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绮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摘)
一年一度的“东方风云榜”中国原创流行音乐论坛上,内地乐评人王小峰说起:“3年前我跟一些发行公司的人聊天的时候,我说你们要关注一个叫陈绮贞的歌手,要引进她的歌曲,他们都说陈绮贞是谁?而今天她的演唱会一票难求,上海的演唱会还要加演一场……”独立发行、不做宣传,平均两三年才出一张专辑,却可以卖到30万张,陈绮贞真的是当今乐坛的一个异数。如果不是因为即将到来的上海演唱会,她可能是记者永远采不到的明星,问她是圈内朋友多还是圈外的多,电话那头她会反问:“你这个圈子是指什么圈?”她根本没把自己归入娱乐圈
“独处对我来说很重要”
上海演唱会加场一事迟迟未定,有报道说是陈绮贞担心自己的状态,但她自己却完全不配合这种吊人胃口的宣传手段,“我从来不担心自己的状态,我非常享受演唱会那种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感觉。尤其那些歌是你自己写的,看到别人因此而快乐、被鼓舞,观众有时专心聆听,有时完全放开,有掌声有呼喊,对音乐有共鸣,这对演出者来说是非常感动人的。”
加演一场,对她来说不是累人的事,她甚至羡慕那些摇滚乐团的巡演生活,“一出去就是两三个月不回家,这一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人,发生很多事,我很期待那种经历。”
不过,回头想想,还是现在这种演出节奏比较适合她,“因为要忙着唱片宣传,又要做演唱会,这几个月基本上就是过团体生活,每日三餐基本都是便当。还好 现在平均每个月也就一两场,唱完就回家,还可以有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写一些东西。”“独处对我来说很重要,每天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独处。”
如果不开演唱会,不在宣传期,她的生活更加自在。“每个礼拜有一两个中午回妈妈家吃饭,周末和朋友聚聚、一起吃宵夜”,偶尔会自己做做菜,虽然“非常不擅长”,“除鸡蛋、青菜之外,其他的食材就只有努力把它们变成可以吃的东西。”
相比之下,种植物她倒很在行,家里花花草草很多,“我会专门买书回来研究什么植物要怎么养。”遗憾的是,“因为我家也是小公寓,没有院子,没办法种那些高大的树。”
说到看书,“我是没办法适应手边没有一本书的。”她看的书种类繁杂,“从工具书看到杂志,很难懂的哲学书也看,大家热议的有话题的书也看,漫画我也看。”要她推荐一两本,她选了手冢治虫的漫画《火之鸟》,“他的想象力非常打动我,我演唱会很多视觉上的灵感就是受他漫画的启发。”
看书看累了,她还会缝一些布袋子当作放松,“有时候自己用,觉得还不错的就拿去送朋友,朋友还以为是买来的。”她说自己很少有艺人朋友,倒是和高中、大学时的朋友还保持联络,但,“也只有一两个很久的朋友能经常约了喝咖啡”。
“我是同学,不是老师”
从大学时代开始,陈绮贞就在民歌餐厅唱歌。那时听众不多,她很喜欢在每首歌之间说说话,讲讲对歌的感觉,有点像老师上课。通常演出结束时,她总说:“今天的演唱就到这里,下课!”
所以,歌迷就叫她“陈老师”,流传至今。她自己也觉得有趣,“不过,其实我是同学,不是老师。之前和唱片公司的朋友都会以同学互称,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居然变成‘老师’了。”
她和歌迷的距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
入行10年,如今演唱会火爆超过天后梁静茹,她居然还感觉不到自己有多红,“因为那些都是听工作人员说的,对于数字之类的东西我更加没感觉,但是作品能打动他们就真的很高兴,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是在用音乐交流而不是依赖话题性的东西。”
她依然还可以晃晃悠悠骑着她的脚踏车,绕着淡水河一个人慢慢游,根本不担心遇到歌迷。此外,也可以光明正大去看电影,“最常做的就是一个人跑到戏院,撞到哪部看哪部,也不管好莱坞片还是艺术片。”
她极爱看电影,却很少待在家里看碟,“在家里会不专心,一会开冰箱一会干嘛的,我没有办法在椅子上坐很久。”这样就肯定会错过很多细节,“我想每个导 演拍电影的时候都是为了在大银幕上放映而拍的,这就好像我们做CD一样,我也不喜欢去Download,因为那会错过创作者的细节。”
“我坚持了我做音乐的态度”
有人说陈绮贞三十好几还是一副小女孩的嗓音,拍照的角度永远就是上45度角和下45度角,这么多年一成不变。
听到“一成不变”这个词,她轻轻柔柔的声音总算有了反应,第一次一口气说了很长一段话:“这段时间经历其实蛮多的。进唱片公司对我来说是人生一次很重要的转变,面对的人群完全不一样了,也让我明白了做一张唱片和写一首歌的不同。但是突然有一天唱片公司就倒了,我问自己做音乐的初衷是什么?我告诉自己不是给任何人交代。后来独立发行,这其中的人生成长改变,一般人体会不到,因为我从来不喜欢生活被放大,就像这次本来没安排做任何宣传……要判断一个人真正的变化,重点不在外表,而是面临抉择的时候是否还记得初衷,做到原来的坚持。我坚持了我做音乐的态度。”
当年,她签的唱片公司就是曾在内地风光无限的魔岩唱片,旗下曾有窦唯、张楚、何勇和唐朝乐队,陈绮贞是魔岩签下的第一位女音乐人。出了3张专辑后,魔岩突然解散,陈绮贞又回到了一开始在垦丁卖Demo的岁月:在床头录下自己的歌声,然后抱着CD送往一家家唱片公司,没卖出去的CD就囤积在自家的阳台上。有印刷厂老板接到她的电话,都觉得不可思议:“你为什么要自己做这些事情?不会找人帮你做吗?”她说:“我自己做,你要不要算我便宜一点?”
现在,她总算可以把这些事情交给别人,“自己只要负责想就好了。”虽然还是会自己一人在家哼哼唱唱录Demo,仍然没有录音室,“我们在除了录音室之外的很多地方录过音:台北车站大厅、淡水一间叫动物园的咖啡厅,这次新专辑是在自己家衣柜录的。”但,动机已完全不同。
五月天有一张专辑名为《后青春期的诗》,陈绮贞之前也发过一张单曲叫《AFTER 17》,“就是在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的故事,就是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比较老成,长大后发现自己还是有着孩子气的一面的心情。”
他们讲的应该都是同一种人,无论年轻还是老去,青春的理想永远不会割舍。
文章来源 http://www.cheeregoers-sg.com
“独处对我来说很重要”
上海演唱会加场一事迟迟未定,有报道说是陈绮贞担心自己的状态,但她自己却完全不配合这种吊人胃口的宣传手段,“我从来不担心自己的状态,我非常享受演唱会那种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感觉。尤其那些歌是你自己写的,看到别人因此而快乐、被鼓舞,观众有时专心聆听,有时完全放开,有掌声有呼喊,对音乐有共鸣,这对演出者来说是非常感动人的。”
加演一场,对她来说不是累人的事,她甚至羡慕那些摇滚乐团的巡演生活,“一出去就是两三个月不回家,这一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人,发生很多事,我很期待那种经历。”
不过,回头想想,还是现在这种演出节奏比较适合她,“因为要忙着唱片宣传,又要做演唱会,这几个月基本上就是过团体生活,每日三餐基本都是便当。还好 现在平均每个月也就一两场,唱完就回家,还可以有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写一些东西。”“独处对我来说很重要,每天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独处。”
如果不开演唱会,不在宣传期,她的生活更加自在。“每个礼拜有一两个中午回妈妈家吃饭,周末和朋友聚聚、一起吃宵夜”,偶尔会自己做做菜,虽然“非常不擅长”,“除鸡蛋、青菜之外,其他的食材就只有努力把它们变成可以吃的东西。”
相比之下,种植物她倒很在行,家里花花草草很多,“我会专门买书回来研究什么植物要怎么养。”遗憾的是,“因为我家也是小公寓,没有院子,没办法种那些高大的树。”
说到看书,“我是没办法适应手边没有一本书的。”她看的书种类繁杂,“从工具书看到杂志,很难懂的哲学书也看,大家热议的有话题的书也看,漫画我也看。”要她推荐一两本,她选了手冢治虫的漫画《火之鸟》,“他的想象力非常打动我,我演唱会很多视觉上的灵感就是受他漫画的启发。”
看书看累了,她还会缝一些布袋子当作放松,“有时候自己用,觉得还不错的就拿去送朋友,朋友还以为是买来的。”她说自己很少有艺人朋友,倒是和高中、大学时的朋友还保持联络,但,“也只有一两个很久的朋友能经常约了喝咖啡”。
“我是同学,不是老师”
从大学时代开始,陈绮贞就在民歌餐厅唱歌。那时听众不多,她很喜欢在每首歌之间说说话,讲讲对歌的感觉,有点像老师上课。通常演出结束时,她总说:“今天的演唱就到这里,下课!”
所以,歌迷就叫她“陈老师”,流传至今。她自己也觉得有趣,“不过,其实我是同学,不是老师。之前和唱片公司的朋友都会以同学互称,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居然变成‘老师’了。”
她和歌迷的距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
入行10年,如今演唱会火爆超过天后梁静茹,她居然还感觉不到自己有多红,“因为那些都是听工作人员说的,对于数字之类的东西我更加没感觉,但是作品能打动他们就真的很高兴,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是在用音乐交流而不是依赖话题性的东西。”
她依然还可以晃晃悠悠骑着她的脚踏车,绕着淡水河一个人慢慢游,根本不担心遇到歌迷。此外,也可以光明正大去看电影,“最常做的就是一个人跑到戏院,撞到哪部看哪部,也不管好莱坞片还是艺术片。”
她极爱看电影,却很少待在家里看碟,“在家里会不专心,一会开冰箱一会干嘛的,我没有办法在椅子上坐很久。”这样就肯定会错过很多细节,“我想每个导 演拍电影的时候都是为了在大银幕上放映而拍的,这就好像我们做CD一样,我也不喜欢去Download,因为那会错过创作者的细节。”
“我坚持了我做音乐的态度”
有人说陈绮贞三十好几还是一副小女孩的嗓音,拍照的角度永远就是上45度角和下45度角,这么多年一成不变。
听到“一成不变”这个词,她轻轻柔柔的声音总算有了反应,第一次一口气说了很长一段话:“这段时间经历其实蛮多的。进唱片公司对我来说是人生一次很重要的转变,面对的人群完全不一样了,也让我明白了做一张唱片和写一首歌的不同。但是突然有一天唱片公司就倒了,我问自己做音乐的初衷是什么?我告诉自己不是给任何人交代。后来独立发行,这其中的人生成长改变,一般人体会不到,因为我从来不喜欢生活被放大,就像这次本来没安排做任何宣传……要判断一个人真正的变化,重点不在外表,而是面临抉择的时候是否还记得初衷,做到原来的坚持。我坚持了我做音乐的态度。”
当年,她签的唱片公司就是曾在内地风光无限的魔岩唱片,旗下曾有窦唯、张楚、何勇和唐朝乐队,陈绮贞是魔岩签下的第一位女音乐人。出了3张专辑后,魔岩突然解散,陈绮贞又回到了一开始在垦丁卖Demo的岁月:在床头录下自己的歌声,然后抱着CD送往一家家唱片公司,没卖出去的CD就囤积在自家的阳台上。有印刷厂老板接到她的电话,都觉得不可思议:“你为什么要自己做这些事情?不会找人帮你做吗?”她说:“我自己做,你要不要算我便宜一点?”
现在,她总算可以把这些事情交给别人,“自己只要负责想就好了。”虽然还是会自己一人在家哼哼唱唱录Demo,仍然没有录音室,“我们在除了录音室之外的很多地方录过音:台北车站大厅、淡水一间叫动物园的咖啡厅,这次新专辑是在自己家衣柜录的。”但,动机已完全不同。
五月天有一张专辑名为《后青春期的诗》,陈绮贞之前也发过一张单曲叫《AFTER 17》,“就是在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的故事,就是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比较老成,长大后发现自己还是有着孩子气的一面的心情。”
他们讲的应该都是同一种人,无论年轻还是老去,青春的理想永远不会割舍。
文章来源 http://www.cheeregoers-sg.com
-
舒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8 21: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