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总署
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明、清时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公署,现总督漕运部院旧址,是明万历七年(1579)移至城中心的镇淮楼北侧。
总督漕运部院是朝廷派出机构,由勋爵大臣担任,权力显赫,不但管理漕运,还兼管朝廷六部院职责。兼任巡抚,故也称漕督、漕抚。
清顺治十七年(1660),漕督蔡士英在湖中筑地数亩,建大悲阁于其上。今旧址上重建三间仿古建筑,内设茶座,供游人休息品茗。
同治十二年(1873),漕督文杉又重建了西门城楼,对旧城进行了封建时期的最后一次修缮。
明清两代,260余任漕运总督先后来淮任职。总督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淮安建设方面留下了众多可圈可点的佳话。
漕运总督主管南方诸省粮食运往京城等漕运事宜。
开凿运河: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督漕(亦称:漕运总兵官),循宋初乔维岳所开故沙河线路缘城西管家湖筑堤,凿清江运河,沿河建闸,至淮阴鸭陈口达淮。从此,漕船商舟,均由清江运河入淮北运,末口、五坝转运任务大减。万历五年(1577),漕督吴桂芳,疏通山阳城西运道,浚土筑堤,南从黄浦至板闸长七十里,与清江运河连通,从此,运道改由城西,即今淮安区境内的里运河线路。
总督漕运部院是朝廷派出机构,由勋爵大臣担任,权力显赫,不但管理漕运,还兼管朝廷六部院职责。兼任巡抚,故也称漕督、漕抚。
清顺治十七年(1660),漕督蔡士英在湖中筑地数亩,建大悲阁于其上。今旧址上重建三间仿古建筑,内设茶座,供游人休息品茗。
同治十二年(1873),漕督文杉又重建了西门城楼,对旧城进行了封建时期的最后一次修缮。
明清两代,260余任漕运总督先后来淮任职。总督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淮安建设方面留下了众多可圈可点的佳话。
漕运总督主管南方诸省粮食运往京城等漕运事宜。
开凿运河: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督漕(亦称:漕运总兵官),循宋初乔维岳所开故沙河线路缘城西管家湖筑堤,凿清江运河,沿河建闸,至淮阴鸭陈口达淮。从此,漕船商舟,均由清江运河入淮北运,末口、五坝转运任务大减。万历五年(1577),漕督吴桂芳,疏通山阳城西运道,浚土筑堤,南从黄浦至板闸长七十里,与清江运河连通,从此,运道改由城西,即今淮安区境内的里运河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