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尔本的头21天
手机上的days matter是出发前两个星期下的,现在的显示早已不是“距flying to Melbourne还有xx天”。今天一看已经来这个被屡次评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的地方21天了。很多想说出来但是回头想想会觉得“好矫情,算了不说了”这种话已经渐渐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于是就有了这篇日记吧。
小姨
她是我外婆的妈妈的姐姐的孙女?something like that...
她说对我的印象停留在5岁的时候我的照片,我则是对这个小姨完全没有印象……就这样,我带着想依赖但是却对小姨完全不了解的矛盾踏上了去往南半球的航班。转机、过安检、领行李这种应该熟悉的过程自己一个人做却又像重新学习一样。除了被收了一瓶沐浴露和行李箱的一个轮子被摔断之外,到达墨尔本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我不会说是愉快,因为在安检和爸妈告别,在偌大的候机大厅那种从头到脚的孤独和无助真的不是闹着玩的。饿了开始想外婆爸爸妈妈做的饭,累了开始想家的床(肯定还要想很久,在床上任性滚来滚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啊),手机没电了也是想着在家可是不需要走50米到另一个候机口和另外两个人共用一个插座的。飞机降落的时候,完全没时间向往一下空气有多好,接下来的几天会怎么样。想的全是,赶紧开机跟家里发给短信吧不管一条短信多少钱了,快去拿行李,赶紧跟小姨联系。这也许就是一位游客和一个要在陌生国度开启新生活的人心态的不同吧。出关的队排的很长,墨尔本机场的wifi不免费(差评!!!),我愈发焦急。后来才知道我换的新护照是可以自助出关不用排队的。发现之后刷刷刷,拖着登机箱走过长队心里略爽哈哈哈哈。(其实出关的地方是有提示牌说e-passport可以自助出关的,但是上面的文字是说if you are from us, uk, nz, india这些英系国家才可以过的……不管怎么样虽然免签国家少,但是中国护照出关还是蛮方便的,比台湾香港的先进哼) 等了半个小时行李终于从传送带送来了,不要问我搞定两个24kg的箱子有多狼狈,从那一刻开始我在墨尔本已经没有形象了。
还好还好还好有你啊!
我没有表现的像我妈经常跟小姨通气的那样“内向”。我们经常用亲人一般形容亲切和感动,而我从来没有像在拥挤的墨尔本机场出口遇到小姨时那么透彻的感受到这个形容的意义。亲戚,这个词曾经让我珍视也让我无奈,但在异国他乡,这是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能找到温暖的一个词。
小姨的生活好像也不是那么如意,everyone hustles to survive,大家都这么焦头烂额的奋斗在这个凭借new gold rush崛起,和机遇有着深远渊源的城市,好像又让我多了那么一些归属感。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it keeps saying it's the best in australia which makes us start to believe it"这是我最喜欢的教授(so far)在他的第一节课上说的一句话。高傲或者说自信充斥在这个学校的宣传和管理层中,估计也是澳洲唯一有胆说出"you were exceptional but you are mr or miss average now"的大学。的确,开学之后被挤满的图书馆,结账的队能排半个小时的书店都能证明墨大学霸云集,而且大家都不甘沦为mr and miss average。开学第二周,我也还是不能get的了在lecture上一直敲键盘记笔记的point在哪里,local之间说话也还是插不上话的程度。反正我是彻底沦为了mr average,以前我从来不担心的英文现在成了顽疾。加上容易紧张的神经和读不完的readings,让我这段时间真的略显狼狈。像今天这样出去吃顿好的以及平常回家做晚饭,一切能让我暂时忘记学习的事都能算是在我心中的一小块paradise。我选的是bachelor of environments,虽然不太会素描会让下学期的设计课很痛苦,但是这样略略作死的大胆决定,不在17岁这个年纪做,20年30年后回头看是不是会有点小小的无聊呢?
自己选的路,跪着都要走下去。我算是又理解了一句话。
她们
21天,我大概已经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女生了。
我从来没有预料到仅仅21天(不到)的时间能让我对一个近似痴迷的爱慕消失殆尽。500 days with summer里囧瑟夫的质问"is this how you treat your friend?"一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在脑海,朋友不会见面连眼睛都不抬一下吧?以前的我也许愿意做备胎,但是我现在真的没办法接受。也许是有自信了,也许是要的更多了,不管怎么样,在墨尔本真的看到了女生们在生活中的一面,这才是能确定两个人到底合不合拍的一面。我还知道了我喜欢有什么说什么的女生,好吧这种女生确实很少,但是我真的tired of guessing,你能明白一个女生突然不高兴然后你问她怎么了,她什么都不说的感受么?你可以说女生都是差不多这个样子,那我承认还需要修炼自己锻炼情商。一个人朋友可以很多,那种随时能喊出来一起吃个饭聊几句的人确实能给你快乐,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人构成了你的社交,但是如果以为这种朋友加上是个异性再加上长得自己能看得过去的特性就可以发展成女朋友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一直觉得恋人是由朋友“升级”来的,升级之后能解锁的还应该包括交心、诚实、把自己的情绪和另一个人交流这样的属性。哦对,当然三观匹配才能升级,如果她在街上见到20刀,我说如果是我就不会捡然后她就觉得我装清高或者出去吃个东西随时打着小算盘打到你崩溃那就不好意思了。当然不是说勤俭持家是坏事,人生苦短,况且吃东西爽的是自己,消费要以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让自己开心才对嘛(至于这个能接受的范围嘛……我自己有分寸)。机器不用吃饭而且很会算帐,但是人还是需要情趣的。
所以说,唯有美食和好姑娘不可辜负,这句话一点没错。
这三点暂且就是到墨尔本头21天里最深的感受。
我希望等我老了,我对我的儿孙是这样开始讲起我的故事的
"I was young as you and I didn't know what to expect in this city, but I went it all the way through and here I am"
小姨
她是我外婆的妈妈的姐姐的孙女?something like that...
她说对我的印象停留在5岁的时候我的照片,我则是对这个小姨完全没有印象……就这样,我带着想依赖但是却对小姨完全不了解的矛盾踏上了去往南半球的航班。转机、过安检、领行李这种应该熟悉的过程自己一个人做却又像重新学习一样。除了被收了一瓶沐浴露和行李箱的一个轮子被摔断之外,到达墨尔本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我不会说是愉快,因为在安检和爸妈告别,在偌大的候机大厅那种从头到脚的孤独和无助真的不是闹着玩的。饿了开始想外婆爸爸妈妈做的饭,累了开始想家的床(肯定还要想很久,在床上任性滚来滚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啊),手机没电了也是想着在家可是不需要走50米到另一个候机口和另外两个人共用一个插座的。飞机降落的时候,完全没时间向往一下空气有多好,接下来的几天会怎么样。想的全是,赶紧开机跟家里发给短信吧不管一条短信多少钱了,快去拿行李,赶紧跟小姨联系。这也许就是一位游客和一个要在陌生国度开启新生活的人心态的不同吧。出关的队排的很长,墨尔本机场的wifi不免费(差评!!!),我愈发焦急。后来才知道我换的新护照是可以自助出关不用排队的。发现之后刷刷刷,拖着登机箱走过长队心里略爽哈哈哈哈。(其实出关的地方是有提示牌说e-passport可以自助出关的,但是上面的文字是说if you are from us, uk, nz, india这些英系国家才可以过的……不管怎么样虽然免签国家少,但是中国护照出关还是蛮方便的,比台湾香港的先进哼) 等了半个小时行李终于从传送带送来了,不要问我搞定两个24kg的箱子有多狼狈,从那一刻开始我在墨尔本已经没有形象了。
还好还好还好有你啊!
我没有表现的像我妈经常跟小姨通气的那样“内向”。我们经常用亲人一般形容亲切和感动,而我从来没有像在拥挤的墨尔本机场出口遇到小姨时那么透彻的感受到这个形容的意义。亲戚,这个词曾经让我珍视也让我无奈,但在异国他乡,这是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能找到温暖的一个词。
小姨的生活好像也不是那么如意,everyone hustles to survive,大家都这么焦头烂额的奋斗在这个凭借new gold rush崛起,和机遇有着深远渊源的城市,好像又让我多了那么一些归属感。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it keeps saying it's the best in australia which makes us start to believe it"这是我最喜欢的教授(so far)在他的第一节课上说的一句话。高傲或者说自信充斥在这个学校的宣传和管理层中,估计也是澳洲唯一有胆说出"you were exceptional but you are mr or miss average now"的大学。的确,开学之后被挤满的图书馆,结账的队能排半个小时的书店都能证明墨大学霸云集,而且大家都不甘沦为mr and miss average。开学第二周,我也还是不能get的了在lecture上一直敲键盘记笔记的point在哪里,local之间说话也还是插不上话的程度。反正我是彻底沦为了mr average,以前我从来不担心的英文现在成了顽疾。加上容易紧张的神经和读不完的readings,让我这段时间真的略显狼狈。像今天这样出去吃顿好的以及平常回家做晚饭,一切能让我暂时忘记学习的事都能算是在我心中的一小块paradise。我选的是bachelor of environments,虽然不太会素描会让下学期的设计课很痛苦,但是这样略略作死的大胆决定,不在17岁这个年纪做,20年30年后回头看是不是会有点小小的无聊呢?
自己选的路,跪着都要走下去。我算是又理解了一句话。
她们
21天,我大概已经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女生了。
我从来没有预料到仅仅21天(不到)的时间能让我对一个近似痴迷的爱慕消失殆尽。500 days with summer里囧瑟夫的质问"is this how you treat your friend?"一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在脑海,朋友不会见面连眼睛都不抬一下吧?以前的我也许愿意做备胎,但是我现在真的没办法接受。也许是有自信了,也许是要的更多了,不管怎么样,在墨尔本真的看到了女生们在生活中的一面,这才是能确定两个人到底合不合拍的一面。我还知道了我喜欢有什么说什么的女生,好吧这种女生确实很少,但是我真的tired of guessing,你能明白一个女生突然不高兴然后你问她怎么了,她什么都不说的感受么?你可以说女生都是差不多这个样子,那我承认还需要修炼自己锻炼情商。一个人朋友可以很多,那种随时能喊出来一起吃个饭聊几句的人确实能给你快乐,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人构成了你的社交,但是如果以为这种朋友加上是个异性再加上长得自己能看得过去的特性就可以发展成女朋友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一直觉得恋人是由朋友“升级”来的,升级之后能解锁的还应该包括交心、诚实、把自己的情绪和另一个人交流这样的属性。哦对,当然三观匹配才能升级,如果她在街上见到20刀,我说如果是我就不会捡然后她就觉得我装清高或者出去吃个东西随时打着小算盘打到你崩溃那就不好意思了。当然不是说勤俭持家是坏事,人生苦短,况且吃东西爽的是自己,消费要以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让自己开心才对嘛(至于这个能接受的范围嘛……我自己有分寸)。机器不用吃饭而且很会算帐,但是人还是需要情趣的。
所以说,唯有美食和好姑娘不可辜负,这句话一点没错。
这三点暂且就是到墨尔本头21天里最深的感受。
我希望等我老了,我对我的儿孙是这样开始讲起我的故事的
"I was young as you and I didn't know what to expect in this city, but I went it all the way through and here I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