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故事1.12&2.22
1月12日,星星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格局要大,有待努力,给自己贴好标签,讲好自己的故事——记本科班同学聚会。当时我看到这句话,心里有共鸣,于是记录到印象笔记中。
14年8月出差上海时,郭仔也到上海,于是和星星约了时间,三人小聚。当时星星请我们去保罗酒家吃上海菜,再带我们见识了外滩高大上的酒吧天台小坐。从常熟站去往保罗酒家安静美丽的路,酒吧天台上的夜景以及那次见面星星给我的新感觉和她对实习工作、酒吧、天台的谈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2月22日,郭仔组局,因上班党时间难凑,最后只有星星郭仔和我成行,郭仔说,又是上次上海聚的节奏。这次在温中附近新天地的燕语餐厅吃饭,然后一起去学校晃了一圈。
进校门,有一批穿着校服的人正准备开始玩running man的撕名牌游戏,我们先去看了曾经的高三25班课室,从松园走到竹园,我就开始感慨——也参观过几所大学,而每一次回到温中,仍然觉得真大气。的确是有些自豪感的。走到梅园的时候,翻出手机里存的星星那条朋友圈,和星星说,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然后就有了每个短句的故事。(记忆+转述,会有出入,除去小故事,还是记下自己穿插的想法)
星星是上海交大的在读研究生,具体方向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星星本科是交大的传播学。
1、格局,是星星的研究生导师特别喜欢用的一个词。
星星说他们研究生班级的同学,许多都由导师安排着找了实习,定一个工作的方向。她将来工作大概是记者、市场营销和公关这三方面。
但她研究生导师只是叫她看书,她就问导师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工作?
导师说,你书都没看完,先把这些书看完再说。
星星也不服气,继续问,那我看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历史 对我工作有什么用?
——“格局会不一样”,星星的导师说,你看了这些书,对你以后任何工作都会有帮助,你的格局会不同。
星星本科班有非常多出国党,这次的本科班同学聚会是出国党们回国,他们毕业半年时间的聚会。
星星说有一个女生是哥大新闻系的,她说她非常棒,听她说的东西能感觉到人家格局很大。听混得好的人讲自己,心理上也有一种落差感。我们稍微就落差感分享了感受。
这就是星星记下的第一点——“格局要大”。
2、星星学习最努力的时间段是高一,她从镇上初中到温中,带着一股劲;我学习最努力的时候是初一,从村小到市里实力较好的初中,是带着一股不想被比下去的乡土气。
我想象不到星星高一的努力。高二我们才分到一个文科班,而高二高三的她在我心中就是很努力的学霸。成绩最优异,而且是班级同学中最专注努力的一个。星星的这份优秀和努力,我有一个和一道历史题目有关的印象。是在课堂上,历史老师提了的一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记得哪一段历史就能答的上的,大概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高考类型的历史大题,需要有一条线索似地将几段历史串起来,只有星星举手答得上,而且每一段都对,答案非常完整和准确。记得星星回答完,我最爱的历史老师还表扬和总结过,星星留给我的是震惊和羞愧,老实说,初一之后,我的努力一直都是三分钟式,抱着点侥幸和小聪明,偷偷懒又加把劲这样过来的。我回忆不起将星星当成女神的具体时间,但觉得差不多就是从那个答案开始。
回到星星的故事。
星星说虽然她本科也有做一些事(比如我认为很棒的第二外语和去台湾交换),但还是混,她选择读研是因为本科对自己失望,想要给自己一个弥补的机会,但保研成功后,也就是研究生机会到手后的半年时间她却仍然不够努力,虽然是导师带的学生里每周看书最多的,但根本没有达到导师对阅读量的要求,也达不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恢复不到最努力的高一的状态,觉得挺对不起自己的。
她说她还“有待努力”——这是第二点。
3、“给自己贴好标签”——这是第三点
星星研究生班级参观澎湃新闻工作场所时,澎湃提出了几点他们的招人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贴好自己的标签”(或者其他,与贴标签有关,待向星星考证)。
星星的阐述记不太清了,但这一点我很有感触,社会和外人常常会给我们贴标签,我并不觉得贴标签是不好的,但我很在意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认知和定位,是不是刚刚好的,没有自我夸大,也没有自我贬低。读书时也好,工作后也好,还有身边的小伙伴们,他们会说自信点,你把自己想得弱了些。我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我的条件反射是我做不好怎么办,我可能做不到,我应该做不到吧。但也有许多时候,讲着讲着,好像就有夸大的成分。给自己贴好标签,贴一个准确的标签,我也觉得很重要。
4.最后一点——“讲好自己的故事”,我想许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
星星这个本科同学聚会,是大家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一个一个轮着去讲,这半年自己怎么样,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星星发现,当她讲自己半年做了什么,收获是什么的时候,其他人也觉得很棒。即使是对那些让星星有落差感的同学们来说,也只有她梳理过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历史,他们之中没有人比她对其中的内容还了解,也只有她能讲一些他们不知道的政治八卦。
所以,怎么去讲好自己的故事,星星觉得很重要,当你讲好自己的故事,哪怕你自己觉得并不出彩,也能赢来其他许多人的喝彩和赞赏。(但我想,前提仍然是努力做过什么)
这一点让我想起阿丹,其实我听阿丹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并不多,但那些状态、图片、日志也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大概是唯一一个高中毕业后不间断地听到了很棒的故事的高中朋友了。
----------------------------------------------------------------------------------------------------------------------
2.22聚完后,一回家就和姐姐说了一遍,等到和小伙伴们聚又说了一遍,写之前和土哥讲了一遍……嗯……是因为收获很大,记下那句话那时只是觉得很好,而知道四个短句各自的意义后收获又不一样了。
整理出来就到今天了,感谢星星的分享。
----------------------------------------------------------------------------------------------------------------------
我想起那天我们在外滩酒吧上干杯,有三个为了,为了星星成为学霸(星星反驳要成学神),为了郭仔赚更多的钱,为了我从上海开始的第一站出差一切顺利;从八月到二月,我们也是隔半年再聚,星星写“有待努力”,她在通往学霸或学神的路上;郭仔勇往直前,离杭州上北京,除了更靠近编剧的理想,还多了其他的想法和目标;我对自己是否拥有工作上的干货保持怀疑,讲课还在靠着表达能力的老本和一点小聪明蒙混,但年后涨的点点薪资也让我不好意思再混下去,希望星星这句话,这四个短句能伴随我这一年,让我前进一点,再前进一点。
14年8月出差上海时,郭仔也到上海,于是和星星约了时间,三人小聚。当时星星请我们去保罗酒家吃上海菜,再带我们见识了外滩高大上的酒吧天台小坐。从常熟站去往保罗酒家安静美丽的路,酒吧天台上的夜景以及那次见面星星给我的新感觉和她对实习工作、酒吧、天台的谈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2月22日,郭仔组局,因上班党时间难凑,最后只有星星郭仔和我成行,郭仔说,又是上次上海聚的节奏。这次在温中附近新天地的燕语餐厅吃饭,然后一起去学校晃了一圈。
进校门,有一批穿着校服的人正准备开始玩running man的撕名牌游戏,我们先去看了曾经的高三25班课室,从松园走到竹园,我就开始感慨——也参观过几所大学,而每一次回到温中,仍然觉得真大气。的确是有些自豪感的。走到梅园的时候,翻出手机里存的星星那条朋友圈,和星星说,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然后就有了每个短句的故事。(记忆+转述,会有出入,除去小故事,还是记下自己穿插的想法)
星星是上海交大的在读研究生,具体方向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星星本科是交大的传播学。
1、格局,是星星的研究生导师特别喜欢用的一个词。
星星说他们研究生班级的同学,许多都由导师安排着找了实习,定一个工作的方向。她将来工作大概是记者、市场营销和公关这三方面。
但她研究生导师只是叫她看书,她就问导师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工作?
导师说,你书都没看完,先把这些书看完再说。
星星也不服气,继续问,那我看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历史 对我工作有什么用?
——“格局会不一样”,星星的导师说,你看了这些书,对你以后任何工作都会有帮助,你的格局会不同。
星星本科班有非常多出国党,这次的本科班同学聚会是出国党们回国,他们毕业半年时间的聚会。
星星说有一个女生是哥大新闻系的,她说她非常棒,听她说的东西能感觉到人家格局很大。听混得好的人讲自己,心理上也有一种落差感。我们稍微就落差感分享了感受。
这就是星星记下的第一点——“格局要大”。
2、星星学习最努力的时间段是高一,她从镇上初中到温中,带着一股劲;我学习最努力的时候是初一,从村小到市里实力较好的初中,是带着一股不想被比下去的乡土气。
我想象不到星星高一的努力。高二我们才分到一个文科班,而高二高三的她在我心中就是很努力的学霸。成绩最优异,而且是班级同学中最专注努力的一个。星星的这份优秀和努力,我有一个和一道历史题目有关的印象。是在课堂上,历史老师提了的一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记得哪一段历史就能答的上的,大概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高考类型的历史大题,需要有一条线索似地将几段历史串起来,只有星星举手答得上,而且每一段都对,答案非常完整和准确。记得星星回答完,我最爱的历史老师还表扬和总结过,星星留给我的是震惊和羞愧,老实说,初一之后,我的努力一直都是三分钟式,抱着点侥幸和小聪明,偷偷懒又加把劲这样过来的。我回忆不起将星星当成女神的具体时间,但觉得差不多就是从那个答案开始。
回到星星的故事。
星星说虽然她本科也有做一些事(比如我认为很棒的第二外语和去台湾交换),但还是混,她选择读研是因为本科对自己失望,想要给自己一个弥补的机会,但保研成功后,也就是研究生机会到手后的半年时间她却仍然不够努力,虽然是导师带的学生里每周看书最多的,但根本没有达到导师对阅读量的要求,也达不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恢复不到最努力的高一的状态,觉得挺对不起自己的。
她说她还“有待努力”——这是第二点。
3、“给自己贴好标签”——这是第三点
星星研究生班级参观澎湃新闻工作场所时,澎湃提出了几点他们的招人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贴好自己的标签”(或者其他,与贴标签有关,待向星星考证)。
星星的阐述记不太清了,但这一点我很有感触,社会和外人常常会给我们贴标签,我并不觉得贴标签是不好的,但我很在意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认知和定位,是不是刚刚好的,没有自我夸大,也没有自我贬低。读书时也好,工作后也好,还有身边的小伙伴们,他们会说自信点,你把自己想得弱了些。我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我的条件反射是我做不好怎么办,我可能做不到,我应该做不到吧。但也有许多时候,讲着讲着,好像就有夸大的成分。给自己贴好标签,贴一个准确的标签,我也觉得很重要。
4.最后一点——“讲好自己的故事”,我想许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
星星这个本科同学聚会,是大家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一个一个轮着去讲,这半年自己怎么样,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星星发现,当她讲自己半年做了什么,收获是什么的时候,其他人也觉得很棒。即使是对那些让星星有落差感的同学们来说,也只有她梳理过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历史,他们之中没有人比她对其中的内容还了解,也只有她能讲一些他们不知道的政治八卦。
所以,怎么去讲好自己的故事,星星觉得很重要,当你讲好自己的故事,哪怕你自己觉得并不出彩,也能赢来其他许多人的喝彩和赞赏。(但我想,前提仍然是努力做过什么)
这一点让我想起阿丹,其实我听阿丹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并不多,但那些状态、图片、日志也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大概是唯一一个高中毕业后不间断地听到了很棒的故事的高中朋友了。
----------------------------------------------------------------------------------------------------------------------
2.22聚完后,一回家就和姐姐说了一遍,等到和小伙伴们聚又说了一遍,写之前和土哥讲了一遍……嗯……是因为收获很大,记下那句话那时只是觉得很好,而知道四个短句各自的意义后收获又不一样了。
整理出来就到今天了,感谢星星的分享。
----------------------------------------------------------------------------------------------------------------------
我想起那天我们在外滩酒吧上干杯,有三个为了,为了星星成为学霸(星星反驳要成学神),为了郭仔赚更多的钱,为了我从上海开始的第一站出差一切顺利;从八月到二月,我们也是隔半年再聚,星星写“有待努力”,她在通往学霸或学神的路上;郭仔勇往直前,离杭州上北京,除了更靠近编剧的理想,还多了其他的想法和目标;我对自己是否拥有工作上的干货保持怀疑,讲课还在靠着表达能力的老本和一点小聪明蒙混,但年后涨的点点薪资也让我不好意思再混下去,希望星星这句话,这四个短句能伴随我这一年,让我前进一点,再前进一点。
骆肥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恋爱笔记七十五 日子怎么会和谁过都一样 (1人喜欢)
- 恋爱笔记七十四
- 恋爱笔记七十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