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撰此文是因不日前有同行录下自己多年翻译的杂感,于是一时兴起也就题信笔发挥一篇。
我从业翻译不过区区一年。起初是在一间公司的公关部译些官样文章。及至毕业后上班,又开始为律师作口译。但不知怎地,我生来便对翻译这工作心怀抵触,倒不是低薪的缘故,而是以为,译文本就是风干的作品,把原先鲜活灵动的文字剥皮削骨,肆意加工包装一番,纵是春华妙笔,也抵不住译笔的荼肆意毒。这并非诋毁译者水平不佳,而是有时一些微妙的细枝末节,任是您的技艺如何炉火纯青,却也未必能被纤毫毕现地复制出来。
文章除了章句,更紧要的则是其气韵与风骨。既有气韵,方能显出文风的迥异来。但译者往往单只为了译章句便已疲于奔命,因而时常就罔顾了文骨。或是也有译家的文风自成一派,倘若与原文气骨相近倒罢了,若是两者迥然,那翻译便成了与原作者打架,也是大忌。我才刚翻译的时候,只译些技术性极强地科普文,并未觉察这个道理。然而一年前自己私下里着手开始《呼啸山庄》的翻译,方突然有了点体悟。
勃朗特的文风似李贺的诗风,怪诞诡谲,但又带点女性独有的精巧细致。可巧我的文风精巧有余,幽谧不足。因此译文乍看之下,不似是《呼啸山庄》,倒像是自己杜撰的小说。然而纵是风格显得不伦不类,唯一的好处却是免除了直译的生硬感。譬如第二章里凯瑟琳骂约瑟夫的一句,原文是:
“You scandalous old hypocrite!”
按直译的法子,“Hypocrite”该是“伪君子”或“伪善者”,但这里倘使翻作“你这无耻的老伪君子”就不免显得生拗,因而我便将“Hypocrite”改了词性,换成“道貌岸然”,整句遂译作了“你这无耻道貌岸然的老货”,立时顺畅许多。”网上流传的底本将“old”翻成”老东西“,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我偏心“老货”一词,因是黛玉清叱李嬷嬷的家常,用在此处不仅俏皮,还不失几分典雅,与语境文风亦相合。
但通常要把文骨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便不总十分幸运。最简单的例子,即是《挪威的森林》里直子说的一句话。原书日文这般写道:“
「それ本当にーー本当に深いのよ」と直子は丁寧に言葉を選びながら言った。
中文的译本作的是 “‘是真的——真的很深唷!’直子謹慎地措詞”,译得不算错,却多少有些未尽其意的样子。细细琢磨一下,日文句末的语气词“のよ”,用“唷”纵然译出了这么点软语娇声来,终久缺了原文词意间隐晦的忧郁——直子神气里总有的,那么点惯常的,仿佛蹙踏松稍微雪般地哀愁。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闭眼好好试想一下,远远地,先看着渡边与直子从画面尽头走来,脚下一地破碎枯枝断续零星地呻吟着。接着视线拉近,耳际遂拂过微风,糅杂着日本山林里阴暗的苔藓泥沼湿气。山风捋过直子的长发,带起发梢一点点尾巴。然后我们便听到直子低眉之际幽幽地说了这么句直如叹息般的话。
「それ本当にーー本当に深いのよ」
最后我们要把它试着译成中文,但不过是脑海中指顾间的转换,所有山林,清风,长发都蓦地雾散云开,到了落笔时唯有纸上一行干巴巴的译文。这一过程便仿佛瞧着个水灵灵的饱满的蜜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疾速缩水,当要采摘时,便只剩了个干瘪的果脯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几年前看完川端的《雪国》,深感念其中的禅意与悠远,但朋友看完译本却说“婆婆妈妈像个老太婆碎碎念”,不觉大为唏嘘。可见“文气”最难译,纵使朱生豪先生这样的大家,译的莎士比亚,虽已极具原文风骨,但总归有难免的时候,句子会因为求其典雅而失之冗长,既而就少了原作行文间惯有的灵动活泼。这也是我为何讨厌译作的原因。
然而我并非说没有译文与原文文气相融的作品。譬如穆旦先生所译的雪莱济慈拜伦诗集,既是译文的绝品。穆旦先生当真是绝尘之才!他译的拜伦诗《雅典的少女》,读来能叫人三月不知肉味。
Maid of Athens, ere we part 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前
Give, oh give me back to my heart!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Or, since that has left my breast 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
Keep it now, and take the rest! 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Hear my vow before I go 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语
Zoë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底下的希腊文暂且揭过不提,单就英文的译法当真是一气呵成,毫无造作,满纸诗情酒意香馨馥郁。穆旦对语气词的把握恰如其分,即是那简简单单的“呵“,”吧“两字,遂将此春风十里柔情跃然纸上。节末一句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有如一记亲吻,盈盈回顾处瞬息封缄了爱情。
穆旦是旧派的翻译,因此行文里自有旧派文人的天成自然,不比今时的译家,由于国文式微,译起来捉襟见肘,无法手到擒来。朱生豪先生在他的家信里曾提到,他译《威尼斯商人》时,中有小丑Launcelot 请夏洛克吃饭,错把”expect your approach"说成了“reproach”。他便略一沉吟将“approach”译成“赏光”,“reproach”作“耳光”,果然形神兼具,亏他何处得来!想来这两个词,也只得这么翻。若让今人来译,恐怕还要挖心搜胆一番,换了什么旁的两个,竟不知会到怎样田地。
故而,翻译时常就是如此精细的伙计,有时甚至得分斤拨两打细算盘,因为文辞间几处微妙的起承转合往往蕴含深意,稍作修饰便能似丹青妙手临画佳人般,改变译文的神韵气骨。当然,我前文所述的什么文气意蕴,全在词意精准不扭曲捏造的前提下。若以文辞而害了意,便违了翻译的初衷,贻笑大方之家了。
我并不以为翻译到了今日,还算是如何光鲜的职业。相反,我却觉得翻译颇有拾人牙慧之嫌。便如朱生豪先生说的,“译得再好也不过是别人的作品”。而我这人骨子里生来自有种不容于俗世的孤高,不愿为商贾权贵之流作口译,觉得这就像周作人先生口中的“时文”一样,除了影在旁人身后亦步亦趋之外,更要紧的,是少了笔译里切磋琢磨的乐趣
——所谓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倘若文学是没有出路的出路,没有希望的希望,那么翻译便是在这条黑黢黢的出路上,永无止境地溯流徘徊。而我宁愿在水中永远如此溯洄往复着,也不要真抵达了彼岸,去观瞻所谓的”伊人“。
我从业翻译不过区区一年。起初是在一间公司的公关部译些官样文章。及至毕业后上班,又开始为律师作口译。但不知怎地,我生来便对翻译这工作心怀抵触,倒不是低薪的缘故,而是以为,译文本就是风干的作品,把原先鲜活灵动的文字剥皮削骨,肆意加工包装一番,纵是春华妙笔,也抵不住译笔的荼肆意毒。这并非诋毁译者水平不佳,而是有时一些微妙的细枝末节,任是您的技艺如何炉火纯青,却也未必能被纤毫毕现地复制出来。
文章除了章句,更紧要的则是其气韵与风骨。既有气韵,方能显出文风的迥异来。但译者往往单只为了译章句便已疲于奔命,因而时常就罔顾了文骨。或是也有译家的文风自成一派,倘若与原文气骨相近倒罢了,若是两者迥然,那翻译便成了与原作者打架,也是大忌。我才刚翻译的时候,只译些技术性极强地科普文,并未觉察这个道理。然而一年前自己私下里着手开始《呼啸山庄》的翻译,方突然有了点体悟。
勃朗特的文风似李贺的诗风,怪诞诡谲,但又带点女性独有的精巧细致。可巧我的文风精巧有余,幽谧不足。因此译文乍看之下,不似是《呼啸山庄》,倒像是自己杜撰的小说。然而纵是风格显得不伦不类,唯一的好处却是免除了直译的生硬感。譬如第二章里凯瑟琳骂约瑟夫的一句,原文是:
“You scandalous old hypocrite!”
按直译的法子,“Hypocrite”该是“伪君子”或“伪善者”,但这里倘使翻作“你这无耻的老伪君子”就不免显得生拗,因而我便将“Hypocrite”改了词性,换成“道貌岸然”,整句遂译作了“你这无耻道貌岸然的老货”,立时顺畅许多。”网上流传的底本将“old”翻成”老东西“,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我偏心“老货”一词,因是黛玉清叱李嬷嬷的家常,用在此处不仅俏皮,还不失几分典雅,与语境文风亦相合。
但通常要把文骨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便不总十分幸运。最简单的例子,即是《挪威的森林》里直子说的一句话。原书日文这般写道:“
「それ本当にーー本当に深いのよ」と直子は丁寧に言葉を選びながら言った。
中文的译本作的是 “‘是真的——真的很深唷!’直子謹慎地措詞”,译得不算错,却多少有些未尽其意的样子。细细琢磨一下,日文句末的语气词“のよ”,用“唷”纵然译出了这么点软语娇声来,终久缺了原文词意间隐晦的忧郁——直子神气里总有的,那么点惯常的,仿佛蹙踏松稍微雪般地哀愁。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闭眼好好试想一下,远远地,先看着渡边与直子从画面尽头走来,脚下一地破碎枯枝断续零星地呻吟着。接着视线拉近,耳际遂拂过微风,糅杂着日本山林里阴暗的苔藓泥沼湿气。山风捋过直子的长发,带起发梢一点点尾巴。然后我们便听到直子低眉之际幽幽地说了这么句直如叹息般的话。
「それ本当にーー本当に深いのよ」
最后我们要把它试着译成中文,但不过是脑海中指顾间的转换,所有山林,清风,长发都蓦地雾散云开,到了落笔时唯有纸上一行干巴巴的译文。这一过程便仿佛瞧着个水灵灵的饱满的蜜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疾速缩水,当要采摘时,便只剩了个干瘪的果脯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几年前看完川端的《雪国》,深感念其中的禅意与悠远,但朋友看完译本却说“婆婆妈妈像个老太婆碎碎念”,不觉大为唏嘘。可见“文气”最难译,纵使朱生豪先生这样的大家,译的莎士比亚,虽已极具原文风骨,但总归有难免的时候,句子会因为求其典雅而失之冗长,既而就少了原作行文间惯有的灵动活泼。这也是我为何讨厌译作的原因。
然而我并非说没有译文与原文文气相融的作品。譬如穆旦先生所译的雪莱济慈拜伦诗集,既是译文的绝品。穆旦先生当真是绝尘之才!他译的拜伦诗《雅典的少女》,读来能叫人三月不知肉味。
Maid of Athens, ere we part 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前
Give, oh give me back to my heart!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Or, since that has left my breast 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
Keep it now, and take the rest! 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Hear my vow before I go 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语
Zoë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底下的希腊文暂且揭过不提,单就英文的译法当真是一气呵成,毫无造作,满纸诗情酒意香馨馥郁。穆旦对语气词的把握恰如其分,即是那简简单单的“呵“,”吧“两字,遂将此春风十里柔情跃然纸上。节末一句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有如一记亲吻,盈盈回顾处瞬息封缄了爱情。
穆旦是旧派的翻译,因此行文里自有旧派文人的天成自然,不比今时的译家,由于国文式微,译起来捉襟见肘,无法手到擒来。朱生豪先生在他的家信里曾提到,他译《威尼斯商人》时,中有小丑Launcelot 请夏洛克吃饭,错把”expect your approach"说成了“reproach”。他便略一沉吟将“approach”译成“赏光”,“reproach”作“耳光”,果然形神兼具,亏他何处得来!想来这两个词,也只得这么翻。若让今人来译,恐怕还要挖心搜胆一番,换了什么旁的两个,竟不知会到怎样田地。
故而,翻译时常就是如此精细的伙计,有时甚至得分斤拨两打细算盘,因为文辞间几处微妙的起承转合往往蕴含深意,稍作修饰便能似丹青妙手临画佳人般,改变译文的神韵气骨。当然,我前文所述的什么文气意蕴,全在词意精准不扭曲捏造的前提下。若以文辞而害了意,便违了翻译的初衷,贻笑大方之家了。
我并不以为翻译到了今日,还算是如何光鲜的职业。相反,我却觉得翻译颇有拾人牙慧之嫌。便如朱生豪先生说的,“译得再好也不过是别人的作品”。而我这人骨子里生来自有种不容于俗世的孤高,不愿为商贾权贵之流作口译,觉得这就像周作人先生口中的“时文”一样,除了影在旁人身后亦步亦趋之外,更要紧的,是少了笔译里切磋琢磨的乐趣
——所谓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倘若文学是没有出路的出路,没有希望的希望,那么翻译便是在这条黑黢黢的出路上,永无止境地溯流徘徊。而我宁愿在水中永远如此溯洄往复着,也不要真抵达了彼岸,去观瞻所谓的”伊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