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狼图腾》的电影中的小狼的零星感受
对于《狼图腾》的电影中的小狼的零星感受
题记:
【二〇一五年三月六日星期五晚上随父亲一同去看过电影《狼图腾》,小说大约自2002年就开始火起来,但是当时反感过度宣传,居然一直没有看。直到近期知道法国导演为了这电影下了不少功夫,出于对于他拍摄过《兵临城下》的敬意,我于是很想去看看。
三月七日星期六晚上,我去华中师范大学的“百草园书店”购买了《狼图腾》的小说,至今为止正文部分看到狼群把军马群赶到冻湖、草原东区人到“天鹅湖”大肆捕杀禽鸟、乱砍滥伐。小说的后记部分看完。
对于作品本身有非常繁复的感受,今天就聚焦在《狼图腾》电影里面的小狼吧。这里面的解读既不忠实于电影,也不忠实于小说,甚至离题不少,几乎是结合我近期的心理学学习任意发挥。提前提醒,请谨慎选择阅读与否。】
小说新版本的后记讨论完整看完。虽然不曾完整看完小说,但是觉得如果是讲述自己的知青生活,倒是特别细致入微的,的确是扎根基层深入体验过生活的。但是文以载道的说教味道还是太浓厚了,尤其是新版本当中补充的后记,几乎就是套用其狼图腾理论把整个人类史,特别对于中华民族史进行了解读,但是思路框架过于单一化。试图解读历史的理性发展脉络的作品非常多,我看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以史带论的痕迹就明显,虽然套用了马列主义作为主要框架,但是对于中国相关文献的解读,还套用了其他西学范式来解读,学术规范还是有的,而且文采飞扬。
姜戎先生或许有那种思想解冻期的思考者的热情,希望能够构建新的框架一劳永逸把各种大问题进行一以贯之的解答。但是如果有这种先入之见,去任意选择削减史料,的确貌似提纲挈领,但是会忽视更多的历史丰富性,也会沦为新的教条。以往的僵化意识形态宣传,古代以来的各种学说,都按照阶级斗争框架来分析,姜先生提出的框架依然是类似的模式。
因此相比之下,电影版本当中的说教就非常节制,只是尽力呈现。我个人认为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是超过小说的。
我以往写电影评论,几乎边看边在手稿笔录,事后是从头至尾来叙述,夹叙夹议。现在想来,剧透严重,而且评论也生硬。
我会逐步选部分角色、选部分场景进行分析,自由联想自己某些经历来讲。今天就讲讲小狼。
关于小狼
【毕利格阿爸:你不该把神作为奴隶。
陈阵:阿爸,我省下自己的肉一口口把他喂养大,怕他被虫子咬、被日头晒、被老鹰叼走、被母狗咬死、被牧民发现打死。我自己简直变为了奴隶。
毕利格阿爸:小狼需要自己去捕食的尊严,冒死参加战斗。他即使死去,也是回归长生天。】
狼崽刚出生不久,的确毛茸茸十分可爱,牧民奉命去掏狼窝,小孩子都不忍心摔死他们。陈阵见到老牧民摔死小狼,自己也痛心流泪。
但是自己养了小狼,就觉得照顾婴儿一般。让杨克把母狗安抚好,悄悄把小狼塞到母狗的奶头喂奶,小狼贪婪吮吸,砸吧着嘴巴,陈阵觉得辛苦也值得。
我在2013年5月左右,在法庭附近草丛也捡到一只被抛弃小狗,我若假装离开,他会慢慢跟着跑,口唇小得只够我塞进食指指头。当时,他一见到有人来,就“雾雾雾雾”地哀叫。让人不忍离开。
我抱回去,用自己沐浴露为他洗澡,买盒装纯牛奶喂他,再就是把饭菜当中的纯肉挑出来喂他,其他食物他都不理会。我后来还是把他转送给另外的喜欢养流浪狗的孤老。因为饲养太累。
电影中,【狼群夜半骚扰嚎叫的时候,狗群都躁动起来,准备战斗。后来,藏在牧区的小狼突然嚎叫。牧民们闻声赶来,责备陈阵擅自养狼。陈阵引用毛语录辩解,我是为了了解敌人。包主任为这个说法叫好,希望以小狼为饵,引诱狼群在过来解救小狼之时,一一击毙。但是狼群嚎叫过后,还是节制离开。】
这一段的细节刻画,小说当中层次更丰富一些,动物毕竟不是人一样的演员,不会那么受控制地在电影当中展现各种表情、肢体动作。
小说当中,小狼最初是被狗狼之间对阵的叫声所激发,小说里面他在狗群长大,自幼有对于狗的认同(identification),但是小狼在学习狗叫的时候,却总是发音不标准,他很失落,但是一次次努力,陈阵只是觉得叫声滑稽。但是,夜半狼群对阵骚扰嚎叫,决不攻击。小狼异常兴奋,虽然他对于自己究竟是狗是狼,有很多质疑,但是如果能够加入血性战斗,他还是兴奋不已,挣得链子哗哗地响,希望赶紧解开束缚。
狗群狂吠回应狼群嚎叫,牧民们被好几轮这样的对阵惊醒,前几次还积极穿衣备战,后来就干脆不理会。但是小狼突然一下子开始仰天嚎叫。姜戎在书写这些段落前后,对于狼嚎为何似悲哭进行了分析:犹如牛角做的号角,仰天吹响,低音悠长传播远,方便远距离沟通进行团队作战。当然这属于“目的论”解释。
小狼的突然嚎叫,先是让狗群一惊,狗以为狼偷袭进入牧区。后来发现这个伙伴居然是狼,各种敌意就展现出来。牧民们这才闻声过来与陈阵理论。小说当中的描写则更深刻画了小狼的自我认同遭遇的创伤,另外就是一种被抛弃感的再度复苏。他最初被迫与母狼分离,后来适应了人与狗的照顾,现在发现自己原来被他们视为天敌(除了陈阵力排众议进行保护),这样深重的分离创伤,的确很难忍耐。【当然我这里的毛病是套用人类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读狼,已经是“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比姜戎的解读还要越界。】
那么我就再越界一些。有位北京大学的国际关系相关专业学生“野马”推荐了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奈保尔本人就是在海外长大,英国接受正统精英教育,成年后回溯印度传统。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讲,最好是在初中毕业前一直在一个稳定的文化地域成长,不要频繁让孩子跟随父母在不同文化地域漂泊,否则认同会出现问题,可能会变为“无根之人”。
武志红老师最初在北京大学学习心理学,刚刚参加工作时候,却是在国际政治评论领域,后来又转回心理学。国族认同的确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认同,当然青春期期间是确立自我认同最重要阶段。
陈阵不放心自然界种种危险,亲自呵护带领他学游泳、识别陷阱、炸弹,跑步健身。但是还是舍不得放小狼走。
小狼一直长到成年茁壮,咬伤陈阵自己、咬伤巴雅尔,陈阵还是不放心小狼。
不禁想到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说法,父母要赶在孩子恨自己之前,先让自己恨孩子,这恨是对孩子温柔的一推(a gentle push),给孩子足够大的自由成长空间。
温尼科特的学说列举了刚刚生育婴儿的妈妈会对婴儿产生恨意的14种原因,这说法是对传统神圣母爱的习见的颠覆,但是如果深入潜意识能够发觉这些,其实能够防止亲子关系的恶化。因为太多时候,因爱之名的伤害是没有边界意识的,爱的表面下面掩藏着浓浓的恨意。
《神雕侠侣》里面被公孙芷致残的裘氏,希望自己女儿公孙绿萼能够牢牢抓住杨过,劝诫道“丈夫丈夫,离开一丈就不是夫了。”这样牢牢的控制真是可怕。虽然不知道裘氏与公孙芷曾经过往,不过可以推测当年裘氏越是控制,反而越招致丈夫仇恨,最终爱人变仇人。
蒙古人反而是敢于放手把命运交给自然的。电影当中,巴图和毕利格阿爸的尸体就是采用天葬,尸体放马车上面,到牧区与“狼区”交界的石子颠簸路段,一路前行,一路颠簸,尸体从马车上面落到哪里,就赤裸放在那里,让野兽来吃。毕利格阿爸的说法是“草原人一生杀生太多,就这样把自己的肉还给草原。”
电影当中,陈阵对于小狼的态度,简直近乎典型的中国家长的态度。狼本身是很难驯服的,它不是狗。陈阵怕狼在残酷自然中死去,于是在呵护状态下带领他强壮,自己也身心俱疲。狼一直都栓着铁链子,不能远离他的控制或者小圈。狼本身买账吗?
电影的最后,毕利格老人去世了,陈阵伤心草原狼遭遇的毁灭性屠杀。阿爸安慰他:不要紧,嘎斯迈已经放了你的小狼,草原狼没有彻底绝种。
回顾草原,小狼威风凛凛远远望了望陈阵,陈阵扬扬手,但是小狼还是很快转身消失在天际。
王老师讲,按照《忠犬八公》的模式,狗会跑回来亲昵,显出温情。不过她反思,为什么非要套用人狗情深的模式去要求狼也如此呢?狼就是狼。
的确,在陈阵责备狼群扑杀大群黄羊的残忍的时候,毕利格老人讲,不能这么讲,黄羊啃食草原,是重大危害,草原的草比起黄羊更加可怜,不能逃跑,扎根有限,风雨牲畜侵蚀,容易灭绝,草原之草是大命,狼群守护的也是大命。
残忍本身,的确不宜鼓吹,但是也不宜彻底打压,德国汉学家批评《狼图腾》宣传na 粹,不过我更认为是这个汉学家的投射,他自己因为民族历史罪责背负重(重到什么地步,不妨到《幽暗处有人行》当中,查看张志扬先生对于电影《朗读者》的分析),其父辈遭遇过这种罪责指责,父辈被投射的指责,这位汉学家承受了,于是看到神似的东西都会异常敏感。
林国荣先生在《在灵泊深处》对于政治哲学当中“血”的分寸有短文分析。撇去《狼图腾》狼性、羊性的对立以及文明羊-文明狼-文明人的进化论框架。野性-本能如何恰当释放?弗洛伊德有比较生物学意义的理论框架,社会心理学派有改造,马尔库塞批评了这种改造削弱了弗洛伊德的批判力度。
《狼图腾》考据蒙古人的腾格里崇拜与汉人的天崇拜实为同源,天可汗的唐太宗同时能够受到蒙古人、汉人等各族崇拜。但是“天”、“道”如何定义,《狼图腾》只简单提及“天行健”等语录片段,之前经过谢博士若干点拨,我反而觉得蒙古人的某些模式更近乎“道家”。
曾奇峰讲精神分析其实除去认识他人与自我,也是一门育儿学,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他刚刚好的照顾(所谓温尼科特的“60分妈妈”,比起100分妈妈更有助于孩子成长),放手让其成长,不过度干预本身,就是最好的成长,在孩子搞不定的时候,适度帮忙,不嘲笑不打压。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如果不管必然走向邪路犯罪的观点其实是反人本主义的。在青春期期间,孩子确立与外界、与自我的认同阶段,要让孩子自我尝试,这个阶段他自己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终生兴趣、能力、职业,如果家长代为操心、安排,小孩厌倦、家长也操心(至少还是有些“职业性格测评表”可以参考)。育儿书籍当中讲过太多家长应该做什么,但是心理学家应该谨慎,应该告知家长不应该做什么,要留下适度的空隙(span),其他一切交给自然,相信老天本身的安排。
适度准备,相信老天的安排,也是一种道家的思想。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三日星期五21:35
题记:
【二〇一五年三月六日星期五晚上随父亲一同去看过电影《狼图腾》,小说大约自2002年就开始火起来,但是当时反感过度宣传,居然一直没有看。直到近期知道法国导演为了这电影下了不少功夫,出于对于他拍摄过《兵临城下》的敬意,我于是很想去看看。
三月七日星期六晚上,我去华中师范大学的“百草园书店”购买了《狼图腾》的小说,至今为止正文部分看到狼群把军马群赶到冻湖、草原东区人到“天鹅湖”大肆捕杀禽鸟、乱砍滥伐。小说的后记部分看完。
对于作品本身有非常繁复的感受,今天就聚焦在《狼图腾》电影里面的小狼吧。这里面的解读既不忠实于电影,也不忠实于小说,甚至离题不少,几乎是结合我近期的心理学学习任意发挥。提前提醒,请谨慎选择阅读与否。】
小说新版本的后记讨论完整看完。虽然不曾完整看完小说,但是觉得如果是讲述自己的知青生活,倒是特别细致入微的,的确是扎根基层深入体验过生活的。但是文以载道的说教味道还是太浓厚了,尤其是新版本当中补充的后记,几乎就是套用其狼图腾理论把整个人类史,特别对于中华民族史进行了解读,但是思路框架过于单一化。试图解读历史的理性发展脉络的作品非常多,我看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以史带论的痕迹就明显,虽然套用了马列主义作为主要框架,但是对于中国相关文献的解读,还套用了其他西学范式来解读,学术规范还是有的,而且文采飞扬。
姜戎先生或许有那种思想解冻期的思考者的热情,希望能够构建新的框架一劳永逸把各种大问题进行一以贯之的解答。但是如果有这种先入之见,去任意选择削减史料,的确貌似提纲挈领,但是会忽视更多的历史丰富性,也会沦为新的教条。以往的僵化意识形态宣传,古代以来的各种学说,都按照阶级斗争框架来分析,姜先生提出的框架依然是类似的模式。
因此相比之下,电影版本当中的说教就非常节制,只是尽力呈现。我个人认为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是超过小说的。
我以往写电影评论,几乎边看边在手稿笔录,事后是从头至尾来叙述,夹叙夹议。现在想来,剧透严重,而且评论也生硬。
我会逐步选部分角色、选部分场景进行分析,自由联想自己某些经历来讲。今天就讲讲小狼。
关于小狼
【毕利格阿爸:你不该把神作为奴隶。
陈阵:阿爸,我省下自己的肉一口口把他喂养大,怕他被虫子咬、被日头晒、被老鹰叼走、被母狗咬死、被牧民发现打死。我自己简直变为了奴隶。
毕利格阿爸:小狼需要自己去捕食的尊严,冒死参加战斗。他即使死去,也是回归长生天。】
狼崽刚出生不久,的确毛茸茸十分可爱,牧民奉命去掏狼窝,小孩子都不忍心摔死他们。陈阵见到老牧民摔死小狼,自己也痛心流泪。
但是自己养了小狼,就觉得照顾婴儿一般。让杨克把母狗安抚好,悄悄把小狼塞到母狗的奶头喂奶,小狼贪婪吮吸,砸吧着嘴巴,陈阵觉得辛苦也值得。
我在2013年5月左右,在法庭附近草丛也捡到一只被抛弃小狗,我若假装离开,他会慢慢跟着跑,口唇小得只够我塞进食指指头。当时,他一见到有人来,就“雾雾雾雾”地哀叫。让人不忍离开。
我抱回去,用自己沐浴露为他洗澡,买盒装纯牛奶喂他,再就是把饭菜当中的纯肉挑出来喂他,其他食物他都不理会。我后来还是把他转送给另外的喜欢养流浪狗的孤老。因为饲养太累。
电影中,【狼群夜半骚扰嚎叫的时候,狗群都躁动起来,准备战斗。后来,藏在牧区的小狼突然嚎叫。牧民们闻声赶来,责备陈阵擅自养狼。陈阵引用毛语录辩解,我是为了了解敌人。包主任为这个说法叫好,希望以小狼为饵,引诱狼群在过来解救小狼之时,一一击毙。但是狼群嚎叫过后,还是节制离开。】
这一段的细节刻画,小说当中层次更丰富一些,动物毕竟不是人一样的演员,不会那么受控制地在电影当中展现各种表情、肢体动作。
小说当中,小狼最初是被狗狼之间对阵的叫声所激发,小说里面他在狗群长大,自幼有对于狗的认同(identification),但是小狼在学习狗叫的时候,却总是发音不标准,他很失落,但是一次次努力,陈阵只是觉得叫声滑稽。但是,夜半狼群对阵骚扰嚎叫,决不攻击。小狼异常兴奋,虽然他对于自己究竟是狗是狼,有很多质疑,但是如果能够加入血性战斗,他还是兴奋不已,挣得链子哗哗地响,希望赶紧解开束缚。
狗群狂吠回应狼群嚎叫,牧民们被好几轮这样的对阵惊醒,前几次还积极穿衣备战,后来就干脆不理会。但是小狼突然一下子开始仰天嚎叫。姜戎在书写这些段落前后,对于狼嚎为何似悲哭进行了分析:犹如牛角做的号角,仰天吹响,低音悠长传播远,方便远距离沟通进行团队作战。当然这属于“目的论”解释。
小狼的突然嚎叫,先是让狗群一惊,狗以为狼偷袭进入牧区。后来发现这个伙伴居然是狼,各种敌意就展现出来。牧民们这才闻声过来与陈阵理论。小说当中的描写则更深刻画了小狼的自我认同遭遇的创伤,另外就是一种被抛弃感的再度复苏。他最初被迫与母狼分离,后来适应了人与狗的照顾,现在发现自己原来被他们视为天敌(除了陈阵力排众议进行保护),这样深重的分离创伤,的确很难忍耐。【当然我这里的毛病是套用人类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读狼,已经是“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比姜戎的解读还要越界。】
那么我就再越界一些。有位北京大学的国际关系相关专业学生“野马”推荐了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奈保尔本人就是在海外长大,英国接受正统精英教育,成年后回溯印度传统。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讲,最好是在初中毕业前一直在一个稳定的文化地域成长,不要频繁让孩子跟随父母在不同文化地域漂泊,否则认同会出现问题,可能会变为“无根之人”。
武志红老师最初在北京大学学习心理学,刚刚参加工作时候,却是在国际政治评论领域,后来又转回心理学。国族认同的确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认同,当然青春期期间是确立自我认同最重要阶段。
陈阵不放心自然界种种危险,亲自呵护带领他学游泳、识别陷阱、炸弹,跑步健身。但是还是舍不得放小狼走。
小狼一直长到成年茁壮,咬伤陈阵自己、咬伤巴雅尔,陈阵还是不放心小狼。
不禁想到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说法,父母要赶在孩子恨自己之前,先让自己恨孩子,这恨是对孩子温柔的一推(a gentle push),给孩子足够大的自由成长空间。
温尼科特的学说列举了刚刚生育婴儿的妈妈会对婴儿产生恨意的14种原因,这说法是对传统神圣母爱的习见的颠覆,但是如果深入潜意识能够发觉这些,其实能够防止亲子关系的恶化。因为太多时候,因爱之名的伤害是没有边界意识的,爱的表面下面掩藏着浓浓的恨意。
《神雕侠侣》里面被公孙芷致残的裘氏,希望自己女儿公孙绿萼能够牢牢抓住杨过,劝诫道“丈夫丈夫,离开一丈就不是夫了。”这样牢牢的控制真是可怕。虽然不知道裘氏与公孙芷曾经过往,不过可以推测当年裘氏越是控制,反而越招致丈夫仇恨,最终爱人变仇人。
蒙古人反而是敢于放手把命运交给自然的。电影当中,巴图和毕利格阿爸的尸体就是采用天葬,尸体放马车上面,到牧区与“狼区”交界的石子颠簸路段,一路前行,一路颠簸,尸体从马车上面落到哪里,就赤裸放在那里,让野兽来吃。毕利格阿爸的说法是“草原人一生杀生太多,就这样把自己的肉还给草原。”
电影当中,陈阵对于小狼的态度,简直近乎典型的中国家长的态度。狼本身是很难驯服的,它不是狗。陈阵怕狼在残酷自然中死去,于是在呵护状态下带领他强壮,自己也身心俱疲。狼一直都栓着铁链子,不能远离他的控制或者小圈。狼本身买账吗?
电影的最后,毕利格老人去世了,陈阵伤心草原狼遭遇的毁灭性屠杀。阿爸安慰他:不要紧,嘎斯迈已经放了你的小狼,草原狼没有彻底绝种。
回顾草原,小狼威风凛凛远远望了望陈阵,陈阵扬扬手,但是小狼还是很快转身消失在天际。
王老师讲,按照《忠犬八公》的模式,狗会跑回来亲昵,显出温情。不过她反思,为什么非要套用人狗情深的模式去要求狼也如此呢?狼就是狼。
的确,在陈阵责备狼群扑杀大群黄羊的残忍的时候,毕利格老人讲,不能这么讲,黄羊啃食草原,是重大危害,草原的草比起黄羊更加可怜,不能逃跑,扎根有限,风雨牲畜侵蚀,容易灭绝,草原之草是大命,狼群守护的也是大命。
残忍本身,的确不宜鼓吹,但是也不宜彻底打压,德国汉学家批评《狼图腾》宣传na 粹,不过我更认为是这个汉学家的投射,他自己因为民族历史罪责背负重(重到什么地步,不妨到《幽暗处有人行》当中,查看张志扬先生对于电影《朗读者》的分析),其父辈遭遇过这种罪责指责,父辈被投射的指责,这位汉学家承受了,于是看到神似的东西都会异常敏感。
林国荣先生在《在灵泊深处》对于政治哲学当中“血”的分寸有短文分析。撇去《狼图腾》狼性、羊性的对立以及文明羊-文明狼-文明人的进化论框架。野性-本能如何恰当释放?弗洛伊德有比较生物学意义的理论框架,社会心理学派有改造,马尔库塞批评了这种改造削弱了弗洛伊德的批判力度。
《狼图腾》考据蒙古人的腾格里崇拜与汉人的天崇拜实为同源,天可汗的唐太宗同时能够受到蒙古人、汉人等各族崇拜。但是“天”、“道”如何定义,《狼图腾》只简单提及“天行健”等语录片段,之前经过谢博士若干点拨,我反而觉得蒙古人的某些模式更近乎“道家”。
曾奇峰讲精神分析其实除去认识他人与自我,也是一门育儿学,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他刚刚好的照顾(所谓温尼科特的“60分妈妈”,比起100分妈妈更有助于孩子成长),放手让其成长,不过度干预本身,就是最好的成长,在孩子搞不定的时候,适度帮忙,不嘲笑不打压。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如果不管必然走向邪路犯罪的观点其实是反人本主义的。在青春期期间,孩子确立与外界、与自我的认同阶段,要让孩子自我尝试,这个阶段他自己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终生兴趣、能力、职业,如果家长代为操心、安排,小孩厌倦、家长也操心(至少还是有些“职业性格测评表”可以参考)。育儿书籍当中讲过太多家长应该做什么,但是心理学家应该谨慎,应该告知家长不应该做什么,要留下适度的空隙(span),其他一切交给自然,相信老天本身的安排。
适度准备,相信老天的安排,也是一种道家的思想。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三日星期五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