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花,水中月---好莱坞的明星制
在严苛的海斯法典和独断专行的好莱坞大制片厂盛行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揭露和挖苦好莱坞明星体制种种恶习的电影少之又少。
但随着大制片厂制度的土崩瓦解以及海斯法典影响力的削弱,伴随着新型媒体如电视对电影的强烈冲击,好莱坞电影人开始集体审视并聚焦电影体制内种种问题,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拍出许多反应此类问题的优秀电影。

1950年的好莱坞就诞生了两部反应业界问题的口碑和票房佳作。
一部是德国裔美国电影导演Billy Wilder(比利 怀尔德)执导的The Sunset Boulevard(日落大道)。
本片讲述了默片时代大牌女星诺玛 戴斯蒙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后,试图通过出演“莎乐美”重拾她昔日的辉煌,不料今非昔比,美国的电影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默片已经不是电影主流,有声片和彩色片则大行其道。诺玛的黄粱美梦最终化为泡影。
可以说诺玛是好莱坞电影明星制建立之初的受益者,也是最终的受害者。十六岁的诺玛有着甜美的长相和符合默片时代那种含情脉脉的眼神,出演过不少在商业上成功的默片。
然而,诺玛没能跟上电影技术的进步和观众审美口味的转变,依然用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固步自封的表演风格来取悦喜新厌旧的观众,结果适得其反,观众不再接受诺玛的表演风格,她也就被观众甚至势力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所抛弃。
诺玛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对于千千万万有着类似经历的电影从业者不得不被迫转型或面临下岗。即使如诺玛这般在默片时代呼风唤雨的巨星,也难逃被风驰电掣般的电影产业浪潮洗涤的厄运。
也许这就是诺玛的宿命,她没能像同一时代的Charlies Chaplin(查尔斯卓别林)和Greta Garbo(葛丽泰 嘉宝)那样成功转型。

另一部同年拍摄的电影是由美国电影导演Joseph L. Mankiewicz(约瑟夫·L·曼凯维奇)执导的All About Eve(彗星美人)。这部电影同The Sunset Boulevard(日落大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片中借由女主角,一位过气舞台名伶马格钱宁之口来讽刺和挖苦好莱坞圈内人际关系的虚伪势利以及名利的虚妄。马格钱宁是一位舞台事业正在走下坡路的舞台演员,感情和事业正遭遇双重瓶颈。
一位自称是马格钱宁铁杆戏迷的年轻女孩伊芙突然出现在了马格钱宁的生活中。
马格钱宁将这位铁杆小粉丝领回了家,安排她助理的活儿。
表面温顺的伊芙就这样一步步赢得了女主角的信任,上演了一出屌丝逆袭的戏码,不仅凭着自己所谓的“努力”和野心,在戏剧界成功上位,还差点挑拨成功马格钱宁同好友及爱人的关系。
伊芙代表的是千千万万想要击破脑袋进入好莱坞名利场的普通追梦女孩。
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职业本身无可厚非,错其实不在伊芙本人身上,而是错在了好莱坞明星制这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身上。
好莱坞当权者操纵和利用明星制这张背书来大肆圈钱和圈名利。而所谓的明星不过是获得这些名利财富的廉价工具。在影迷心中,明星大于天,在利欲熏心的电影大亨看来就是可以任意宰割的羔羊。
电影大亨利用明星间接控制了影迷,也就同等意义上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好莱坞明星制的本质。

1952年,歌舞喜剧演员Gene Kelly(吉恩 凯利)联合Stanley Donan(斯坦利 多南)拍摄了经典歌舞片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
虽然这部彩色电影作品用当时喜闻乐见的爱情和歌舞元素作为主打,但内核其实是一个探讨好莱坞电影产业由无声片向有声片转型这一重要时期当中电影人如制片人,导演,演员和观众之间微妙的变化关系。
Gene Kelly(吉恩 凯利)扮演的Don(唐)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好莱坞明星,拥有辉煌的事业和美艳动人的未婚妻演员Lina。
然而Lina是一个滥竽充数,名不副实的三流演员。她向公众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她有着一副非常难听的嗓音,为了讨好观众不得不安排声优来弥补这个缺陷。
纸终究包不住火,事情还是穿帮了。其实,这就是明星制的虚伪之处。
即使一个演员没有演技也没有关系,明星制的操纵者完全可以按照观众的审美趣味对一个毫无表演经验或表演天赋的演员进行理想化的包装。
没有绝世的容颜,那就推进手术室动刀子,没有甜美的嗓音,那就安排优秀的歌手代为演唱。总之,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事。

如果说明星制是好莱坞大亨真正的专利,并在美国本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那么这种成功能否在美国本土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复制呢?
执导过All About Eve(彗星美人)的电影导演Joseph L. Mankiewicz(约瑟夫·L·曼凯维奇)在时隔4年之后,再次炮制了一部讲述好莱坞明星制这个撒旦如何变成红色苹果引诱夏娃的寓言式电影。
Ava Gardner(爱娃 加德纳)扮演的女主角玛莉亚起初只是西班牙一家酒吧的舞女,不料被来自美国的电影大亨发掘,想要重金包装她成为票房巨星。
心地善良的玛莉亚虽然厌恶这位美国电影制片人的趾高气扬,但心怀明星梦的她还是坚定的选择前往好莱坞的道路。
然而,灯红酒绿的好莱坞并不是玛莉亚真正的归宿,厌倦了拜金主义的美国式生活之后,她又回到了西班牙。
好莱坞的明星制看似诱人,常常用丰厚的片酬,耀眼的明星光环以及优渥的物质生活,同怀揣明星梦的普通人达成所谓的“君子协定”,但是上了贼船,就没有了回头路。

同年,擅长刻画女性角色的电影导演George Cukor(乔治 库克)翻拍了30年代由David O Selznick(大卫 塞尔兹尼克)电影公司出品的A Star Is Born(一个明星的诞生)。
在欢快的歌舞场面背后的却是一个血淋淋的好莱坞丛林生存法则:“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Jude Garland(朱迪 嘉兰特)现实生活的悲惨处境同本片中角色的戏剧情境完全交叠重合。
Jude Garland曾是40年代米高梅电影公司力捧的签约明星,为了塑造影片中完美的身形,电影公司给Jude滥用药物,导致她的身材时胖时瘦,甚至上瘾并严重依赖药物。
40年代后期,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被电影公司扫地出门,婚姻也以失败告终,Jude不得不住在低廉的公租房里过日子,还曾几度自杀未遂。这部影片其实就是Jude的人生写照。

到了60年代,类似这种挖掘体制内弊端的电影相比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1962年,电影导演Robert Aldrich(罗伯特·奥尔德里奇)执导了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Jane?(兰闺惊变)。
一对昔日的好莱坞童星姊妹隐居在好莱坞的旧宅中相互折磨的悲剧故事。
这对昔日带着明星光环的姊妹花终究难逃成为路人甲乙丙丁的尴尬。
电影中的梦幻遇到冰冷的现实,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