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专辑全览
雨果奖专辑全览
(2009年11月《科幻世界•译文版》评刊)
文/caesarphoenix
--------------------------------------------------------------------------------------------------------------------
对非“我”世界的同位想象
大多数“虚构”艺术,尤其是叙事\叙述类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着对陌生世界的想象。
然而囷于作者的自身经验,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制约,对非“我”世界的想象往往会深深烙印上“我”世界的痕迹。
优秀的科幻作品,作为某种程度上的思维实验,可以较好避免“我”世界的臆断和侵蚀,还原出陌生世界的真实面目。而这种同位想象,所展示出的森严冷酷、夺目绚烂,正是其最大魅力所在。
海因莱因的《太空孤儿》和特德•姜的《呼吸——宇宙的毁灭》均是对非“我”世界同位想象的杰作。
《太空孤儿》里的飞船世界、《呼吸——宇宙的毁灭》里以气压为生命之源的世界均为闭合世界,无论是休•霍伊兰还是那位解剖学家,他们所做的都是以科学精神完成对自己世界的发现。
《太空孤儿》里的船员坚信方舟(飞船)即宇宙本身,占据一切空间。生活在其中的人无法想象在飞船之外还有空间存在。休•霍伊兰第一次见到星空时的那种震撼和头晕目眩,意识到“飞船在动”这一事实,想来要比艾萨克•牛顿悟到地心引力的奥秘更为激动吧。
作为引导休•霍伊兰认识到真实宇宙的双头变异体乔—吉姆(这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乔在论述外在空间时说:“外面有很大的空间,太空,非常大。有些星星可能跟方舟一样大——甚至更大。”以及后文厄兹、休看到书上谈及天文距离时,常常觉得违反逻辑、常识。这一系列细节都是对一直生活在飞船这一较小空间里的人,即使获知外在空间,也难以真正把握状态的细腻模拟。
飞船在2119年起航,2172年叛乱发生,在科学家和工程师全部死去的情况下,无垠时间和空间对人会产生的异化加速发生着。文中飞船里的政治制度,船员和变异体的对立,纳比继续愚民并铲除异端的最终决定都是那么的自然和真实。
纳比所代表的力量是世俗政治对秩序稳定的追求,同时也是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灵魂附体。纳比和休、厄兹、乔—吉姆,都是利己主义者,不同的是后三位有着对柏拉图洞穴之喻中真实世界的向往,而纳比则是满足于解释模糊影子的庸俗政客。伟大的志向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冒险的血液也不会在每个人身上流淌,即使他是宇航员的后裔。
如果说《时间足够你爱》是海因莱因关于宇航时代人类新伦理的思考,那么《太空孤儿》则寄托了他对人类科学精神的信心和在宇宙中重新觉醒的祝福。
《太空孤儿》的背景被置身于人类的宇宙探索时代,其存续依旧于地球文明相关,对于未来在太空中旅行的“新人”这是篇预言或者说备忘录。
《呼吸——宇宙的毁灭》则缔造了一个他者的宇宙,想象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发现自我,并探知到其宇宙最终命运的过程。短短的一篇文章,塑造出了一个生命,一种世相,一个宇宙。Pixar可以依据这个拍个动画短片,一定是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其实也是一个极佳的设定,别的作者也可以在此宇宙的背景下创作,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可以被无限延展丰富。不过说如果这篇小说真的展示了什么的话,那就是科学精神或者说思考的乐趣。
那种理性、有计划、决不放弃的探索精神正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的意义所在。
至于这篇小说核心点子“熵”,或者说气压终将归于平衡,一切重归于死寂,我觉得也并不是一种悲观。即使只是呼出的一口气,也能在气流的推动下缔造文明,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快慰和意义吗?
特德•姜以一个个体探索视角,在无一句对话的情况下,推演了一个宇宙,并且思索了这个宇宙和其他宇宙之间的关系,留下了问题和方向。虽然感觉还有些未能言明的遗憾,但从小说本身讲确实已经自洽了。
PS:总感觉这个世界会存在于抽屉里,或者说一堆肥皂泡里、气泡纸(膜)里。
------------------------------------------------------------------------------------------------------------------
职业:记者
标题是安东尼奥尼的一部电影,尽管和电影呈现出的内容情怀截然不同,用这个题目描述《赌徒》这篇小说依旧很合适。
超级大国与第三世界,八卦新闻与公共事务,追逐利润与媒体责任……
无论是从传播学、文化批评视角切入,还是从国际格局、地缘政治分析,这篇小说都很有看头。
王作为一名从老挝军政府手中逃脱到自由世界(美国)从事传媒工作的个人,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深重的苦难,同胞们的牺牲是他精神上的十字架,另一方面在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营造出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写不出有卖点的新闻,达不到要求的订阅量就要被辞退,面对遣送回国的危险。
作为老挝农业之父的儿子,作为有良心的父亲的孩子,作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王觉得新闻应当是重要的,哪怕曲高和寡如同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该沦为大漩涡里的光亮。
但在现实面前,王也是无力的,为了给自己的文章寻找合法性,他不得不引用马蒂的话,将其称为“菠菜阅读”。而这些“菠菜”都是其精心准备、认真调查,觉得对世界人类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篇小说给人的震撼之所以强烈,就在于其中所描绘的情景即将发生或者说已经发生一直发生。前一段时间我在湖北电视台实习,每个节目对收视率的那种渴求、那种视其为生命的态度,让你知道那个追寻重要和意义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的逝去。为了流量——广告——利润,媒体们会恨不得将自己三俗到底。
像大漩涡这样的流量统计工具相信很快就会出现,和股票曲线的挂钩也是迟早的事。在新一轮的行业标准出现后,一切媒体都会更加敏感和趋利,本身残存的模糊地带也有可能消失。
不过希望还是会有的,订阅王的那一千个人(哪怕只是放在第三批),那些因为追库拉普八卦而闯入王博客的访问者,也许那几万人中会有那么一些留下,思考推荐乃至疾呼。
传播学中人际传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有一些意见领袖,他们对信息的迅速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追逐市场和利益的年代,也许连“重要”和“意义”都必须被打造成时尚才能获得关注吧。
------------------------------------------------------------------------------------------------------------------------
《傲慢与普罗米修斯》 7分
与上期的《葛雷斯·厄迪尔庄园的女士们》一样,这也是一篇“简•奥斯汀”幻想小说。
《傲慢与偏见》+《弗兰肯斯坦》,这种为两个小说世界制造交集的做法,不同于《葛》文的直接修改世界参数(
在女性的社交活动中增添魔方元素),有着更接近原著的真实氛围。
简•奥斯汀有一篇“反哥特”风格的《诺桑觉寺》,可以和本文比较阅读。诡异恐怖的事件无论是真是假最终都会在简•奥斯汀式的优雅从容叙事里化为无形。同时平静从容表面下暗藏的漩涡波涛,常常比大呼小叫更具张力。
对于《傲慢与偏见》爱好者,本文提供了玛丽的视角,也许这样的班纳特家更加真实。
我认为这主要是一篇致敬之作,玛丽的结局就是对简•奥斯汀命运的叙述吧。
《巴别陷落》 8.5分
该专辑中除《宇宙——呼吸的毁灭》外最优秀的作品。
以信任为经济基础的千足虫世界的崩溃(巴别城的陷落),暗藏了反乌托邦的思想。
哪怕是基因中镌刻着守信的编码,但只要没有强有力的约束,个体或群体一定会为了更大的利益背信弃义。
但千足虫的世界能够维持如此之久,他们的信任机制必然应该相对成熟。文中的千足虫相信自己是外来的智慧生命,祖先屠灭了对他们友善的当地人,欠下了巨大的信任债务。正是这一“原罪”型信任债务所带来的歉疚感,给在同种族内必须相互信任缔造了合法性和必须性。然而作为外来访客的奎弗拉(欧罗巴副领事)说根据他们的研究千足虫就是在欣嫩子谷发展出的本土生命,关于过去家园和屠灭当地人的传说都是编造出来的。
那么这个传说的编造究竟为何?这种将整个种群都置于“不义”做法想必出现在极为严酷的情况下。
可以想象千足虫内部曾经一直战乱不休,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一位伟大的演说家或是哲学家(更可能是宗教权威)编造了这个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政府神圣化,在种族的传承中被完善发挥,最终视其为真实。
千足虫的社会制度大概类似于奴隶制和城邦制。被阉割的虫子被当做“非虫”,有身份的虫子需要戴面纱,脸不能裸露出来。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王后”,与别的城邦的亲疏,大概也取决于血缘的远近。关于如此多的城邦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拒绝了欧罗巴人迁移进欣嫩子谷的请求。
这个故事和《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因唐敖一行的到来而秩序大乱”并不相同。千足虫的社会比君子国要复杂,欧罗巴也不像唐敖们那样莽撞。
欧罗巴作为地球的延伸,有点类似于想要摆脱英联邦的殖民地(美国)。他们想要和当地土著贸易往来并获得永久居住权。但他们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入侵屠杀策略(从文中可以看出欧罗巴的科技水平还是高于千足虫的),而是对千足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生理、社会制度、历史等等。事实证明掌握信息上的主动权是很有效的,奎弗拉和万尼亚舅舅沟通进展的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
《巴别陷落》中对未来科技的描绘(尤其是智能AI)也非常精彩。文章是以罗莎蒙德(载入了奎弗拉情人意识的智能衣服)的视角展开的。智能衣服的冷静(甚至冷酷)、理智、强大、只专注于任务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对于依赖它的人类(奎弗拉),它仿佛是更上位的存在。但在本文中它依然是得力帮手,没有反叛,不过这已经涉及了人和其创造的机器在未来可能会是何种关系的问题。
《巴别陷落》还是幽默的,蕴含着充足信息量的同时,作者也设计了很多精巧的桥段。比如万尼亚舅舅要求奎弗拉带它逃离时,奎弗拉起了贪念,万尼亚正在谴责,仿佛谈判要陷入僵局。奎弗拉却突然说“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给阉割了”。读者可能以为奎弗拉是要杀人劫货,后来却发现这是通过军队检查的方法,千足虫的社会制度也随之被交代了出来。
虽然没有《宇宙——呼吸的毁灭》炫技般的精致严谨,但有趣可读性更高。
《艾德曼连接》 7分
人物刻画上面很见功力,对老人的各种行为细节把握的很好,对艾德曼教授的科学信念描绘的准确到位,更难得的是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描绘了他们对于信仰、科学生活的各种看法。从中可以自行判断了解,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干预。另外本文叙事角度转换的非常巧妙,形成了很多层次,在我们知道一个人物对另一个的观感时,再去看两人之间的对话行动,会有种奇妙的感觉。因此本文可读性也较强。
但我觉得其实本文更像是会登在《译林》上,而非《科幻世界•译文版》。不过开阔视界总是好的,生活的诗意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探秘修格斯》 6分
《探秘修格斯》讲述一个黑人教授对某种新奇生物的研究经历,因为背景放在二站前夕。所以反战、反对种族歧视在文中不时显现。哈丁最后选择重回战场,抗击法西斯 以及“主人已去不再回来”的童谣,使本文有了某种哲学、诗意、崇高的味道,加上本来的神话色彩,还是可以一看的。不过我觉得比不上《赌徒》。
《邪恶的机器猴子》 4分
可以一读,因为很短。细节描写也不错,但获提名还是很奇怪。
《赌徒》 8分
《宇宙——呼吸的毁灭》 9分
《太空孤儿》 8.5分
(2009年11月《科幻世界•译文版》评刊)
文/caesarphoenix
--------------------------------------------------------------------------------------------------------------------
对非“我”世界的同位想象
大多数“虚构”艺术,尤其是叙事\叙述类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着对陌生世界的想象。
然而囷于作者的自身经验,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制约,对非“我”世界的想象往往会深深烙印上“我”世界的痕迹。
优秀的科幻作品,作为某种程度上的思维实验,可以较好避免“我”世界的臆断和侵蚀,还原出陌生世界的真实面目。而这种同位想象,所展示出的森严冷酷、夺目绚烂,正是其最大魅力所在。
海因莱因的《太空孤儿》和特德•姜的《呼吸——宇宙的毁灭》均是对非“我”世界同位想象的杰作。
《太空孤儿》里的飞船世界、《呼吸——宇宙的毁灭》里以气压为生命之源的世界均为闭合世界,无论是休•霍伊兰还是那位解剖学家,他们所做的都是以科学精神完成对自己世界的发现。
《太空孤儿》里的船员坚信方舟(飞船)即宇宙本身,占据一切空间。生活在其中的人无法想象在飞船之外还有空间存在。休•霍伊兰第一次见到星空时的那种震撼和头晕目眩,意识到“飞船在动”这一事实,想来要比艾萨克•牛顿悟到地心引力的奥秘更为激动吧。
作为引导休•霍伊兰认识到真实宇宙的双头变异体乔—吉姆(这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乔在论述外在空间时说:“外面有很大的空间,太空,非常大。有些星星可能跟方舟一样大——甚至更大。”以及后文厄兹、休看到书上谈及天文距离时,常常觉得违反逻辑、常识。这一系列细节都是对一直生活在飞船这一较小空间里的人,即使获知外在空间,也难以真正把握状态的细腻模拟。
飞船在2119年起航,2172年叛乱发生,在科学家和工程师全部死去的情况下,无垠时间和空间对人会产生的异化加速发生着。文中飞船里的政治制度,船员和变异体的对立,纳比继续愚民并铲除异端的最终决定都是那么的自然和真实。
纳比所代表的力量是世俗政治对秩序稳定的追求,同时也是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灵魂附体。纳比和休、厄兹、乔—吉姆,都是利己主义者,不同的是后三位有着对柏拉图洞穴之喻中真实世界的向往,而纳比则是满足于解释模糊影子的庸俗政客。伟大的志向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冒险的血液也不会在每个人身上流淌,即使他是宇航员的后裔。
如果说《时间足够你爱》是海因莱因关于宇航时代人类新伦理的思考,那么《太空孤儿》则寄托了他对人类科学精神的信心和在宇宙中重新觉醒的祝福。
《太空孤儿》的背景被置身于人类的宇宙探索时代,其存续依旧于地球文明相关,对于未来在太空中旅行的“新人”这是篇预言或者说备忘录。
《呼吸——宇宙的毁灭》则缔造了一个他者的宇宙,想象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发现自我,并探知到其宇宙最终命运的过程。短短的一篇文章,塑造出了一个生命,一种世相,一个宇宙。Pixar可以依据这个拍个动画短片,一定是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其实也是一个极佳的设定,别的作者也可以在此宇宙的背景下创作,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可以被无限延展丰富。不过说如果这篇小说真的展示了什么的话,那就是科学精神或者说思考的乐趣。
那种理性、有计划、决不放弃的探索精神正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的意义所在。
至于这篇小说核心点子“熵”,或者说气压终将归于平衡,一切重归于死寂,我觉得也并不是一种悲观。即使只是呼出的一口气,也能在气流的推动下缔造文明,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快慰和意义吗?
特德•姜以一个个体探索视角,在无一句对话的情况下,推演了一个宇宙,并且思索了这个宇宙和其他宇宙之间的关系,留下了问题和方向。虽然感觉还有些未能言明的遗憾,但从小说本身讲确实已经自洽了。
PS:总感觉这个世界会存在于抽屉里,或者说一堆肥皂泡里、气泡纸(膜)里。
------------------------------------------------------------------------------------------------------------------
职业:记者
标题是安东尼奥尼的一部电影,尽管和电影呈现出的内容情怀截然不同,用这个题目描述《赌徒》这篇小说依旧很合适。
超级大国与第三世界,八卦新闻与公共事务,追逐利润与媒体责任……
无论是从传播学、文化批评视角切入,还是从国际格局、地缘政治分析,这篇小说都很有看头。
王作为一名从老挝军政府手中逃脱到自由世界(美国)从事传媒工作的个人,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深重的苦难,同胞们的牺牲是他精神上的十字架,另一方面在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营造出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写不出有卖点的新闻,达不到要求的订阅量就要被辞退,面对遣送回国的危险。
作为老挝农业之父的儿子,作为有良心的父亲的孩子,作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记者,王觉得新闻应当是重要的,哪怕曲高和寡如同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该沦为大漩涡里的光亮。
但在现实面前,王也是无力的,为了给自己的文章寻找合法性,他不得不引用马蒂的话,将其称为“菠菜阅读”。而这些“菠菜”都是其精心准备、认真调查,觉得对世界人类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篇小说给人的震撼之所以强烈,就在于其中所描绘的情景即将发生或者说已经发生一直发生。前一段时间我在湖北电视台实习,每个节目对收视率的那种渴求、那种视其为生命的态度,让你知道那个追寻重要和意义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的逝去。为了流量——广告——利润,媒体们会恨不得将自己三俗到底。
像大漩涡这样的流量统计工具相信很快就会出现,和股票曲线的挂钩也是迟早的事。在新一轮的行业标准出现后,一切媒体都会更加敏感和趋利,本身残存的模糊地带也有可能消失。
不过希望还是会有的,订阅王的那一千个人(哪怕只是放在第三批),那些因为追库拉普八卦而闯入王博客的访问者,也许那几万人中会有那么一些留下,思考推荐乃至疾呼。
传播学中人际传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有一些意见领袖,他们对信息的迅速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追逐市场和利益的年代,也许连“重要”和“意义”都必须被打造成时尚才能获得关注吧。
------------------------------------------------------------------------------------------------------------------------
《傲慢与普罗米修斯》 7分
与上期的《葛雷斯·厄迪尔庄园的女士们》一样,这也是一篇“简•奥斯汀”幻想小说。
《傲慢与偏见》+《弗兰肯斯坦》,这种为两个小说世界制造交集的做法,不同于《葛》文的直接修改世界参数(
在女性的社交活动中增添魔方元素),有着更接近原著的真实氛围。
简•奥斯汀有一篇“反哥特”风格的《诺桑觉寺》,可以和本文比较阅读。诡异恐怖的事件无论是真是假最终都会在简•奥斯汀式的优雅从容叙事里化为无形。同时平静从容表面下暗藏的漩涡波涛,常常比大呼小叫更具张力。
对于《傲慢与偏见》爱好者,本文提供了玛丽的视角,也许这样的班纳特家更加真实。
我认为这主要是一篇致敬之作,玛丽的结局就是对简•奥斯汀命运的叙述吧。
《巴别陷落》 8.5分
该专辑中除《宇宙——呼吸的毁灭》外最优秀的作品。
以信任为经济基础的千足虫世界的崩溃(巴别城的陷落),暗藏了反乌托邦的思想。
哪怕是基因中镌刻着守信的编码,但只要没有强有力的约束,个体或群体一定会为了更大的利益背信弃义。
但千足虫的世界能够维持如此之久,他们的信任机制必然应该相对成熟。文中的千足虫相信自己是外来的智慧生命,祖先屠灭了对他们友善的当地人,欠下了巨大的信任债务。正是这一“原罪”型信任债务所带来的歉疚感,给在同种族内必须相互信任缔造了合法性和必须性。然而作为外来访客的奎弗拉(欧罗巴副领事)说根据他们的研究千足虫就是在欣嫩子谷发展出的本土生命,关于过去家园和屠灭当地人的传说都是编造出来的。
那么这个传说的编造究竟为何?这种将整个种群都置于“不义”做法想必出现在极为严酷的情况下。
可以想象千足虫内部曾经一直战乱不休,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一位伟大的演说家或是哲学家(更可能是宗教权威)编造了这个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政府神圣化,在种族的传承中被完善发挥,最终视其为真实。
千足虫的社会制度大概类似于奴隶制和城邦制。被阉割的虫子被当做“非虫”,有身份的虫子需要戴面纱,脸不能裸露出来。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王后”,与别的城邦的亲疏,大概也取决于血缘的远近。关于如此多的城邦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拒绝了欧罗巴人迁移进欣嫩子谷的请求。
这个故事和《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因唐敖一行的到来而秩序大乱”并不相同。千足虫的社会比君子国要复杂,欧罗巴也不像唐敖们那样莽撞。
欧罗巴作为地球的延伸,有点类似于想要摆脱英联邦的殖民地(美国)。他们想要和当地土著贸易往来并获得永久居住权。但他们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入侵屠杀策略(从文中可以看出欧罗巴的科技水平还是高于千足虫的),而是对千足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生理、社会制度、历史等等。事实证明掌握信息上的主动权是很有效的,奎弗拉和万尼亚舅舅沟通进展的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
《巴别陷落》中对未来科技的描绘(尤其是智能AI)也非常精彩。文章是以罗莎蒙德(载入了奎弗拉情人意识的智能衣服)的视角展开的。智能衣服的冷静(甚至冷酷)、理智、强大、只专注于任务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对于依赖它的人类(奎弗拉),它仿佛是更上位的存在。但在本文中它依然是得力帮手,没有反叛,不过这已经涉及了人和其创造的机器在未来可能会是何种关系的问题。
《巴别陷落》还是幽默的,蕴含着充足信息量的同时,作者也设计了很多精巧的桥段。比如万尼亚舅舅要求奎弗拉带它逃离时,奎弗拉起了贪念,万尼亚正在谴责,仿佛谈判要陷入僵局。奎弗拉却突然说“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给阉割了”。读者可能以为奎弗拉是要杀人劫货,后来却发现这是通过军队检查的方法,千足虫的社会制度也随之被交代了出来。
虽然没有《宇宙——呼吸的毁灭》炫技般的精致严谨,但有趣可读性更高。
《艾德曼连接》 7分
人物刻画上面很见功力,对老人的各种行为细节把握的很好,对艾德曼教授的科学信念描绘的准确到位,更难得的是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描绘了他们对于信仰、科学生活的各种看法。从中可以自行判断了解,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干预。另外本文叙事角度转换的非常巧妙,形成了很多层次,在我们知道一个人物对另一个的观感时,再去看两人之间的对话行动,会有种奇妙的感觉。因此本文可读性也较强。
但我觉得其实本文更像是会登在《译林》上,而非《科幻世界•译文版》。不过开阔视界总是好的,生活的诗意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探秘修格斯》 6分
《探秘修格斯》讲述一个黑人教授对某种新奇生物的研究经历,因为背景放在二站前夕。所以反战、反对种族歧视在文中不时显现。哈丁最后选择重回战场,抗击法西斯 以及“主人已去不再回来”的童谣,使本文有了某种哲学、诗意、崇高的味道,加上本来的神话色彩,还是可以一看的。不过我觉得比不上《赌徒》。
《邪恶的机器猴子》 4分
可以一读,因为很短。细节描写也不错,但获提名还是很奇怪。
《赌徒》 8分
《宇宙——呼吸的毁灭》 9分
《太空孤儿》 8.5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