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哲学问题的回答
一条哲学问题的回答
“这么说,你已经大概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了?”Z摇动着杯子,杯中的水旋转起来。
“嗯……差不多吧,”我想了想,“但是现在还没有想好该怎么说。似乎,像大雾中看到的太阳一样,知道在那个位置,但又有些模糊……”
“好吧,等你想好了,记得告诉我啊。”他把那杯水喝完,我们一起走出了这家餐厅。
与Z分别后,我一个人坐在路旁的椅子上,安静地看着路边往来的人们。在这样一座城市里,每个人都脚步匆匆,每天有多少人会路过这里呢?为什么我们彼此都仍然是陌生人,即使我们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曾经擦身而过?
我想到了Z。
Z是谁?
我的大学同学,我的好友。
我的大学时期,其实分为2个阶段。按照学校的安排,大一至大三,我们住在郊区的分校区;只有等到大四,课程也少得可怜时,才安排我们搬到位于市中心的主校区。没办法,主校区的面积太小了。教室、宿舍资源都太过紧缺。学校已经俨然成为一块飞地,四周已被浓重的商业环境所包围。
大一到大三,我们并不住在一个宿舍,甚至不是一个专业。大四时换校区,我才阴差阳错地与Z分到了同一间宿舍。
第一次见到Z是在大一的时候。当时他住在一楼宿舍,我住在二楼。那天晚上学生会的干部临时委托我帮忙传达一条消息给整个宿舍楼,我便从一楼开始,逐个宿舍地传达。轮到Z的宿舍时,我敲了敲门,另外一名同学打开门,这时Z正坐在写字桌前自习。
他的桌上点着一盏台灯,淡黄色的灯光照亮了他的侧脸。他左手托着腮,右手在本子上写着。听完我传达学生会的消息后,他转过脸来,微笑着对我说:“你是学生会的同学吗?”
“不不不,我只是……‘友情客串’而已。”我有些受宠若惊了。
后来我经常去他们宿舍串门。每次去的时候,总能够见到他在自习。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教室自习呢。他告诉我,只要心态平静,在哪里都一样的。
我看到他的书桌上摆着一些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顺便拿起一本。
这本书叫《乌合之众》,好像是法国人写的。信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尽是一些艰深晦涩的语句。虽然每个字的意思我都理解,但是连起来读时,整个句子的含义却不知其然。
“这本书,是你借的?”
“是啊。很不错的书呢。要不借给你看看?不收租金的哟。”他咳嗽一声,假装一本正经地说,“不过,作为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本大人的书可是概不外借的,特别批准你到我宿舍来看。”
我摆摆手:“还是算了吧,我的大脑,那可是很珍贵的。我可不想让这些天书杀死我为数不多的脑细胞。”
我合上书,找到原来的位置,放回了书架。
那一年是2004年。整个世界还没有完全进入电子化时代。学院有规定,大一的学生不允许带自己的电脑到学校,也不允许在宿舍用电脑。当然,按照当时的价格,电脑是天价的东西。能够有一部手机,平时能够在同学间发发短信什么的,便已经非常地心满意足了。
大一刚入学时,我们都没有手机。次年夏天,Z约了我和另一名同学,一起去买手机。
“你计划买哪种手机呢?”我问他。
“最便宜的那种就好——只要能够不在这偌大的校园里迷失自己。”
我们一起乘公交前往市中心,那里据说有好几家大型的电器卖场。他果然信守承诺,在电器卖场里转了一圈,他看中了一款最便宜的黑白屏手机。不到半小时,购物便结束了。走出电器卖场,他看到旁边的高档购物商场,便提议我们进去转转。
“只是看看,又不用买。光看又不要钱的!”我们就这样被他拉了进去。
南方的夏天,在室外待一会就会汗流浃背。刚走进这家购物商场,室内的空调让人从燥热不安中一下子变得冷静,连呼吸都惬意起来。商场内部是中空的结构,一楼的大厅里,有一位衣着优雅的女性音乐家在弹奏着钢琴。
乘电梯上楼时,Z忽然冒出了一句:“这里环境挺好的,要不我们改天到这里来上自习吧!”
“你的这个提议,实在是太煞风景了吧!”我和另一位同学一起笑了起来。
毕业后,我们便各奔东西。他去了上海,我去了深圳。相隔千里,偶尔电话联系,未曾再见过面。
在深圳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事情。从刚参加工作时的青涩懵懂,到逐渐谙熟职场的生存之道。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许多事我已无法回忆起,或者,大脑已经自动地将那些痛苦的事情自动屏蔽。这算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吧。
刚参加工作时,自己也是激情满满,期待将每件任务都处理地尽善尽美。但后来越来越发现,这家公司里有太多人是在混日子。在实现任务的道路上,一个一个“混日子”的人都成为了自己的障碍。几年下来,身心早已疲惫不堪。终于某一天,当我推动一件小项目失败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翌日,我提交了辞呈。当时那个主管的表情,一脸的诧异。
随后,我给Z打通了电话,告诉他我辞职了。
“怎么啦?不是工作挺稳定的么。”他有些吃惊。
我向他吐了一通苦水,把自己内心的疲惫与绝望一股脑地告诉了他。
他听完后,沉默了片刻,而后问我:“那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我不知道。”
“要不,你也到上海来发展吧。有好多同学也在这里呢。”
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一个月后,我拎着一个提包,便只身来到了上海。暂时计划在他那里住几天,边找工作,边四处闲逛,将内心的郁结之气排遣一下。
刚走出地铁站时,我还在迷惘地四下张望,他先看到了我,径直走过来,一把将我的提包接了过去。
“好久不见!”
我又一次见到了Z,在相隔五年之后。
在他的住所,我看到一个大大的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类书籍。我看到一本书《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好奇怪的书名。我好奇地取下来,随手翻了几页。
他走了过来。“喜欢这本书吗?可以借给你看看,不收租金的哟。”
“啊……不用了。我只是随便翻一翻。”
这本书中有许多有趣的哲学小问题。其中有一则吸引了我:《这艘船还是那艘船?》
“——假设库克船长有一艘船,我们就暂时将它称为‘泰坦尼克号’吧。
随着时间的流逝,船上的零件逐渐地老化了,船长把老化的零件拆了下来,放到了一个仓库中。
多年过去了,船上的所有零部件都已经被更新了一次。那些拆下的老零件,也已经堆满了仓库。
船长的这艘船,仍然叫‘泰坦尼克号’。
有一天,另一个人把那些老零件都买了过去,组装成了另一艘船,他也称其为‘泰坦尼克号’。
那么,到底哪一艘船,才是真正的泰坦尼克号呢?”
我把这则问题反复地读了几次,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便拿给Z:“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呢,不过,”他想了想,“如果你有天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记得告诉我一声。而且——如果你喜欢的话,这本书就送给你吧。”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我接过书,装进了随身的小包里。
过了两周,我找到了工作,在上班地点附近租了一间小屋,便离开了Z的住所,搬了过去。
当年年末,我收到Z打来的电话,告知我他已经换了工作,而且新的公司在另一座城市。他有些歉意地说,你才过来,我就要离开了,真是抱歉。
打完电话,我心头涌起一阵伤感的情绪。
一晃又一年过去了。周末,Z从那座城市过来,他安排我们在一家餐厅碰面。只是片刻的小叙之后,他因为要赶火车返回,下午3、4点钟便离开了。
坐在街边的椅子上时,不觉间日色已渐渐黯淡了下去,路边的街灯开始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整条街道呈现出一种橙黄色的气氛。商场大楼的各色霓虹灯闪烁着。我打开我的随身小包,拿出那本书,翻到那则让我迷惑的小问题。我再次读了一遍。我想,自己大概已经知道这则问题的答案了。
回到住处后,我打开了电脑邮箱,开始给Z写信。
Z,见信好。
我想,我已经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了。
在写下我所理解的答案之前,我想先与你聊一聊时间这个东西。
刚才你走了之后,我坐在路边,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已经是许多年。我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为什么后来会分到一个宿舍?为什么我会来到这座城市?在我们身上究竟发生了那些事情?
许多事情我还能够比较清晰地回想起来,但更多的事情,记忆已经开始模糊。每次我尝试回忆那些遥远的事情时,便会感到记忆的拼图始终缺少几块关键的部分,在回忆的图景即将形成之时,因为那几块欠缺的部分,使得整个图景一下子崩塌,只留下一地的碎片。
这种情景,不知你是否也曾感受过?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个的提线木偶,在被一只看不见巨手牵动着,摆弄着,不断地在时间洪流的裹挟中被动地前行着。我想如果将这只巨手称为命运,应该不为过吧。如果一个人在时间的河流中停下来了,那么他一定是遇见了死亡。只有死亡的人才能直视阳光。
记得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所以,对比那个问题,我想说,这两艘船,都不是“泰坦尼克号”。
因为我们所说的“泰坦尼克号”,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景的那艘船。而“那艘船”,已经随着时光流逝离我们而去,即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艘船多么地与之相像,但终究少了时间的标签,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为什么我们喜欢在毕业后回到学校、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来看一看呢?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我们在寻找的,应该不过就是那个已经消逝在时光中的自我,那个青春的、青涩的、有点腼腆、有点楞头楞脑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的身影已经被时间所掩埋,我们能够寻找到的,也许只有墓碑上的寥寥几个字:
“这个人,曾经来过。”
既然往者不可追,那么“现在”便成为了我们拥有的所剩无几的东西。当然,还有我们的点滴回忆,是我们前行时背包中的满满行李。
不知道下次见到你,将是什么时候。也许是一年后、两年后,亦或许是十年后。那时的我们又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关于未来之事,我们竟然全然不知晓,连想象也变得如此乏力。
希望届时还能像今天一样相谈甚欢,“把酒话桑麻”。
期待与你的下次见面。
——你的朋友
“这么说,你已经大概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了?”Z摇动着杯子,杯中的水旋转起来。
“嗯……差不多吧,”我想了想,“但是现在还没有想好该怎么说。似乎,像大雾中看到的太阳一样,知道在那个位置,但又有些模糊……”
“好吧,等你想好了,记得告诉我啊。”他把那杯水喝完,我们一起走出了这家餐厅。
与Z分别后,我一个人坐在路旁的椅子上,安静地看着路边往来的人们。在这样一座城市里,每个人都脚步匆匆,每天有多少人会路过这里呢?为什么我们彼此都仍然是陌生人,即使我们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曾经擦身而过?
我想到了Z。
Z是谁?
我的大学同学,我的好友。
我的大学时期,其实分为2个阶段。按照学校的安排,大一至大三,我们住在郊区的分校区;只有等到大四,课程也少得可怜时,才安排我们搬到位于市中心的主校区。没办法,主校区的面积太小了。教室、宿舍资源都太过紧缺。学校已经俨然成为一块飞地,四周已被浓重的商业环境所包围。
大一到大三,我们并不住在一个宿舍,甚至不是一个专业。大四时换校区,我才阴差阳错地与Z分到了同一间宿舍。
第一次见到Z是在大一的时候。当时他住在一楼宿舍,我住在二楼。那天晚上学生会的干部临时委托我帮忙传达一条消息给整个宿舍楼,我便从一楼开始,逐个宿舍地传达。轮到Z的宿舍时,我敲了敲门,另外一名同学打开门,这时Z正坐在写字桌前自习。
他的桌上点着一盏台灯,淡黄色的灯光照亮了他的侧脸。他左手托着腮,右手在本子上写着。听完我传达学生会的消息后,他转过脸来,微笑着对我说:“你是学生会的同学吗?”
“不不不,我只是……‘友情客串’而已。”我有些受宠若惊了。
后来我经常去他们宿舍串门。每次去的时候,总能够见到他在自习。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教室自习呢。他告诉我,只要心态平静,在哪里都一样的。
我看到他的书桌上摆着一些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顺便拿起一本。
这本书叫《乌合之众》,好像是法国人写的。信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尽是一些艰深晦涩的语句。虽然每个字的意思我都理解,但是连起来读时,整个句子的含义却不知其然。
“这本书,是你借的?”
“是啊。很不错的书呢。要不借给你看看?不收租金的哟。”他咳嗽一声,假装一本正经地说,“不过,作为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本大人的书可是概不外借的,特别批准你到我宿舍来看。”
我摆摆手:“还是算了吧,我的大脑,那可是很珍贵的。我可不想让这些天书杀死我为数不多的脑细胞。”
我合上书,找到原来的位置,放回了书架。
那一年是2004年。整个世界还没有完全进入电子化时代。学院有规定,大一的学生不允许带自己的电脑到学校,也不允许在宿舍用电脑。当然,按照当时的价格,电脑是天价的东西。能够有一部手机,平时能够在同学间发发短信什么的,便已经非常地心满意足了。
大一刚入学时,我们都没有手机。次年夏天,Z约了我和另一名同学,一起去买手机。
“你计划买哪种手机呢?”我问他。
“最便宜的那种就好——只要能够不在这偌大的校园里迷失自己。”
我们一起乘公交前往市中心,那里据说有好几家大型的电器卖场。他果然信守承诺,在电器卖场里转了一圈,他看中了一款最便宜的黑白屏手机。不到半小时,购物便结束了。走出电器卖场,他看到旁边的高档购物商场,便提议我们进去转转。
“只是看看,又不用买。光看又不要钱的!”我们就这样被他拉了进去。
南方的夏天,在室外待一会就会汗流浃背。刚走进这家购物商场,室内的空调让人从燥热不安中一下子变得冷静,连呼吸都惬意起来。商场内部是中空的结构,一楼的大厅里,有一位衣着优雅的女性音乐家在弹奏着钢琴。
乘电梯上楼时,Z忽然冒出了一句:“这里环境挺好的,要不我们改天到这里来上自习吧!”
“你的这个提议,实在是太煞风景了吧!”我和另一位同学一起笑了起来。
毕业后,我们便各奔东西。他去了上海,我去了深圳。相隔千里,偶尔电话联系,未曾再见过面。
在深圳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事情。从刚参加工作时的青涩懵懂,到逐渐谙熟职场的生存之道。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许多事我已无法回忆起,或者,大脑已经自动地将那些痛苦的事情自动屏蔽。这算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吧。
刚参加工作时,自己也是激情满满,期待将每件任务都处理地尽善尽美。但后来越来越发现,这家公司里有太多人是在混日子。在实现任务的道路上,一个一个“混日子”的人都成为了自己的障碍。几年下来,身心早已疲惫不堪。终于某一天,当我推动一件小项目失败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翌日,我提交了辞呈。当时那个主管的表情,一脸的诧异。
随后,我给Z打通了电话,告诉他我辞职了。
“怎么啦?不是工作挺稳定的么。”他有些吃惊。
我向他吐了一通苦水,把自己内心的疲惫与绝望一股脑地告诉了他。
他听完后,沉默了片刻,而后问我:“那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我不知道。”
“要不,你也到上海来发展吧。有好多同学也在这里呢。”
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一个月后,我拎着一个提包,便只身来到了上海。暂时计划在他那里住几天,边找工作,边四处闲逛,将内心的郁结之气排遣一下。
刚走出地铁站时,我还在迷惘地四下张望,他先看到了我,径直走过来,一把将我的提包接了过去。
“好久不见!”
我又一次见到了Z,在相隔五年之后。
在他的住所,我看到一个大大的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类书籍。我看到一本书《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好奇怪的书名。我好奇地取下来,随手翻了几页。
他走了过来。“喜欢这本书吗?可以借给你看看,不收租金的哟。”
“啊……不用了。我只是随便翻一翻。”
这本书中有许多有趣的哲学小问题。其中有一则吸引了我:《这艘船还是那艘船?》
“——假设库克船长有一艘船,我们就暂时将它称为‘泰坦尼克号’吧。
随着时间的流逝,船上的零件逐渐地老化了,船长把老化的零件拆了下来,放到了一个仓库中。
多年过去了,船上的所有零部件都已经被更新了一次。那些拆下的老零件,也已经堆满了仓库。
船长的这艘船,仍然叫‘泰坦尼克号’。
有一天,另一个人把那些老零件都买了过去,组装成了另一艘船,他也称其为‘泰坦尼克号’。
那么,到底哪一艘船,才是真正的泰坦尼克号呢?”
我把这则问题反复地读了几次,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便拿给Z:“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呢,不过,”他想了想,“如果你有天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记得告诉我一声。而且——如果你喜欢的话,这本书就送给你吧。”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我接过书,装进了随身的小包里。
过了两周,我找到了工作,在上班地点附近租了一间小屋,便离开了Z的住所,搬了过去。
当年年末,我收到Z打来的电话,告知我他已经换了工作,而且新的公司在另一座城市。他有些歉意地说,你才过来,我就要离开了,真是抱歉。
打完电话,我心头涌起一阵伤感的情绪。
一晃又一年过去了。周末,Z从那座城市过来,他安排我们在一家餐厅碰面。只是片刻的小叙之后,他因为要赶火车返回,下午3、4点钟便离开了。
坐在街边的椅子上时,不觉间日色已渐渐黯淡了下去,路边的街灯开始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整条街道呈现出一种橙黄色的气氛。商场大楼的各色霓虹灯闪烁着。我打开我的随身小包,拿出那本书,翻到那则让我迷惑的小问题。我再次读了一遍。我想,自己大概已经知道这则问题的答案了。
回到住处后,我打开了电脑邮箱,开始给Z写信。
Z,见信好。
我想,我已经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了。
在写下我所理解的答案之前,我想先与你聊一聊时间这个东西。
刚才你走了之后,我坐在路边,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已经是许多年。我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为什么后来会分到一个宿舍?为什么我会来到这座城市?在我们身上究竟发生了那些事情?
许多事情我还能够比较清晰地回想起来,但更多的事情,记忆已经开始模糊。每次我尝试回忆那些遥远的事情时,便会感到记忆的拼图始终缺少几块关键的部分,在回忆的图景即将形成之时,因为那几块欠缺的部分,使得整个图景一下子崩塌,只留下一地的碎片。
这种情景,不知你是否也曾感受过?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个的提线木偶,在被一只看不见巨手牵动着,摆弄着,不断地在时间洪流的裹挟中被动地前行着。我想如果将这只巨手称为命运,应该不为过吧。如果一个人在时间的河流中停下来了,那么他一定是遇见了死亡。只有死亡的人才能直视阳光。
记得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所以,对比那个问题,我想说,这两艘船,都不是“泰坦尼克号”。
因为我们所说的“泰坦尼克号”,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景的那艘船。而“那艘船”,已经随着时光流逝离我们而去,即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艘船多么地与之相像,但终究少了时间的标签,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为什么我们喜欢在毕业后回到学校、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来看一看呢?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我们在寻找的,应该不过就是那个已经消逝在时光中的自我,那个青春的、青涩的、有点腼腆、有点楞头楞脑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的身影已经被时间所掩埋,我们能够寻找到的,也许只有墓碑上的寥寥几个字:
“这个人,曾经来过。”
既然往者不可追,那么“现在”便成为了我们拥有的所剩无几的东西。当然,还有我们的点滴回忆,是我们前行时背包中的满满行李。
不知道下次见到你,将是什么时候。也许是一年后、两年后,亦或许是十年后。那时的我们又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关于未来之事,我们竟然全然不知晓,连想象也变得如此乏力。
希望届时还能像今天一样相谈甚欢,“把酒话桑麻”。
期待与你的下次见面。
——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