氏叹息说:“我有何面目见汉家!”,于是自己投火中而死,时年二十七岁。那么,是谁会给汉平帝王皇后修这样的陵园呢?一种可能是,本来陵园就修好了,和汉平帝一起修成的,只要埋进去就可以了,但是起义军进了长安,烧杀掳掠,内讧不断,盗掘西汉帝陵,掘吕后尸,破坏尚且来不及,谁会去为王皇后收尸,以礼安葬呢?东汉建立,距离更始元年也有好几年了,等刘秀统一全国,整修被盗掘的西汉帝陵的时候,王皇后的寿陵一定已经被破坏殆尽了,而且都自焚那么多年了,恐怕骨灰都没得找了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东汉以礼改葬或者冥葬王皇后,墓里就是骨灰或者找不到骨灰,拿冥物意思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座墓的形制就很有问题了,完全不符合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而且既然只是以礼改葬,意思意思,更不必大修陵园,而且以四出墓道的形制入葬。
最为重要的一个根据,如果说前面的三个原因是推测的话,那这一个证据就是实实在在的了,西晋距离西汉灭亡一百多年,而且东汉时期经常有事没事的各种“有事”十一陵,如果东汉时期改葬或者重修王皇后陵,那西晋时候的人应该是可以看到这座墓的,但是根据西晋文学家潘岳在长安任职时的一篇赋的记载,西晋人在康陵根本没有看到王皇后的陵。晋长安县令潘岳在《西征赋》中提到:瞰康陵之孤坟,悲平后之专杰,央厥父之篡逆,蒙汉耻而不雪,激义成而引决,赴丹焰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这是一篇歌颂王皇后为西汉殉节的文章,但是就旗帜鲜明的说“瞰康陵之孤坟”,这说明西晋时期,人们的观念里以及实地的观察里,康陵没有皇后陵,王皇后没有合葬康陵,康陵是一座孤坟。
由此,观阳觉得,康陵东北的这座墓葬应该是一座战国时期的秦墓,而不是王皇后陵。
康陵之攻略
渭陵,义陵,康陵,都在周陵乡转盘的五陵路附近,咸阳火车站公交枢纽(火车站右手边的一个小院子里)坐8路或者10路公交在周陵下,转盘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渭陵和康陵。这个十字叫陵照十字,就在这里下车,路东面是渭陵,西面是康陵,走路都在10分钟以内。义陵在渭陵东面,继续延五陵路走,彼此可以看到,大概走20-30分钟,就是义陵。当然也可以考虑蹦蹦。蹦蹦的话可以把康陵西侧的延陵也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