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3 16:15 转帖)张晓舟《K歌之王贾樟柯》
《三峡好人》的汾阳首映式出现了一对奇怪的梦幻组合:左小祖咒和杨臣刚。左仁兄曾经批评杨仁兄的《老鼠爱大米》庸俗。但这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鼠歌也算电影插曲之一,杨臣刚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三峡好人》首映式最为汾阳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头号明星。
然而《三峡好人》的插曲实在多了去了,贾樟柯爱玩流行歌的癖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片中唱《浪奔浪流》的叶丽仪、唱《山上红叶似彩霞》的朱逢博,唱《酒干倘卖无》的苏芮三位祖母级歌手,以及唱《潮湿的心》的甘萍或卓依婷都应该来汾阳。贾不愧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K歌之王,简直可以搞一台《同一首歌》了。《小武》中那位妓女唱王菲的《天空》,小武在澡堂里则哼着被毛宁杨钰莹唱红的《心语》,《站台》和《任逍遥》干脆是直接用一首流行歌来命名影片……
“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让我最后一次想你。”这一下子刺激了小武和妓女无望的爱情。“长长的站台,漫长的等待……孤独的站台,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王宏伟在歌厅狂吼的这首80年代著名劲歌准确地表达了那个时代边远内地青年既压抑又抗争的情绪。这种情绪到了21世纪又有了新的表达——“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 ”、“英雄不怕出身太淡薄”这样的歌词,比导演任何煞有介事的夫子自道都更能阐明影片的主题。到了《世界》,贾樟柯的电影配乐意识全面觉醒,林强开始作为御用配乐,制造繁华以及繁华落尽的疏离电子氛围,贾甚至亲自钦定了一首蒙古民谣让左小祖咒重新改编,并与左一起重新填词,这首《乌兰巴托的夜》也让贾总结出一句“乌兰巴托一打雷,北京就下雨”用于表达“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主题:孤独的主题。在片中赵涛只唱了头几句:“飘向远方的云啊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不回头……”但这首歌最棒的是最后一句“我知今夜疯掉的,不只是一个人。”可惜完整的版本只能在已出版的《世界》电影原声和左小祖咒的《美国》专辑中听到,但整部电影—尤其是草草收场的结尾—似乎还承载不了这句“疯掉”的歌词。
除了表达主题,流行歌既赋予贾樟柯电影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又为沉重的现实插上抒情的翅膀。王朔讽刺《小武》是一部“意大利电影”,但我不记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喜欢唱流行歌。中国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卡拉OK王国,从艺术角度说这是音乐的悲哀,但从社会角度观察,卡拉OK就是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方式,他们不单用卡拉OK表达生活,而且还模仿卡拉O--像卡拉OK一样说话做事,所以即便流行歌曲是做作的,但大家已经做作得很自然,做作已经成为另一种真实。杨臣刚唱《老鼠爱大米》是做作的,但一个三峡的小屁孩扯起嫩嗓却将这歌唱得如此真切动人。当戴着防毒面具的一队幽灵冲着被拆旧房喷洒消毒剂,当消毒剂喷向墙上的周杰伦而镜头又移向孤独面壁的小屁孩,当《老鼠爱大米》突然从林强诡异的电子氛围中响起,我们才痛感魔幻就是现实,而做作的流行歌也可以是时代人心的滴血之伤。
《三峡好人》的镜头缓慢、从容地发现静物之美、透视人性之光,但终究,不管是山水、静物还是人物,都不是沉默无言的,它们和他们,都遏制不住地歌唱。贾樟柯始终在遏制不住地歌唱——就像《任逍遥》的开头,从昏暗的楼道到明亮的街角,他用美声在高歌——这个人始终一手端着手术刀,一手拿着麦克风。
幸好他的腋下没有夹着一本书。一个导演如此依赖流行歌曲确实也是一种冒险,这比依赖书本、依赖文学和哲学更需要勇气,贾对此并不是从来都那么理直气壮,比如他似乎对《任逍遥》的主题如此依赖一首流行歌不太自信,于是在片中竟让赵涛把庄周先生抬出来给任贤齐撑腰壮胆。拿哲学和文学给电影撑腰壮胆,那是陈凯歌们爱干的事。而流行歌曲,恰恰是贾樟柯反叛第五代,从神话回到现实的一大利器。 贾樟柯大胆“滥用”流行歌,也无限放大了人的孤独——在特殊的场合,一首臭了大街的流行歌当然更能暴露孤独,比如小武在澡堂里唱《心语》。又比如《三峡好人》中的两幕跳舞戏, “天堑变通途”的跨江大桥边的天台上,一对对男女伴着《潮湿的心》的怨曲起舞;赵涛和斌斌在挑明离婚之前起舞——远处巍然高耸的大桥上一对对男女仿佛在天上起舞!——耳边响起的是朱逢博的歌声:“满山红叶哎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手捧红叶哎望阿哥,红叶映在妹心窝。”这场景既魔幻又现实,这歌声一样的感伤、孤独。但当《浪奔浪流》突然被从26年前的上海滩拉到三峡时,三峡好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顿时也获得与天地江河同辉的光彩,三峡也不单从李白的诗,也从流行歌印证了自己的源远流长。
《浪奔浪流》刚刚被改成国语版,同样由叶丽仪在电视连续剧《新上海滩》中高歌。而朱逢博的《满山红叶似彩霞》似乎没什么人知道了,在卡拉OK包房和电台都不大可能再听到这首歌。那是1979年的歌,贾樟柯当年恐怕也像现在这个三峡的小屁孩唱《老鼠爱大米》一样,孤独地唱着《满山红叶似彩霞》。七八十年代的那些小城录像厅和歌厅始终是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安乐窝,回忆和成长,始终像铁轨和江水一样漫长。
然而《三峡好人》的插曲实在多了去了,贾樟柯爱玩流行歌的癖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片中唱《浪奔浪流》的叶丽仪、唱《山上红叶似彩霞》的朱逢博,唱《酒干倘卖无》的苏芮三位祖母级歌手,以及唱《潮湿的心》的甘萍或卓依婷都应该来汾阳。贾不愧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K歌之王,简直可以搞一台《同一首歌》了。《小武》中那位妓女唱王菲的《天空》,小武在澡堂里则哼着被毛宁杨钰莹唱红的《心语》,《站台》和《任逍遥》干脆是直接用一首流行歌来命名影片……
“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让我最后一次想你。”这一下子刺激了小武和妓女无望的爱情。“长长的站台,漫长的等待……孤独的站台,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王宏伟在歌厅狂吼的这首80年代著名劲歌准确地表达了那个时代边远内地青年既压抑又抗争的情绪。这种情绪到了21世纪又有了新的表达——“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 ”、“英雄不怕出身太淡薄”这样的歌词,比导演任何煞有介事的夫子自道都更能阐明影片的主题。到了《世界》,贾樟柯的电影配乐意识全面觉醒,林强开始作为御用配乐,制造繁华以及繁华落尽的疏离电子氛围,贾甚至亲自钦定了一首蒙古民谣让左小祖咒重新改编,并与左一起重新填词,这首《乌兰巴托的夜》也让贾总结出一句“乌兰巴托一打雷,北京就下雨”用于表达“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主题:孤独的主题。在片中赵涛只唱了头几句:“飘向远方的云啊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不回头……”但这首歌最棒的是最后一句“我知今夜疯掉的,不只是一个人。”可惜完整的版本只能在已出版的《世界》电影原声和左小祖咒的《美国》专辑中听到,但整部电影—尤其是草草收场的结尾—似乎还承载不了这句“疯掉”的歌词。
除了表达主题,流行歌既赋予贾樟柯电影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又为沉重的现实插上抒情的翅膀。王朔讽刺《小武》是一部“意大利电影”,但我不记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喜欢唱流行歌。中国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卡拉OK王国,从艺术角度说这是音乐的悲哀,但从社会角度观察,卡拉OK就是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方式,他们不单用卡拉OK表达生活,而且还模仿卡拉O--像卡拉OK一样说话做事,所以即便流行歌曲是做作的,但大家已经做作得很自然,做作已经成为另一种真实。杨臣刚唱《老鼠爱大米》是做作的,但一个三峡的小屁孩扯起嫩嗓却将这歌唱得如此真切动人。当戴着防毒面具的一队幽灵冲着被拆旧房喷洒消毒剂,当消毒剂喷向墙上的周杰伦而镜头又移向孤独面壁的小屁孩,当《老鼠爱大米》突然从林强诡异的电子氛围中响起,我们才痛感魔幻就是现实,而做作的流行歌也可以是时代人心的滴血之伤。
《三峡好人》的镜头缓慢、从容地发现静物之美、透视人性之光,但终究,不管是山水、静物还是人物,都不是沉默无言的,它们和他们,都遏制不住地歌唱。贾樟柯始终在遏制不住地歌唱——就像《任逍遥》的开头,从昏暗的楼道到明亮的街角,他用美声在高歌——这个人始终一手端着手术刀,一手拿着麦克风。
幸好他的腋下没有夹着一本书。一个导演如此依赖流行歌曲确实也是一种冒险,这比依赖书本、依赖文学和哲学更需要勇气,贾对此并不是从来都那么理直气壮,比如他似乎对《任逍遥》的主题如此依赖一首流行歌不太自信,于是在片中竟让赵涛把庄周先生抬出来给任贤齐撑腰壮胆。拿哲学和文学给电影撑腰壮胆,那是陈凯歌们爱干的事。而流行歌曲,恰恰是贾樟柯反叛第五代,从神话回到现实的一大利器。 贾樟柯大胆“滥用”流行歌,也无限放大了人的孤独——在特殊的场合,一首臭了大街的流行歌当然更能暴露孤独,比如小武在澡堂里唱《心语》。又比如《三峡好人》中的两幕跳舞戏, “天堑变通途”的跨江大桥边的天台上,一对对男女伴着《潮湿的心》的怨曲起舞;赵涛和斌斌在挑明离婚之前起舞——远处巍然高耸的大桥上一对对男女仿佛在天上起舞!——耳边响起的是朱逢博的歌声:“满山红叶哎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手捧红叶哎望阿哥,红叶映在妹心窝。”这场景既魔幻又现实,这歌声一样的感伤、孤独。但当《浪奔浪流》突然被从26年前的上海滩拉到三峡时,三峡好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顿时也获得与天地江河同辉的光彩,三峡也不单从李白的诗,也从流行歌印证了自己的源远流长。
《浪奔浪流》刚刚被改成国语版,同样由叶丽仪在电视连续剧《新上海滩》中高歌。而朱逢博的《满山红叶似彩霞》似乎没什么人知道了,在卡拉OK包房和电台都不大可能再听到这首歌。那是1979年的歌,贾樟柯当年恐怕也像现在这个三峡的小屁孩唱《老鼠爱大米》一样,孤独地唱着《满山红叶似彩霞》。七八十年代的那些小城录像厅和歌厅始终是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安乐窝,回忆和成长,始终像铁轨和江水一样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