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老城
淮安老城: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周长11里,高30尺”。原有城门五座。建城时为土筑,后改外侧包砖。由于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到了元代淮安城已呈现出破旧不堪的现状。明清时期,驻节在淮安的漕督们,都重视对淮安城的改造和扩建。正德十三年(1518),漕抚丛兰和知府薛贇,重新对新城进行了修缮。隆庆年间(1567—1572);漕抚王宗沐建老城的西城楼,“额曰望远”。崇祯年间,朱大典遍修三城。康熙初漕督林起龙,“修缮城池,增治楼橹”。漕督邵甘、董讷又分别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重建了西门城楼和南门城楼。道光年间漕督周天爵“建西、南城楼”,“新建炮台二,重建过街楼四及东、北二城楼”,并增建了“北城圈”。同治十二年(1873),漕督文杉又重建了西门城楼,对旧城进行了封建时期的最后一次修缮。
楚州,大运河边的一座千年古城,地处淮河下游,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是江淮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城东北方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座落其间。
公元前486年,春秋时代末期,吴王夫差统兵伐齐,妄图称霸中原。为解决运兵屯饷的问题,他决定从扬州向北缀连原有的一些湖泊洲渚,开凿了一条邗沟(京杭大运河的前身),直通楚州,进入淮河。邗沟与淮河的连接处叫末口,因“沟水高,淮水低”,舟船至末口无法入淮。于是夫差命士卒“筑堰于北辰”车坝入淮。后过往客商南来北往,均在此般坝入淮,逐步的发展成繁华的大邑,称为北辰坊。在历史上楚州就这样随京杭大运河而兴起,曾作为漕运要道、纲盐枢纽,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自东晋义熙七年至明万历二十三年期间,淮安古城先后经历了旧城、新城与古城三个历史阶段,连在一起象一条船,老城、新城和夹城分别是船头、船尾和船仓。楚州城形成的这种一地三城的城池格局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
东晋义熙年间(411),这里始建城池,史称旧城,据今近1600年了。 最先是东晋的大将荀羡造的,“周长十一里,高三十尺”,原有城门五座。“东曰观风,南曰迎远,西曰望去,北曰朝宗”,在西门稍北一些“旧有门曰清风,元兵渡淮时,守臣张虎臣塞之”,后来东城门更名曰瞻岱门,南城门更名曰迎薰门,西城门更名曰庆城门,北城门更名曰承恩门。
后来经过历代的加固,城高三丈八尺,周围共有十一里长,直径三里半,有五座城门。南门叫迎薰门,西门叫庆成门,东门叫瞻岱门,北门叫承恩门(后改为“拱宸门”)。还有一座门在明朝被堵塞了。此外还有三座水门。淮安城非常坚固,正如俗话所说:“铁打的淮城,纸糊的清江”。
新城,位于老城北门外,传说是南宋初年的杭金英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造的。府志、县志上记载是元末张士诚的手下将领史文炳造的。新城规模略小于老城,周长“七里零二十丈、高二丈八尺,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三百三十四丈”,高二丈八尺,周长七里多,直径二里多,也有五座城门:“东曰望洋,西曰览远,南曰迎薰,北曰洪极,门各有楼”,在大北门的西边有小北门,叫戴辰门,东西有子城,有角楼四座,“窝铺四十八座、雉堞千二百垛”。
联城,又叫夹城,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新旧二城之间,“本为运道”,“皆昔粮船屯集之所”,因黄河北徙,运道改为城西,此处逐渐淤塞,多为湖泊之地。嘉靖时期,倭寇侵犯,为了抗法,除了加固新、老二城外,又在旧城东北隅接新城东南隅造了一个小城,把二城连接起来叫“联城”俗称夹城。这座城“东长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西长二百二十五丈五尺”,“城高一丈四五尺不等,城楼大小四座”,东南城门曰天衢门,“雉堞六百二十垛”。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富庶之地,又是历代建府衙署的要地,地区的富户巨绅多聚居于此;漕运的行政机构也设于此,许多富商也移居于淮安城中。楚州城的繁荣主要与2个方面大有关系:漕运和盐务。
漕运与河务:从隋朝起各代政权就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到清代设立漕运总督机构,其中,漕运总督不仅管理漕运,还兼巡抚,公署机构庞大,文官武校人数多达2万余人,同时,江南各省漕船载米石经过均需在淮安盘验,也由此带来了众多的过境人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1194-1855年黄河夺淮661年间,尤其是15世纪中叶以后。淮安成为治理黄、淮、运的关键之地。
盐务与税关:盐务也是促进淮安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清两代,淮安是全国盐业中心之一。当时,淮安府境内有10多处盐场,淮盐质量最好,产量亦居全国之首,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之说。淮安榷关(税关)始于明代,初起只征商税。永乐十四年(1416年),设户部钞关于淮安城西北厢的板闸。后又允许工部分司于榷关设卡抽分,以补清江督造船厂造船经费的不足。同时,允许户部分司淮安转般仓征收储粮税。清郭瑗《淮阴竹枝词》道:“百子堂前湾复湾,天妃闸下浪如山,篙师鳞次踏霜立,小吏披裘早放关。”淮安榷关还辖管宿迁关、庙湾口,三关年收银达364000余两,由此可见淮关的繁荣。
明清时,楚州已成了全国的盐业中心,淮安府境内当时已有几十处盐场,但附近海盐都需到楚州批验后运往外地,早时盐业由私商经办,一时盐商云集,扬州、安徽的盐商大户日进斗金,并造就了河下古镇的辉煌。
造船业中心:造船业与漕运紧密相关。明永乐年间总督漕运的总兵官平江伯陈瑄首创全国最大的清江船厂。清江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厂。船厂总长23里。《漕川志》叙从明弘治三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494-1544年),清江船厂共造漕船27332艘,此外还承造相当数量的远洋海船。清朝清江船厂仍辖有四大船厂,分别为江宁厂、山东厂、凤阳厂和直隶厂。
隋代的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又开挖了京杭大运河,提高了淮安在南北交通中的地位。 早在隋代,朝庭即在这里设立漕运专署。唐宋两代设江淮转运使,元代设总管府,明清两代设了漕运总督衙门,以中央的部级大员来淮督办漕事,由于南北货物都要经楚州转运,故漕事极为繁盛。鼎盛时期仅守漕官兵就有十多万众。
明清时期在淮安设立了漕运督院,统管全国的漕运,历任郡守都非常重视对淮安城的建造,这期间多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使得淮安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城市的规模也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顶峰。
楚州,大运河边的一座千年古城,地处淮河下游,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是江淮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城东北方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座落其间。
公元前486年,春秋时代末期,吴王夫差统兵伐齐,妄图称霸中原。为解决运兵屯饷的问题,他决定从扬州向北缀连原有的一些湖泊洲渚,开凿了一条邗沟(京杭大运河的前身),直通楚州,进入淮河。邗沟与淮河的连接处叫末口,因“沟水高,淮水低”,舟船至末口无法入淮。于是夫差命士卒“筑堰于北辰”车坝入淮。后过往客商南来北往,均在此般坝入淮,逐步的发展成繁华的大邑,称为北辰坊。在历史上楚州就这样随京杭大运河而兴起,曾作为漕运要道、纲盐枢纽,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自东晋义熙七年至明万历二十三年期间,淮安古城先后经历了旧城、新城与古城三个历史阶段,连在一起象一条船,老城、新城和夹城分别是船头、船尾和船仓。楚州城形成的这种一地三城的城池格局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
东晋义熙年间(411),这里始建城池,史称旧城,据今近1600年了。 最先是东晋的大将荀羡造的,“周长十一里,高三十尺”,原有城门五座。“东曰观风,南曰迎远,西曰望去,北曰朝宗”,在西门稍北一些“旧有门曰清风,元兵渡淮时,守臣张虎臣塞之”,后来东城门更名曰瞻岱门,南城门更名曰迎薰门,西城门更名曰庆城门,北城门更名曰承恩门。
后来经过历代的加固,城高三丈八尺,周围共有十一里长,直径三里半,有五座城门。南门叫迎薰门,西门叫庆成门,东门叫瞻岱门,北门叫承恩门(后改为“拱宸门”)。还有一座门在明朝被堵塞了。此外还有三座水门。淮安城非常坚固,正如俗话所说:“铁打的淮城,纸糊的清江”。
新城,位于老城北门外,传说是南宋初年的杭金英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造的。府志、县志上记载是元末张士诚的手下将领史文炳造的。新城规模略小于老城,周长“七里零二十丈、高二丈八尺,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三百三十四丈”,高二丈八尺,周长七里多,直径二里多,也有五座城门:“东曰望洋,西曰览远,南曰迎薰,北曰洪极,门各有楼”,在大北门的西边有小北门,叫戴辰门,东西有子城,有角楼四座,“窝铺四十八座、雉堞千二百垛”。
联城,又叫夹城,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新旧二城之间,“本为运道”,“皆昔粮船屯集之所”,因黄河北徙,运道改为城西,此处逐渐淤塞,多为湖泊之地。嘉靖时期,倭寇侵犯,为了抗法,除了加固新、老二城外,又在旧城东北隅接新城东南隅造了一个小城,把二城连接起来叫“联城”俗称夹城。这座城“东长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西长二百二十五丈五尺”,“城高一丈四五尺不等,城楼大小四座”,东南城门曰天衢门,“雉堞六百二十垛”。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富庶之地,又是历代建府衙署的要地,地区的富户巨绅多聚居于此;漕运的行政机构也设于此,许多富商也移居于淮安城中。楚州城的繁荣主要与2个方面大有关系:漕运和盐务。
漕运与河务:从隋朝起各代政权就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到清代设立漕运总督机构,其中,漕运总督不仅管理漕运,还兼巡抚,公署机构庞大,文官武校人数多达2万余人,同时,江南各省漕船载米石经过均需在淮安盘验,也由此带来了众多的过境人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1194-1855年黄河夺淮661年间,尤其是15世纪中叶以后。淮安成为治理黄、淮、运的关键之地。
盐务与税关:盐务也是促进淮安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清两代,淮安是全国盐业中心之一。当时,淮安府境内有10多处盐场,淮盐质量最好,产量亦居全国之首,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之说。淮安榷关(税关)始于明代,初起只征商税。永乐十四年(1416年),设户部钞关于淮安城西北厢的板闸。后又允许工部分司于榷关设卡抽分,以补清江督造船厂造船经费的不足。同时,允许户部分司淮安转般仓征收储粮税。清郭瑗《淮阴竹枝词》道:“百子堂前湾复湾,天妃闸下浪如山,篙师鳞次踏霜立,小吏披裘早放关。”淮安榷关还辖管宿迁关、庙湾口,三关年收银达364000余两,由此可见淮关的繁荣。
明清时,楚州已成了全国的盐业中心,淮安府境内当时已有几十处盐场,但附近海盐都需到楚州批验后运往外地,早时盐业由私商经办,一时盐商云集,扬州、安徽的盐商大户日进斗金,并造就了河下古镇的辉煌。
造船业中心:造船业与漕运紧密相关。明永乐年间总督漕运的总兵官平江伯陈瑄首创全国最大的清江船厂。清江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厂。船厂总长23里。《漕川志》叙从明弘治三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494-1544年),清江船厂共造漕船27332艘,此外还承造相当数量的远洋海船。清朝清江船厂仍辖有四大船厂,分别为江宁厂、山东厂、凤阳厂和直隶厂。
隋代的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又开挖了京杭大运河,提高了淮安在南北交通中的地位。 早在隋代,朝庭即在这里设立漕运专署。唐宋两代设江淮转运使,元代设总管府,明清两代设了漕运总督衙门,以中央的部级大员来淮督办漕事,由于南北货物都要经楚州转运,故漕事极为繁盛。鼎盛时期仅守漕官兵就有十多万众。
明清时期在淮安设立了漕运督院,统管全国的漕运,历任郡守都非常重视对淮安城的建造,这期间多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使得淮安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城市的规模也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