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短篇小说)
其实,我挺想写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这个念头诞生于何时何地,却也说不清了。这世间有很多人孤独,也有很多种孤独。孤独甚至也有真假之分,可以与生俱来、潜伏或者创造。写作者们也有孤独,比如玛格丽特杜拉斯说,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倒是卡尔维诺把这个空洞又实在的语词,写成了一个同名的短篇小说,嗯,那是一种一无是处的孤独。想来,我现在的感觉,大抵如是。
为了构思这篇小说,我尝试着环境营造法,使自己处在一个比较清冷的空间里。虽说是一天中最暖的午后,却不见阳光造访,微微打开了窗,让初冬的冷风挤了进来。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唯有自己面对着一张纸与一支笔。手边连一口热茶也喝不上,这便也使我从指尖开始,慢慢知觉一点凉意了。嗯,这些制造灵感的场景,不正是我所需要的么。可是,这种创造的孤独并没有邀来那一位为此正名的主。
在落笔之前,除了没有孤独上身这个困扰之外,其实还有旁的犹豫。脑海里会莫名奇妙地出现一些毫不相干的问题,就好比念书时每次考试中,都于紧张的气氛里出现了另一个我,在耳畔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语来加以干扰,关键是,他这样做,竟每次都会成功。至于说的内容,大略近于我该理性地回答这道题,还是感性地回答这道题。奇怪罢?其实,感性或理性与答题本身扯不上关系,而我却甘愿分神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然,最后也没有甚么答案,只是时间并未怜惜我那罗曼蒂克的想象,剥夺了我自己的答题时间,虽然那些题目即使全神贯注也未必能解出。而在写下这篇关于孤独的小说之前,另一个向我传来的声音是,你要写的小说里,孤独的重头戏是在开始处,在中间部分,还是尾声——抑或自始至终隐藏在文字与故事的背后,甚至隐藏得太深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表达出了这种孤独,还是,这一点感觉原本就丝毫没有出现过。是啊,这个选择性的问题捆缚了我手中的笔,引得烦恼先来一步。
正当我陷于一种不好的境地之时,每日定时送报刊的师傅敲门进来,在热情地递上与平日一样的两份报纸的同时,还特别关照有我一封信。我接过一看,信封上的信息都准确,没有甚么特别之处,几个字是电脑打印或者是印刷上去的。按照往常,对这一类信的处理方法,通常会直接喂给垃圾桶,因为那不是欺人的虚假信息,就是无聊的广告宣传。可这次我却鬼使神差想打开看看,到底还是因为这一点时间不至于让我有孤独的灵感,所以看看便也可以视作缩短我与孤独之间的时空距离的一点作为。
没想到信里的文字也没有甚么诚意,依然不是手写的字迹,而是打印稿。上面的内容倒是蛮有意思的,说是要寻找一个孤独的人,找到者将会得到一份意外惊喜。言下之意,所谓寻找孤独的人,是参与者自己寻找,而非组织者对于自觉孤独的收信人的涵邀,后面提到了找到者一词,也是最好的佐证。看到最末的信息是,活动地点与活动日期,以及一句备注。地点连说近都显得多余,就在我工作生活中的这个小镇。至于日期,恰好是在这个午后,有三小时时间。最可气的是那句备注,来不来随你。
我没有对所谓的意外惊喜有任何兴趣,只是想找找那个孤独的人,看看孤独该是甚么模样,能否写进自己的小说里。可问题在于,孤独应该不会写在脸上,而是由内心主导下的一点情绪,即使有所外显,那也是及其细微的。我会是这样的心灵捕手么?
小镇一如往常,街路上虽有不少人,但并不影响安和的氛围。游客、商贩、趁工作间歇喝下午茶的人,加上几个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当然,今天又多了一个我。我无法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明自己此行的意图,只好选了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僻静角落,观察视野里的每一个人。不过,观察了许久,似乎人人都很正常,虽不至于眉开眼笑,但至少也是平和的颜容。让我有些难过的,并非离信中所写的时间节点愈来愈近,而是看上去正经办事的自己却一无所获。
正在此时,背后响起了一个声音。不好意思,我们是本镇记者,打扰你几分钟,能配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参访么?我突然有了冷汗,也不知那个声音是怎么绕到自己背后去的。回头一看,是个拿着话筒的女记者,旁边还有一个摄像师,嗯,是电视里见到过的面孔。唔,好罢,那需要我说些甚么呢?我颇为诚恳地问。这不能说需要你说甚么,只要自由表达就可以了,今天我们的街头采访主题是——你孤独吗?为甚么不问些别的,比如你幸福吗?我追问。这个不消说,看看神情也约莫知道八九分了,呃,我们之所以会找到你,因为附近似乎只有你一个有点茫然沮丧的意思呢……呃,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真诚邀请你完成这个采访,今晚电视上就会有你出现啦,所以要好好表现哦。这个……哦,好罢。
当话筒递过来的时候,似乎是向周围的人们发出了一枚信号弹,所有人都向我围了过来,让我颇有些不适意,终于体会到了周末动物园里的动物们的心情了。还好,我很快就缓了过来,如聊家常似的说了起来。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应该是从我挺想写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开始说起的罢,一直说到了记者找我之前。其实情节也不复杂,却给人感觉唠叨了半天。先前围住我的人群渐渐散去了,倒是他们的脸上的失望较之刚才的我要多上几分。而那记者和摄像师的定力要好一些,颇有几分忠于职守的意思。在这次采访的末了,她郑重其事地问我,说了这许多,那末,你到底孤独么?这个啊,我……
诶,你看,那边那个男孩好像挺孤独的,我们应该会有收获的。不专心的摄像师兴奋地提醒女记者道。显然,她在我开口之前,被他说服了,给我留下了混杂着各种情绪的微笑之后,赶忙朝那个男孩的方向奔了过去。这样,我所在的这个位置,又还原成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僻静角落了。较之于让我费神考虑孤独与否,这样才是好的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还是被我发现了一个可能有点孤独的人,嗯,是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姑娘。当然,我并没有想着找到她之后,会有如那信函里所写的意外惊喜。而这样的发现,没有如先前记者这般的眼光,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眼光未必保证准确无误,我所拥有的只是直觉,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我固执地认为在她身上是有一点孤独的。我也不忘提醒自己,即使如此,总还是要认真观察一阵子的罢?可是,那个姑娘似乎并不刻意留恋某处,而是一直在行走中。这使得我不得不走出这个僻静的角落,远远地在她后面跟一会儿,躲一会儿。在和平年代里,活像一个私家侦探。
跟了多久,还真不好说,当然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她倒没有对我的行为介意多少,只是颇为好奇。我把原因都说清楚了,而后向她求证孤独与否。她笑笑说,说不清啊,倒感觉你能够说清楚呢。我们在街路边的奶茶铺里点了两杯港式奶茶,倚着墙,一边喝,一边聊了起来。竟然仍是我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仿佛是之前接受采访而得的后遗症。她倒是很乐意听的,从表情上便可以看出与女记者的区别。至于我讲的内容,其实与之前述说的毫无二致,唯有节奏上更慢了几分,总觉得这次说得我也更为迷茫了。到底孤独与否,或许得看更远的以前或者下一秒钟发生的事。我长出了一口气,以这句总结道。原来如此,嗯,那我也需要好好想一下罢。她笑着说。而后,与我道别。
其实,我觉得可能再多跟她一小会儿就能有一个想要的答案。不过,这似乎也不是甚么要紧的事。
远处,有一个身影向我跑来,对,不是走,而是跑来的。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腕上的手表,没错,刚好到了信函里规定的时间节点。真是巧得很。
晚餐时有看电视的习惯。这晚,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样貌是否凑合到也是其次的事,只是看到自己的表情,却也是之前从未在意过的。嘿,那时的自己的心绪,又是怎样的呢?
想起去找找下午的那封信再看看,却已不知去向。心想,还好,不是没有收获的罢。
嗯,这委实不是自我安慰。
感谢让这条采访顺利播出的所有人。唔,这是我心血来潮,拿起近在手边的纸和笔,为了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而写下的开篇一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a8cb60102vg5p.html
为了构思这篇小说,我尝试着环境营造法,使自己处在一个比较清冷的空间里。虽说是一天中最暖的午后,却不见阳光造访,微微打开了窗,让初冬的冷风挤了进来。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唯有自己面对着一张纸与一支笔。手边连一口热茶也喝不上,这便也使我从指尖开始,慢慢知觉一点凉意了。嗯,这些制造灵感的场景,不正是我所需要的么。可是,这种创造的孤独并没有邀来那一位为此正名的主。
在落笔之前,除了没有孤独上身这个困扰之外,其实还有旁的犹豫。脑海里会莫名奇妙地出现一些毫不相干的问题,就好比念书时每次考试中,都于紧张的气氛里出现了另一个我,在耳畔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语来加以干扰,关键是,他这样做,竟每次都会成功。至于说的内容,大略近于我该理性地回答这道题,还是感性地回答这道题。奇怪罢?其实,感性或理性与答题本身扯不上关系,而我却甘愿分神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然,最后也没有甚么答案,只是时间并未怜惜我那罗曼蒂克的想象,剥夺了我自己的答题时间,虽然那些题目即使全神贯注也未必能解出。而在写下这篇关于孤独的小说之前,另一个向我传来的声音是,你要写的小说里,孤独的重头戏是在开始处,在中间部分,还是尾声——抑或自始至终隐藏在文字与故事的背后,甚至隐藏得太深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表达出了这种孤独,还是,这一点感觉原本就丝毫没有出现过。是啊,这个选择性的问题捆缚了我手中的笔,引得烦恼先来一步。
正当我陷于一种不好的境地之时,每日定时送报刊的师傅敲门进来,在热情地递上与平日一样的两份报纸的同时,还特别关照有我一封信。我接过一看,信封上的信息都准确,没有甚么特别之处,几个字是电脑打印或者是印刷上去的。按照往常,对这一类信的处理方法,通常会直接喂给垃圾桶,因为那不是欺人的虚假信息,就是无聊的广告宣传。可这次我却鬼使神差想打开看看,到底还是因为这一点时间不至于让我有孤独的灵感,所以看看便也可以视作缩短我与孤独之间的时空距离的一点作为。
没想到信里的文字也没有甚么诚意,依然不是手写的字迹,而是打印稿。上面的内容倒是蛮有意思的,说是要寻找一个孤独的人,找到者将会得到一份意外惊喜。言下之意,所谓寻找孤独的人,是参与者自己寻找,而非组织者对于自觉孤独的收信人的涵邀,后面提到了找到者一词,也是最好的佐证。看到最末的信息是,活动地点与活动日期,以及一句备注。地点连说近都显得多余,就在我工作生活中的这个小镇。至于日期,恰好是在这个午后,有三小时时间。最可气的是那句备注,来不来随你。
我没有对所谓的意外惊喜有任何兴趣,只是想找找那个孤独的人,看看孤独该是甚么模样,能否写进自己的小说里。可问题在于,孤独应该不会写在脸上,而是由内心主导下的一点情绪,即使有所外显,那也是及其细微的。我会是这样的心灵捕手么?
小镇一如往常,街路上虽有不少人,但并不影响安和的氛围。游客、商贩、趁工作间歇喝下午茶的人,加上几个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当然,今天又多了一个我。我无法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明自己此行的意图,只好选了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僻静角落,观察视野里的每一个人。不过,观察了许久,似乎人人都很正常,虽不至于眉开眼笑,但至少也是平和的颜容。让我有些难过的,并非离信中所写的时间节点愈来愈近,而是看上去正经办事的自己却一无所获。
正在此时,背后响起了一个声音。不好意思,我们是本镇记者,打扰你几分钟,能配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参访么?我突然有了冷汗,也不知那个声音是怎么绕到自己背后去的。回头一看,是个拿着话筒的女记者,旁边还有一个摄像师,嗯,是电视里见到过的面孔。唔,好罢,那需要我说些甚么呢?我颇为诚恳地问。这不能说需要你说甚么,只要自由表达就可以了,今天我们的街头采访主题是——你孤独吗?为甚么不问些别的,比如你幸福吗?我追问。这个不消说,看看神情也约莫知道八九分了,呃,我们之所以会找到你,因为附近似乎只有你一个有点茫然沮丧的意思呢……呃,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真诚邀请你完成这个采访,今晚电视上就会有你出现啦,所以要好好表现哦。这个……哦,好罢。
当话筒递过来的时候,似乎是向周围的人们发出了一枚信号弹,所有人都向我围了过来,让我颇有些不适意,终于体会到了周末动物园里的动物们的心情了。还好,我很快就缓了过来,如聊家常似的说了起来。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应该是从我挺想写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开始说起的罢,一直说到了记者找我之前。其实情节也不复杂,却给人感觉唠叨了半天。先前围住我的人群渐渐散去了,倒是他们的脸上的失望较之刚才的我要多上几分。而那记者和摄像师的定力要好一些,颇有几分忠于职守的意思。在这次采访的末了,她郑重其事地问我,说了这许多,那末,你到底孤独么?这个啊,我……
诶,你看,那边那个男孩好像挺孤独的,我们应该会有收获的。不专心的摄像师兴奋地提醒女记者道。显然,她在我开口之前,被他说服了,给我留下了混杂着各种情绪的微笑之后,赶忙朝那个男孩的方向奔了过去。这样,我所在的这个位置,又还原成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僻静角落了。较之于让我费神考虑孤独与否,这样才是好的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还是被我发现了一个可能有点孤独的人,嗯,是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姑娘。当然,我并没有想着找到她之后,会有如那信函里所写的意外惊喜。而这样的发现,没有如先前记者这般的眼光,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眼光未必保证准确无误,我所拥有的只是直觉,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我固执地认为在她身上是有一点孤独的。我也不忘提醒自己,即使如此,总还是要认真观察一阵子的罢?可是,那个姑娘似乎并不刻意留恋某处,而是一直在行走中。这使得我不得不走出这个僻静的角落,远远地在她后面跟一会儿,躲一会儿。在和平年代里,活像一个私家侦探。
跟了多久,还真不好说,当然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她倒没有对我的行为介意多少,只是颇为好奇。我把原因都说清楚了,而后向她求证孤独与否。她笑笑说,说不清啊,倒感觉你能够说清楚呢。我们在街路边的奶茶铺里点了两杯港式奶茶,倚着墙,一边喝,一边聊了起来。竟然仍是我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仿佛是之前接受采访而得的后遗症。她倒是很乐意听的,从表情上便可以看出与女记者的区别。至于我讲的内容,其实与之前述说的毫无二致,唯有节奏上更慢了几分,总觉得这次说得我也更为迷茫了。到底孤独与否,或许得看更远的以前或者下一秒钟发生的事。我长出了一口气,以这句总结道。原来如此,嗯,那我也需要好好想一下罢。她笑着说。而后,与我道别。
其实,我觉得可能再多跟她一小会儿就能有一个想要的答案。不过,这似乎也不是甚么要紧的事。
远处,有一个身影向我跑来,对,不是走,而是跑来的。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腕上的手表,没错,刚好到了信函里规定的时间节点。真是巧得很。
晚餐时有看电视的习惯。这晚,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样貌是否凑合到也是其次的事,只是看到自己的表情,却也是之前从未在意过的。嘿,那时的自己的心绪,又是怎样的呢?
想起去找找下午的那封信再看看,却已不知去向。心想,还好,不是没有收获的罢。
嗯,这委实不是自我安慰。
感谢让这条采访顺利播出的所有人。唔,这是我心血来潮,拿起近在手边的纸和笔,为了一篇关于孤独的小说,而写下的开篇一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a8cb60102vg5p.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戴文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烦忧去见了南京的暮春——写给一个刚走上三尺讲台不久的姑娘
- 一次远行——写给婷婷
- 以师者之心延续爱的教育 (1人喜欢)
- 书信育人:在文字间架起成长的桥梁
- 缘思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