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和荣誉——奥巴马家规 解读 第一条
精英教育实施典范: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题记:奥巴马的九条家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当代的“帝王家教”,更准确地说,是用很简单的,很容易操作的模式,把美国对于“精英素质“的理解,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有出息”的父母,都应该好好看一看,并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有多大的严重缺陷。
解读精英教育第16 实施典范: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奥巴马夫妇对两个女儿,10岁的玛莉亚和7岁的萨莎,制定了九条看似简单,但含义深远,可操作性极强的家规。
与中国的父母们不同,奥巴马的精英培养,不是说一大堆豪言壮语,一堆漂亮话。设立“伟大光辉正确’的目标,而是从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开始。其实所谓的精英,就是把身边的事情做好。当你成长的时候,自身能量的增加,你能够做好的事情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就越需要你。这个时侯,你就成为人中龙凤---成为所谓的精英了,所以,精英和公民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好公民,就是精英。相反,真正的精英,一定是一个好公民。
这些家规,我觉得与康熙皇帝教训自己子女的【庭训格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求细节,从最普通最平凡的事情做起,做好。最后,成就是“帝王”,也是一个真正的“人”
我在这里对这九条家规进行逐条的解读,并应用小菁和小慧的案例辅助解说,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奥巴马家规的意义。
家规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这一条,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核心的教育内容。
这一条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礼貌和修养”,我认为不是。如果仅仅是要求在“礼貌和修养”上做到这一条要求,很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很会做表面文章的虚伪的人。中国宋明以后的儒家思想体制,就是仅仅从“外相”上出发,从“面子”上来下手,培养了虚伪人格的国民土壤,结果造成中国文化和民族整体性的虚伪和肤浅。
这不是精英教育的原则,因为精英的原则是一切都从自己内在反省。我们来分析一下:
抱怨的本质,是不愿意自我反省,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总希望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一切都推给别人,如果面对不能接受的结果,发生了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就找到替罪羊---其他的人和事情---出气。所以抱怨就是不肯为自己负责。
抱怨看起来是“温和的”,因为它没有公开冲突。但抱怨的心理行为又是杀伤力极强的,因为它带来了压抑和负面的情绪,而且带来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和逃避问题的思维倾向,而且抱怨可能带来软弱的人格,或者卑劣的人品,虚伪的表现
抱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让真正的朋友远离自己。喜欢抱怨的人将无法与周围的人群建立真正的友好关系。随着年龄的长大,她们会越来越孤独,因此也越来越善于抱怨,越来越倾向于用物质手段和献媚等等去讨好别人,解除自己的孤独感。但这种方式的效用很短。最终她们用“抱怨”把自己关闭了起来,他们的人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喜欢抱怨的人,几乎不可能拥有很快乐和阳光的个性,自然,也不会有快乐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怨妇”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可悲可叹可怜的人物形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培养一个“怨妇”出来,但是生活中这种人却比比皆是,他们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
人生不是因为失败而抱怨,而是因为抱怨而失败!
因此,抱怨的习惯将开启一个失败的人生。我不会允许我的孩子抱怨任何事物,我的理解是:所有你不满意的结果,都是你自己选择和造成的。所以,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反省原因,找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并改正。
小菁和小慧都是“抱怨型”人才,她们都喜欢指责别人的错误,而回避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小菁的表现更为突出。可能因为成绩一向很好的原因,她更有资本来“瞧不起”别人,用挑剔和自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可以理解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开始,都试图让世界围绕自己来转,而最终必然发现,自己必须服从宇宙的规律,一切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家长没有承担责任来教育他们,而是一味自恋,仅仅关注如何满足她们的一切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就是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虚妄的世界,他们就成功地培养出一个不肯负责任的孩子来了。
小菁的父母明明知道她喜欢抱怨,但却愿意容忍。他们对老师说过:小菁很骄傲,谁都看不起,特别是看不起父母,回家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的样子。经常批评父母,甚至父亲说女儿很瞧不起他,认为他不如别的父亲有本事,让她很没面子,连话都不愿意跟他说,但是父亲却愿意忍受这种无理和蛮横。什么都没做。
而小菁在学堂期间,由于知道老师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她很善于在老师面前装乖巧,用“不说话”来掩饰。所以表现并不严重。但是在学生中,却有反映说她是班上最喜欢背后说别人闲话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个因违背本条家规的原则,已经被学堂开除)。这与我平时见到她时看起来乖巧胆小,甚至有些沉默的印象很不一致。
小慧由于生在一个家庭有矛盾后来离异的家庭,心理行为上的问题一直很严重。原来也是喜欢抱怨的,她倾向于认为总是别人不好。我对她的抱怨就是坚决的反击,要她接受一切后果都是她自己的责任。她会抗议说:如果狗咬了我,也是我错了吗?我也不能去怪狗吗?我说,当然是你错了。因为狗咬人是它的天性,责怪狗是没有道理的。你应该想的是:如果不想被咬,为什么自己不事先做好防范和准备?
她对于自己离开学堂一年半的事情很懊恼。特别是回到学堂后,发现原来不如她的同学都比自己强很多,差距很大,所以很失落。刚开始的时候对此很气愤,说是“我那时候太小了,什么都不知道,被坏爸爸骗了”。我们很容易纵容她的这种思想,因为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我却不允许她这样思考。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会受骗?是因为你贪心,他为了让你离开妈妈为你作的选择,带你吃,带你玩,给你买东西,还哄你开心,你要什么都可以。而妈妈为了教育好你,不肯在生活上纵容你,也不会偏袒你,不会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哄你骗你,会坚持原则。所以你才觉得“无原则”的爸爸更好,才坚持要跟爸爸走的。走的时候你还特别高兴,让妈妈很伤心。难道不是事实吗?所以,结论是什么?
小慧只好承认是自己愚蠢和贪心才会被骗,所以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刚来学堂的时候,对她的亲身父亲有很大的怨气,现在就没有了:因为她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当时他父亲并没有强迫她,实际上也无法强迫她!
现在的小慧,已经学会了不去抱怨,因此,她也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自我负责”!
而小菁,在父母的一贯纵容下,在学校老师的宠爱下,根本不懂得“责任”的含义,还是一贯的抱怨和逃避责任,开始越来越会编故事。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迁怒于父母,反而在家对父母发脾气。这就是抱怨的升级版:争吵
“争吵”是激烈冲突的抱怨。同样是试图逃避推卸自己的责任,却要强迫别人来承担过错,通过攻击他人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因此,争吵反应了当事人更激烈的情绪和更顽强的自我,所以,是更坏的,更不负责任的表现!
至于“取笑他人”的心理机制,就是即使别人跟他根本没有相关,也不构成任何冲突,没有对自己造成任何影响,甚至在别人退让的情况下,依然要主动地挑衅别人来满足自己。通过有意地突出别人的缺点,甚至是贬低对方的优点,打击和嘲笑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满足度。因此,这种行为当然是“惹人讨厌的”,这会让自己遭遇强烈的反击,而且也会孤立自己,失去朋友。作为从平民升入高层的布衣总统,奥巴马太了解这种心理机制的伤害性了,太了解这种个性问题的严重性,当然要严格禁止孩子拥有这种恶习。
而小菁很喜欢这样做,所谓的她喜欢“说别人的闲话”,就是通过对别人的贬低来抬高自我,用自己的优点来取笑别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对她的这个缺点施加惩罚和教育,因此她会继续发扬光大这个特点,这样她可能永远学不会如何尊重别人,自然,她也同样不会尊重自己。因此,她的人生之路,可以想象也就必然充满了坎坷。
题记:奥巴马的九条家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当代的“帝王家教”,更准确地说,是用很简单的,很容易操作的模式,把美国对于“精英素质“的理解,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有出息”的父母,都应该好好看一看,并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有多大的严重缺陷。
解读精英教育第16 实施典范: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 |
奥巴马夫妇对两个女儿,10岁的玛莉亚和7岁的萨莎,制定了九条看似简单,但含义深远,可操作性极强的家规。
与中国的父母们不同,奥巴马的精英培养,不是说一大堆豪言壮语,一堆漂亮话。设立“伟大光辉正确’的目标,而是从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开始。其实所谓的精英,就是把身边的事情做好。当你成长的时候,自身能量的增加,你能够做好的事情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就越需要你。这个时侯,你就成为人中龙凤---成为所谓的精英了,所以,精英和公民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好公民,就是精英。相反,真正的精英,一定是一个好公民。
这些家规,我觉得与康熙皇帝教训自己子女的【庭训格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求细节,从最普通最平凡的事情做起,做好。最后,成就是“帝王”,也是一个真正的“人”
我在这里对这九条家规进行逐条的解读,并应用小菁和小慧的案例辅助解说,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奥巴马家规的意义。
家规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这一条,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核心的教育内容。
这一条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礼貌和修养”,我认为不是。如果仅仅是要求在“礼貌和修养”上做到这一条要求,很可能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很会做表面文章的虚伪的人。中国宋明以后的儒家思想体制,就是仅仅从“外相”上出发,从“面子”上来下手,培养了虚伪人格的国民土壤,结果造成中国文化和民族整体性的虚伪和肤浅。
这不是精英教育的原则,因为精英的原则是一切都从自己内在反省。我们来分析一下:
抱怨的本质,是不愿意自我反省,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总希望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一切都推给别人,如果面对不能接受的结果,发生了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就找到替罪羊---其他的人和事情---出气。所以抱怨就是不肯为自己负责。
抱怨看起来是“温和的”,因为它没有公开冲突。但抱怨的心理行为又是杀伤力极强的,因为它带来了压抑和负面的情绪,而且带来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和逃避问题的思维倾向,而且抱怨可能带来软弱的人格,或者卑劣的人品,虚伪的表现
抱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让真正的朋友远离自己。喜欢抱怨的人将无法与周围的人群建立真正的友好关系。随着年龄的长大,她们会越来越孤独,因此也越来越善于抱怨,越来越倾向于用物质手段和献媚等等去讨好别人,解除自己的孤独感。但这种方式的效用很短。最终她们用“抱怨”把自己关闭了起来,他们的人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喜欢抱怨的人,几乎不可能拥有很快乐和阳光的个性,自然,也不会有快乐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怨妇”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可悲可叹可怜的人物形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培养一个“怨妇”出来,但是生活中这种人却比比皆是,他们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
人生不是因为失败而抱怨,而是因为抱怨而失败!
因此,抱怨的习惯将开启一个失败的人生。我不会允许我的孩子抱怨任何事物,我的理解是:所有你不满意的结果,都是你自己选择和造成的。所以,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反省原因,找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并改正。
小菁和小慧都是“抱怨型”人才,她们都喜欢指责别人的错误,而回避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小菁的表现更为突出。可能因为成绩一向很好的原因,她更有资本来“瞧不起”别人,用挑剔和自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可以理解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开始,都试图让世界围绕自己来转,而最终必然发现,自己必须服从宇宙的规律,一切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家长没有承担责任来教育他们,而是一味自恋,仅仅关注如何满足她们的一切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就是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虚妄的世界,他们就成功地培养出一个不肯负责任的孩子来了。
小菁的父母明明知道她喜欢抱怨,但却愿意容忍。他们对老师说过:小菁很骄傲,谁都看不起,特别是看不起父母,回家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的样子。经常批评父母,甚至父亲说女儿很瞧不起他,认为他不如别的父亲有本事,让她很没面子,连话都不愿意跟他说,但是父亲却愿意忍受这种无理和蛮横。什么都没做。
而小菁在学堂期间,由于知道老师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她很善于在老师面前装乖巧,用“不说话”来掩饰。所以表现并不严重。但是在学生中,却有反映说她是班上最喜欢背后说别人闲话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个因违背本条家规的原则,已经被学堂开除)。这与我平时见到她时看起来乖巧胆小,甚至有些沉默的印象很不一致。
小慧由于生在一个家庭有矛盾后来离异的家庭,心理行为上的问题一直很严重。原来也是喜欢抱怨的,她倾向于认为总是别人不好。我对她的抱怨就是坚决的反击,要她接受一切后果都是她自己的责任。她会抗议说:如果狗咬了我,也是我错了吗?我也不能去怪狗吗?我说,当然是你错了。因为狗咬人是它的天性,责怪狗是没有道理的。你应该想的是:如果不想被咬,为什么自己不事先做好防范和准备?
她对于自己离开学堂一年半的事情很懊恼。特别是回到学堂后,发现原来不如她的同学都比自己强很多,差距很大,所以很失落。刚开始的时候对此很气愤,说是“我那时候太小了,什么都不知道,被坏爸爸骗了”。我们很容易纵容她的这种思想,因为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我却不允许她这样思考。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会受骗?是因为你贪心,他为了让你离开妈妈为你作的选择,带你吃,带你玩,给你买东西,还哄你开心,你要什么都可以。而妈妈为了教育好你,不肯在生活上纵容你,也不会偏袒你,不会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哄你骗你,会坚持原则。所以你才觉得“无原则”的爸爸更好,才坚持要跟爸爸走的。走的时候你还特别高兴,让妈妈很伤心。难道不是事实吗?所以,结论是什么?
小慧只好承认是自己愚蠢和贪心才会被骗,所以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刚来学堂的时候,对她的亲身父亲有很大的怨气,现在就没有了:因为她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当时他父亲并没有强迫她,实际上也无法强迫她!
现在的小慧,已经学会了不去抱怨,因此,她也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自我负责”!
而小菁,在父母的一贯纵容下,在学校老师的宠爱下,根本不懂得“责任”的含义,还是一贯的抱怨和逃避责任,开始越来越会编故事。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迁怒于父母,反而在家对父母发脾气。这就是抱怨的升级版:争吵
“争吵”是激烈冲突的抱怨。同样是试图逃避推卸自己的责任,却要强迫别人来承担过错,通过攻击他人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因此,争吵反应了当事人更激烈的情绪和更顽强的自我,所以,是更坏的,更不负责任的表现!
至于“取笑他人”的心理机制,就是即使别人跟他根本没有相关,也不构成任何冲突,没有对自己造成任何影响,甚至在别人退让的情况下,依然要主动地挑衅别人来满足自己。通过有意地突出别人的缺点,甚至是贬低对方的优点,打击和嘲笑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满足度。因此,这种行为当然是“惹人讨厌的”,这会让自己遭遇强烈的反击,而且也会孤立自己,失去朋友。作为从平民升入高层的布衣总统,奥巴马太了解这种心理机制的伤害性了,太了解这种个性问题的严重性,当然要严格禁止孩子拥有这种恶习。
而小菁很喜欢这样做,所谓的她喜欢“说别人的闲话”,就是通过对别人的贬低来抬高自我,用自己的优点来取笑别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对她的这个缺点施加惩罚和教育,因此她会继续发扬光大这个特点,这样她可能永远学不会如何尊重别人,自然,她也同样不会尊重自己。因此,她的人生之路,可以想象也就必然充满了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