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平凡的世界》
在潘石屹等网络大佬助推之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转入热播;也许不是因为他们的助推,在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平凡的世界,关乎生存、爱情乃至理想。几年前翻过的书又拿出翻了一下,触痛依然存在,眼泪也洗不去。
先说生存。
路遥给我们架构的时代也许有着他本人的缩影。我想所谓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的和社会的,孙少平和孙少安所处的时代,自然和社会互相裹挟成为了一种双重的压迫,人的本位逐渐消解政治运动中,然后饥饿和欲望交缠。少安说,农民最知道的就是种地,种地这种事情只要不去管他们,都会很好的。前段时间力推电视剧《老农民》的主旨话题就是种地,地主时代给别人种,土改时代自己中,政治运动时代偷偷种,改革开放去国外种……大地承载了我们的生命意义,“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平凡”,我想路遥在这个小说里的平凡可能有两层意味。第一层就是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面镜子,而平凡就是没有任何社会功利定义上的成就,就是围着一口饭碗而活着的人们。第二层也许说的就是本位,平凡是谁定义的?是多数人生活出来的。少安说的农民就该是种地的,农民回到了农民这个角色本身,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倒腾砖厂、打工、挖煤,这也是本位。如此,平凡就是我们在自己最适合的生存条件之下去努力演绎生存。在本质上和鸟儿筑巢老鼠打动没有什么区别。《平凡的世界》显然不赞同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路遥给予少安少平强大的意志力和生命力,去不断追逐他们的世界,是持续平凡的才成就了某种不平凡。
西方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就是这样的人。神话告诉世人,西西弗斯在宙斯山上推石头,尽管他知道石头推至山顶的时候会轰然滚落,但他依然去推上去。这种持续的推,忘我的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是诗意。哲学家希望生活是诗意的。尽管他们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说一些稀里糊涂的话,然后留给平凡的人去追求去了。平凡的人,孙少安没有他弟弟那么幸运,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他走进了这种诗意,显然他和他哥哥所做的事情并无差异——生存,但是他具有更多更为高远的意义。这从他躲在食堂外偷偷倒一点丙菜汤就开始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活着的尊严,吃白馍馍就是活着的尊严。少安也想吃白馍馍,但是他很务实地用于摆脱生活的窘迫,他所有的折腾的意义就在此,他会不断往上追求。少平显然不会往上追求了,他就安于此,即便在可以选择回家帮助各个一起干——这比挖煤有前途——但他放弃了。哲学家的稀里糊涂的言语最后他们在死去的刹那都可能无法弄明白生存到底有多少实际意义。这不重要,只要平凡的人始终不平凡的追逐就好了。
小说家不同。路遥面向的是生活。他知道人是配合时代的需要,人是时代的人。他把小说人物用平凡的序列铺开,人生有快乐有痛苦,有天在有人祸,他的确在小说中歌颂理想和伟大,但是平凡两个字却让所有伟大失却了感情色彩,字面上歌颂的伟大成为了小说人物的本性,他们不过如此平凡的追求生存而已。
谈理想从来都是奢侈的,前提是谈理想的人必须是理想而又实干的人。少平少安就是。我们这个年代已经不再说理想了,说的是梦,中国梦。“我梦到我曾经有理想”,早晨起来的时候我会用这句话勉励自己,我不想丢弃严肃的理想而剩下梦。严肃的理想始终是关乎饮食男女的,就是生存问题。
孙少平比孙少安多了一份诗意,他的生活是关乎尊严的,他的爱情是关乎勇毅的。哪怕是同样在读书的郝红梅,与孙少平浸润在同样的知识架构里,她并没有成为知识女性,这让处在懵懂恋情之中的孙少平痛彻心扉。可,郝红梅难道就不在追求理想么?感谢路遥在田晓霞在之前安排了郝红梅,似乎为他的爱情之路埋下苦涩一笔。这种诗意让孙少平找到理想,我觉得理想不是人的终极目标,但凡够得上目标都是欲望或者是欲望的副产品。理想是将与我们一路同行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光亮、难以企及,到后来,理想就是我们本身。当然想我这样的人来谈理想都显得弱爆了,于是乎将路遥文中的理想夹在生存中来轻描淡写几句。
再说爱情。
一个人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大概是脱离不了家境的熏染。孙少平收到田润叶的纸条的时候他的确自以为是幸福的,幸福中带着的苦涩他也一并体会到了。在这之前他的心里的润叶就是兰香一样的亲妹妹,也许这张纸条打开了他关于爱情的全部想象,只是无奈的现实差距让他立刻回过神。他的奋斗是缺乏诗意的,也缺乏勇毅,他选择的爱情和婚姻都是关于生活本身的。所以他拒绝了田润叶。这是爱情悲剧,但是谁悲?少安、润叶都各自走在了一条实实在在而又不乏生趣的路上。我一贯觉得,我们大概总在别无选的时候作出了选择,毕竟我们都会苟且地活着。很多姑娘觉得甚或她父母觉得三十岁就该结婚了,这个时候对于谈十年恋爱和谈十天恋爱的人没有差异。也许他们安于选择而不自知。
少安的选择基于他母亲和姐姐,这两个传统勤劳而又死心塌地的女人,这一点和少平无异。婚姻责任中的少平其实就是单纯养家糊口和生儿育女的选择,这是围城也是牢笼,更是多数人都会安于选择的路径。
但是少平却没有。
他的确喜欢他母亲姐姐那种传统的坚毅的女人,但是他有诗意,这种诗意让他具有更高远的追求。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他说我也想有一个冬妮娅——白富美,一个不失灵魂和精神高贵的白富美。在这个时候,恰是他青春懵懂的时候,他遇到了郝红梅,可以说郝红梅的出现仅仅是落魄窘境中的少平得到的一丝快慰,一闪而过,剩下的是痛苦还是成长,不得而知。而这种快慰来自哪里?交流,也许和郝红梅的交流更多的是在借书和还书的精神交流之中,他以为她会选择和他一样勇毅地面对生活。我宁可不要相信郝红梅真的对于生活具有某种高明的见解,不然在富态中失态的穷人看起来更加自然也更加可悲。快慰消失了,留下的是痛苦,痛苦于那种愿望难以达成。
田晓霞,这个生活中的冬妮娅出现了。过程就跳过了,在他们相约的日子到来之前,这个姑娘在大水之中牺牲了。这简直暗无天日。却也令人拍手叫绝。
我时常在想,如果田晓霞没死,她和孙少平会继承田润叶与孙少安的爱情悲剧么?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了给人看!我也相信天灾总是比人祸更容易被原谅,那种生活上的差距,这个冬妮娅深爱这挖煤的小伙子,他们用高于世界的精神在交流在挚爱,当他们准备归于生活世界的时候,这个姑娘走了,谁也不知道他们未来的婚姻或者恋爱能否顺利呢?田福军显然不同于田福堂,他说孙玉厚家的大小子有头脑,他在后来同少平见面的时候把那些美丽的日记交给了这个小伙子,并感谢他给了他女儿美好的爱情。真是谜一样的剧情。我不知道路遥是否想要揭示他的爱情,当然他小说里的女生都是美好的,他们都能回到本位上去,他们炽热激烈的生活,他们是有光芒的。
少平后来回去挖煤了,带着他终生的遗憾,但是他很平静,他是诗意的。
末了要说一句,电视不可看,只能看小说。
先说生存。
路遥给我们架构的时代也许有着他本人的缩影。我想所谓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的和社会的,孙少平和孙少安所处的时代,自然和社会互相裹挟成为了一种双重的压迫,人的本位逐渐消解政治运动中,然后饥饿和欲望交缠。少安说,农民最知道的就是种地,种地这种事情只要不去管他们,都会很好的。前段时间力推电视剧《老农民》的主旨话题就是种地,地主时代给别人种,土改时代自己中,政治运动时代偷偷种,改革开放去国外种……大地承载了我们的生命意义,“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平凡”,我想路遥在这个小说里的平凡可能有两层意味。第一层就是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面镜子,而平凡就是没有任何社会功利定义上的成就,就是围着一口饭碗而活着的人们。第二层也许说的就是本位,平凡是谁定义的?是多数人生活出来的。少安说的农民就该是种地的,农民回到了农民这个角色本身,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倒腾砖厂、打工、挖煤,这也是本位。如此,平凡就是我们在自己最适合的生存条件之下去努力演绎生存。在本质上和鸟儿筑巢老鼠打动没有什么区别。《平凡的世界》显然不赞同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路遥给予少安少平强大的意志力和生命力,去不断追逐他们的世界,是持续平凡的才成就了某种不平凡。
西方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就是这样的人。神话告诉世人,西西弗斯在宙斯山上推石头,尽管他知道石头推至山顶的时候会轰然滚落,但他依然去推上去。这种持续的推,忘我的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是诗意。哲学家希望生活是诗意的。尽管他们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说一些稀里糊涂的话,然后留给平凡的人去追求去了。平凡的人,孙少安没有他弟弟那么幸运,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他走进了这种诗意,显然他和他哥哥所做的事情并无差异——生存,但是他具有更多更为高远的意义。这从他躲在食堂外偷偷倒一点丙菜汤就开始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活着的尊严,吃白馍馍就是活着的尊严。少安也想吃白馍馍,但是他很务实地用于摆脱生活的窘迫,他所有的折腾的意义就在此,他会不断往上追求。少平显然不会往上追求了,他就安于此,即便在可以选择回家帮助各个一起干——这比挖煤有前途——但他放弃了。哲学家的稀里糊涂的言语最后他们在死去的刹那都可能无法弄明白生存到底有多少实际意义。这不重要,只要平凡的人始终不平凡的追逐就好了。
小说家不同。路遥面向的是生活。他知道人是配合时代的需要,人是时代的人。他把小说人物用平凡的序列铺开,人生有快乐有痛苦,有天在有人祸,他的确在小说中歌颂理想和伟大,但是平凡两个字却让所有伟大失却了感情色彩,字面上歌颂的伟大成为了小说人物的本性,他们不过如此平凡的追求生存而已。
谈理想从来都是奢侈的,前提是谈理想的人必须是理想而又实干的人。少平少安就是。我们这个年代已经不再说理想了,说的是梦,中国梦。“我梦到我曾经有理想”,早晨起来的时候我会用这句话勉励自己,我不想丢弃严肃的理想而剩下梦。严肃的理想始终是关乎饮食男女的,就是生存问题。
孙少平比孙少安多了一份诗意,他的生活是关乎尊严的,他的爱情是关乎勇毅的。哪怕是同样在读书的郝红梅,与孙少平浸润在同样的知识架构里,她并没有成为知识女性,这让处在懵懂恋情之中的孙少平痛彻心扉。可,郝红梅难道就不在追求理想么?感谢路遥在田晓霞在之前安排了郝红梅,似乎为他的爱情之路埋下苦涩一笔。这种诗意让孙少平找到理想,我觉得理想不是人的终极目标,但凡够得上目标都是欲望或者是欲望的副产品。理想是将与我们一路同行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光亮、难以企及,到后来,理想就是我们本身。当然想我这样的人来谈理想都显得弱爆了,于是乎将路遥文中的理想夹在生存中来轻描淡写几句。
再说爱情。
一个人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大概是脱离不了家境的熏染。孙少平收到田润叶的纸条的时候他的确自以为是幸福的,幸福中带着的苦涩他也一并体会到了。在这之前他的心里的润叶就是兰香一样的亲妹妹,也许这张纸条打开了他关于爱情的全部想象,只是无奈的现实差距让他立刻回过神。他的奋斗是缺乏诗意的,也缺乏勇毅,他选择的爱情和婚姻都是关于生活本身的。所以他拒绝了田润叶。这是爱情悲剧,但是谁悲?少安、润叶都各自走在了一条实实在在而又不乏生趣的路上。我一贯觉得,我们大概总在别无选的时候作出了选择,毕竟我们都会苟且地活着。很多姑娘觉得甚或她父母觉得三十岁就该结婚了,这个时候对于谈十年恋爱和谈十天恋爱的人没有差异。也许他们安于选择而不自知。
少安的选择基于他母亲和姐姐,这两个传统勤劳而又死心塌地的女人,这一点和少平无异。婚姻责任中的少平其实就是单纯养家糊口和生儿育女的选择,这是围城也是牢笼,更是多数人都会安于选择的路径。
但是少平却没有。
他的确喜欢他母亲姐姐那种传统的坚毅的女人,但是他有诗意,这种诗意让他具有更高远的追求。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他说我也想有一个冬妮娅——白富美,一个不失灵魂和精神高贵的白富美。在这个时候,恰是他青春懵懂的时候,他遇到了郝红梅,可以说郝红梅的出现仅仅是落魄窘境中的少平得到的一丝快慰,一闪而过,剩下的是痛苦还是成长,不得而知。而这种快慰来自哪里?交流,也许和郝红梅的交流更多的是在借书和还书的精神交流之中,他以为她会选择和他一样勇毅地面对生活。我宁可不要相信郝红梅真的对于生活具有某种高明的见解,不然在富态中失态的穷人看起来更加自然也更加可悲。快慰消失了,留下的是痛苦,痛苦于那种愿望难以达成。
田晓霞,这个生活中的冬妮娅出现了。过程就跳过了,在他们相约的日子到来之前,这个姑娘在大水之中牺牲了。这简直暗无天日。却也令人拍手叫绝。
我时常在想,如果田晓霞没死,她和孙少平会继承田润叶与孙少安的爱情悲剧么?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了给人看!我也相信天灾总是比人祸更容易被原谅,那种生活上的差距,这个冬妮娅深爱这挖煤的小伙子,他们用高于世界的精神在交流在挚爱,当他们准备归于生活世界的时候,这个姑娘走了,谁也不知道他们未来的婚姻或者恋爱能否顺利呢?田福军显然不同于田福堂,他说孙玉厚家的大小子有头脑,他在后来同少平见面的时候把那些美丽的日记交给了这个小伙子,并感谢他给了他女儿美好的爱情。真是谜一样的剧情。我不知道路遥是否想要揭示他的爱情,当然他小说里的女生都是美好的,他们都能回到本位上去,他们炽热激烈的生活,他们是有光芒的。
少平后来回去挖煤了,带着他终生的遗憾,但是他很平静,他是诗意的。
末了要说一句,电视不可看,只能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