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在西班牙,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何许人?
堂吉诃德是十七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这个堂吉诃德是一个没落的乡村绅士,本名叫吉哈那,年近50岁,身材瘦削,面貌清癯,体格还算强健。他闲来无事就埋头看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为了看更多的书,他竟到了变卖地产的地步,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对于书的痴迷也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满脑袋尽是书上读到的什么魔术呀、比武呀、打仗呀、挑战呀、创伤呀、调情呀、恋爱呀、痛苦呀等等荒诞无稽的事”。以至于他竟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就,名传千古。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已胡乱地拼凑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他想了八天,为自己取了个中意的名字,叫堂吉诃德。他骑的是一匹瘦弱的马,却给它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叫“驽骍难得”。他又依照骑士的作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行。第一次单枪匹马,第二次开始带上了邻居桑丘,这是一位装束粗俗、机灵乐观的矮胖侍从,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三次出行,他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救了一个挨打的牧羊的孩子,以为是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等他走了以后主人对孩子打得更狠了;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遮隐身体,横托着长抢冲杀上去,一抢刺中了风车的翅膀,转动的翅膀将长抢迸作几段,他连人带马被摔得遍体鳞伤;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戳着长抢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是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一群羊的时候,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拣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顿。总之,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在一系列冒险经历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临终前,他终于醒悟过来,不许他唯一的亲人侄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
堂吉诃德有五个名字:骑士,疯子,小丑,英雄,堂吉诃德。千百年来这个著名文学形象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就在于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内在情感丰富、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像武夫一样勇猛顽强,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更像婴儿一样天真纯洁。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但是,堂吉诃德,如今已经成为了脱离实际、思想腐朽僵化的代名词。四百年前塞万提斯开始动笔勾勒这样一个颇有些疯癫的小老头儿形象,并无流传千古的野心。只是调侃一下骑士小说的过度幻想和不切实际,或者用他本人确立的宗旨来说,“消除骑士小说在世上和人们中间的影响及流弊”,甚至落笔也大大咧咧,经常出现一些明显的结构混乱和自相矛盾的情节错误。当时的人也只把这部当今被誉为史诗的伟大著作评当作一部逗趣的消遣小说,而评价塞万提斯也竟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
然而四百年过去了,这部《匪夷所思的拉曼查绅士堂吉诃德》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来自各方面的至高赞誉,而这正是由于这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通过描绘揭露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社会现实,借人物之口展现作者本人对政治、道德、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深切思想)和影响深远的艺术价值(创新的写作方式使得后代许多伟大文学家的作品中,包括福楼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司各特等,都可以发现《堂吉诃德》影响的痕迹)。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话完美的概括了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使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认识堂吉诃德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疯子。他不辨真实与幻想,的确是一名疯子。但谁又能否认堂吉诃德同时也是一位天才?他苦苦坚守着骑士精神,他的美德无人能够否认,他对各种论题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人们总是记得堂吉诃德的风车大战、恶斗群羊,对此津津乐道;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堂吉诃德在桑丘当总督之前给他的忠告。简单的话语里,从生活中最细腻的习惯到生命中最大的道理,无一不囊括,哪里是疯子的胡言乱语?分明是哲人的语气!堂吉诃德对至高无上的游侠骑士生活的追求,本是一个极富有浪漫主义的理想;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他居然“悔过”了!他承认自己曾经是“病了”,他痛恨起骑士小说,他说他不再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重新成为了好人阿隆索•吉哈诺了。大多数读者感到欣慰,说他这是“醒悟”,是“痊愈”。然而我却很难过:最后的最后,堂吉诃德终于屈服于世俗的压迫——那么传奇一般的堂吉诃德便消失了,只余平庸的吉哈诺。
也许塞万提斯在塑造堂吉诃德时从始至终也未意识到,堂吉诃德即是他自己。人们只能看到痴疯的表面,看不到的却是独一无二最珍贵的内心。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第一部》的序中说“这个儿子倒是很符合其赖以孕育的监狱环境,那里包藏着一切哀怨、汇集着一切悲声”。在我自己看来,悲哀的不是堂吉诃德在做骑士的日子里被人嘲弄却浑然不知,而是他最终没有坚守住自己那崇高浪漫、却于人看来有些迂腐可笑的理想。
正如风流才子唐伯虎那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塞万提斯比堂吉诃德幸运,他终于坚持走自己创新的道路而拒绝平庸,并且在身后赢得了更加进步的时代的肯定。
有人说,英雄精神和英雄时代是可以再生的。他给我们留下一种称之为“堂吉诃德精神”的遗产,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正义的信念以及爱情的忠贞。在他诞辰四百来年后今天,我们仍受益匪浅。
英雄瘦弱的身躯奔向太阳,留给世界一个高大的背影。
在西班牙,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何许人?
堂吉诃德是十七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这个堂吉诃德是一个没落的乡村绅士,本名叫吉哈那,年近50岁,身材瘦削,面貌清癯,体格还算强健。他闲来无事就埋头看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为了看更多的书,他竟到了变卖地产的地步,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对于书的痴迷也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满脑袋尽是书上读到的什么魔术呀、比武呀、打仗呀、挑战呀、创伤呀、调情呀、恋爱呀、痛苦呀等等荒诞无稽的事”。以至于他竟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就,名传千古。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已胡乱地拼凑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他想了八天,为自己取了个中意的名字,叫堂吉诃德。他骑的是一匹瘦弱的马,却给它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叫“驽骍难得”。他又依照骑士的作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行。第一次单枪匹马,第二次开始带上了邻居桑丘,这是一位装束粗俗、机灵乐观的矮胖侍从,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三次出行,他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救了一个挨打的牧羊的孩子,以为是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等他走了以后主人对孩子打得更狠了;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遮隐身体,横托着长抢冲杀上去,一抢刺中了风车的翅膀,转动的翅膀将长抢迸作几段,他连人带马被摔得遍体鳞伤;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戳着长抢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是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一群羊的时候,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拣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顿。总之,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在一系列冒险经历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临终前,他终于醒悟过来,不许他唯一的亲人侄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
堂吉诃德有五个名字:骑士,疯子,小丑,英雄,堂吉诃德。千百年来这个著名文学形象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就在于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内在情感丰富、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像武夫一样勇猛顽强,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更像婴儿一样天真纯洁。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但是,堂吉诃德,如今已经成为了脱离实际、思想腐朽僵化的代名词。四百年前塞万提斯开始动笔勾勒这样一个颇有些疯癫的小老头儿形象,并无流传千古的野心。只是调侃一下骑士小说的过度幻想和不切实际,或者用他本人确立的宗旨来说,“消除骑士小说在世上和人们中间的影响及流弊”,甚至落笔也大大咧咧,经常出现一些明显的结构混乱和自相矛盾的情节错误。当时的人也只把这部当今被誉为史诗的伟大著作评当作一部逗趣的消遣小说,而评价塞万提斯也竟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
然而四百年过去了,这部《匪夷所思的拉曼查绅士堂吉诃德》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来自各方面的至高赞誉,而这正是由于这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通过描绘揭露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社会现实,借人物之口展现作者本人对政治、道德、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深切思想)和影响深远的艺术价值(创新的写作方式使得后代许多伟大文学家的作品中,包括福楼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司各特等,都可以发现《堂吉诃德》影响的痕迹)。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话完美的概括了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使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认识堂吉诃德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疯子。他不辨真实与幻想,的确是一名疯子。但谁又能否认堂吉诃德同时也是一位天才?他苦苦坚守着骑士精神,他的美德无人能够否认,他对各种论题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人们总是记得堂吉诃德的风车大战、恶斗群羊,对此津津乐道;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堂吉诃德在桑丘当总督之前给他的忠告。简单的话语里,从生活中最细腻的习惯到生命中最大的道理,无一不囊括,哪里是疯子的胡言乱语?分明是哲人的语气!堂吉诃德对至高无上的游侠骑士生活的追求,本是一个极富有浪漫主义的理想;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他居然“悔过”了!他承认自己曾经是“病了”,他痛恨起骑士小说,他说他不再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重新成为了好人阿隆索•吉哈诺了。大多数读者感到欣慰,说他这是“醒悟”,是“痊愈”。然而我却很难过:最后的最后,堂吉诃德终于屈服于世俗的压迫——那么传奇一般的堂吉诃德便消失了,只余平庸的吉哈诺。
也许塞万提斯在塑造堂吉诃德时从始至终也未意识到,堂吉诃德即是他自己。人们只能看到痴疯的表面,看不到的却是独一无二最珍贵的内心。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第一部》的序中说“这个儿子倒是很符合其赖以孕育的监狱环境,那里包藏着一切哀怨、汇集着一切悲声”。在我自己看来,悲哀的不是堂吉诃德在做骑士的日子里被人嘲弄却浑然不知,而是他最终没有坚守住自己那崇高浪漫、却于人看来有些迂腐可笑的理想。
正如风流才子唐伯虎那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塞万提斯比堂吉诃德幸运,他终于坚持走自己创新的道路而拒绝平庸,并且在身后赢得了更加进步的时代的肯定。
有人说,英雄精神和英雄时代是可以再生的。他给我们留下一种称之为“堂吉诃德精神”的遗产,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正义的信念以及爱情的忠贞。在他诞辰四百来年后今天,我们仍受益匪浅。
英雄瘦弱的身躯奔向太阳,留给世界一个高大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