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陷阱

联合国Women Watch关于三八国际妇女节这样说:这一天,我们庆祝女性的成就,这些女性来自各行各业、不分种族、文化、语言背景——“三八节”从缘起,本就是女性抗争、争取权利的象征与纪念。 可是看看中国商家在这一天打出的广告,便发现我们的“三八节”,不谈权利、不谈平等、不谈女性成就与自我实现,它变成了“女神节”,变成了“消费节”(以及还有衍生出来的“三七节”)。 广告语里说“三八节促销,最懂女人心”——仿佛女人心里想的就只有买买买;广告语里说“呵护她宠爱她给她买……让她做一天女王”——那这一天结束后呢?还是重回原有的性别不平等秩序吗?广告语里说“靓丽女人”说“女神”,各类“女性”产品服务赶着来促销。 几年前的百度涂鸦是一个不停旋转的八音盒芭蕾女娃娃,在旋转中长大、穿上婚纱、最后消失,身边堆满了珠宝、鲜花与化妆品,祝福语是“女神节日快乐”;优酷首页是坐在花丛中喝茶的女人,配上的文字“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这样的“三八节”,与平等无关,与权利无关,与女性的成就与自我实现都无关,它不过又一个用可疑的性别价值,重新规训女性的机会,一个甜蜜的陷阱。 这样的“三八节”话语里,充满着对女性社会角色和形象的固化:我们看到的不是各行各业形态各异的女性生命形态,而是一个套在消费主义的空壳里的,千人一面的女性形象:她靓丽、娇弱、脑子里想的就是“买买买”;这样的话语里,充满着的也是对女性的矮化:就好像百度涂鸦里的小人——她甚至连人的不是,只是个玩具而已。“宠爱”“呵护”之类的话语里,布下的是甜蜜的陷阱:强者对弱者才谈“我让着你一天别闹了”,才谈“我都对你百依百顺了你还要怎样”。 性别偏好下的杀、虐待、遗弃女婴女童;公权力“清官难断家务事”姿态里对女性的漠视;强奸与性骚扰案中的“谴责受害者”逻辑与对受害者的二次审判;高校招生时大学与导师堂而皇之的“只招男生”“要多招男生”的宣传要求;职场中从招聘、到雇佣、到升迁、到薪酬上的性别区隔与歧视;流行文化中对“非处女”、“大龄剩女”、“丑女”等等的污名化;“结婚生娃”被视为女性一生目标所在,而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又被当做理所当然不予充分承认;渗透入官方话语中的歧视性“玩笑”,以及观者漠然的“调侃都不行嘛你个玻璃心”——在我们不谈平等,不谈权利的时候,血淋淋的性别不平等,就这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被常化成司空见惯的“社会现实”。 ——所以,要的,不是虚伪而充满俯视感的“温柔相待”,而是平视的“平等对待”。来自男权居高临下的“呵护”和“忍让”是不能给你平等自由的;更何况这种“呵护”与“忍让”,只是对“听话”的奖赏:笼中的金丝雀,纵然是身边堆满珠宝鲜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就是永远都飞不了。 并且别忘了,那只“喂食”“送花”的手,也是那只,试图把不听话金丝雀的翅膀都剪掉的手。
翕如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The Year in Pictures: 2024年的五十二个瞬间 (1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