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高行健与刘再复对谈以后
2014.10.31.
震撼,是前日聆听高行健与刘再复对谈时的第一感受,我与台上的人,带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与理想,宣告与追问,仿佛碰碰车彼此卡在一起,火花兹兹。静静内省起来,心中竟有这许多自己没有答案的问题。
这次对谈的主题是《美的颓败与文艺的复兴》,乍一看这是一个历史主题,但其实是二位学者对于当代文艺现状与使命的认知与评估。他们认为二十世纪以两次世界大战为首的历史大变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处境,而导致理性的颓败、人性的颓败进而美的颓败。政治和市场的影响无孔不入的今天,当代艺术用观念代替审美,广告代替艺术,颠覆代替继承,割裂代替创造。用“平常心”来审视这些作品,它们不是美的。从西方文艺复兴以降五百年而至二十世纪,欧洲美学颓败了。高先生痛心地写下《美的葬礼》,为此挽一曲歌。二位皆是信而好古之人,高先生谈起对希腊罗马雕塑完美之美的执迷时,我竟一下子联想到张爱玲在《天才梦》里写到,她小时候背“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藤椅上滚下热泪的满清遗老。
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这种批评时于我极其震撼。长久以来,当代艺术作品自身具有的多义性把作品本身抽空了,而可以包含多种形式的解读。每一种解读未必与创作者本身的意图重合,但同样有意义。俄裔犹太画家Mark Rothko平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创伤,他的作品看起来那样模糊而意味不明,展出时有人看到作品时却恸哭出来。高中去纽约时也曾亲眼看到真迹,三面墙相合,画作撑满墙壁,硕大的色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优美的色彩,然而站在那里我体会到的冲动是真实的,他的痛苦和关怀不是明确的但是是温存的真实的,那种体验我永生难忘,我感到他的作品可以做到消解孤独,不同人走到作品面前都可以感到自己的情感有所分担。这当然不符合古典的美,但这为什么不可以是一种美呢?
这两种美有高下吗?昨日聚会Xinyi说,当她看到古典的作品所体会到的是延绵的美感,相比有些作品带来的愉悦和惊喜就是一瞬的,到此为止了。后者她举了最近由三联微博红起来的合肥街头摄影师刘涛。刘涛的作品有灵气,有趣,也有难度,不过缺乏嚼劲,层次少。有一种美大概是永恒的,其意义在于它本身能够作为沟通人的媒介,享受共同的审美体验。而有一种美是速朽的。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这只是经典和通俗的区别,对于当代艺术作品来说,一个能够收纳并激发观众各种生命体验的作品,尽管它有与古典作品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是后世的经典。
退一步想,每个人的观点都受到自身阅读与经历的局限,高刘对新锐艺术的指摘又何尝不是受到了另一种局限。初中时曾读到方成对人的一则譬喻,近十年来一直念念不忘。他说女娲造人时其实只是糊了泥巴就扔到人间,每个人看到泥巴都要上来按自己的模样捏捏,所以最终这个人的模样谁也不像。我愿意延续这个譬喻,泥巴到了一定时间会风干,到了某个时间点就谁也捏不动了,我们就这样到老。事实上我们一旦选定了那个所谓“最正确”的视角,就很难再转换它。Xinyi说,她觉得艺术家的确是需要某种封闭的,否则他很难坚定地完成作品。这是有道理的,文艺家身上常能看到一种好笑的固执。《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出,大家重新关注起茨威格的自杀,某种程度上,茨威格和高行健就是同一种向往旧世界的人,新世界茨威格不忍看,就在巴西自杀了。人生而一世,究竟是要把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的原有观点作为目标,而是要在选定“麦穗”后就筑起栅栏?我不知道。
两位讲者站在美颓败了这个出发点,倡导文艺复兴,并相信它能够实现,因为文艺创作是纯然个人化的行为,天才能够跳脱时代环境以外有大创作,这和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提到的观点也不谋而合。高把自己的逃亡经历也纳入实现退回自身、退去主义这个目标的一部分,他说自己的逃亡不是政治性质的逃亡,而是一场美学的逃亡。这场美学逃亡的意义究竟是怎样,时间会有答案。书斋里小小的我,只期许每日能从文艺作品里汲取真实可触的感动,写下这一些无用的字。
震撼,是前日聆听高行健与刘再复对谈时的第一感受,我与台上的人,带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与理想,宣告与追问,仿佛碰碰车彼此卡在一起,火花兹兹。静静内省起来,心中竟有这许多自己没有答案的问题。
这次对谈的主题是《美的颓败与文艺的复兴》,乍一看这是一个历史主题,但其实是二位学者对于当代文艺现状与使命的认知与评估。他们认为二十世纪以两次世界大战为首的历史大变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处境,而导致理性的颓败、人性的颓败进而美的颓败。政治和市场的影响无孔不入的今天,当代艺术用观念代替审美,广告代替艺术,颠覆代替继承,割裂代替创造。用“平常心”来审视这些作品,它们不是美的。从西方文艺复兴以降五百年而至二十世纪,欧洲美学颓败了。高先生痛心地写下《美的葬礼》,为此挽一曲歌。二位皆是信而好古之人,高先生谈起对希腊罗马雕塑完美之美的执迷时,我竟一下子联想到张爱玲在《天才梦》里写到,她小时候背“隔江犹唱后庭花”时藤椅上滚下热泪的满清遗老。
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这种批评时于我极其震撼。长久以来,当代艺术作品自身具有的多义性把作品本身抽空了,而可以包含多种形式的解读。每一种解读未必与创作者本身的意图重合,但同样有意义。俄裔犹太画家Mark Rothko平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创伤,他的作品看起来那样模糊而意味不明,展出时有人看到作品时却恸哭出来。高中去纽约时也曾亲眼看到真迹,三面墙相合,画作撑满墙壁,硕大的色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优美的色彩,然而站在那里我体会到的冲动是真实的,他的痛苦和关怀不是明确的但是是温存的真实的,那种体验我永生难忘,我感到他的作品可以做到消解孤独,不同人走到作品面前都可以感到自己的情感有所分担。这当然不符合古典的美,但这为什么不可以是一种美呢?
这两种美有高下吗?昨日聚会Xinyi说,当她看到古典的作品所体会到的是延绵的美感,相比有些作品带来的愉悦和惊喜就是一瞬的,到此为止了。后者她举了最近由三联微博红起来的合肥街头摄影师刘涛。刘涛的作品有灵气,有趣,也有难度,不过缺乏嚼劲,层次少。有一种美大概是永恒的,其意义在于它本身能够作为沟通人的媒介,享受共同的审美体验。而有一种美是速朽的。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这只是经典和通俗的区别,对于当代艺术作品来说,一个能够收纳并激发观众各种生命体验的作品,尽管它有与古典作品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是后世的经典。
退一步想,每个人的观点都受到自身阅读与经历的局限,高刘对新锐艺术的指摘又何尝不是受到了另一种局限。初中时曾读到方成对人的一则譬喻,近十年来一直念念不忘。他说女娲造人时其实只是糊了泥巴就扔到人间,每个人看到泥巴都要上来按自己的模样捏捏,所以最终这个人的模样谁也不像。我愿意延续这个譬喻,泥巴到了一定时间会风干,到了某个时间点就谁也捏不动了,我们就这样到老。事实上我们一旦选定了那个所谓“最正确”的视角,就很难再转换它。Xinyi说,她觉得艺术家的确是需要某种封闭的,否则他很难坚定地完成作品。这是有道理的,文艺家身上常能看到一种好笑的固执。《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出,大家重新关注起茨威格的自杀,某种程度上,茨威格和高行健就是同一种向往旧世界的人,新世界茨威格不忍看,就在巴西自杀了。人生而一世,究竟是要把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的原有观点作为目标,而是要在选定“麦穗”后就筑起栅栏?我不知道。
两位讲者站在美颓败了这个出发点,倡导文艺复兴,并相信它能够实现,因为文艺创作是纯然个人化的行为,天才能够跳脱时代环境以外有大创作,这和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提到的观点也不谋而合。高把自己的逃亡经历也纳入实现退回自身、退去主义这个目标的一部分,他说自己的逃亡不是政治性质的逃亡,而是一场美学的逃亡。这场美学逃亡的意义究竟是怎样,时间会有答案。书斋里小小的我,只期许每日能从文艺作品里汲取真实可触的感动,写下这一些无用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