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女艾达》的摄影构图
我很喜欢的《修女艾达》获得了本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手舞足蹈之余,也想借机说一下对《修女艾达》中的摄影理念的看法。
回顾以往我在其他论坛的劣迹,先天性逻辑不足,后天性感性过剩,造成了我有习惯性跑题的痼疾,这次也不例外,想倾倒一下半瓶子醋的关于“摄影构图”的观点。
由于本人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因此只能从编(guan)导(zhong)角度提出论点,搜刮论据,关于技术的细节,期待其他摄影专业的大牛们补充,如观点的补充有权威文献引用,本人不胜感激,但仅限于对本人观点方向的赞同式补充(笑)。
我发现国内论坛、网站关于影视摄影的理解,经常插入了图片摄影的观点。谈构图不离九宫格和画面平衡,谈美感必扯光影色彩,而审美的标准插入稀奇古怪的定语“任何一个画面都是一副极美的照片”“不做屏保可惜了”“大气干净唯美”……且慢,我们只是观众,观众!不是广告和设计行业,不需要被迫面对这些刁钻客户提出来的陈词滥调硬要求对不对?不要习惯性摆好姿势给客户上。
我不知道是不是某些占据了话语权的艺术大拿的观点,代言(还是强奸)了大众的审美,也不知道谁狭窄了谁的味蕾,只是我个人认为,“美”的定义不是唯一的,只有在特定语境下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别按图索骥索到了癞蛤蟆,就以为全世界都得开染坊开沙龙才知道什么叫美。
影视摄影有镜头运动(不管是镜头运动还是画面内的元素在运动),所以不能用定帧的方式去定义构图;剪辑(长镜头也一样有画面内的剪辑)的出现说明了上下文(相邻镜头)的电影语言结构关系;还有不同的叙述角度决定的构图规则;不同的表意决定的构图和色彩;不同的风格决定按照哪一种审美规律,有的时候,“丑”就是美,有的时候,“美”就是丑(此定义请自行理解)。
图片摄影毕竟是静止的,而影视摄影则更复合,对影视摄影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叙事和表意,没有内容去谈形式就是耍流氓。
在举例之前,先说几个概括性的观点:
###在《周传基讲电影》中,周老师开篇用了大量的篇幅讲电影中的“运动”元素,《周》毕竟是一个关于电影的通识教育教程,在这里面强调电影的运动,是为了让我们改变固化的凝固画面的定势思维,而将影视作品中的运动(镜头运动,画面元素)作为关注点,这样也能顺带关注到角度、速度、节奏,从而认识(和爱上)电影这种充满魅力的综合艺术。
周老师的观点没有错,在通识教育阶段,尤其应该以这种充满激情的方式唤醒受众对电影的热爱,但入门后,就不应该被任何一种带绝对语气的观点绑架,在“运动”中,“不动”就属于“运动”的一种,运动有运动的美,不动有不动的美,而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将决定创作者动还是不动。
###关于“留白”的解释,用绘画中的留白来和影视中的留白类比,对也不对,或者说,有交集,但不能完全概括。绘画中的留白,有时是刻意的写意的留白,有设计感的省略;而影视摄影中的留白,有时“白”本身就是一种画面元素。
###很多关于影视摄影中的探讨,都有提到画幅的元素。确实,不同的画幅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体验,但画幅有时只是导演的一种主观喜好,或者某种艺术风格的尝试和追求,但画幅并没有从根本性上受到题材的制约,经过精心的设计,不同的画幅一样可以完成各种叙事和表意的任务。
以上是粗糙的绪论,以下将根据《修女艾达》中的画面举例说明。
《修女艾达》的内容简介再次,内容来自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870808/
关于故事的背景资料,我不赘述,有别的资料丰富的地方提供那些史料,只说一下关于摄影方面的小小关注点。
在剧情中可以大致了解到,里面几个角色的设置:
作为修女的艾达:即将成为修女的她,上帝和圣经的戒律让她心怀虔诚和敬畏
作为“凡人”的艾达:途中邂逅了一个小伙子,在人生中这个短暂的瞬间,她轻轻地擦过世俗生活,默默观察人间的一切
艾达的小姨:一个法官,生活方式非常世俗
作为歌手和乐手的小伙子:邂逅艾达后,两人有过一个浪漫的晚上
先来看看里面的宗教元素导致的构图的变化:
一般的大规模的宗教建筑,都具有高高的穹顶,在建筑心理学上是有讲究的,这种建筑很容易显得有庄严感,神圣感,进去的信徒能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虔诚敬畏油然而生
大教堂
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修女艾达》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有宗教感的部分,经常性出现的构图模式,在画面上产生了大量的留白,制造这种强烈的宗教感,有的地方甚至在大全景中不惜牺牲人物构图的完整性
怎么样,是不是和以往普通的电影风格不太一样?这些单帧的构图是美,但这种美是结合内容的美,而不光是为了死板的九宫格公式而存在的美
接下来看以上规则下,修女艾达的构图
以上是表现“修女艾达”的情节,哪怕离开修道院以后,上帝依然存在于她的心中,她也无时无刻不被戒律约束,哪怕她其实是个犹太人,这是角色心境的反映
而另一个生活方式相当世俗的小姨,是怎样在构图上表现的?
作为法官的她,活在尘世中,而且还是共产主义的波兰,自然唯物主义者们是没有这种宗教敬畏的,别忘了,她还是一个有一定社会主导地位的法官呢
是不是和艾达很不一样??
好,我们再来看看“凡人”艾达是什么样子的
艾达和小姨在路上邂逅了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一个世俗生活的场所——一个很多年轻人载歌载舞的小酒馆
构图是不是和刚才充满虔诚和敬畏的艾达不一样了?在宗教心境下的艾达,被去除了身上的“人性”,而即将成为一名侍神者,在这里,她又具备了一些“人”的气息。
根据这张来看,“人”的气息似乎还没有完全战胜宗教呢(笑),但至少已经有一个正常的胸上近景了
这是一个在淡淡烟愁中短暂停留的凡人艾达
近景的凡人艾达
这个门廊作为前景,很巧妙地设置了一些距离感,艾达的构图在画面上的下1/3处左右,在成为修女前,她将轻轻地品尝最后的禁果,现在是她完完全全作为“人”的时刻。但作为一名青涩的处女,导演和摄影很含蓄地在摄影上表现了这种“轻触感”,凡人艾达内心中的激烈波澜,带着一丝淡淡的不安和向往,轻轻地流了出来。
包括后面的近景也是如此
两人的亲密一夜,作为夏娃的艾达
以上随着剧情发展,对比鲜明的艾达的构图变化,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随着剧情的递进的前后对照。
几名尚存人间气息的修女在厨房准备饭菜,气氛相对轻松,构图则没有呈现那种典型的“留白”
紧接着的下一个场景,几名修女接受天父的赐予用餐,气氛则更为肃穆,构图和厨房时略有不同
修女艾达和小伙子在酒馆外的第一次正式的近距离接触,背后是犹如教堂花纹的窗花,而她还没有真正堕入世俗生活,构图依然具备留白带来的宗教感
两人第二次近距离接触,艾达渐渐明白她在回到修道院之前对凡俗生活的念想,在酒馆外,背后没有那种类似教堂的花纹,摄影角度从俯拍变为平拍,构图则和拍摄普通人的没有两样
这是修女艾达第二次进入酒馆,远远地看着小伙子的镜头,以坐着的小伙子为叙事角度的平拍
修女艾达经过了内心的冲突,决定去酒馆接触小伙子,这是一个有象征色彩的镜头
这是修女艾达第一次进入小酒馆后的下几场戏,构图又从凡间式的构图变得重新具有宗教感
全片唯一一段移动摄影,和小伙子缠绵一夜后,还残留着“人”的气息的艾达,即将回到修道院,她变得义无反顾,她是因为完成了品尝人间的心愿,还是终于明白人生的存在毫无意义,终于证明人间的原罪?这个不得而知。在这段唯一的运动镜头摄影中,可以感觉到一直心如止水(哪怕经历尝禁果)的艾达的激烈内心波动,灯光设计上,还有一辆经过的汽车,车灯很明显地给她脸上添上了最后一抹人间的亮色。
关于影视摄影的构图,画面元素的构成是很复杂的,我个人并不太喜欢将之称为“画面构图”,而应该称为“画面元素分析”,由于影视的叙事和表意的强烈需求,画面内元素的构成就很重要。前景后景的出现的首要元素不光是为了表现美观,而是需要进行环境的交代,叙事的准确和完全表达。
而在影视摄影的画面元素中,通常画面的表达不光局限在画内,画外空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画外引力的作用,能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画面的张力,有时会用在一些表现人物思绪的场景中,《修女艾达》中就有类似的例子
在说《修女艾达》之前,我们先看看通常的表现对话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构图比较常见
哪怕同样是修女元素
这是《菲洛梅娜》中的画面
说话人的视线看对话者的方向,而在视线前端留下更多空间
但《修女艾达》开头的对话是这样表现的
这是修女和嫲嫲之间的对话,修道院的对话是心灵之间的,很像人与神的对话,与告解者之间的对话,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因此她们之间很像孤立的独白式的表现手法
作为三镜头法的全景镜头,也用宗教式的构图表现,两人之间的画面力量关系,谁是主谁是次一目了然
第一个镜头是修女艾达的主观镜头,在牛棚中看到了碎玻璃,就像闪着圣光的教堂天顶画,第二个是她望着画外的镜头,玻璃的光照在她脸上,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画外引力的画面
艾达的小姨开着车,而内心有心事的艾达望着画外,故意对艾达用了不完整的构图,同样是为了表现人物思绪而使用的画外引力效果
人事后的艾达,尝试了禁果的滋味后,她心意已决,看着画外,构图同样不完整
而影视构图的其中一个任务毕竟还是需要叙事的,有时对构图的分析要根据情节推进,语境和上下文才能进行判断,像以下的镜头
关于小姨的镜头,这种居中以及前景有门框的构图有没有特别的深意吗?
后面的镜头是这样的,其实只是修女艾达的主观镜头而已,微俯的角度只是一个客观的叙事角度:因为小姨是坐着,而站着的艾达看到的角度就是俯视的
估计看到这里,大家已经被我绕晕了
下一个总结陈词:
1.影视摄影的“美”,不能按照图片摄影的规律进行简单定义
2.影视摄影有叙事和表意的任务,任何脱离内容的形式都是耍流氓
3.鉴于以上规则,请分析影视摄影时,先搞明白剧情、气氛、角色设置、上下文、表演(核心内容)、全片艺术风格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行评价。画面漂亮在影视摄影里未必就是美,如果是盲目的风光摄影,只要脱离了内容,画面再美都是错的,而有时定帧画面不好看,未必就是错的
回顾以往我在其他论坛的劣迹,先天性逻辑不足,后天性感性过剩,造成了我有习惯性跑题的痼疾,这次也不例外,想倾倒一下半瓶子醋的关于“摄影构图”的观点。
由于本人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因此只能从编(guan)导(zhong)角度提出论点,搜刮论据,关于技术的细节,期待其他摄影专业的大牛们补充,如观点的补充有权威文献引用,本人不胜感激,但仅限于对本人观点方向的赞同式补充(笑)。
我发现国内论坛、网站关于影视摄影的理解,经常插入了图片摄影的观点。谈构图不离九宫格和画面平衡,谈美感必扯光影色彩,而审美的标准插入稀奇古怪的定语“任何一个画面都是一副极美的照片”“不做屏保可惜了”“大气干净唯美”……且慢,我们只是观众,观众!不是广告和设计行业,不需要被迫面对这些刁钻客户提出来的陈词滥调硬要求对不对?不要习惯性摆好姿势给客户上。
我不知道是不是某些占据了话语权的艺术大拿的观点,代言(还是强奸)了大众的审美,也不知道谁狭窄了谁的味蕾,只是我个人认为,“美”的定义不是唯一的,只有在特定语境下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别按图索骥索到了癞蛤蟆,就以为全世界都得开染坊开沙龙才知道什么叫美。
影视摄影有镜头运动(不管是镜头运动还是画面内的元素在运动),所以不能用定帧的方式去定义构图;剪辑(长镜头也一样有画面内的剪辑)的出现说明了上下文(相邻镜头)的电影语言结构关系;还有不同的叙述角度决定的构图规则;不同的表意决定的构图和色彩;不同的风格决定按照哪一种审美规律,有的时候,“丑”就是美,有的时候,“美”就是丑(此定义请自行理解)。
图片摄影毕竟是静止的,而影视摄影则更复合,对影视摄影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叙事和表意,没有内容去谈形式就是耍流氓。
在举例之前,先说几个概括性的观点:
###在《周传基讲电影》中,周老师开篇用了大量的篇幅讲电影中的“运动”元素,《周》毕竟是一个关于电影的通识教育教程,在这里面强调电影的运动,是为了让我们改变固化的凝固画面的定势思维,而将影视作品中的运动(镜头运动,画面元素)作为关注点,这样也能顺带关注到角度、速度、节奏,从而认识(和爱上)电影这种充满魅力的综合艺术。
周老师的观点没有错,在通识教育阶段,尤其应该以这种充满激情的方式唤醒受众对电影的热爱,但入门后,就不应该被任何一种带绝对语气的观点绑架,在“运动”中,“不动”就属于“运动”的一种,运动有运动的美,不动有不动的美,而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将决定创作者动还是不动。
###关于“留白”的解释,用绘画中的留白来和影视中的留白类比,对也不对,或者说,有交集,但不能完全概括。绘画中的留白,有时是刻意的写意的留白,有设计感的省略;而影视摄影中的留白,有时“白”本身就是一种画面元素。
###很多关于影视摄影中的探讨,都有提到画幅的元素。确实,不同的画幅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体验,但画幅有时只是导演的一种主观喜好,或者某种艺术风格的尝试和追求,但画幅并没有从根本性上受到题材的制约,经过精心的设计,不同的画幅一样可以完成各种叙事和表意的任务。
以上是粗糙的绪论,以下将根据《修女艾达》中的画面举例说明。
《修女艾达》的内容简介再次,内容来自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870808/
关于故事的背景资料,我不赘述,有别的资料丰富的地方提供那些史料,只说一下关于摄影方面的小小关注点。
在剧情中可以大致了解到,里面几个角色的设置:
作为修女的艾达:即将成为修女的她,上帝和圣经的戒律让她心怀虔诚和敬畏
作为“凡人”的艾达:途中邂逅了一个小伙子,在人生中这个短暂的瞬间,她轻轻地擦过世俗生活,默默观察人间的一切
艾达的小姨:一个法官,生活方式非常世俗
作为歌手和乐手的小伙子:邂逅艾达后,两人有过一个浪漫的晚上
先来看看里面的宗教元素导致的构图的变化:
一般的大规模的宗教建筑,都具有高高的穹顶,在建筑心理学上是有讲究的,这种建筑很容易显得有庄严感,神圣感,进去的信徒能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虔诚敬畏油然而生
大教堂
图片来自网络
![]() |
而在《修女艾达》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有宗教感的部分,经常性出现的构图模式,在画面上产生了大量的留白,制造这种强烈的宗教感,有的地方甚至在大全景中不惜牺牲人物构图的完整性
![]() |
![]() |
![]() |
![]() |
![]() |
![]() |
怎么样,是不是和以往普通的电影风格不太一样?这些单帧的构图是美,但这种美是结合内容的美,而不光是为了死板的九宫格公式而存在的美
接下来看以上规则下,修女艾达的构图
![]() |
![]() |
![]() |
以上是表现“修女艾达”的情节,哪怕离开修道院以后,上帝依然存在于她的心中,她也无时无刻不被戒律约束,哪怕她其实是个犹太人,这是角色心境的反映
而另一个生活方式相当世俗的小姨,是怎样在构图上表现的?
![]() |
作为法官的她,活在尘世中,而且还是共产主义的波兰,自然唯物主义者们是没有这种宗教敬畏的,别忘了,她还是一个有一定社会主导地位的法官呢
![]() |
![]() |
![]() |
是不是和艾达很不一样??
好,我们再来看看“凡人”艾达是什么样子的
艾达和小姨在路上邂逅了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一个世俗生活的场所——一个很多年轻人载歌载舞的小酒馆
![]() |
构图是不是和刚才充满虔诚和敬畏的艾达不一样了?在宗教心境下的艾达,被去除了身上的“人性”,而即将成为一名侍神者,在这里,她又具备了一些“人”的气息。
![]() |
![]() |
根据这张来看,“人”的气息似乎还没有完全战胜宗教呢(笑),但至少已经有一个正常的胸上近景了
![]() |
这是一个在淡淡烟愁中短暂停留的凡人艾达
![]() |
![]() |
近景的凡人艾达
![]() |
![]() |
这个门廊作为前景,很巧妙地设置了一些距离感,艾达的构图在画面上的下1/3处左右,在成为修女前,她将轻轻地品尝最后的禁果,现在是她完完全全作为“人”的时刻。但作为一名青涩的处女,导演和摄影很含蓄地在摄影上表现了这种“轻触感”,凡人艾达内心中的激烈波澜,带着一丝淡淡的不安和向往,轻轻地流了出来。
包括后面的近景也是如此
![]() |
![]() |
两人的亲密一夜,作为夏娃的艾达
以上随着剧情发展,对比鲜明的艾达的构图变化,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随着剧情的递进的前后对照。
![]() |
几名尚存人间气息的修女在厨房准备饭菜,气氛相对轻松,构图则没有呈现那种典型的“留白”
![]() |
紧接着的下一个场景,几名修女接受天父的赐予用餐,气氛则更为肃穆,构图和厨房时略有不同
![]() |
修女艾达和小伙子在酒馆外的第一次正式的近距离接触,背后是犹如教堂花纹的窗花,而她还没有真正堕入世俗生活,构图依然具备留白带来的宗教感
![]() |
![]() |
两人第二次近距离接触,艾达渐渐明白她在回到修道院之前对凡俗生活的念想,在酒馆外,背后没有那种类似教堂的花纹,摄影角度从俯拍变为平拍,构图则和拍摄普通人的没有两样
![]() |
这是修女艾达第二次进入酒馆,远远地看着小伙子的镜头,以坐着的小伙子为叙事角度的平拍
![]() |
![]() |
修女艾达经过了内心的冲突,决定去酒馆接触小伙子,这是一个有象征色彩的镜头
![]() |
![]() |
这是修女艾达第一次进入小酒馆后的下几场戏,构图又从凡间式的构图变得重新具有宗教感
![]() |
![]() |
![]() |
全片唯一一段移动摄影,和小伙子缠绵一夜后,还残留着“人”的气息的艾达,即将回到修道院,她变得义无反顾,她是因为完成了品尝人间的心愿,还是终于明白人生的存在毫无意义,终于证明人间的原罪?这个不得而知。在这段唯一的运动镜头摄影中,可以感觉到一直心如止水(哪怕经历尝禁果)的艾达的激烈内心波动,灯光设计上,还有一辆经过的汽车,车灯很明显地给她脸上添上了最后一抹人间的亮色。
关于影视摄影的构图,画面元素的构成是很复杂的,我个人并不太喜欢将之称为“画面构图”,而应该称为“画面元素分析”,由于影视的叙事和表意的强烈需求,画面内元素的构成就很重要。前景后景的出现的首要元素不光是为了表现美观,而是需要进行环境的交代,叙事的准确和完全表达。
而在影视摄影的画面元素中,通常画面的表达不光局限在画内,画外空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画外引力的作用,能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画面的张力,有时会用在一些表现人物思绪的场景中,《修女艾达》中就有类似的例子
在说《修女艾达》之前,我们先看看通常的表现对话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构图比较常见
哪怕同样是修女元素
![]() |
![]() |
这是《菲洛梅娜》中的画面
说话人的视线看对话者的方向,而在视线前端留下更多空间
但《修女艾达》开头的对话是这样表现的
![]() |
![]() |
这是修女和嫲嫲之间的对话,修道院的对话是心灵之间的,很像人与神的对话,与告解者之间的对话,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因此她们之间很像孤立的独白式的表现手法
![]() |
作为三镜头法的全景镜头,也用宗教式的构图表现,两人之间的画面力量关系,谁是主谁是次一目了然
![]() |
![]() |
第一个镜头是修女艾达的主观镜头,在牛棚中看到了碎玻璃,就像闪着圣光的教堂天顶画,第二个是她望着画外的镜头,玻璃的光照在她脸上,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画外引力的画面
![]() |
艾达的小姨开着车,而内心有心事的艾达望着画外,故意对艾达用了不完整的构图,同样是为了表现人物思绪而使用的画外引力效果
![]() |
人事后的艾达,尝试了禁果的滋味后,她心意已决,看着画外,构图同样不完整
而影视构图的其中一个任务毕竟还是需要叙事的,有时对构图的分析要根据情节推进,语境和上下文才能进行判断,像以下的镜头
![]() |
关于小姨的镜头,这种居中以及前景有门框的构图有没有特别的深意吗?
![]() |
后面的镜头是这样的,其实只是修女艾达的主观镜头而已,微俯的角度只是一个客观的叙事角度:因为小姨是坐着,而站着的艾达看到的角度就是俯视的
估计看到这里,大家已经被我绕晕了
下一个总结陈词:
1.影视摄影的“美”,不能按照图片摄影的规律进行简单定义
2.影视摄影有叙事和表意的任务,任何脱离内容的形式都是耍流氓
3.鉴于以上规则,请分析影视摄影时,先搞明白剧情、气氛、角色设置、上下文、表演(核心内容)、全片艺术风格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行评价。画面漂亮在影视摄影里未必就是美,如果是盲目的风光摄影,只要脱离了内容,画面再美都是错的,而有时定帧画面不好看,未必就是错的
-
Jerr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23 12:32:33
-
费磊尼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4 20:35:49
-
星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10 21:06:42
-
不系之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1 19:19:53
-
韦侠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2 14:46:29
-
小玉兄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18 07:58:08
-
雪夜丁香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3 15:20:08
-
彼岸の犬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3 00:26:46
-
Цолмо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30 13:49:32
-
Haleyy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8 02:08:30
-
Char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22:15:28
-
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13:50:18
-
老干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02 22:11:5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17:06:16
-
暗杀十三招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21 19:31:03
-
LeoFre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9 02:49:25
-
i-影纪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7 12:36:55
-
谢小非日记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31 19:09:39
-
W TE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01 14:40:20
-
cellox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4 22:10:15
-
几根佩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29 20:30:05
-
颜喜庆儿不上相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21 23:29:22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6 15:50:48
-
优杉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31 15:56:42
-
宁静的自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3 12:39:53
-
mizushi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9 23:50:36
-
Rottwitz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9 13:45:00
-
党阿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24 14:51:56
-
奇奇怪怪鹿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3 21:01:55
-
烨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4 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