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藏半山堂:《清史稿》
《清史稿》 全四十八冊豎排繁體
趙爾巽 等 撰
中華書局出版 1977年8月第一版 1996年5月湖北第五次印刷
開本:850x1168毫米 1/32
印數:43801-46800冊
書號:ISBN 7-101-00750-3/K.313
定價:570元
是書原為祖父藏書,九十年代轉入半山堂。品相完好,無污無損,內頁無字跡。
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設立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至1920年完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到1927年,趙爾巽因擔心時局不穩,遂付棗梨,因其未定稿,名之為《清史稿》。直至今日,《清史》仍冠以《清史稿》之名。
《清史稿》編纂出版時間雖然去今不遠,但仍有多個版本。主要為四個版本。
關外本(或曰「關外一次本」)《清史稿》纂定以後,共計536 卷,於1928年在北京印刷。當時資助清史館的黑龍江方面的金梁擔任「校對」,他利用負責刊印之便,私下給自己加了「總閱」的名義,附刻了他自己的《清史稿校刻記》,又修改了某些文字,然後將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中的四百部運往東北。運到東北的這四百部《清史稿》就被稱為「關外本」。後來這個版本經過修改重印,故又稱作「關外一次本」。
關內本1928年印刷的一千一百部《清史稿》留在關內的七百部,被清史館的一些人發現了金梁的篡改,又將它改回來,並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記」和《張勳傳》《張彪附傳》《康有為傳》,就是所謂的「關內本」。實際上,關內本與關外本是同一次印刷的,只是關內本在局部上作了一點抽調。
金梁重印本(關外二次本)。1934年,金梁在東北刊行,絕大部分依關外本,只是去掉了志卷29-34的《時憲志》六卷,《公主表‧序》等部分,增加了朱筠等三傳,總卷數為529卷。
上海聯合書店影印本。1942年出版,對關內、關外兩本的不同處加以選擇,多處採用了關內本。它同二十四史《新元史》合為「二十六史」,故亦稱為「廿六史本」。
中華書局的這個版本,是以關外二次本為底本的。
趙爾巽 等 撰
中華書局出版 1977年8月第一版 1996年5月湖北第五次印刷
開本:850x1168毫米 1/32
印數:43801-46800冊
書號:ISBN 7-101-00750-3/K.313
定價:570元
是書原為祖父藏書,九十年代轉入半山堂。品相完好,無污無損,內頁無字跡。
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設立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至1920年完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到1927年,趙爾巽因擔心時局不穩,遂付棗梨,因其未定稿,名之為《清史稿》。直至今日,《清史》仍冠以《清史稿》之名。
《清史稿》編纂出版時間雖然去今不遠,但仍有多個版本。主要為四個版本。
關外本(或曰「關外一次本」)《清史稿》纂定以後,共計536 卷,於1928年在北京印刷。當時資助清史館的黑龍江方面的金梁擔任「校對」,他利用負責刊印之便,私下給自己加了「總閱」的名義,附刻了他自己的《清史稿校刻記》,又修改了某些文字,然後將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中的四百部運往東北。運到東北的這四百部《清史稿》就被稱為「關外本」。後來這個版本經過修改重印,故又稱作「關外一次本」。
關內本1928年印刷的一千一百部《清史稿》留在關內的七百部,被清史館的一些人發現了金梁的篡改,又將它改回來,並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記」和《張勳傳》《張彪附傳》《康有為傳》,就是所謂的「關內本」。實際上,關內本與關外本是同一次印刷的,只是關內本在局部上作了一點抽調。
金梁重印本(關外二次本)。1934年,金梁在東北刊行,絕大部分依關外本,只是去掉了志卷29-34的《時憲志》六卷,《公主表‧序》等部分,增加了朱筠等三傳,總卷數為529卷。
上海聯合書店影印本。1942年出版,對關內、關外兩本的不同處加以選擇,多處採用了關內本。它同二十四史《新元史》合為「二十六史」,故亦稱為「廿六史本」。
中華書局的這個版本,是以關外二次本為底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