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妓》其實是文藝片 鄧小樺(客座隨筆)
很多人都看得到,《雛妓》可說是港版的長腿叔叔。這部戲的粗俗包裝之內,有豐厚的文藝底子與人文關懷。何玉玲(蔡卓妍飾)受到繼父侵害後,唯靠一枝筆在筆記本中寫呀寫,以書寫守衛自己的內心,在分崩離析而再無安全感的世界中,求一枝浮木渡過茫茫黑海。書寫行為,由自我抒發與自衛,再成為她讀書而階級向上流動的工具,當她以記者為業,當然也是靠一枝筆來追求為弱勢發聲的理想。這樣以書寫為經緯串起全片,《雛妓》幾乎是近年除《黃金時代》外最重視書寫的香港電影。而這種對書寫的熱情生於狹窄的屋邨、壓迫的學校、童年的創傷,香港人看來的感動應該更多一分。
看阿Sa演繹的記者何玉玲,心裏不斷想起港台以前的電視短片《雙城記.哀歌》,由黃碧雲編劇──據導演施潔玲說,其中由顧美華飾演的女主角,記者樂敏華,就是黃碧雲自己的化身。當年樂敏華一身飄飄然白衣大袖、四個骨燈籠褲,今日何玉玲絳色麻質層次打扮配紗巾,大概就是兩代文藝女性的典型衣着。兩個年代,女記者都要為弱勢發聲、抵抗上級與社會對弱勢的定型習見抹黑。她們都對同樣處於弱勢的女性產生同情:樂敏華當年是保護女性越南船民,兩者身份與社會位置更形尖銳對立,而何玉玲與泰國雛妓dok-my則更有一份同命感。而這些知識女性都要面對真實的差異:弱勢者最關心的往往是與金錢掛鉤的生存問題,而記者則需要她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但要弱勢者掌握自我講述的權力,是那麼難。
所有的困境都不是單一的。不同時代不同族群不同階級的弱勢位置,都有女性同命的歌聲,響徹天際。
看網上影評,許多男性觀後,都很着重於肯定何玉玲與甘浩賢是一段真愛。而我則覺得電影的尖銳不止於此。電影的高潮場景,何玉玲在趕大學功課,與包養她的甘浩賢吵架,當她響亮地叫出「我有被你×㗎!我食的住的着的都是我自己賺回來的」,甘浩賢就無法忍耐要掌摑她。而當何玉玲怒極把裙子掀起,叫「上吧上吧」,甘浩賢只得離場。這一處理實在不落俗套,一般處理會將女性寫成需要情感的夢幻,《雛妓》的處理卻是批判的。這一場的意義在於,當女性在自身的位置,申明自己付出身體去賺錢養自己的自立方式,把階級混同性別的壓迫機制揭露出來,赤裸地指證男性擁有壓倒性之權力,則男性反而不能面對。在這裏,真正需要愛情幻覺的,是男性。
邱禮濤展示了非常知識份子的批判視角。是以當片末,何玉玲終於想到如何以性工業為包裝來sell老細,讓她在周刊做弱勢的故事,這其實是後設地點明了片名「雛妓」的反諷:我們這些觀眾,是否也如周刊老細一樣,因為性的噱頭才願意買票入場?當然還有觀眾抱怨電影裏看不到「雛妓」。邱禮濤為港產片式掛羊頭賣狗肉,作了一次非常知識份子的示範。
看阿Sa演繹的記者何玉玲,心裏不斷想起港台以前的電視短片《雙城記.哀歌》,由黃碧雲編劇──據導演施潔玲說,其中由顧美華飾演的女主角,記者樂敏華,就是黃碧雲自己的化身。當年樂敏華一身飄飄然白衣大袖、四個骨燈籠褲,今日何玉玲絳色麻質層次打扮配紗巾,大概就是兩代文藝女性的典型衣着。兩個年代,女記者都要為弱勢發聲、抵抗上級與社會對弱勢的定型習見抹黑。她們都對同樣處於弱勢的女性產生同情:樂敏華當年是保護女性越南船民,兩者身份與社會位置更形尖銳對立,而何玉玲與泰國雛妓dok-my則更有一份同命感。而這些知識女性都要面對真實的差異:弱勢者最關心的往往是與金錢掛鉤的生存問題,而記者則需要她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但要弱勢者掌握自我講述的權力,是那麼難。
所有的困境都不是單一的。不同時代不同族群不同階級的弱勢位置,都有女性同命的歌聲,響徹天際。
看網上影評,許多男性觀後,都很着重於肯定何玉玲與甘浩賢是一段真愛。而我則覺得電影的尖銳不止於此。電影的高潮場景,何玉玲在趕大學功課,與包養她的甘浩賢吵架,當她響亮地叫出「我有被你×㗎!我食的住的着的都是我自己賺回來的」,甘浩賢就無法忍耐要掌摑她。而當何玉玲怒極把裙子掀起,叫「上吧上吧」,甘浩賢只得離場。這一處理實在不落俗套,一般處理會將女性寫成需要情感的夢幻,《雛妓》的處理卻是批判的。這一場的意義在於,當女性在自身的位置,申明自己付出身體去賺錢養自己的自立方式,把階級混同性別的壓迫機制揭露出來,赤裸地指證男性擁有壓倒性之權力,則男性反而不能面對。在這裏,真正需要愛情幻覺的,是男性。
邱禮濤展示了非常知識份子的批判視角。是以當片末,何玉玲終於想到如何以性工業為包裝來sell老細,讓她在周刊做弱勢的故事,這其實是後設地點明了片名「雛妓」的反諷:我們這些觀眾,是否也如周刊老細一樣,因為性的噱頭才願意買票入場?當然還有觀眾抱怨電影裏看不到「雛妓」。邱禮濤為港產片式掛羊頭賣狗肉,作了一次非常知識份子的示範。