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胡言乱语(1)——情节分析
昨天课程里提到了《廊桥遗梦》,这几乎是爸爸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但是我一直也没有敢看,很多原因,可笑的原因是男女主角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让我无法联想到“爱情”或是“激情”这样的词汇,而更多的则是因为我担心我看不懂,如果没有这些年的经历,我想我根本无法看懂这里面所讲的东西,当然,以我现在的经历能否“正确”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也是不一定的,但是,我想我能够理解和接受,也能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而且是不带有任何道德偏见和世俗观念的思考。能够做到价值中立,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有助于还原事实本身。
花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了电影,整个过程中,我动用了我全部的情感与理性,当我看到男女主在厨房激烈争吵、最后一晚男主发现女主改变主意决定不和他一起私奔时呆萌的问女主“他(你丈夫)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住啊,你的孩子们不是已经长大了,也不怎么和你说话么”然后最终起身匆匆离去、男主站在雨中湿漉漉的头发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时,我不由自主的笑或流泪,像个神经病一样喃喃自语(很可笑吧,但只有把自己完整的抛进去,才能够不设防的接受所有的信息),脑中蹦出了好多好多的词汇,有点儿像“思维云集”这个病理性症状,杂乱无章头绪纷繁的各种词汇、理解、观点,时隐时现,像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渐渐的形成一条河流。
我脑中有很多疑问,
开始是男主为什么喜欢女主?她美丽?性感?有家有魅力?热情?大胆?为什么他对这段感情如此看重,甚至用“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爱情“ 、“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感情”去形容?
然后好奇男主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最后我体会到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是悲伤,不是惋惜,更不是指责和评判,也不是赞赏,又好像都包涵,一种混杂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从心中涌出,幻化为泪水,不停的流出。我理解女主的心境,也或多或少理解男主的心境,我还想到了女主的丈夫,和她的孩子们……意识流了,慢慢展开看看会是个什么结论吧。
1、责任与情感
我感到惋惜、悲伤、难以释怀的是,为什么女主不能将责任和情感放在一处?无论这对象是他丈夫,还是摄影师,为什么不能兼容呢?
你可以和你的丈夫说出你的感受,告诉他、引导他给予你的一部分需要,或者你可以和摄影师私奔,过上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生活,然后慢慢教会他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
可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女主人公的丈夫临死前,告诉她,亲爱的,我知道你曾经有你的梦想,我很抱歉没能让你实现。我想,她老公是多么爱她,她又是多么爱她的老公。他们相识的最初,男的身上一定有什么浪漫的、轻狂的东西吸引了她,然而在生活的长河中,慢慢被责任淹没,责任占据了他俩生活的主导。那么如果早一点意识到,如果早一点改变,是不是就可以比现在这样好点儿?
2、如果男主和女主在一起
如果女主跟随摄影师走了,他们会幸福么?我想这很难说。但是如果他们要幸福,那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也许比她和他的老公要经历的时间还要长得多。为什么这么说?我感到女主最终选择家庭,选择留在丈夫身边,并不仅仅是因为责任,还是因为爱,因为爱和爱情是不一样的,也许他和他老公的爱情已经被责任淹没的所剩无几,但是那么多年的婚姻积累下来的,是内容丰富的爱,爱包涵责任、爱情、性、各种社会关系、争吵、职业等等等等,是所有这些的总合让她选择了留下,不单单是“责任”(当然了,片中女主可能没有这么清晰的这样认为),这说明,这些加在一起的分量要比爱情的分量对于她的重要性更大,而男主还是会漂泊下去,因为他喜欢那样的生活,女主带给他的是她的整个家庭赋予她的全部特质,或者说,她的丈夫让她有了安全感,她的孩子给了他温柔、贤惠,她的原生家庭给了她追求刺激、冒险、不安定、浪漫气质,而摄影师恰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出现激发了她人格中原生家庭带来的那部分内容,但是这不可能是她全部的需要,恰恰是很小的一部分,至少是目前这个状况下很小的一部分,而正是由于这些年的积累,她对他的要求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追求刺激、居无定所的漂泊这个层面,或者说,她不可能退回到一张白纸的那个原点,放纵自己跟着他走,让自己重新将追求刺激这个方面慢慢扩大,最终还是需要他承担责任,还是要建立一个家庭,这是她在决定留下的一瞬间意识到的,(抱有浪漫幻想、恋爱、结婚、生育,这些过程对她或者说对所有人来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中断,那么还需要进行一个循环。),她也意识到如果她脱离了她的家庭,她会失去色彩,她在他的眼中也会改变,他对她的感情是否也会随之改变?如果他们都够有耐心,都够有勇气,一起走不一定是个坏的选择,但是接下来要面对的责任是他们真正需要经历的考验。
3、男主的成熟度
开始我认为这个男主很成熟,他选择了漂泊的生活,他结了婚,又离了婚,他做着自己喜欢的摄影师,他的漂泊一定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艳遇,也许是年轻漂亮的姑娘、也许是追求刺激的人妻——这一切将他训练为了富余浪漫气质的魅力男人形象,他的职业、他的爱好让他变成了一个文艺大叔,能够流利背诵叶芝的诗,能够面对女主热切的关于爱情的质问巧舌如簧对答如流,能够抢了别人的老婆的身体还抢走了她的心,居然还能让这个女人不至于责怪他的自私、懦弱、多情……
经过了各种浪漫文艺小资情调儿的谈情说爱桥段——说白了就是各种勾引、调戏、欲拒还迎、欲擒故纵(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俗人,当然了,身处其中的话我觉得我也会晕吧也许)——经过了浪漫激情的春宵之后,他居然停下来了,他居然说这是一生仅有的感情,最后居然邀请她和他一起走,最后的最后,居然还把财产赠给了她,这一些列的在我看来很狗血、很理想化、很不切实际(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一旦发生便是一个逻辑悖论,而破解这个逻辑悖论的唯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男人一定有某种无法言说无法解决的心理疾病)的情结之后,我开始越发觉得他的心理发育程度实在值得质疑。当女主收拾好所有行李穿上了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准备与他私奔,但是最终改变了主意时,他们的那段对话说明了很多问题,女“如果我走了,我的丈夫和孩子都将受尽指责,无法继续幸福的过下去”,男“那我们呢”,女“你要知道这个家当我走了以后,它会完全变的”,男“是啊,也许会变好”,女“我走了以后我会想着这儿想着这个家,会责怪自己让他们难过,最后会认为你来到这里的美好的四天是错的,可耻的”,男“你觉得我们之间的感情别人能有么,我们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仿佛融化成了一个生命,而且有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这种感情,可没找到,甚至有人认为不可能,难道这段感情是不正当的么,要抛弃它?”,女“我们的选择其实早就决定了”,女“你不明白,谁也不会明白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孩子,就意味着是生活的起点,也意味着终点,她必须操持所有的家务,抛弃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尽心尽力抚养孩子,等他们成了家,她的事情算完成了,可以开始自己的生活了,可是那个时候男人对她们没要求了,而且连她自己也会忘记以前的梦,她万万没有想到会跟另外一个人产生这样的感情”,男“可是你产生了”,女“我想永远留着它,我想下半辈子还是这么爱你,可是离开这个家情况就变了……我只能把对你的感情深深的埋在心里”,男“别丢了这份感情,其实你心里不想离开我,可你又不忍心离开这个家,也许等明天他们回来了,你会改主意的,你说会有这可能么?”女“不知道”,男“我还要在这镇上呆几天,回头再说,不用急着定下来”,女“别走”,男“我们还会再见面的,用不着现在做决定,你再考虑考虑,等再见面再决定”,女“等再见面,你帮我决定,我真的不行”,他们拥抱,男起身要走,停下来又说“我还要再说一次,以前没说过,要知道这种感情这辈子只可能有一次”,然后就开着车绝尘而去,留下女人痛苦伤心流泪。
这段对话开始时,我没看懂,我能够感受到男主对女主的期待和幻想,这种期待和幻想是和一般的感情所不同的,不能理解为”爱情“,当女主表现出对他的热切和渴望时,他表现出了一个小男孩儿的单纯,希望她能够和他走,单方面的认为并且胆怯的说服她,她如果走了也许这个家会变好,也许她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不需要她再操心了。他没有说”爱“,他说的是”一种一生仅有一次的爱情“,这些在世俗的观念,在每个遇到的女人看来都可能被误以为是爱情,我们这位女主角也不幸中招。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男孩儿,他对她的感情是对母亲的感情,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他的潜意识——每一个男人都存在的潜意识——战胜自己的父亲,将母亲据为己有的潜意识欲望,她恰好满足了他所有的理想期待:温柔贤惠、美丽大方、具有女性的魅力,责任感强,对他亲近、无条件的接受,他从她这里找到了温暖,也许是童年时期他的母亲没有给足的温暖,另一个层面上还满足了他对自己男性魅力的高度肯定——她主动投入他的怀抱,与他做爱,甚至差一点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在男女主人公的关系中被当做了男主人公的父亲这个客体,第三个层面上,他欣赏、鼓励他的追求,真诚的赞赏他的作品,这一点上也满足了他的成就动机。所有这些,证明男主人公的性心理发育程与他的实际年龄严重不符,处于俄狄浦斯期(青春期)没有顺利度过,因此他会在女主人公这里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高于一切的感情,这一点在片中男得主人公的其他对话也能够得到佐证。
那么什么原因让他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推测——也许在他青春期,他的父亲太过强势,没有让他有机会通过除性爱外的其他方式展示出超过父亲的能力,让他产生了对自己男性力量的怀疑。然后他开始了漂泊的生活,通过居无定所的生活,猎艳、征服、不去承担责任来满足心理上的不满足。而女主人公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他说“如果我对你的感情让你认为是和对别人的一样,是老一套,那我才会感到内疚,我为什么要做摄影师,为什么要跑遍天下,让我觉得就是为了跑到这儿来找你“,他远离了原生家庭,远离了母亲,在漂泊后找到了能够帮他完成所有原来没有完成的愿望,于是,他的感情停留了下来。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让他认为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不落入俗套的(因为俗套的爱情他一直在反复经历)——”和对别人完全不一样的感情“”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感情“。
在我理解,他对她的感情,在一开始并没有任何期待和幻想,也没有任何要求,完全发自自然,然而随着女主人公的主动靠近,他与她开始了理想化的相处,在这四天的相处中,他没有任何负担,体会到一种自然的亲近感,贴近婴儿肌肤般柔软,贴近孩子眼眸般纯净,进而希望带着这个”母亲“在他今后的漂泊生活中为他带来温暖、关怀、爱。这个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但是他的”母亲“意识到不能舍弃”他的父亲“和”她其他的孩子“——男主人公的其他竞争对手们,于是他弱弱的做了抵抗,试图让她相信,他的父亲和兄弟姐妹在离开她后会好好的活下去,他才是那个需要母亲的孩子,然而女人没有答应,最后他让她永远记得,不要丢掉这份感情,自始至终,他也没说这是爱或者爱情,他说”一生只有一次的感情“,实际上是在说,妈妈不要忘了我,你有个孩子他还在外面漂泊,别忘了我,我也会一直记着你。
当然,我们知道,女主人公不可能理解到这个层面,能够理解到这个层面她一定会气疯的。
4、女主人公的心理成熟度
实际上在我看来女主人公的心理也没有多么成熟,如果她够成熟,她会向家庭内部表达和寻求她的需要,她会从她老公身上寻找她想要的激情和浪漫还有梦想,当然了也有可能做了多次尝试,但是生活责任的重压让他们都没有时间和力气经营这些需要。
她更加不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她将男主人公对她的感情自动加工为她认为的”爱情“,就是上述我们说的所有,她是体会不到的,她当然也不愿那么去想,谁叫她不是学心理学的呢。然后一直保持到死前都认为是爱。
5、片中的各种关系
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夫妻关系、与儿子的母子关系、与女儿的母女关系、进而衍生出来的儿子的夫妻关系、女儿的夫妻关系;男主人公同女主人公的关系、男主人公与她的丈夫的关系、与她子女的关系、(片中一笔带过的)男主人公与原生家庭父亲的关系、母亲的关系,他与前期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一一进行分析了,作为以后慢慢打发时间的主题吧。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想法不断展开、汇聚、调整、改变,思路混乱,不知道以后的自己是否能够看懂~~
花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了电影,整个过程中,我动用了我全部的情感与理性,当我看到男女主在厨房激烈争吵、最后一晚男主发现女主改变主意决定不和他一起私奔时呆萌的问女主“他(你丈夫)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住啊,你的孩子们不是已经长大了,也不怎么和你说话么”然后最终起身匆匆离去、男主站在雨中湿漉漉的头发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时,我不由自主的笑或流泪,像个神经病一样喃喃自语(很可笑吧,但只有把自己完整的抛进去,才能够不设防的接受所有的信息),脑中蹦出了好多好多的词汇,有点儿像“思维云集”这个病理性症状,杂乱无章头绪纷繁的各种词汇、理解、观点,时隐时现,像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渐渐的形成一条河流。
我脑中有很多疑问,
开始是男主为什么喜欢女主?她美丽?性感?有家有魅力?热情?大胆?为什么他对这段感情如此看重,甚至用“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爱情“ 、“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感情”去形容?
然后好奇男主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最后我体会到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是悲伤,不是惋惜,更不是指责和评判,也不是赞赏,又好像都包涵,一种混杂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从心中涌出,幻化为泪水,不停的流出。我理解女主的心境,也或多或少理解男主的心境,我还想到了女主的丈夫,和她的孩子们……意识流了,慢慢展开看看会是个什么结论吧。
1、责任与情感
我感到惋惜、悲伤、难以释怀的是,为什么女主不能将责任和情感放在一处?无论这对象是他丈夫,还是摄影师,为什么不能兼容呢?
你可以和你的丈夫说出你的感受,告诉他、引导他给予你的一部分需要,或者你可以和摄影师私奔,过上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生活,然后慢慢教会他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
可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女主人公的丈夫临死前,告诉她,亲爱的,我知道你曾经有你的梦想,我很抱歉没能让你实现。我想,她老公是多么爱她,她又是多么爱她的老公。他们相识的最初,男的身上一定有什么浪漫的、轻狂的东西吸引了她,然而在生活的长河中,慢慢被责任淹没,责任占据了他俩生活的主导。那么如果早一点意识到,如果早一点改变,是不是就可以比现在这样好点儿?
2、如果男主和女主在一起
如果女主跟随摄影师走了,他们会幸福么?我想这很难说。但是如果他们要幸福,那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也许比她和他的老公要经历的时间还要长得多。为什么这么说?我感到女主最终选择家庭,选择留在丈夫身边,并不仅仅是因为责任,还是因为爱,因为爱和爱情是不一样的,也许他和他老公的爱情已经被责任淹没的所剩无几,但是那么多年的婚姻积累下来的,是内容丰富的爱,爱包涵责任、爱情、性、各种社会关系、争吵、职业等等等等,是所有这些的总合让她选择了留下,不单单是“责任”(当然了,片中女主可能没有这么清晰的这样认为),这说明,这些加在一起的分量要比爱情的分量对于她的重要性更大,而男主还是会漂泊下去,因为他喜欢那样的生活,女主带给他的是她的整个家庭赋予她的全部特质,或者说,她的丈夫让她有了安全感,她的孩子给了他温柔、贤惠,她的原生家庭给了她追求刺激、冒险、不安定、浪漫气质,而摄影师恰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出现激发了她人格中原生家庭带来的那部分内容,但是这不可能是她全部的需要,恰恰是很小的一部分,至少是目前这个状况下很小的一部分,而正是由于这些年的积累,她对他的要求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追求刺激、居无定所的漂泊这个层面,或者说,她不可能退回到一张白纸的那个原点,放纵自己跟着他走,让自己重新将追求刺激这个方面慢慢扩大,最终还是需要他承担责任,还是要建立一个家庭,这是她在决定留下的一瞬间意识到的,(抱有浪漫幻想、恋爱、结婚、生育,这些过程对她或者说对所有人来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中断,那么还需要进行一个循环。),她也意识到如果她脱离了她的家庭,她会失去色彩,她在他的眼中也会改变,他对她的感情是否也会随之改变?如果他们都够有耐心,都够有勇气,一起走不一定是个坏的选择,但是接下来要面对的责任是他们真正需要经历的考验。
3、男主的成熟度
开始我认为这个男主很成熟,他选择了漂泊的生活,他结了婚,又离了婚,他做着自己喜欢的摄影师,他的漂泊一定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艳遇,也许是年轻漂亮的姑娘、也许是追求刺激的人妻——这一切将他训练为了富余浪漫气质的魅力男人形象,他的职业、他的爱好让他变成了一个文艺大叔,能够流利背诵叶芝的诗,能够面对女主热切的关于爱情的质问巧舌如簧对答如流,能够抢了别人的老婆的身体还抢走了她的心,居然还能让这个女人不至于责怪他的自私、懦弱、多情……
经过了各种浪漫文艺小资情调儿的谈情说爱桥段——说白了就是各种勾引、调戏、欲拒还迎、欲擒故纵(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俗人,当然了,身处其中的话我觉得我也会晕吧也许)——经过了浪漫激情的春宵之后,他居然停下来了,他居然说这是一生仅有的感情,最后居然邀请她和他一起走,最后的最后,居然还把财产赠给了她,这一些列的在我看来很狗血、很理想化、很不切实际(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一旦发生便是一个逻辑悖论,而破解这个逻辑悖论的唯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男人一定有某种无法言说无法解决的心理疾病)的情结之后,我开始越发觉得他的心理发育程度实在值得质疑。当女主收拾好所有行李穿上了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准备与他私奔,但是最终改变了主意时,他们的那段对话说明了很多问题,女“如果我走了,我的丈夫和孩子都将受尽指责,无法继续幸福的过下去”,男“那我们呢”,女“你要知道这个家当我走了以后,它会完全变的”,男“是啊,也许会变好”,女“我走了以后我会想着这儿想着这个家,会责怪自己让他们难过,最后会认为你来到这里的美好的四天是错的,可耻的”,男“你觉得我们之间的感情别人能有么,我们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仿佛融化成了一个生命,而且有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这种感情,可没找到,甚至有人认为不可能,难道这段感情是不正当的么,要抛弃它?”,女“我们的选择其实早就决定了”,女“你不明白,谁也不会明白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孩子,就意味着是生活的起点,也意味着终点,她必须操持所有的家务,抛弃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尽心尽力抚养孩子,等他们成了家,她的事情算完成了,可以开始自己的生活了,可是那个时候男人对她们没要求了,而且连她自己也会忘记以前的梦,她万万没有想到会跟另外一个人产生这样的感情”,男“可是你产生了”,女“我想永远留着它,我想下半辈子还是这么爱你,可是离开这个家情况就变了……我只能把对你的感情深深的埋在心里”,男“别丢了这份感情,其实你心里不想离开我,可你又不忍心离开这个家,也许等明天他们回来了,你会改主意的,你说会有这可能么?”女“不知道”,男“我还要在这镇上呆几天,回头再说,不用急着定下来”,女“别走”,男“我们还会再见面的,用不着现在做决定,你再考虑考虑,等再见面再决定”,女“等再见面,你帮我决定,我真的不行”,他们拥抱,男起身要走,停下来又说“我还要再说一次,以前没说过,要知道这种感情这辈子只可能有一次”,然后就开着车绝尘而去,留下女人痛苦伤心流泪。
这段对话开始时,我没看懂,我能够感受到男主对女主的期待和幻想,这种期待和幻想是和一般的感情所不同的,不能理解为”爱情“,当女主表现出对他的热切和渴望时,他表现出了一个小男孩儿的单纯,希望她能够和他走,单方面的认为并且胆怯的说服她,她如果走了也许这个家会变好,也许她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不需要她再操心了。他没有说”爱“,他说的是”一种一生仅有一次的爱情“,这些在世俗的观念,在每个遇到的女人看来都可能被误以为是爱情,我们这位女主角也不幸中招。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男孩儿,他对她的感情是对母亲的感情,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他的潜意识——每一个男人都存在的潜意识——战胜自己的父亲,将母亲据为己有的潜意识欲望,她恰好满足了他所有的理想期待:温柔贤惠、美丽大方、具有女性的魅力,责任感强,对他亲近、无条件的接受,他从她这里找到了温暖,也许是童年时期他的母亲没有给足的温暖,另一个层面上还满足了他对自己男性魅力的高度肯定——她主动投入他的怀抱,与他做爱,甚至差一点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在男女主人公的关系中被当做了男主人公的父亲这个客体,第三个层面上,他欣赏、鼓励他的追求,真诚的赞赏他的作品,这一点上也满足了他的成就动机。所有这些,证明男主人公的性心理发育程与他的实际年龄严重不符,处于俄狄浦斯期(青春期)没有顺利度过,因此他会在女主人公这里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高于一切的感情,这一点在片中男得主人公的其他对话也能够得到佐证。
那么什么原因让他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推测——也许在他青春期,他的父亲太过强势,没有让他有机会通过除性爱外的其他方式展示出超过父亲的能力,让他产生了对自己男性力量的怀疑。然后他开始了漂泊的生活,通过居无定所的生活,猎艳、征服、不去承担责任来满足心理上的不满足。而女主人公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他说“如果我对你的感情让你认为是和对别人的一样,是老一套,那我才会感到内疚,我为什么要做摄影师,为什么要跑遍天下,让我觉得就是为了跑到这儿来找你“,他远离了原生家庭,远离了母亲,在漂泊后找到了能够帮他完成所有原来没有完成的愿望,于是,他的感情停留了下来。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让他认为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不落入俗套的(因为俗套的爱情他一直在反复经历)——”和对别人完全不一样的感情“”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感情“。
在我理解,他对她的感情,在一开始并没有任何期待和幻想,也没有任何要求,完全发自自然,然而随着女主人公的主动靠近,他与她开始了理想化的相处,在这四天的相处中,他没有任何负担,体会到一种自然的亲近感,贴近婴儿肌肤般柔软,贴近孩子眼眸般纯净,进而希望带着这个”母亲“在他今后的漂泊生活中为他带来温暖、关怀、爱。这个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但是他的”母亲“意识到不能舍弃”他的父亲“和”她其他的孩子“——男主人公的其他竞争对手们,于是他弱弱的做了抵抗,试图让她相信,他的父亲和兄弟姐妹在离开她后会好好的活下去,他才是那个需要母亲的孩子,然而女人没有答应,最后他让她永远记得,不要丢掉这份感情,自始至终,他也没说这是爱或者爱情,他说”一生只有一次的感情“,实际上是在说,妈妈不要忘了我,你有个孩子他还在外面漂泊,别忘了我,我也会一直记着你。
当然,我们知道,女主人公不可能理解到这个层面,能够理解到这个层面她一定会气疯的。
4、女主人公的心理成熟度
实际上在我看来女主人公的心理也没有多么成熟,如果她够成熟,她会向家庭内部表达和寻求她的需要,她会从她老公身上寻找她想要的激情和浪漫还有梦想,当然了也有可能做了多次尝试,但是生活责任的重压让他们都没有时间和力气经营这些需要。
她更加不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她将男主人公对她的感情自动加工为她认为的”爱情“,就是上述我们说的所有,她是体会不到的,她当然也不愿那么去想,谁叫她不是学心理学的呢。然后一直保持到死前都认为是爱。
5、片中的各种关系
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夫妻关系、与儿子的母子关系、与女儿的母女关系、进而衍生出来的儿子的夫妻关系、女儿的夫妻关系;男主人公同女主人公的关系、男主人公与她的丈夫的关系、与她子女的关系、(片中一笔带过的)男主人公与原生家庭父亲的关系、母亲的关系,他与前期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一一进行分析了,作为以后慢慢打发时间的主题吧。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想法不断展开、汇聚、调整、改变,思路混乱,不知道以后的自己是否能够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