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感慨两句,仅此而已——《穹顶之下》观后
我也感慨两句,仅此而已——《穹顶之下》观后
2013年10月21日那一日,我就在哈尔滨。那日的情景此刻还历历在目,那日是哈尔滨第一天供暖,全城从那天开始要烧持续6个月的煤炭来维持冬季温度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城市室内温度的温暖。是的,6个月,一年中一半的时间,从10月中旬一直到来年4月中旬,这个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城市便在这六个月中因为供暖烧煤会有雾霾现。据报道2013年那次是史上最严重一次,而后的2014年,整个城市到了供暖期发生雾霾的频率明显比2013年高了许多。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没有查阅相关数据,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的身体都发生了变化:我的一个同事因为持续的雾霾导致头疼难忍,我则因为雾霾皮肤过敏,左边脸上长达一个月都是红色的血丝。所以我知道,较之往年,2014年的雾霾更甚,那么2015年呢?
我不是学者,不是记者,不是调查员,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柴静在《穹顶之下》纪录片中提到2013年的哈尔滨,我看了心中为之一颤,她说当年的哈尔滨就像是被水泥砌在了地下,从卫星照片中看确实如此,整个中国的鸡头部分都是白茫茫一片,很像是西游记等电视剧中通向地狱之门时候冒出的惨白的烟,也像是医院太平间盖在死人头上的白布单子。
2009年我来哈尔滨的时候,这个城市不是这样的,即使是现在,没有雾霾的日子,不是供暖的时候,这个城市空气还是比北京那边要好的多。初次到哈尔滨便是被哈尔滨的蓝天所吸引:天是透亮的蓝,就像是没有污染的大海的颜色,跟被水浸染过一样,水汪汪的,上面飘着几朵白云,这白云一骨朵一骨朵的,大块的小块的,压的很低,似乎伸手就能抓一把塞到嘴里当棉花糖吃。夏天的哈尔滨更不用说,那夏风习习,自松花江畔吹来,即使三十几度的高温在树荫底下坐着也不觉得热,坐在江边看蓝天,随手拍都是好风景;夜里,举头望,可以看得到点点繁星,一颗一颗很是明亮,在山东我上大学时便不怎么看天了,到了哈尔滨看到如此浪漫的繁星还是要跳叫着指着天空喊:看!星星!
这是我记忆中的哈尔滨,也是没有雾霾时候的哈尔滨。哈尔滨的蓝天很美,所以我不希望有一天她会变成只出现在记忆中的一抹蓝。
2005年到2009年我在山东家乡读书。纪录片中提到华北的雾霾至少已经持续十年,柴静说她自己没有感觉,我自己也是生活在其中,我也没有感觉。看完纪录片我躺在床上回忆,那是2006、2007年的时候,学校组织一次活动,我因为主持累坏了嗓子,一直以为是说话太多累成了咽炎,而如今回想,是不是因为空气的污染造成了我嗓子发炎?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自然无法考证。前不久过年期间,我和刚子都嗓子疼,咳嗽,这是感冒后遗症,但是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刚子回了济南咳嗽一直未好,想想也许与济南常年的雾霾有些许关系。济南天白天总是灰蒙蒙的,不知是本身泉城的地理环境影响还是真的受华北污染所致,只有在夏季的晚上才能难得感受到一丝透亮,看到一抹繁星。济南如此,那整个山东也不见得好哪里去。
过年期间跟着刚子去潍坊老家走亲戚,家人热情的倒茶水给我喝,三妗子给我递茶水的时候还不忘解释:我们这边靠淄博近,污染严重,水肯定没你们那边好喝。同样的话在刚子妈妈那里也跟我说过。其实我真的没有喝出区别来,并没有觉得难喝。但是长辈们这么解释,肯定是他们能够喝的出来。长辈们的年代喝的水是从井里打上来的,那个时候的地下水肯定是甘甜无比。记忆中我小的时候去姥姥家,姥姥家有一口自己打的井,打上来的水是甜的,而隔壁邻居家的井打上来的水却是咸的,所以总是去姥姥家打水喝。如今,这咸的水也怕是寻不到了吧,即使是咸的也总好过毒的啊。
山东的淄博是重工业城市,潍坊距离淄博只有70多公里,自然是受其影响很大。别说山东,整个华北平原都是如此,山东靠着河北,河北连着北京,这一片一片的,西北风、东南风这么一吹,就如同上帝之手拿着画笔刷子就这么在华北地带东一抹西一划,整个华北犹如当年日本鬼子侵华一样瞬间沦陷。当年华北大地,山东、河北乃至黄河中下游这一代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摇篮,而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这片地方,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无人区?
在我看来《穹顶之下》这部片子不是唤醒了当局者的治理之心,而是打开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跟刚子探讨,他觉得时间久了公众自然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虽然没有足够专业的调研,没有提出足够明确的解决之道,但是首先它是当局授意发布的,是政府配合调查的,不然在中国这个国家,没有政府同意根本不可能流传出来;既然如此,作为媒体人的柴静便再一次充当了政府的传声筒,只是这一次换了一个方式而已,做这样一个纪录片出来,去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一些虽然占比较小却污染物排放大的污染源方面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大对自身的环保建设。同样的,帮助公众,甚至是帮助政府理清该理清的思路,提出一个媒体人或者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建议或者意见,这便是柴静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或者目的。
空气里是钱的味道,片子里提到了很多利益问题,那些中石油、中石化、环保部、工信委等等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的互相盘结互相攀附的利益问题如果不解决,这纪录片就仅仅是视频而已。政府如果没有拿出足够的力度去解决利益问题,那么公众真的会像刚子担心的那样,过不了几天就忘记了这空气污染的问题这环境保护的问题。为什么酒驾事故最近几年明显下降,那是因为政府一直在打击在治理在解决;为什么农民工问题逐渐不再是大问题,因为政府出台一项一项帮扶农民工的政策,逐渐的帮助农民工就业走上正轨。很多的政策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不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因为利益问题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不会得以解决。政府必须亮出强硬的态度,拿出应该有的姿态,去解决这些维系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生存的大问题!
仅此而已。
2013年10月21日那一日,我就在哈尔滨。那日的情景此刻还历历在目,那日是哈尔滨第一天供暖,全城从那天开始要烧持续6个月的煤炭来维持冬季温度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城市室内温度的温暖。是的,6个月,一年中一半的时间,从10月中旬一直到来年4月中旬,这个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城市便在这六个月中因为供暖烧煤会有雾霾现。据报道2013年那次是史上最严重一次,而后的2014年,整个城市到了供暖期发生雾霾的频率明显比2013年高了许多。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没有查阅相关数据,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的身体都发生了变化:我的一个同事因为持续的雾霾导致头疼难忍,我则因为雾霾皮肤过敏,左边脸上长达一个月都是红色的血丝。所以我知道,较之往年,2014年的雾霾更甚,那么2015年呢?
我不是学者,不是记者,不是调查员,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柴静在《穹顶之下》纪录片中提到2013年的哈尔滨,我看了心中为之一颤,她说当年的哈尔滨就像是被水泥砌在了地下,从卫星照片中看确实如此,整个中国的鸡头部分都是白茫茫一片,很像是西游记等电视剧中通向地狱之门时候冒出的惨白的烟,也像是医院太平间盖在死人头上的白布单子。
2009年我来哈尔滨的时候,这个城市不是这样的,即使是现在,没有雾霾的日子,不是供暖的时候,这个城市空气还是比北京那边要好的多。初次到哈尔滨便是被哈尔滨的蓝天所吸引:天是透亮的蓝,就像是没有污染的大海的颜色,跟被水浸染过一样,水汪汪的,上面飘着几朵白云,这白云一骨朵一骨朵的,大块的小块的,压的很低,似乎伸手就能抓一把塞到嘴里当棉花糖吃。夏天的哈尔滨更不用说,那夏风习习,自松花江畔吹来,即使三十几度的高温在树荫底下坐着也不觉得热,坐在江边看蓝天,随手拍都是好风景;夜里,举头望,可以看得到点点繁星,一颗一颗很是明亮,在山东我上大学时便不怎么看天了,到了哈尔滨看到如此浪漫的繁星还是要跳叫着指着天空喊:看!星星!
这是我记忆中的哈尔滨,也是没有雾霾时候的哈尔滨。哈尔滨的蓝天很美,所以我不希望有一天她会变成只出现在记忆中的一抹蓝。
2005年到2009年我在山东家乡读书。纪录片中提到华北的雾霾至少已经持续十年,柴静说她自己没有感觉,我自己也是生活在其中,我也没有感觉。看完纪录片我躺在床上回忆,那是2006、2007年的时候,学校组织一次活动,我因为主持累坏了嗓子,一直以为是说话太多累成了咽炎,而如今回想,是不是因为空气的污染造成了我嗓子发炎?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自然无法考证。前不久过年期间,我和刚子都嗓子疼,咳嗽,这是感冒后遗症,但是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刚子回了济南咳嗽一直未好,想想也许与济南常年的雾霾有些许关系。济南天白天总是灰蒙蒙的,不知是本身泉城的地理环境影响还是真的受华北污染所致,只有在夏季的晚上才能难得感受到一丝透亮,看到一抹繁星。济南如此,那整个山东也不见得好哪里去。
过年期间跟着刚子去潍坊老家走亲戚,家人热情的倒茶水给我喝,三妗子给我递茶水的时候还不忘解释:我们这边靠淄博近,污染严重,水肯定没你们那边好喝。同样的话在刚子妈妈那里也跟我说过。其实我真的没有喝出区别来,并没有觉得难喝。但是长辈们这么解释,肯定是他们能够喝的出来。长辈们的年代喝的水是从井里打上来的,那个时候的地下水肯定是甘甜无比。记忆中我小的时候去姥姥家,姥姥家有一口自己打的井,打上来的水是甜的,而隔壁邻居家的井打上来的水却是咸的,所以总是去姥姥家打水喝。如今,这咸的水也怕是寻不到了吧,即使是咸的也总好过毒的啊。
山东的淄博是重工业城市,潍坊距离淄博只有70多公里,自然是受其影响很大。别说山东,整个华北平原都是如此,山东靠着河北,河北连着北京,这一片一片的,西北风、东南风这么一吹,就如同上帝之手拿着画笔刷子就这么在华北地带东一抹西一划,整个华北犹如当年日本鬼子侵华一样瞬间沦陷。当年华北大地,山东、河北乃至黄河中下游这一代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摇篮,而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这片地方,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无人区?
在我看来《穹顶之下》这部片子不是唤醒了当局者的治理之心,而是打开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跟刚子探讨,他觉得时间久了公众自然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虽然没有足够专业的调研,没有提出足够明确的解决之道,但是首先它是当局授意发布的,是政府配合调查的,不然在中国这个国家,没有政府同意根本不可能流传出来;既然如此,作为媒体人的柴静便再一次充当了政府的传声筒,只是这一次换了一个方式而已,做这样一个纪录片出来,去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一些虽然占比较小却污染物排放大的污染源方面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大对自身的环保建设。同样的,帮助公众,甚至是帮助政府理清该理清的思路,提出一个媒体人或者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建议或者意见,这便是柴静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或者目的。
空气里是钱的味道,片子里提到了很多利益问题,那些中石油、中石化、环保部、工信委等等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的互相盘结互相攀附的利益问题如果不解决,这纪录片就仅仅是视频而已。政府如果没有拿出足够的力度去解决利益问题,那么公众真的会像刚子担心的那样,过不了几天就忘记了这空气污染的问题这环境保护的问题。为什么酒驾事故最近几年明显下降,那是因为政府一直在打击在治理在解决;为什么农民工问题逐渐不再是大问题,因为政府出台一项一项帮扶农民工的政策,逐渐的帮助农民工就业走上正轨。很多的政策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不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因为利益问题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不会得以解决。政府必须亮出强硬的态度,拿出应该有的姿态,去解决这些维系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生存的大问题!
仅此而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