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me game
总结一下最近的观察: 1)我出生到现在,尚未遇到过像哈佛这么功利的地方。这里的功利十分让人困惑,因为同一种功利,我在CMC时会感到不适,但在此处,功利是一种常态化的,甚至是一种能源输送效率的象征。打个比方,人们在交往时(尤其是商学院的人),一般会很直接自然地在开始时问对方在哪读本科/在什么地方工作。这些信息直接决定了有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必要或者在这个对话应该持续多久。这个机制能用经济学很好地解释:我的每一个小时都可以转化成xx美金,跟你说话时我就等于在丢钱,因此除非你能帮我进一步增加我以后赚更多钱的潜力,否则我不应该在你身上花更多时间。 2)这里的教授大都十分stressed out,将第一条发挥到了极致(唯一的不同是不是以金钱潜力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学术阶级作为衡量标准)正教授之外的所有教授都神色紧张,我还没有成功和哪个教授聊半个小时以上。而正教授直接连邮件都不回,或者回了连标点都不打……这让从加州的文理学院来的我非常不适应。有一次我去教授的办公室时间,没有人排队,她居然让我“be quick",我非常想念在客村时愿意陪我聊两个小时的教授们。 3)因为在这里,一切都是以tag起的,所以一切虚空都有些自找的意思。打开微信一片都是“在哈佛参加xxx会议,和如何如何高大上的人聊了天”,或者是浓妆艳抹在某个派对上和同一批人拍好多各种鬼脸的照片“@the best party of my life, love Harvard!"。哈佛,哈佛,哈哈哈,佛佛佛,到我最后看到一些完全无关的东西,下面的地址居然都他妈的要打一个“哈佛大学,剑桥”的时候,我感到十分虚弱。 4)我其实并非不明白“名”的重为何如此让人迷恋,名校、名公司、名人,是很酷的。开学至今,我跑去参加三四个学生组织的文化舞蹈活动、还有某些名头高大上的讲座,我觉得质量普遍非常糟糕。这里的牛逼之处在于无论质量多一般的活动,都能吸引到很多人来,有人甚至从别的国家飞来参加一天的会议,而我觉得实质价值或许不如周末睡个好觉。那些名头很大的名人们,也很明显是用前面所说的经济机制决定要对该活动进行多少付出。本科生组织的会议,有好些演讲者甚至是没有准备直接上台bs。随便什么话题,胡讲乱讲,都能以“follow your passion"结尾。商学院的活动,大牌更多,但是洞见也是寥寥。但是那么多人从五湖四海来了,合影,交换名片,然后发一条朋友圈:在哈佛!认识了xxx(潜台词:我是多么屌!)! 在我密集地接触了这底下的虚妄以后,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人类贯穿历史的脆弱——一切的努力,或许真的只是为了得到彼此的认可,而极少为这努力本身。这是一种多么卑微的生存动力啊,但是又这么庞大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