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呼吸奈何
最近这两天,柴静的《穹顶之下》在朋友圈中被火热地分享。起初我并没有留意,后来大致了解了下这则片子是关于中国雾霾的调查。由于专业兴趣,我打开了视频观看起来。但是看了大概二十分钟后,我关了视频,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但是原因不详。后来碰到许多人都在讨论这个片子,褒贬不一,但是大家对于雾霾之事纷纷表示惊恐。于是晚上回家,我再一次打开视频,看完了整个演讲。看毕,我着实无语,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想。思考许久,我尝试写下自己的感受。
1. “我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当被人问起为何要做这个调查时,柴静说道: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暂且不提这场恩怨该如何化解。让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博士研究生,朝九晚五的勤恳地苦读和实验,就是为了揭示一个基因得突变会诱发一个疾病的发生。但是当耗费了四年的时间之后,他发现这个基因的突变和这种疾病的发生毫无关联。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他最初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以失败的数据他极有可能发不出文章或者是发一篇影响因子非常差的文章,最终可能导致不能毕业,无法取得博士学位,四年的青春与时付诸东流。
柴静当然不想做这个博士生,她当然不想看到自己一年的调查结果是:女儿的肿瘤和雾霾没关系。所以,她开篇就要强调:有关系!
我无法证明她的这个结论的真伪。但是这让我想起了《来自星星的你》中的一个桥断。因宥拉之死记者们围堵在千颂伊家外走廊时,辉京与记者吃饭时试图为千颂伊辩解,其中一位记者这样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重要的,人们只是想要一个出气筒。的确,在我看来,雾霾就是柴静女儿罹患肿瘤这件事的出气筒。
以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一项疾病的诱因是要经过多方论述的。至少在判定雾霾诱发肿瘤这件事情上就需要大量的流行病数据进行支撑的。然而在整片报告中,柴静根本没有给出这样的数据。其实是她也无法给出这样的数据。因为就目前关于空气污染的流行病研究中,无数的科学工作者们也仅仅是使用 probably, might/may, likely等等这样的字眼,或者你可以在文献中常常看到类似这样的一句话:air pollution seems contribute to the incidence of xxxxx (某种疾病的名字), but it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s (空气污染似乎可以导致某疾病,但是仍需要更多的调查证据)。就连整个科学界都在为寻找确凿的证据而苦恼纠结之时,柴静已经言之凿凿的给出了结论。
2. 专业之论
作为一个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研究的从业人员,当我和大众谈论起:
1) 什么是空气污染
2) 什么是PM2.5
3) PM2.5和PM10有什么区别
4) 或者PM2.5究竟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的时候
普通大众往往给我的是一脸的茫然,即使是许多的专业学术人士,他们也很难给出全面满意的答案。
对于当今的现状——国内外媒体大肆报道中国恶劣的空气污染现状——而引发的公众恐慌,普及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上述的4个)总比如此追根溯源的拉仇恨似乎更有实际意义。因为前者我们可以切实的做到,而后者我们只能空谈,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现状,或者是说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改变的难题。
当然,在讨论颗粒物质的时候,必须要找到它们的源头——即它们从何而来。这显然又是要摆数据的时候,然后柴静并没有给我们一份确切可信的数据。
可吸入颗粒的成分是由它的释放源头决定的,这些源头多种多样,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煤炭),各种小分子在空气中的二次反应,建筑扬尘,甚至是大海蒸腾出的海盐等等。一个小小的颗粒是由一个无机碳核和多层外围有机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包裹而成的。比如在春季的繁忙的都市,一颗PM2.5颗粒可以有无机盐,各种重金属,非金属,多环芳烃,扬尘,花粉等等物质。这样一颗吸入颗粒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理反应呢?
很遗憾,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如果你搜集现今的科学文献,科学家们总是在重复告诉你:它有毒,但是有什么毒,怎么一个毒理机制不知道!可是柴静在演讲中一次次的不断告诉大家:煤炭和柴汽油燃烧释放的有机物有剧毒会致癌。那么我想请问:你有确凿的实验数据和流行病结论来支撑你的这个观点吗?我敢肯定柴静没有这样的数据。因为这些问题还在研究中,而今可以看到的许多数据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柴静,因为大众需要一个出气筒——一个替罪羊!
我们退一万步讲,这些物质真的可以致癌,但是大家还要明确一个问题:任何一个致癌物质致癌时都需要一个致癌计量。如果柴静非要使用这样的措辞,我真的建议你把这个致癌剂量一同告诉大家。或许听众在听后就没有这么恐慌了。
3. 真相是什么?
在很多年前,闾丘露薇和柴静打嘴架的时候,闾丘露薇批评柴静太过于煽情。
在这次的调查中,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视角插入,然后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引导大家,接着以一个批评者的姿态推出结论,最后以一个文艺青年的情调结束。柴静成功的掌控了听众的情绪,我想绝大多数人在最后都狠狠的恨上了某央企和石油化工。可是让我们回归到事情之初——调查。
调查之首是立案。立案需要理由。那么调查雾霾的理由是什么?
我先来插播一则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目前生活在一个对中国充满消极态度的国家,特别是雾霾发生之后,类似报道不绝于耳,甚至有好事者做了一个红色警报,只要北京一爆表这边就会显示。然后我的同事们就喜欢跑过来问我:你知道北京爆表了吗?你们中国怎么回事啊?我本来没有理会他们,但是我最终还是被惹恼了,我这样回击了他们:
1930年,比利时Meuse Valley大雾导致60人死
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雾导致20人死
1952年,英国伦敦大雾导致4000余人死亡
中国的雾霾再严重你们有听说直接致死事件吗?
从此再也没有同事问过我关于中国雾霾的事情。
是啊,为什么中国雾霾闹了这么久,这么严重我们却没有听说直接致死事件呢?那么要命的致癌物质怎么一下子失去的威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对雾霾的急性毒理研究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而慢性毒理研究告诉我们肯定有害,但什么害处说不好。哈,我们总算找到了雾霾的一个罪状。我们可以立案了。
接着就是找证据了。既然雾霾有毒,那我们就找些它毒倒人的例子就好了。确实,片中提到了那个肺癌患者和手术。如果说医生取出的黑色的块状物是雾霾积累物的话,那太可怕了。那个块状物少说有两公分长,而PM2.5的大小分布在1微米到10微米之间,换言之,只论长度的话,至少是两千个PM2.5分子,再算上体积之类的,这得是多少PM2.5积累得结果啊!也就是说这得多少年才能再肺里攒够这么多啊!这似乎应了我上面所说的慢毒性。这个血淋淋的例子似乎不容质疑。可是别忘了,手术取出的组织一般是要做病理分析的。显然这一环节在柴静的调查中漏掉了。一句医生的推论想当然的成为了结论而被舆论接受而推广之。这显然是记者之失职啊!记者是有义务还原事情的真相的。可是柴静忽视了证据,而感性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悲观几乎绝望的母亲角色中去。
当然,在立案和查找证据这两个环节都出现问题后,所得结论自然也是立不住的了。
4.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能够看到此的许多人肯定会在骂我。其实我并不是抹黑柴静,更不是为雾霾辩解。我只是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个视频。而对于片中的错误我更不能无视。我的导师常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怎么把这个结论讲给你的病人听?这是一个所有医学工作者和流行病学者共同面临的问题:How to interpret the scientific results to the general public (如果把科学结论讲给普通大众听)?
柴静在片中面对化验单常常调侃道:这个单子我们根本看不懂,但是结论就是......确实如此,在普通大众缺乏专业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媒体更应该适时合理的予以引导,而不是推波助澜似的引发恐慌。亦如肺癌,癌症病人的绝望和歇斯底里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雾霾并不一定是那个合适的“替罪羊”。
1. “我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当被人问起为何要做这个调查时,柴静说道: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暂且不提这场恩怨该如何化解。让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博士研究生,朝九晚五的勤恳地苦读和实验,就是为了揭示一个基因得突变会诱发一个疾病的发生。但是当耗费了四年的时间之后,他发现这个基因的突变和这种疾病的发生毫无关联。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他最初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以失败的数据他极有可能发不出文章或者是发一篇影响因子非常差的文章,最终可能导致不能毕业,无法取得博士学位,四年的青春与时付诸东流。
柴静当然不想做这个博士生,她当然不想看到自己一年的调查结果是:女儿的肿瘤和雾霾没关系。所以,她开篇就要强调:有关系!
我无法证明她的这个结论的真伪。但是这让我想起了《来自星星的你》中的一个桥断。因宥拉之死记者们围堵在千颂伊家外走廊时,辉京与记者吃饭时试图为千颂伊辩解,其中一位记者这样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重要的,人们只是想要一个出气筒。的确,在我看来,雾霾就是柴静女儿罹患肿瘤这件事的出气筒。
以专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一项疾病的诱因是要经过多方论述的。至少在判定雾霾诱发肿瘤这件事情上就需要大量的流行病数据进行支撑的。然而在整片报告中,柴静根本没有给出这样的数据。其实是她也无法给出这样的数据。因为就目前关于空气污染的流行病研究中,无数的科学工作者们也仅仅是使用 probably, might/may, likely等等这样的字眼,或者你可以在文献中常常看到类似这样的一句话:air pollution seems contribute to the incidence of xxxxx (某种疾病的名字), but it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s (空气污染似乎可以导致某疾病,但是仍需要更多的调查证据)。就连整个科学界都在为寻找确凿的证据而苦恼纠结之时,柴静已经言之凿凿的给出了结论。
2. 专业之论
作为一个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研究的从业人员,当我和大众谈论起:
1) 什么是空气污染
2) 什么是PM2.5
3) PM2.5和PM10有什么区别
4) 或者PM2.5究竟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的时候
普通大众往往给我的是一脸的茫然,即使是许多的专业学术人士,他们也很难给出全面满意的答案。
对于当今的现状——国内外媒体大肆报道中国恶劣的空气污染现状——而引发的公众恐慌,普及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上述的4个)总比如此追根溯源的拉仇恨似乎更有实际意义。因为前者我们可以切实的做到,而后者我们只能空谈,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现状,或者是说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改变的难题。
当然,在讨论颗粒物质的时候,必须要找到它们的源头——即它们从何而来。这显然又是要摆数据的时候,然后柴静并没有给我们一份确切可信的数据。
可吸入颗粒的成分是由它的释放源头决定的,这些源头多种多样,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煤炭),各种小分子在空气中的二次反应,建筑扬尘,甚至是大海蒸腾出的海盐等等。一个小小的颗粒是由一个无机碳核和多层外围有机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包裹而成的。比如在春季的繁忙的都市,一颗PM2.5颗粒可以有无机盐,各种重金属,非金属,多环芳烃,扬尘,花粉等等物质。这样一颗吸入颗粒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理反应呢?
很遗憾,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如果你搜集现今的科学文献,科学家们总是在重复告诉你:它有毒,但是有什么毒,怎么一个毒理机制不知道!可是柴静在演讲中一次次的不断告诉大家:煤炭和柴汽油燃烧释放的有机物有剧毒会致癌。那么我想请问:你有确凿的实验数据和流行病结论来支撑你的这个观点吗?我敢肯定柴静没有这样的数据。因为这些问题还在研究中,而今可以看到的许多数据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柴静,因为大众需要一个出气筒——一个替罪羊!
我们退一万步讲,这些物质真的可以致癌,但是大家还要明确一个问题:任何一个致癌物质致癌时都需要一个致癌计量。如果柴静非要使用这样的措辞,我真的建议你把这个致癌剂量一同告诉大家。或许听众在听后就没有这么恐慌了。
3. 真相是什么?
在很多年前,闾丘露薇和柴静打嘴架的时候,闾丘露薇批评柴静太过于煽情。
在这次的调查中,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视角插入,然后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引导大家,接着以一个批评者的姿态推出结论,最后以一个文艺青年的情调结束。柴静成功的掌控了听众的情绪,我想绝大多数人在最后都狠狠的恨上了某央企和石油化工。可是让我们回归到事情之初——调查。
调查之首是立案。立案需要理由。那么调查雾霾的理由是什么?
我先来插播一则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目前生活在一个对中国充满消极态度的国家,特别是雾霾发生之后,类似报道不绝于耳,甚至有好事者做了一个红色警报,只要北京一爆表这边就会显示。然后我的同事们就喜欢跑过来问我:你知道北京爆表了吗?你们中国怎么回事啊?我本来没有理会他们,但是我最终还是被惹恼了,我这样回击了他们:
1930年,比利时Meuse Valley大雾导致60人死
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雾导致20人死
1952年,英国伦敦大雾导致4000余人死亡
中国的雾霾再严重你们有听说直接致死事件吗?
从此再也没有同事问过我关于中国雾霾的事情。
是啊,为什么中国雾霾闹了这么久,这么严重我们却没有听说直接致死事件呢?那么要命的致癌物质怎么一下子失去的威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对雾霾的急性毒理研究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而慢性毒理研究告诉我们肯定有害,但什么害处说不好。哈,我们总算找到了雾霾的一个罪状。我们可以立案了。
接着就是找证据了。既然雾霾有毒,那我们就找些它毒倒人的例子就好了。确实,片中提到了那个肺癌患者和手术。如果说医生取出的黑色的块状物是雾霾积累物的话,那太可怕了。那个块状物少说有两公分长,而PM2.5的大小分布在1微米到10微米之间,换言之,只论长度的话,至少是两千个PM2.5分子,再算上体积之类的,这得是多少PM2.5积累得结果啊!也就是说这得多少年才能再肺里攒够这么多啊!这似乎应了我上面所说的慢毒性。这个血淋淋的例子似乎不容质疑。可是别忘了,手术取出的组织一般是要做病理分析的。显然这一环节在柴静的调查中漏掉了。一句医生的推论想当然的成为了结论而被舆论接受而推广之。这显然是记者之失职啊!记者是有义务还原事情的真相的。可是柴静忽视了证据,而感性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悲观几乎绝望的母亲角色中去。
当然,在立案和查找证据这两个环节都出现问题后,所得结论自然也是立不住的了。
4.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能够看到此的许多人肯定会在骂我。其实我并不是抹黑柴静,更不是为雾霾辩解。我只是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个视频。而对于片中的错误我更不能无视。我的导师常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怎么把这个结论讲给你的病人听?这是一个所有医学工作者和流行病学者共同面临的问题:How to interpret the scientific results to the general public (如果把科学结论讲给普通大众听)?
柴静在片中面对化验单常常调侃道:这个单子我们根本看不懂,但是结论就是......确实如此,在普通大众缺乏专业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媒体更应该适时合理的予以引导,而不是推波助澜似的引发恐慌。亦如肺癌,癌症病人的绝望和歇斯底里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雾霾并不一定是那个合适的“替罪羊”。
-
cassi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3-02 15: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